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師階段性成果

教師階段性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19 08:41:19

㈠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子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有句話說的好:「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這句話巧妙地道出了數學學科的特點。它說明數學本身具有發展學生智力的功能。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且聯想豐富。因此,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讓學生在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並積極加以運用,使知識得以內化,使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師生們共有的大舞台,學生是舞台上的主角,要使學生們在這個舞台上大有作為,教師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創設情境,激發思維。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就要吸引住學生,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讓他們進行創造性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李文燕老師在「周長」這一課教學中,首先出示了一片落葉:問:小螞蟻要繞著這片樹葉走一圈,怎麼走?你們可以指一指嗎?學生指出以後,引入課題:這就是樹葉的周長,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周長。這樣,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
2、 多種方法,促進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貫穿整個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有了良好的開端,那麼,開拓學生的思維路徑,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隨著學習內容的不斷深入而相機進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或形式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開掘學生的思維深度,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特性、新穎性。
如:文燕老師在《周長》這課,在測量物體的周長時,給了學生一些工具:直尺、線繩等。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發現了測量直線圖形時,用直尺測量方便;測量曲線圖形時,用線繩繞一圈後再測量線繩的長度效果更好。學生通過討論,拓寬了思路,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初步的培養。
3、自主學習,鍛煉思維。
課堂是學生表演的地方,教師要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
例如,在《周長》練習時,文燕老師設計了一個缺角的長方形,問學生如何量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經過思考得出:把線條移動一下轉變為一個長方形,就可以量取長方形的周長。這樣,學生享有廣闊的思維空間,課堂中能不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得到鍛煉。
4、動手操作,誘發思維。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動手、動腦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學生創造動口表達、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機會,學生才有機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思維能力才會逐步發展。
如,文燕老師 「周長」這課的教學時,首先是讓學生們自己隨意畫幾個封閉的圖形,然後讓他們同桌互相用手指指一指自己所畫圖形的一周。他們在動手操作與感官感受中理解了「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圖形的周長」這個概念。在這節課的最後,文燕老師又出了一道動手操作題「用兩塊長4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紙片可拼成哪些圖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怎麼求?」。題目出示後,文燕老師讓全班學生分成六組,共同合作探究,同學們有的動手拼,有的著手計算,有的還在出謀劃策。不一會,各種拼成的圖形已擺在桌面上,它們的周長也已計算出來。學生們在操作活動中鞏固了計算周長的方法,又在合作探究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感。活動中,學生們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興奮狀態,在活動中,他們掌握了知識,習得了能力,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5、鞏固知識,深化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對練習的精心編排來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對於練習的編排應設計一定的階梯,形成一定的坡度,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從簡單到復雜,思維由此而開拓。
例如,文燕老師在《周長》這一課的教學時就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第一層次練習:計算下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第二層次練習:如圖,用22米長的鐵絲網靠牆圍起三條邊,成為一個長方形的養雞場。已知它的寬是6米,它的長是多少米?第三層次練習:計算下列多邊形的周長(單位:厘米)在這組練習中,第一層次練習比較簡單,學生稍加思考就能解答。第二層次練習就需要學生加深思考,靈活運用,才能解答出來。而到了第三層次練習,就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活躍思維,大膽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生中就會出現 多種解法。這時,我適時引導,讓學生討論出哪種方法比較簡便,並給予肯定,讓學生體會到積極動腦後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新課程強調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數學課的重要任務,作為數學教師,就一定要動用各種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未來,也是為了民族的未來。

㈡ 初中數學課題階段性成果怎麼撰寫

在目前的教學中我們很多老師還抱有這樣的理念:上課就是不折不扣地執行教案或事先設定的教學思路的過程,教材是教學的「聖經」,教學活動是教師主導,主演的獨角戲,而且是為完成知識傳授而不需顧及學生情感的「獨角戲」。這些教學觀念愈來愈不適應新課程理念。況且我們的學生也不再滿足於「學會」、而追求教師教其「會學」。這些事實的存在,使我們對課堂教學的改革與理想課堂的追求變得刻不容緩,使我們對理想課堂的設想也變得更為真切。
對照以上新課程標准下的理想課堂模式和現實中教學現狀,我認為要實現理想課堂必須克服以下幾個誤區。
1.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
講授,是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渠道,而聽課,則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師清晰,透徹且帶有啟發性的講解是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先決條件,然而,教師講得清,學生卻未必聽得懂,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就其原因就是:
1.1學生學習缺乏「自主」、「合作」,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教師拿著「統一」的教本,按照固定的進度,運用「滿堂灌」的講解方式,操縱著鋪天蓋地的「題海戰術」,以「上帝」的姿態「主宰」了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聽的多,練的少。沒時間、沒機會進行精細的思考、探究、領會、消化和吸收,被動地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主體作用沒能得到發揮。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學習方式,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相互討論、爭辯,有利於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產生獨特的觀點和方法,最容易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又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要鼓勵學生講自己的東西,鼓勵講別人沒有講過的東西。錯誤和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是學生學習的自然過程。

㈢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課題研究怎麼實施

為了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深化新課程改革實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特製定扶外小學「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題研究實施方案。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當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的任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並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而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就必須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著名的文學家巴金說:「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所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當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習慣後,不僅能提高學習質量,而且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使人受益無窮。我們學校由原來的村小轉為縣直屬學校,生源復雜,基礎參差不齊。通過調查了解,發現不少學生由於從小所處環境的影響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學習習慣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不善於合理安排時間,缺乏有計劃學習的習慣;②書寫不規范,不注意認真書寫的習慣;③缺乏預習和課前准備的習慣;④不善於做筆記,有的甚至沒有作筆記的習慣;⑤不善於使用工具書,缺乏查資料和課外閱讀的習慣;⑥上課精力不集中,沉迷於幻想的習慣;⑦學習懶散,依賴性強,缺乏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⑧不善於溫故知新,有的甚至沒有自覺復習的習慣;⑨考試審題不嚴,缺乏認真仔細檢查的習慣;⑩學習死記硬背,只求結論,不重探究過程,缺乏大膽質疑、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的習慣……
這些問題既造成了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使他們很難適應終身學習和今後工作的需要,也嚴重地影響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選擇「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研究」課題很有必要,尤其適應當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第一,國內外有關行為習慣的研究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和財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學習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國內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許多這方面的專著。如《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著)、《學習策略的理論與操作》(張向葵、關文信著)等。許多學校也有類似的研究課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本課題的研究主要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深化操作原理,細化操作過程,明確操作方法,加大操作的針對性,增強操作的可行性,提高操作的實效性。
第二,堅持先進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的研究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學習型」組織、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新的歷史背景條件下進行的,師生的觀念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我們將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以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和教育思想為指導,以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為導向,用理論指導實踐,開展課題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①通過對學生學習各環節存在的不良習慣的調查分析,找出問題,運用教育理論,有針對性地實施指導矯正,以達到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②確立良好學習習慣的本質特徵和層級結構水平,通過研究總結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模式和評價方法等理論與實踐操作技術。
③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對於促進良好學風的形成、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對於推進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
21世紀這個充滿活力、充滿競爭、弘揚個性、追求創新的新時代,需要高質量高規格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也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在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研究《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課題,旨在培養小學生一般性學習習慣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小學生發展性學習習慣,探索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填補了當前學生學習策略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學習習慣: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學用結合、總結反思。使學生走上學習科學化之路
2、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初步養成創造性的學習習慣。
3、通過該課題的研究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習慣。
4、在培養內容上,要形成一整套學習習慣培養系列,在培養方法上,在重視外部強化訓練的同時更注重內部動因的激發,做到規范科學,突現個性。在學習習慣的評價方面,形成一套科學先進、操作簡便的評價體系,從而形成良好的評價反饋機制。
5、通過研究使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產生很大的社會效應,為小學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並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學生學習習慣現狀的調查研究;2、影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歸因分析研究:
(1)主觀因素的分析(學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客觀因素的分析(包括家庭因素、教師因素、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的因素、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因素等)。
3、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研究:
(1)一般性學習習慣培養方法研究:包括①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有計劃地學習的習慣;②培養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③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查閱資料和課外閱讀的習慣;④培養學生認真筆記的習慣;⑤培養學生認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⑥培養學生及時系統復習的習慣;⑦培養學生認真審題、仔細檢查的考試習慣等方法培養。
(2)發展性學習習慣培養方法研究:包括對學生科學用腦、講求效益、勤於思考、大膽質疑、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性學習、開放性學習等發展性學習習慣的方法培養研究。
4、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方法研究。
本課題的研究涉及四大方面,它們之間是密切相關的。首先必須要讓教師通過理論學習和討論,明確良好學習習慣的本質特徵,然後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並分析影響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原因。在調查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和評價方法。研究過程中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研究,其核心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探究問題、勤於思考、大膽質疑、自我監控等發展性學習習慣。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根據不同的研究內容,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擬採用如下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相結合。通過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座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並開展影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歸因分析。
2、文獻研究法。收集、學習相關理論文獻資料,借鑒先進經驗,創新適合本地實際的有助於改善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3、行動研究法。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研究實踐,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與指導,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學習習慣,促進良好的學風形成。
4、經驗總結法。根據教育、教學課題研究實踐進行經驗交流、總結、提煉成果,撰寫論文。
七、預期研究成果
1、階段性成果:主要是相關的調查研究報告、典型案例、論文展示、階段性研究報告,以及學生學習習慣的評價結果。(2009、12-----2011、7)
2、最終研究成果:學生作品集、教師論文集、相片、錄像課例和實驗結題報告。(2011、9------2011、12)
3、最終成果轉化:①在校內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指導本校全體教師教育教學改革實踐;②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品質得到養成,學會自覺、主動、科學、有效地學習,為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③學校學風有明顯改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為同類學校提供可行性經驗。(2009、12------2011、12)
八、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步驟和措施
(一)研究的階段性步驟
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2009、10——2009、12),研究的准備階段。選擇研究方向,組建課題組,開展相關的調查,設計課題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目標、內容、措施、方法等,報縣教育局相關部門審批、立項。
2、第二階段(2010、1——2011、7),研究實施階段。研究組成員進行理論學習,收集有關資料,全面展開研究工作。
(1)2010年1月——2010年3月,小學學生學習習慣現狀系統性調查。形成調查報告,由梁冰老師負責。
(2)2010年4月——2010年7月,側重於對學生一般性學習習慣的方法培養研究。由各教研組長負責,溫福珍老師完成階段性工作匯總。
(3)2010年9月——2011年1月,側重於對學生發展性學習習慣的方法培養研究。。由各教研組長負責,李紅蘭老師完成階段性工作匯總。完成課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形成中期研究報告,具體總結工作由潘柳明老師完成。
(4)2011年2月——2011年7月,重點進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評價方法研究。。由各教研組長負責,葉游梅老師完成階段性工作匯總。
3、第三階段(2011、9——2011、12),研究總結階段。整理資料,分析研究,完成課題成果的總結和提煉,形成研究報告,其它成果著述結集,申請結題驗收。具體總結工作由梁冰老師完成。
(二)課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加強課題的組織領導工作。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導處、科組長、骨幹教師為成員,具體負責課題的管理指導工作,教導處負責組織實施。
2、研究計劃的具體落實。將研究方案中的目標和任務細化,定出每階段的分步目標,對所有應完成的任務進行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到位。
3、組織培訓研究人員。定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科研知識,掌握良好學習習慣的本質特徵。
4、對當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現狀調查。制定問卷調查和訪談計劃,與學生、教師、家庭緊密配合,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調查環境,確保調查結果的有效度、可信度和客觀性與真實性。
5、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法進行研究。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人際氛圍中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主研人員要走出書齋,深入課堂,參加班級活動,組織好交流、討論,並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
6、研究成員每期至少進行兩次課題研究會,收集整理有關資料,進行階段性總結和交流。
7、制定研究工作制度,包括科研課題研究目標管理制度、監督檢查制度、專業學習制度、經費投入、使用與管理制度、成果處理制度、成果獎勵制度等,制定對課題主研人員的考核激勵措施。
8、增強成果意識。主研人員一定要認真總結在課題實驗中的經驗、教訓,撰寫案例,並上升到理論高度,撰寫論文。教導處要認真組織好論文交流和整理,並積極做好經驗成果向報刊投稿工作,爭取有研究文章在縣級以上報刊發表。
9、積極爭取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科研部門有關專家的指導和支持。
10、加大教育科研經費的投入,保證課題研究正常運行。
九、課題組織管理及成員具體分工
課題領導小組:

閱讀全文

與教師階段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