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文化保護成果

文化保護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19 13:34:43

Ⅰ 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決定

不到5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台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戲曲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等。

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和大范圍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基層采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

近年來,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區都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4、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在大規模普查、登記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積極支持廣泛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5、中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合作拍攝電影協議

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們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中美、中歐各國、中亞各國的電影合作日趨活躍,開放競爭、合作共贏局面正形成。

Ⅱ 保護文化遺產的素材

據我所知,西北大學最牛B的是文物保護專業,在考古領域中這一板塊是很吃香的。至於其課程就像一樓說的,這些都是你在4年中要學的。不管是專業必修還是專業選修,如果以後真想以此為職業,都是很有用滴!清華大學不清楚。「考古聖地」當屬北大,不過像吉大、武大、川大等等這些老牌學校的考古專業也不錯,各自方向不同而已。我們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專業都是新建立的專業,就像「博物館學」一樣。這種新建的專業有利也有弊。弊就在於其「新」,很多理論、實踐都還處於探索階段;而利也在於其「新」,正是因為是新建立的,所以對於自身來說會有更廣闊的領域來探索,更容易出成果。一家之言,難免有失,還望各位海涵。

Ⅲ 改病句: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成分殘缺
在哪裡展示,什麼時候
在最前面加上今天在博物館
修改為:
今天在博物館集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藝術成果。

Ⅳ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近來成果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受文化部委託,承擔著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具體組織工作,為我國連續3次申報的4個項目都得以成功入選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中國也由此成為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數量最多的國家。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組織申報工作中表現出的學術水平和工作態度,贏得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普遍贊揚。2003年初,文化部與財政部聯合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等單位,啟動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之後,也將負責具體工作的「國家中心」,設在了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中心在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承擔了試點單位確定的論證、人才培訓等大量工作。中國藝術研究院注重國際學術界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和經驗的交流,並分別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成功主辦了三次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並以敏銳的眼光和高度的責任感,創造性地將學術界普遍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人為本」的原則付諸於實際工作之中,於2005年聘任了首批30位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不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社會影響力,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
與此同時,中國藝術研究院還著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承擔著大批國家級、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等重點課題項目。特別是近一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全程參與了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建立工作、承辦了我國第一個全面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果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全面介入我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活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宣傳等工作,為順利實現文化遺產日活動的既定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Ⅳ 民族文化傳承主要階段性成果及影響怎麼寫

很明顯,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內,我們只看到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卻忽視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至於端午節被韓國申遺成功等一系列慘痛的民族文化流失現象的產生。因此,我們在加快發展社會經濟的同時,必須重視對民族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因為相對於漢族文化而言,少數民族文化顯得更脆弱,更需要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1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
任何一種文化,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傳承,那它面臨的將是從地球上消失的厄運。因此,做好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而據了解和分析,目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
首先,年輕一代的「現代化」觀念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年輕一代是民族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肯定了年輕一代在傳承民族文化上的關鍵作用,任何文化只有在不斷地一代一代往後傳承才能保持和發展。目前,我國的民族現狀是,民族的不斷融合,逐漸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方面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的穩定,但另一方面也對本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一定的沖擊,這主要體現在少數民族年輕一代的「現代化」上。少數民族的孩子越來越多地進入「漢區」接受教育和工作,長期地處於外族文化的影響之中,一些所謂的先進觀念的輸入使得不少少數民族的年輕人逐漸丟棄了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和傳統。很明顯的例子就是外來服飾的傳入,很多少數民族的年輕人在家裡也不經常穿本民族服裝了,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民族節日才穿本民族的服飾。年輕一代觀念上與本民族文化傳統越走越遠的狀況必須引起廣大民族工作者的重視,民族的未來不容輕視。
其次,外來「先進文化」的強大沖擊。
第三,一些政策性的偏差也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國家政策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然,這種影響有積極的也會有消極的,這里我只用一個例子來進行說明,就是普通話的全面推廣。這一舉措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它有助於民族間的交流和團結,有助於各少數民族更好地學習先進知識和掌握先進技術。然而,這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擠佔了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存空間,普通話的推廣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民(主要是年輕人)不再重視本民族語言,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同胞已經完全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了,民族語言的消亡是民族文化的巨大損失。因此,我們有必要考慮消除一些政策性的不良影響,保證少數民族文化的良好傳承。

Ⅵ 近代中國革命文化的豐碩成果

1966年:
01月28日中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02月19日主席指出,用25年時間基本上實現農業機械化。
02月21日中共中央制定增加對資本主義國家出口。
03月04日貴昆鐵路比原計劃提前9個月接軌。
05月03日中國第一批「紅旗」高級轎車出廠。
05月09日 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考古發現並保存北京人頭蓋骨
10月08日中國製成第一批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
10月15日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
10月27日 第一枚核導彈發射試驗成功
12月23日 中國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
1967年:
01月05日中國石油產品品種和數量自給自足,勘、采、煉技術登上世界高峰。
01月16日中國第一台載重150噸中型平板車造成。
04月15日春季廣交會開幕。
0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07月01日成昆鐵路建成通車。
07月07日全國夏糧豐收,比去年增長一成。
07月26日中國第一台100噸礦山鐵路自翻車研製成功。
考古發現新洞人,正式發掘在1973年
09月05日中國援助尚比亞政府10億無息貸款修建坦贊鐵路。
10月05日中國第一台晶體管大型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0月15日 中國第一台自動化立體攝影機研製成功。
11月15日 廣交會開幕
11月29日 中國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安裝調試成功。
1968年:
01月8日 中國第一艘萬噸巨輪「東風」號建成。
01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自由市場」是殺人不見血的屠刀》
02月23日中國特大型軸承製成。
04月15日根治淮北平原澇災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開工。
09月03日中國研製成第一批液壓傳動內燃機車。
11月20日 萬噸遠洋巨輪「高陽」號下水。
12月25日 富春江大型水電站建成發電。
12月28日 中國成功進行一次新的氫彈試驗。
12月29日 南京長江大橋竣工。
1969年:
02月21日國內公債已全部還清,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即沒有內債也沒有外債的強大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
04月02日第一艘萬噸油輪「大慶27號」下水。
05月05日中國研製成具有獨特療效的抗菌素——「慶大黴素」。
06月13日決定在上海、天津、大連6個船廠新建8個萬噸級船台。
07月08日十年時間建成河南紅旗渠。
09月13日丹江變電工程提前完成。
09月23日 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
09月25日葯品大幅度降價,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09月26日無償援助越南5.56億元。
09月30日北京燕山煉油廠全部建成投產。
09月30日中國第一台十二萬五千千瓦雙水內冷氣輪發電機組建成,標志中國電機製造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0月03日中國第一台5000馬力液力傳動內燃機車誕生
10月04日中國第一座旋轉氧氣轉爐投入生產。
10月28日 加速第二汽車廠建設。
11月14日 加速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
11月16日 中國農業豐收
1970年:
04月26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06月1日 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廠。
07月17日農村中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相當於過去的20年的兩倍。
10月16日 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新疆哈密礦務局露天煤礦投產。
10月17日 中國全民援助朝鮮13.14億。
12月25日 葛洲壩一期工程開工。
12月26日 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
1971年:
01月02日中國輕工業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03月03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科學實驗人造地球衛星。
05月15日開展工業學大慶
誕生了中國第一台集成電路數控機床
06月27日第一艘兩萬噸貨輪「長風」號下水。
07月08日轉發關於做好計劃生育的工作報告。
08月22日中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從此中國海軍作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海軍跨入了世界核海軍的行列。
09月27日中國無償援助越南36.14億元。外援金額70億,建國來最多的一年。
10月02日追加基本建設投資51億。
10月25日 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席位。
11月18日 全國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廠。
11月18日 西部地區進行了一次新的核試驗。
12月07日全國年度水利建設50億立方米,增加農田3000萬畝。
1972年:
01月13日從國外引進化肥、化纖成套設備8套,以後又提出引進43億美元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01月28日解放軍落實五七指示,發展農副業生產,許多部隊做到肉菜自給。
02月21日毛澤東會見尼克松,雙方同意互相發展貿易。
02月28日 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中美關系從此走向正常化。
05月13日中國電子工業進一步發展,1971年收音機產量相當於1965年的4倍。
08月21日從聯邦德國、日本進口一米七軋機,建在武漢鋼鐵公司,另有設備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09月10日40萬知識青年到農村和邊疆安家落戶。
10月13日 連接中南和西南地區的重要干線湘黔鐵路通車。
11月26日 月助越南抗美26.57億元。
12月26日 中國第一輛載重300噸的大平板車問世。
1973年
01月01日人民日報發表新年獻詞,農業奪取好收成,工業生產上升。
01月02日國家計委提出進口43億美元國外設備的方案。
02月13日新華社報道,1972年是解放以來電力發電站裝機最多的一年。
03月07日新華社報道,中國發展組合機床取得顯著成就。
03月20日部分企業和縣社試辦出口工業品專廠、專車間、出口農副土特產生產基地。
04月10日決定建設邯邢鋼鐵、煤炭基地。
04月15日春季廣交會開幕,與中國發展貿易的國家和地區達140多個。
05月04日中國日本共同投資施工建設中日海底電纜。
06月18日國際大米價格上升,中國增加出口100萬噸大米換回小麥。
06月28日中國成功進行了一次氫彈試驗。
07月16日成立計劃生育領導小組。
08月01日新華社報道,夏糧豐收,這是建國以來第二個大豐收年。
08月05日全國環保會議召開,制定《關於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
08月1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水田農業機械化取得新進展。
08月26日新華社報道,中國電子工業迅速發展。
08月27日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09月03日中國第一台天文測時、測緯光電等高儀研製成功。
09月12日新華社報道,全國鑽井進尺和建設投產的油井生產能力創歷史同期最高紀錄。
09月26日國務院重申對外貿易的重要原則。
09月30日新華社消息,中國化肥產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 秋季廣交會開幕,與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貿易往來。
10月25日 西藏發現幾十種有色金屬、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
11月01日 幾十座大中型水電站建成投產,小型水電站5萬多個,遍及全國。
11月08日 西藏軍區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區大規模種植冬小麥豐收。這是西藏歷史上農業發展的重要變革。
11月13日 國務院轉批環境保護若干規定。
12月20日 中國航空線80多條,連接全國70多個城市,與100多個外國航空公司建立業務往來。
12月22日 5年來,800多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12月26日 同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150多個,其中50多個國家同中國簽訂了貿易協議。
1974年
01月12日為在本世紀內實現毛澤東主席提出的用幾個五年計劃時間趕上和超過世界水平的戰略思想,國家計委提出《關於擬定長遠計劃的報告》。
01月21日國務院要求很抓計劃用糧、節約用糧、嚴格控制糧食銷量等四點要求。
01月22日國務院提出在今後三五年內,從國外進口一批大型化學肥料、化學纖維和連續式鋼板軋機等設備。
01月30日國務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污染。
02月17日新華社報道,勝利油田去年創年鑽井進尺150105米的全國石油鑽井最高紀錄。
02月19日新華社報道,中國農村掀起農田基本建設新高潮。
02月24日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建成。
03月23日中國西南交通干線成昆鐵路建成。
03月29日 首次發現兵馬俑
03月30日地熱發電站在河北懷淶建成。
04月02日中國第一艘二萬五千噸級的浮船塢「黃山號」建成。
04月15日第三十五屆廣交會開幕,規模為歷屆之最。
04月31日中國第一台醫用電子感應加速器研製成功。
05月15日華北濱海地區又建立起一個新油田——大港油田。
07月17日中國冬小麥產區推廣優良品種,佔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
08月09日傘式太陽爐研製成功。
09月12日國家計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鋼材、化肥進口。
09月12日中國第一個5萬噸級碼頭建成。
09月15日黃河青銅峽水利樞紐建成。
09月30日大型油田——勝利油田建成。
10月03日中國最大豎井鑽井研製成功。
10月23日 中國地方小煤礦去年產量比1965年增長兩倍多,佔全年28%。
10月26日 無償援助越南11.17億元物資。
12月19日 三門峽水電站建成。
12月27日 大慶至秦皇島輸油管道建成。
12月31日 中央要求切實著金計劃生育工作。
1975年
01月13日提出到本世紀末,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中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01月14日四川省開發天然氣取得新成就。
01月15日中國紅麻、黃麻實現自給自足。
01月25日降低半導體收音機零售價格。
02月03日景山發電廠首次應用電子計算機控制10萬千瓦燃煤氣輪發電機組成功。
02月04日中國最大的水電站——劉家峽水電站建成。
03月29日高能加速器研製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05月30日中國第一次發現古生界地層油田。
05月31日國務院界定出口黃金,引進銅、鋁、橡膠、滌綸等原料。
07月05日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寶成鐵路建成。
07月08日秦皇島至北京輸油管道建成。
07月19日中國化肥產量顯著提高,上半年增產的化肥可增產糧食100多億斤或3000多萬擔棉花。
07月28日全國鐵路上半年貨運量創歷史同 期最高水平。
08月08日河南地區特大暴雨,國家撥7億元救災費。
08月19日國務院決定2億美元進口。
08月19日無償援助柬埔寨6億元物資。
08月30日新華社報道,最近三、四年來,每年有一大批電站建成投入生產。
09月01日新華社報道,中國今年早稻豐收,單產、總產創歷史最高水平。
09月03日新華社報道,截止到1974年底,中國小水電發電量占總量的三分之一。
09月14日新華社報道,一億只廣播喇叭連接千村萬戶。
10月07日由科學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通過鑒定,經過推廣後一般提高產量20%,為世界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10月27日 中國成功進行一次核試驗。
11月17日 中國原鹽豐收,創歷史最好水平。
11月26日 中國成功發射回收式地球衛星。
12月24日 焦枝鐵路通車。
12月39日 新華社報道,中國農業連續13年全面豐收。
1976年
01月21日又一艘萬噸級浮船塢「華山號」研製成功。
03月13日大型火力發電廠——萊蕪電廠投入生產。
03月22日郵電部門發展傳真通訊技術。
04月15日廣交會開幕
04月21日京滬杭載波電纜投產。
04月24日6011米超深井打成。
05月01日從事海洋地質調查工作的人數比1965年增加7.5倍,調查工作發展到黃海、東海和南海。
05月12日郵電職工建成全國微波通信干線。
06月06日第一座現代化10萬噸深水油港大連新港建成。
06月29日上海黃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鐵路雙層鐵軌建成通車。
07月06日人工培植的小黑麥在中國西南、西北、華北推廣。
07月06日滇藏公路建成通車。
07月22日新華社報道,全國夏糧總產量創歷史新水平。
07月23日沿海鐵路干線津滬復線工程提前接軌。
08月07日北京至山海關鐵路修復。
08月23日第一艘五萬噸級遠洋油輪「西湖號」在大連下水。
10月05日現代化化纖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建成。
11月16日 新華社報道,全國80%以上的縣建立水泥廠,產量比1965年增長4.1倍。
12月10日 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談儲量比文革前增長了2倍。
12月11日 高速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Ⅶ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Ⅷ 保護徽文化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古徽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國明清時期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這里真實地記錄著中國明清時期徽州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特點,蘊含著中國封建社會極其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卓絕的藝術、文化、科學成就,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人們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西遞、宏村作為皖南古村落典型代表於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人們對博大深邃的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徽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人類所共同享有的人類文明成果,徽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我認為,徽文化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在社會主義市場下發揚徽商精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崛起於南宋,興盛於明清的徽商,憑借較高的文化素養,賈而好儒的特色雄踞中國商界數百年,徽商經濟是徽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堅實基礎,徽商是鼎盛時期徽州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徽州人走出去以後,為了在商海中開拓生存領域,表現出不甘窮困,矢志千里、勇於開拓的創業精神,四海之內「其地無所不至」,他們不僅敢闖天下,還克勤克儉,特別能吃苦,「日行百里不為苦」,在商海中搏擊,又有一股堅韌不拔的精神,「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在經商活動中,堅持儒學道德原則,以義為利,講究良好的商業道德,「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守城信,不欺詐,「仁中求利真君子,義中求利大丈夫」、「少時不欺客、暢時不抬價」等,這些在我縣古民居的匾額、警句、楹聯、格言中都有所體現,徽商正是憑借這些品德、修養在明清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徽商在發財以後,重文興教、關心公益,奉獻社會的精神,自己奉行儉約,卻能慷慨地將財富奉獻社會,黟縣鹽商李宗眉,黟縣商人吳翥等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慷慨奉獻社會的義舉不勝枚舉。對於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揚當年徽商的勇於開拓精神,重振我縣經濟具有十分深遠的現實意義。而徽商注重商業道德、講究效益、誠信為本、樹立品牌意識,勤儉立業的經營理念也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借旅遊這個平台,發揚徽駱駝精神,以開放的胸懷,面對海內外,誠招天下客,主動融入浙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經濟圈。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加快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二、「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給城市化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借鑒作用。古徽州的村落聚族而居,獨具特色,這里白壁青瓦馬頭牆、水口園林,翠竹綠樹掩映,美如圖畫,與大自然和諧地溶為一體,「天人合一」的古代生代思想在古徽州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通常把「天」看作是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徽州的村落,它的選址極注重山川地理位置,差不多都有水口,園林、古橋、攔水壩、翠竹、綠樹,雖與風水有關,但也具備了交通、蓄水、防風、綠化等多種美化生態環境的功能,使自然貼近人們的生活,滿足居住其中的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有的為了子孫文運昌盛,在水口處還建有文昌閣、奎星樓、書院、文廟等,如西遞、宏村、黃村等,既充分反映了徽州人崇文重教的價值傾向,又使村落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中國民居博物館」的西遞的祖先,經過幾百年的努力,建造了既有優美自然環境、又嚮往富裕安寧生活的船形村落。「中國畫里的鄉村」宏村更是溶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汪氏祖先經過長期謀劃,完成了一套科學的水系設計,充分利用山川地理優勢,解決了村中消防用水,調節了氣溫,方便了居民生產與生活。那些生活在鋼筋水泥車流鑄成的叢林中的人們,遠離了都市的喧囂、塵土的紛繁雜亂後,行走在青石板上,穿梭在古樹、水圳、月沼、南湖組成的村落中,清澈潺潺的山泉在門前流淌吟唱,月沼邊村婦在從容不迫地洗滌著,南湖岸荷葉漣漣、楊柳婀娜,人們潛意識里的那種人的自然屬性被喚醒,無不驚訝,無不感嘆,無不受到熏陶,無不受到感染。而這些可貴的生態旅遊開發的寶貴資源,又得益於徽州人較早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在古徽州的文書中,有「封山」、「禁漁」、禁止私伐樹木的條文等。徽州這種「天人合一」,保護生態環境、及整體規劃布局的思想,通過這些具體的實踐成果,對我們是一次生動的教育,人可以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類需要,但反對對自然的掠奪性開發,它會使森林銳減,水土保持破壞,氣候反常,災禍肆虐,人類遭到自然的處罰。今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各種聯系也日益密切,人們關心的共同問題也越來越多,例如合理利用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物種滅絕等,都對人類提出了應該「怎麼辦?」的問題,很多學者提出了一條文明的發展道路,即「可持續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提倡要愛護生命,愛護大自然,要給子孫後代留下清澈的天空,蔚藍的大海,鳥語花香的生存空間,使他們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在城市的規劃建設中,不應建成一種模式,城市的生命力所在是應該傳承和體現當地的民俗風格和地方文化特色,黟縣作為一個旅遊縣,徽派建築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象。在建設的過程中,做好整體的規劃,合理布局,確定好城市的發展方向,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在建設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使黟縣按「桃花源意境」來開發與開放,成為生態最佳,環境最美人居最適合的旅遊城市。三、徽州人的一些優秀的品格與風貌,給我們提供了生動的素質教育題材。徽州人在長期謀求生存的斗爭中,很深刻地體會到,人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立足社會與自然得到發展的關鍵,於是重文興教蔚然成風,書院私塾遍布城鄉,重視對人才的教育,注重對人的智力的開發,成為悠久的傳統,「十戶之村、不廢誦讀」。教育的普及促成了徽州的刻書、藏書的異樣輝煌,造就了明清兩代徽學科舉的赫赫成就。徽商經濟和徽州的教育,孕育了璀燦的古徽州文化。走近西遞、宏村及眾多的古村落,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風撲面而來,在這里我們看到徽人對後輩的希望與告誡:「嬌子不嬌書、嬌書如養豬」,「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家有黃金用斗量、不如送兒上學堂」。「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唯儉與勤」,現在人類已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一個國家知識經濟發達程度的高低,將是21世紀綜合國力競爭中成敗的關鍵所在。讀書何其重要,且不論徽州人重視讀書的目的,書總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無疑會擴充知識面,增強科技意識,加深個人的修養等。 徽州人敢於走出去的精神更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素質教育題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十二三歲的徽州少年迫於生存的無奈,離鄉背井,到他鄉異地去謀求生存,雖然是一句古諺語,但多少給了我們些啟示,古徽州人使子女從小就有了一種自強自立意識。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主要是講求知識上的教育,其他方面放任自流者多,事實上,現代的教育除重視知識的教育外,還應注重素質教育,諸如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良好的習慣和高尚品格的形成,情操的陶治等。徽州人闖盪商海,歷經了多少艱辛與磨難,體現了不甘於貧困、追求發展,勇於冒險闖盪,開拓進取,相互協作的精神,鑄就了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以及回報社會的良好品格。雖然徽州人有他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性和特定的歷史背景,而我們今天從關注人的意志、道德、品格,理想及智慧、自尊等人格要素來看,知識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在素質教育中,應該使學生認識到,人生的全部意義,就在於體驗不畏艱難、奮斗不息的感受、使學生懂得人生除了追求各種成就之外,也會遇到挫折、失敗、失望之苦,明白如何處逆境,如何相互合作與關愛。四、徽文化是我縣旅遊業發展的基礎和源動力,通過對徽文化內涵的挖掘和表現形式的拓寬來進一步促進我縣旅遊業發展壯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黟縣文化積淀豐厚,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境內至今保存有4000多幢徽派古民居。在「兩山一湖」甚至華東旅遊網路中,其旅遊資源配置也獨具特色和優勢,是徽文化旅遊典型代表。要實現合力構築全國一流的旅遊經濟強縣,使黟縣成為觀賞「徽文化的首選目的地」的奮斗目標,就必須使徽文化與我縣旅遊業緊密結合。而任何一種文化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而徽文化的表現形式極其寬廣,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體現特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單單是古民居、楹聯、古建築等。作為以深厚徽文化為內涵為資源的我縣旅遊業,只有創新徽文化,把徽文化融入旅遊的「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中,才能壯大旅遊業,為此,除進一步開發保護好古民居,整治好各景區的旅遊環境外,還要在旅遊開發中創新徽文化,豐富其內容,如建設旅遊文化廣場,徽商研究中心,古黟工藝博物館,古黟名人故居陳列館,淋瀝山仿古戰場,黟縣古村落救護中心,古碑園,對旅遊工藝品、地方風味食品的研製開發等,根據遊客返樸歸真自然的心理,建一些展示古徽州農耕生活生態園,開展一些遊客參與性的旅遊項目,如品正宗徽菜、欣賞新安畫派作品,嘗地方風味小食,模擬古黟婚嫁等民俗活動。根據新安醫學原理開展一些養生游、健康游活動,總之在旅遊開發中,多視角多方面拓寬徽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其內容。弘揚徽文化,藉助旅遊這個載體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人們在遊玩中認識,感受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寓教於娛,同時也促進旅遊業的持續發展。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更顯示出個性的、民族的才是具有生命力,才是世界的。作為徽文化,只有不斷挖掘其內涵、豐富其內容,促進黟縣作為一個旅遊縣的經濟發展

Ⅸ 我國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因此,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2.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這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水平,它們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重大。

4.保護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9)文化保護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

截止至2017年7月,中國已有52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1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2項。

文化遺產歷程

1985年,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侯仁之起草並與陽含熙、鄭孝燮和羅哲文另外三位委員聯名向政協第六屆三次會議提交了《我國應盡早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積極爭取參加「世界遺產委員會」,以利於中國重大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保存和保護》的提案。

由此展開了中國加入保護世界遺產的進程。1985年11月22日,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1987年,中國正式加入該公約及開始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並於同年首批便有6個世界遺產獲成功申報。

截至2012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的世界遺產共有43項(包括自然遺產9項,文化遺產30項,雙重遺產4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義大利(47項,含跨國項目)和西班牙(44項,含跨國項目)。

2013年6月21日和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7屆會議正式通過決議,分別將中國雲南東南部紅河自治州哈尼梯田和新疆天山列入最新的世界著名遺產名錄。

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中國城市(2004年,第28屆)。 中國5000年文化蘊藏了不可估計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是世界之窗。

閱讀全文

與文化保護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