A. 中國古代職業圍棋,最早的3偉九段棋手
圍棋
概述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中國圍棋的發展
[編輯本段]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春秋、戰國時期】
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前559年,衛國的國君獻公被衛國大夫寧殖等人驅逐出國。後來,寧殖的兒子又答應把衛獻公迎回來。文子批評道:「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用「舉棋不定」這類圍棋中的術語來比喻政治上的優柔寡斷,說明圍棋活動在當時社會上已經成為人們習見的事物。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西京雜記》卷三曾有西漢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人」的記述,但這類記載亦是寥如星辰,表明當時圍棋的發展仍比較緩慢。到東漢初年,社會上還是「博行於世而弈獨絕」的狀況。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東漢的馬融在《圍棋賦》中就將圍棋視為小戰場,把下圍棋當作用兵作戰,「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陳聚士卒兮,兩敵相當。」當時許多著名軍事家,像三國時的曹操、孫策、陸遜等都是疆場和棋枰這樣大小兩個戰場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據說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圍棋之盤式、著法等瞭然於胸,能將觀過的「局壞」之棋,重新擺出而不錯一子。 我國圍棋之制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重要變化,主要是在於局道的增多。魏晉前後,是第一次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魏邯鄲淳的《藝經》上說,魏晉及其以前的「棋局縱橫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這與前面所介紹的河北望都發現的東漢圍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棋經》卻載明當時的圍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表明這時已流行19道的圍棋了。這與現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當時的圍棋已初步具備現行圍棋定製。
【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現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於此。上述這些變化,極大地促進了圍棋游藝技術的提高,為後來圍棋游藝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向國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後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著名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由於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餘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製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隨著圍棋游藝活動的興盛,一些民間棋藝家編撰的圍棋譜也大量涌現,如《適情錄》、《石室仙機》、《三才圖會棋譜》、《仙機武庫》及《弈史》、《弈問》等20餘種明版本圍棋譜,都是現存的頗有價值的著述,從中可以窺見當時圍棋技藝及理論高度發展的情況。 滿族統治者對漢族文化的吸收與提倡,也使圍棋游藝活動在清代得到了高度發展,名手輩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過柏齡、盛大有、吳瑞澄諸為最。尤其是過柏齡所著《四子譜》二卷,變化明代舊譜之著法,詳加推闡以盡其意,成為傑作。 清康熙末到嘉慶初,弈學更盛,棋壇涌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蘭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稱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風奇巧多變,使其後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寧人,並同於少年成名,人稱"海昌二妙"。據說在施襄夏30歲、范西屏31歲時,二人對弈於當湖,經過10局交戰,勝負相當。"當湖十局"下得驚心動魄,成為流傳千古的精妙之作。
段位制
[編輯本段]
前不久,中國圍棋協會(以下簡稱協會)重新修訂了《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和《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實施細則》,引起全國各地的圍棋愛好者和各省、市圍棋工作者廣泛關注,為使大家更加了解該文件的內容和修訂的綱要,我們結合該文件的修訂過程作如下解析。
2005年初,國家體育總局(以下簡稱總局)召開關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的會議,部分總局中心和省、直轄市體育局派代表出席了此次會議。會議內容是徵求大家對重新修訂運動員技術等級的意見,並向大家傳達了總局對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的想法,介紹了總局和國家教育部關於運動員上大學的一些最新的優惠政策。(詳見教育部和總局的相關文件)重點強調了嚴格管理運動員技術等級的重要性,並要求相關等級的運動員今後在獲取等級稱號之前需要公示,以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業余段位是圍棋運動員(1級運動員及以下稱號)技術等級參照的重要標准,根據總局的精神,協會同樣需要對業余段位嚴格管理,同樣做到公平、公開、公正。
協會早在1992年就制定了《中國圍棋業余段位制》,當時借鑒了他國的一些經驗,主要目的是提高圍棋愛好者的興趣。另外,當時運動員上大學的政策在圍棋項目中體現得不是很明顯,因此大家並未把業余段位嚴格地與等級認證聯系起來。現在,業余段位必須按等級認證加以管理。可以說《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和《中國圍棋業余段位級位制實施細則》與1992年《中國圍棋業余段位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此。
一、公示
1、 獲得中國圍棋協會頒發的業餘7段、6段(可申請1級運動員)5段、4段(可申請2級運動員)證書的棋手須在中國棋院圍棋網上公示。
註:2級運動員以上已經可以享受較大優惠政策,因此,必須嚴格要求。
2、 各省、直轄市體育局所轄棋院、棋類協會或圍棋協會(以下簡稱一級代理機構)須記錄自己轄區的獲得業餘1段以上證書的棋手的信息,並報協會備份。
註:希望地方棋協加強信息管理,更好地為圍棋愛好者組織活動。協會掌握了全國圍棋愛好者的信息,便於統計,便於提供資訊,便於為愛好者之間搭建互動平台。
二、鑒定
1、 首先由一級代理機構向協會推薦鑒定棋手,協會認可後生效。
註:增強地方棋協權威性。
2、 鑒定棋手所推薦的業余棋手應年滿18歲,通過鑒定而獲得的業余段位,不能作為申請等級運動員的依據。
註:18歲以下的業余棋手是運動員技術等級最為敏感的群體,矛盾也最尖銳,我們鼓勵小棋手通過自己的努力,在比賽中創出好成績,獲得符合自己實力的業余段位。
三、年審
為了地方棋協更好地貫徹總局和協會的要求,從2005年起,協會對一級代理機構實行年審制度。
註:對於弄虛作假、濫發證書或不作記錄的單位加以監管。對於長期不作為的一級代理機構也會採取相應措施。
四、證書
1、 統一預定。一級代理機構於每年12月1日至31日向協會預定所需證書數額,並在通過了年度審核後領取預定的證書。
註:統一預定,便於管理,減少工作量。
2、證書編號。段位證書的編號共9位,編號方法為:前3位是各省(市)身份證號的前3位數、中間2位是年號、後4位是當年發放各等級的序列號。中國圍棋協會編號前3位為000。
註:便於統計。
五、級位制
採納地方棋協建議,增加級位制,便於普及推廣。
自92年協會制定《中國圍棋業余段位制》以來,這次是首次修訂。13年來,圍棋在全國更加普及,圍棋被更多人喜愛,社會影響力也有所增強。圍棋的業余段位作為衡量棋手水平的尺度被社會所熟知,段位證書作為等級認證也被社會所接受。這是圍棋發展的結果,是我們廣大圍棋愛好者傾心支持的結果,也是來之不易的結果。業余段位越反映棋手實際水平,社會的認知度就會越高,真正在圍棋上刻苦用功的棋手就越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反之,如果我們疏於維護這一體系和標准,社會認可度必將漸行漸遠。
總之,協會對業余段位的管理,一方面要遵照總局關於運動員技術等級的管理規定,另一方面要吸取廣大圍棋愛好者和各地方圍棋協會的建議,逐步完善。
中外圍棋名將
[編輯本段]
■中國:
劉小光、馬曉春、羅洗河、常昊、周鶴洋、古力、聶衛平、陳耀燁、江鑄久、芮乃偉(女)等。
■日本:
秀策、吳清源(中國人,在日本下棋)、小林光一、木谷實、坂田榮男、趙治勛、林海峰、大竹英雄、武宮正樹、加藤正夫、藤澤秀行、萬波佳奈(女)等。
■韓國:
劉昌赫、李世石、李昌鎬、朴永訓、曹薰鉉等。
圍棋的傳說
[編輯本段]
晉朝時有一位叫王質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縣)去打柴。看到一童一叟在溪邊大石上正在下圍棋,於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邊地上,住足觀看。看了多時,童子說「你該回家了」,王質起身去拿斧子時,一看斧柄(柯)已經腐朽了,磨得鋒利的斧頭也銹的凸凹不平了。王質非常奇怪。回到家裡後,發現家鄉已經大變樣。無人認得他,提起的事,有幾位老者,都說是幾百年前的事了。原來王質石室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
後來,後人就把「爛柯」作為圍棋的一個別名。
圍棋蘊含的文化秘密
[編輯本段]
一、圍棋棋盤契合宇宙空間的本性
[編輯本段]
圍棋棋盤標准正方形,由縱橫各19秒條線垂直、均勻相交而成,構成一幅對稱、簡潔而又完美的幾何圖形。如果你久久凝視棋盤,會產生一種渾然一體,茫然無際的感覺。如仰視浩瀚蒼天,如俯瞰寥廓大地。中國圍棋大師吳清源考證說:圍棋其實是古人一種觀天工具。棋盤代表星空,棋子代表星星。
圍棋棋盤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整體性、對稱性、均勻性。它全然一個整體,上下左右完全對稱,四面八方絕對均勻。它既無雙方陣地之分,也無東西南北之別。棋盤可以橫擺、豎擺,下棋者可以從任何一邊落子。圍棋棋盤的這些特點十分契合宇宙空間的本性。現代宇宙學證實,在大尺度的宇宙空間,物質的分布並非雜亂無`章,而是呈現高度的對稱與均衡。而宇宙同時在以均勻和對稱的方式不斷膨脹。
圍棋棋盤被分割成324個大小相等的小方格和361個交叉點,成標准網格狀。這種網格是圍棋棋子運動的載體。圍棋棋盤這種有形之網正象徵著天地之間的無形之網。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看,這種無形之網可以概括為宇宙中四種基本作用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弱力。再來看我們的地球,隨著科技的發展,跨入了「網路時代「。數字網,光纖網、網際網路…… 種種看不見的網密布天空,覆蓋天空,覆蓋世界。天地之間真如老子所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圍棋棋盤的大小有些奇妙。據考證,最初的圍棋棋盤少於縱橫十九路,以後逐步擴充到現在這個樣子。從理論上講,圍棋棋盤邊界還可以繼續延伸,只要人類的智力可以承受,擴展到縱橫二十五路,甚至更多也是可行的。圍棋棋盤在有限中蘊藏著無限的潛力,正象徵著宇宙的不斷膨脹。
二、圍棋棋子的「元素性」象徵著宇宙物質
[編輯本段]
圍棋棋盤隱含奧妙,圍棋的棋子也蘊藏玄機。圍棋棋子具有一種「元素性」的特點,即是一種最抽象、最概括的存在。
先說棋子的種類和功能。象棋的棋子分為將、士、象、車、馬、炮、兵七種,等級森嚴,各具不同的功能。圍棋棋子則僅有一種,幾百個棋子,既無子力強弱級別大小區別,也沒有任何性質功能差異。猶如齊整的一營士兵。又如古希臘哲學中的「原子「概念。圍棋棋子的這種原子性、元素性,象徵著宇宙物質的本質存在,也隱喻著物質的基本屬性——客觀實在性。圍棋棋子元素性還表現在它的重復使用上,被吃掉的棋子仍可繼續投入戰斗,遵守著宇宙中物質不滅定律。
次看棋子顏色。圍棋棋子在性質上是無差別的一種,在顏色上則分為黑、白兩類。自古以來,人們形容圍棋是黑白世界。圍棋二色的區分,象徵中宇宙中陰陽兩個基本范疇。電有正負,磁有南北,人分男女,畜別雌雄。大千世界,物生有兩。從事物的性質上看,則如老子所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二色各取黑白,是因為這二色比最為鮮明,同時二色皆不屬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之任何一種,為無色之色,具有更廣泛更徹底的代表性。
再看棋子的形狀,其形為圓,乃封閉之形,象徵著宇宙物質的基本形。宇宙中大至星體,小至基本粒子,皆為圓形或近似圓形,神秘莫測的飛碟,其狀亦如圍棋子一粒。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光大大質量處也會彎曲,乃至閉合成圓形。
三、圍棋對奕演繹自然規律
[編輯本段]
圍棋棋盤象徵著宇宙時空,圍棋棋子概括世界萬物,圍棋棋子在棋盤上的行棋對奕則隱喻著宇宙生存、 發展、變化、運動的總規律。
圍棋對奕首先隱喻著宇宙有生於無的生成規律。象棋對奕從「有「開始,尚未開戰,棋盤上早已森嚴壁壘。圍棋則從「無」開始,從空無一物的棋盤上陸續落子。宇宙的創生是從有而來,還是從無開始呢?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易》雲:」無極而太極。「大爆炸假說認為,宇宙源於200多億年前某個時刻的一場大爆炸,從絕對的無中產生了時空空間,誕生了原始宇宙,並不斷膨脹,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圍棋對奕其次象徵著宇宙繁生於簡的發展規律。圍棋的規則極為簡單,而且是最大限度的簡單,它的棋子無級別劃分,沒有功能規定,自由落放,平等競爭,但隨著棋盤上棋子數量的增加和經營空間的擴大,量變引起質變,圍棋便逐漸由簡單至復雜,由有限進入無限。宇宙是極為紛繁復雜的,但其終極規則和根本定律則可能是簡潔樸素的,宇宙的奧妙根本不在於創世者如何探挖空心思的復雜設計,而是象圍棋那樣,通過簡單的規則,經由空間與數量產生一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系辭》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均揭示了宇宙由簡至繁的發展過程。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都相信宇宙本質簡單性這一真理。美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一書中也指出:自然的復雜源於簡單,這一點已越來越清楚。可以說,宇宙的運行更象東方的圍棋而不是象棋和美式足足球。
圍棋對奕還形象地演繹著宇宙陰陽兩極的對立統一運動,「一陰一陽謂之道」,宇宙中,普遍存在陰陽兩極的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相互轉化的矛盾運動。如宇宙本身的膨脹與收縮,物質與反物質,光的波粒二象性,測不準原理,物理學中的正電與負電、引力與斥力,生物學中生與死、遺傳與變異,化學中的氧化與還原、合成與分解等等。這些種種對立的統一關系,都能在圍棋的黑白相爭中找到形象的對應。
圍棋的勝負之爭最終是棋盤的控制與爭奪。這種勝負規則象徵著宇宙中生存空間的爭奪。大小各種星體,從衛星到行星,到恆星,再到星系,星雲、星團,都是以其質量吸引周圍的物質,圍出自已的一系。微觀世界中,原子核吸引電子圍繞它旋轉,形成一個原子太陽系,同樣也是生存空間的爭奪。至於有機界,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空間爭奪更加激烈。
圍棋的頭銜
現在大家經常在圍棋賽的新聞中聽說「本因坊」和「名人」這兩個詞,這是圍棋比賽冠軍的頭銜,誰獲得了冠軍,誰就可以被稱為本因坊或名人。也就是說,頭銜,是某些比賽冠軍的特定稱呼。那這兩個稱號從何而來?我們要推溯歷史回頭了:
日本圍棋歷史上有四大家,分別為:本因坊、安井、井上、林這四家,即人們常說的「棋院四家」。其中本因坊一門特別矚目,一世本因坊算砂、四世本因坊道策和本因坊秀策都是日本圍棋史上的標志人物。本因坊算砂(1559-1623)是京都寂光寺的高僧,是近世日本圍棋開山鼻祖,也是本因坊家始祖,1603年以弈出第一個「天覽棋」而著稱於世。本因坊道策(1645-1702)是江戶前期的圍棋大師,號稱「天下無敵」。是他整合了段位制度,栽培了眾多優秀弟子,被尊為「棋聖」。同樣被譽為「棋聖」的本因坊秀策(1829-1862)確立了「秀策流」布局,奠定了近代布局的基礎。
而本因坊、名人、棋所幾個稱呼的來歷,都和一世本因坊算砂直接相關。說來話長了:
本因坊,原是一處寺院的名字。日本第一世本因坊,俗名叫迦納與三郎,生於嘉靖年代(1557左右),此時正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的「戰國時代」。為躲避戰國風塵,其父便把他送到寂光寺去當和尚,法名日海。日海小和尚聰明絕頂,極具棋才。他在頌經念佛之餘,對也圍棋大感興趣。當時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英雄人物織田信也是個棋迷,經常邀請日海和他對弈。織田信長對自己棋力頗為自負,不料日海讓他五子,還是游刃有餘。織田對日海的棋技拜服之極,在日海弈出妙手後,誇贊道:「你可真是個名人啊」,織田信長開了金口,這便是圍棋名人的起源。當時在親町天皇的天正六年(1578),日海還只有二十二歲。
到了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設下棋宴,邀請日海和另一著名高手鹿鹽利賢來對弈,自己和手下的大將靜坐觀戰。結果出現了罕見的三劫無勝負,雙方只好達成協議將其作為無勝負的平局。當晚子夜,部將明智光秀反叛,織田信長和其子信忠死於亂箭烈火之中。這就是日本島國歷史上有名的本能寺之變。所以直到今天,日本棋壇還有三劫不祥的說法。
日海此人極講義氣,在叛軍還正得勢的風頭上,公開召集僧眾為織田父子作水陸道場,大張旗鼓地為信長父子祈求冥福。時人皆認為日海此舉危險,日海卻義無反顧,其勇氣確實值得欽佩。不久後豐臣秀吉回師平叛明智光秀,聞得日海的義行,十分欽佩。豐臣秀吉也愛下棋,認為弈理與兵法相通,所以大力提倡。在秀吉的協助下,日海擴建改造了寂光寺,自己改號為本因坊,改名為算砂。這便是本因坊一門的由來。
豐臣秀吉同時為日海立下了一個「棋所」,作為第一國手的榮譽,每年撥給300石祿米的津貼,由國家出錢把棋手供養起來。就於現在的「國家棋院」了。
那時的
B. 圍棋業余幾段升學加分
圍棋幾段高考是不加分的。
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長生加分政策,版主要為了彌補高校權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參加高考的學生擁有體育、文藝等方面的專長,又經過了專業部門的測試,在考試成績之外給予一定的加分,是在目前應試教育體制下,鼓勵學生注重全面素質提高的一項措施。
業余段位下設級位,級位可分為1級、2級至25級,1級最高,但級位證書只印製1級、2級、5級、10級、15級、20級、25級等共七個等級。
(2)圍棋九段證書擴展閱讀:
高考加分項目有:
1、高級中等教育階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跡受到省級及以上黨委、政府表彰者。
2、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或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考生。
3、高級中等教育階段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及全國中小學電腦製作活動一、二等獎者。
4、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在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或國際環境科研項目奧林匹克競賽中獲獎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棋段位
C. 圍棋玩法和規則
基本下法:
對局雙方各執一色棋子,黑先白後,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下在棋盤上的交叉點上。棋子落子後,不得向其他位置移動。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而使用虛著。
棋子的氣:一個棋子在棋盤上,與它直線緊鄰的空點是這個棋子的「氣」。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同色棋子存在,則它們便相互連接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它們的氣也應一並計算。棋子直線緊鄰的點上,如果有異色棋子存在,這口氣就不復存在。如所有的氣均為對方所佔據,便呈無氣狀態。無氣狀態的棋子不能在棋盤上存在,也就是——提子。
提子:把無氣之子提出盤外的手段叫「提子」。提子有二種:1.下子後,對方棋子無氣,應立即提取。2.下子後,雙方棋子都呈無氣狀態,應立即提取對方無氣之子。
拔掉對手一顆棋子之後,就是禁著點(也叫禁入點)。棋盤上的任何一子,如某方下子後,該子立即呈無氣狀態,同時又不能提取對方的棋子,這個點,叫做「禁著點」,禁止被提方下子。
(3)圍棋九段證書擴展閱讀
計時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切有條件的比賽均應採用計時制度。
1、計時器
提倡使用電子語音計時器。允許繼續使用指針式機械鍾。正式比賽時,計時鍾一律置於白方右手一側。人工讀秒提倡使用秒錶,允許使用其他計時器。高等級的由專職裁判員負責計時的比賽,由主辦方另行規定計時器種類和放置方式。
2、 時限
不同的賽事均應事先規定一局棋的每方基本時限。
3、讀秒
讀秒是強制性的延續比賽的辦法。在採用規定基本時限外加讀秒制的比賽中,應事先明確,在規定時限內保留幾分鍾開始讀秒。此類慢棋比賽的讀秒每手棋限時為60秒,不足60秒的著手不予計時。達到60秒的視為已使用保留時限之中的1分鍾。
讀秒工作由裁判員執行。60秒一手的讀秒方式為:30秒、40秒、50秒、55秒、58秒、1分、還剩×分。用至最後一分鍾時,讀秒方式變為:30秒、40秒、50秒。
此後隨即以准確的語音逐秒報出:1、2、3、4、5、6、7、8、9、10。裁判員讀出「10」而棋手同時落子或尚未落子,均應判為已使用1分鍾。採用30秒、20秒、10秒或其他讀秒辦法的快棋比賽,可根據上述原則,事先規定讀秒實施細則。
4、包干用時制
包干用時制是規定基本時限之內必須結束比賽的計時辦法,超時判負。包干用時制的賽事均應事先規定基本時限,規定計時器材,並可制訂其他實施細則,但以下幾條須共同遵守。
(1) 計時鍾一律置於白方右手一側。
(2) 下子和按鍾必須使用同一隻手,不得一隻手下棋,另一隻手按鍾。
(3) 下單官仍須計時。
(4) 當一方放棄盤上競爭而導致放棄著手權時,允許終止計時,雙方可爭之點全部歸屬於對方。雙方地界的勘定由裁判長負責。
(5) 提倡使用電子鍾計時。使用機械指針時鍾計時,以計時鍾的紅針倒下、分針、秒針均超過「12」為超時。
(6) 當計時鍾發生故障時,裁判長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臨時更換計時鍾、解釋計時鍾讀數、對某方超時判負等果斷裁決。
(7) 裁判長有權制止無理消耗對方時間的非正常行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