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果要求
設計書要求提交的各項成果都應按規范及設計要求完成。水文地質測繪的最終成果包括文字報告和附圖兩部分。誠然,比例尺不同其內容有所差異。但報告書的提綱可大體參照下列章節擬定:
(一)緒言(目的、任務,前人研究程度,國民經濟概況,實際完成各項工作量,工作階段和方法,質量評述)
(二)自然地理(地形,氣象,水文,植被)
(三)地貌及第四紀地質
(四)地質構造(地層劃分,岩性描述,構造類型的形態和成因)
(五)水文地質條件(按含水介質劃分的地下水類型及分布,含水層的水文地質特徵,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水化學特徵及有供水意義的儲水構造類型,可能的最佳富水地段)
(六)水文地質參數計算與地下水資源評價
(七)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
(八)結論(主要水文地質規律及地下水資源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對開展下一步工作的設想)
附圖部分應以綜合水文地質圖和地下水資源分布圖為主,除必須有實際材料圖外,應根據具體地區的需要來確定取捨及合並(按設計書要求)。例如,基岩地質圖,第四紀地質圖,地貌圖,地下水埋深圖,水化學圖,及其他各種專門性圖件等。
復習參考題
1. 水文地質測繪的主要目的與任務是什麼?
2. 應怎樣正確選擇水文地質測繪的比例尺?如何布置觀測線與觀測點?它們各自的依據是什麼?
3. 通過泉與井(孔)的野外調查,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4. 在基岩山區、河谷區、平原區進行水文地質測繪時,應分別著重研究哪些方面的問題?
5. 水文地質測繪要求最終提交的成果(報告和圖件)應包括哪些重點內容?主要解決什麼問題?
2. 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摘要:答: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包括總結、鑒定、應用、推廣和成果獎勵等。 (1)科研資料版的整理和總權結:對所扶得的資料進行科學加工,使其系統化、條理化,便於統計分析。寫出學術性總結報告或學術論文及工作總結;(2)科研成果的舉定:由學術委員會負責組織鑒定;(3)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通過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可提高護理質量與學術水平;
3. 主要成果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以下:
(1)通過對近萬米露頭剖面的實測,建立了塔北地區寒武—侏羅紀的露頭層序劃分方案,共劃分出6個巨層序,13個超層序組,42個超層序,129個三級層序,並建立起相對水深變化曲線。
(2)在劃分各層位生物地層帶的基礎上,確定了各地層單位的絕對年齡值,首次建立起塔北地區寒武紀—侏羅紀層序年代系統。
(3)首次進行生物群落分析,劃分出32種生物群落類型,據此推斷出各地質時期沉積環境變遷和相對水深變化規程。
(4)利用現有地震資料對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層(從寒武系至第三系)進行了系統、細致的層序劃分,共劃分出70個地震層序。並通過層序界面性質及規模的詳細分析,將其組合為三級(四分),從而建立起系統的地震層序地層格架。
(5)對沙32井和沙11井進行了系統的層序地層分析,根據基準面升降變化旋迴和層序疊置關系,將其分為4級,建立起塔北地區鑽井層序地層方案。
(6)建立了三個典型露頭的層序地層模式,詳細分析了各個層序的體系域特徵。
(7)根據地震和測井層序內部的體系域構成、三級層序疊置形式及平面展布特點,歸納出塔北地區的層序地層學特徵。
(8)根據地震剖面上上超點的遷移方向,編制出塔北地區上超點曲線。
(9)探索出一套利用測井資料研究沉積基準面變化的技術思路和方法,並形成系統軟體應用於塔北地區。根據測井曲線編制出反映海(湖)平面變化的可容納空間變化曲線,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10)研製開發出硅質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層序地層發育演化動態模擬系統,闡明了復合密集段和復合層序的形成機制和類型,並成功地應用於塔北三疊系、石炭系和碳酸鹽岩的層序地層演化模擬,合理地解釋了有關地質問題。
4.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分為三大類型: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4)成果劃分擴展閱讀: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在新的時期,為了明確認識,把「科技成果」分解為「科學成果」和「技術成果」兩部分,並把「軟科學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圍之外。
5. 成果的主要意義
本次研究立足於尋找煤炭接替資源,創新劃分了魯西北隱伏區構造單元,系統建立了各構造單元煤系地層序列,分析了其特徵,研究了賦煤規律,科學預測了煤炭資源潛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其意義主要表現為:
1)對地層劃分研究的意義。魯西北地區為第四系覆蓋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低,地層序列建立難。本項目對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序列的劃分研究填補了本地區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層研究程度,對於正確認識坳陷區與隆起區的地層對比和地質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全面認識華北板塊組成提供了資料基礎。本項目在一些地區識別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層單位,則修正了部分傳統認識誤區。
2)對大地構造劃分演化的意義。本項目將基底構造單元與上疊構造單元分別劃分,充分考慮構造單元的疊加、復合關系,改變了以往僅考慮中新生代地質構造特徵的構造單元劃分思路。高級別構造單元與山東省和全國構造單元劃分保持一致,有利於區域大地構造對比研究。低級別構造單元劃分與油田構造單元劃分相統一,有利於地質部門與油田部門的研究相協調。新的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方案既具有全國劃分對比意義,又突出了本地區特點,大大提高了地質構造演化認識水平。
3)對煤炭資源勘查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省煤炭資源開發強度逐年增大,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地質工作強度的不斷加大,新的煤炭發現難度越來越大,許多礦山成為危機礦山。因此開展深部找礦,尋找新的接替資源迫在眉睫。本項目開拓了魯西北煤炭找礦新空間,提出了新的找礦方向和目標,對於指導找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4)經濟意義。本項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預測資源總量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預測資源量潛在價值近50億元人民幣。今後應用本成果開展深部找礦,必將取得令人振奮的新成果,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6. 科技成果有哪些類型
科技成果可抄分為三種類型:襲(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7. 省級成果匯總
根據農用地分等的工作程序和技術方法,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的規定,農用地分等先進行等別劃分和確認,然後進行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分等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字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工作報告》、《農用地分等技術報告》、《標准樣地設置報告》;二是圖件部分,包括各級農用地經濟等別圖、利用等別圖、自然質量等別圖、標准樣地分布圖;三是數據部分,包括農用地分等指數計算數據、面積統計數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等。
(一)鄉(鎮)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根據計算得出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分等單元的等別指數,按照已確定的分等間距分值及黑龍江省農用地等別劃分表(表 3-10)中所列出的農用地等別間距指數,將屬於同一間距值的分等單元歸為一類,再對照有關農用地等別指數所對應的農用地等別,最終確定該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並將其匯總。
按照上述方法,根據各分等單元的農用地等別指數,逐一確定每個分等單元的等別,然後將同一等別內的單元合並,形成農用地分等成果圖。
(二)縣(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的基礎上,將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行政區內的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如下。
1. 縣(市)級農用地等別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要求,確定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農用地的等別,即在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范圍內將農用地劃分成幾個等別。
2.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按各鄉(鎮)級(農場、林業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匯總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各等別的面積。農用地分類的面積應和全縣(農墾分局、森工管局)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中涉及的農用地分等的地類面積一致。如農用地分類中地類為耕地,則通過農用地分等所劃分的各等別的耕地面積總數應和全縣耕地面積總數一致。
3.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
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圖包括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經濟等別圖。
(三)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的基礎上,形成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成果,其中,市級農用地等別匯總可以作為省級農用地等別匯總的中間成果。
1. 省級農用地分等成果確定
根據縣(市)級農用地分等成果,進行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匯總,形成全省農用地分等成果。經過省級成果匯總,黑龍江省農用地經濟等別劃分為 2 10 等共 9 個等別。
2.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
省級農用地分等面積統計主要是根據全省各縣(市)及各農墾分局、森工管局農用地分等的面積,逐級統計匯總情況。在統計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時,應採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數據,以便使全省農用地分等面積和全省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變更的有關數據一致。
3. 省級農用地分等圖
在縣(市)級農用地分等圖的基礎上編繪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圖、利用等別圖和經濟等別圖,其中,農用地經濟等別圖是全省農用地分等的主要圖件。
(四)農用地分等成果資料庫
1. 建立電子表格資料庫
為了使農用地分等的各項數據得以完善保存和應用,按照《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統一的要求和格式,利用計算機技術建立了電子表格資料庫,內容包括分等單元原始屬性數據表、分等基本參數、「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記分規則表、分等的基本參數表、土地利用系數表、土地經濟系數表、樣點產量-投入調查表、指定作物分等計算結果表、分等面積統計表、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等。並將以上各種數據統一存入軟盤,以便保存和應用查找。黑龍江省在農用地分等中,已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電子表格資料庫,表格統一採用 Excel 格式。
1)資料庫的內容
(1)農用地分等基本參數表,包括國家下達的農用地分等指定作物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省統一計算的產量比系數、土地利用系數、土地經濟系數等。
(2)農用地分等指標區因素體系及權重值表。
(3)各指標區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質量分」關系表。
(4)省級農用地分等結果和省、市、縣三級農用地分等面積匯總表。
(5)農用地分等結果地類面積匯總表。
(6)省級標准樣地屬性數據表。
2)表格格式要求
為了建立統一的農用地分等資料庫,便於查找和應用,全省按統一的格式填寫表格,輸入計算機進行保存。
(1)匯總單元編號採用「省級行政代碼(2 位)+地級市行政代碼(2 位)+縣級行政代碼(2位)+單元流水編號(4位)」。行政代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代碼》(GB/T 2260-2002)執行。
(2)面積。農用地分等面積一律以公頃為單位,小數點後保留 2 位。
(3)提交的格式。電子表格除要求提供 Excel 格式的表格外,其他表格一律採用 DBF 格式。
2. 省級農用地分等資料庫
1)資料庫內容
資料庫內容必須與表格數據一致。資料庫成果包括圖形資料庫、表格資料庫和數據軟體系統,對通用軟體和國家要求格式的資料庫,僅要求提供數據內容。對於圖形資料庫,其內容應包含提交的所有成果圖件的數據;對於表格資料庫或屬性資料庫,應與圖形數據相關聯;對於不需要圖形對應的表格,可以僅提交電子表格。
(1)分等單元電子圖的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指標區名稱、面積屬性等。
(2)自然質量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地類代碼、各單元光溫(氣候)生產潛力指數、產量比系數、自然質量分、自然質量等指數。
(3)利用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利用等單元編號、實際產量調查、二級區最高產量、土地利用系數和利用等指數等。
(4)經濟等別圖屬性必須包括單元編號、投入、產量、土地經濟系數和經濟等指數等。
(5)農用地標准樣地分布圖與樣地屬性表相對應。
(6)綜合數據應包括單元圖形庫和與單元相連接的綜合數據表。
2)資料庫要求
(1)分等單元、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注記、主要道路等不同信息應分別保存。
(2)要求圖形數據與屬性數據相關聯,滿足圖屬互查的要求。
(3)成果圖件的電子圖顏色、注記、圖例、圖廓等必須設置完整。
(4)應建立電子文本文件,對電子圖作出必要的說明。
(5)不同的地理信息顏色不同,可根據有關參考色標進行調整。
3)數據格式
基礎資料庫的點、線、面及注記層編碼的規則,對照《縣(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農用地分等資料庫標准》(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2005 年 6 月)、《農用地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資源大調查專用)執行。
8. 成果與認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大量的分析測試資料和數據,按照上述的研究路線和思路,通過對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層序地層格架內成岩演化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認識:
1)在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區域構造特徵以及沉積體系研究的基礎上,詳細研究了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層序地層特徵。將沙河街組共劃分出了2個二級層序和6個三級層序,並建立了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層序地層格架。
2)通過大量岩石鑄體薄片分析、掃描電鏡分析、粘土礦物分析等測試數據、資料的分析,詳細研究了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主要成岩作用類型及特徵。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壓實、壓溶作用、膠結作用、溶蝕作用、交代作用等類型。其中,不同的層序內以及不同構造部位的成岩作用有所差異。並詳細研究了陡坡帶沙河街組內5種不同沉積體系內的成岩作用類型及特徵。
3)詳細研究了箕狀斷陷湖盆陡坡帶層序形成演化與成岩作用的關系。結果表明:層序界面對成岩作用有著控製作用,層序界面之下通常發育碳酸鹽膠結和溶蝕作用,界面之上通常發育粘土礦物膠結和石英次生加大,此現象在盆地邊緣的二級層序界面表現尤為明顯;體系域對成岩作用也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例如湖盆擴張體系域通常發育有石英次生加大和鐵碳酸鹽膠結和黃鐵礦膠結。不同層序內的成岩作用組合也存在差異,從SQ1—SQ6層序演變過程中,由於湖盆水體的變化,使成岩作用演化存在差異,導致成岩作用差異。
4)劃分了東營箕狀斷陷湖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成岩演化階段。東營凹陷沙河街組主要處於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SQ1—SQ6層序演化階段對應於中成岩B期—早成岩A期。
5)對沙河街組成岩演化進行了恢復研究。結果表明,一個層序形成之後,後期的成岩作用受到了原始水介質、構造條件、成岩酸性流體的控制。同一層序,由於後期埋藏深度和地溫條件的不一樣,成岩作用存在差異性。總體來講,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內帶比外帶的成岩演化要快。
6)首次系統詳細研究了箕狀斷陷湖盆陡坡帶不同層序內的成岩相特徵,劃分出了5種主要的成岩相和8種成岩亞相類型。5種成岩相分別為早期弱壓實成岩相、早期弱膠結成岩相、中期溶蝕成岩相、中期再膠結成岩相、晚期緊密壓實成岩相;8種成岩亞相類型分別為塑性組分溶蝕、方解石膠結、(含)鐵碳酸鹽膠結、石英次生加大、高嶺石充填、混層粘土礦物充填、泥青質膠結和硬石膏膠結。最後,詳細研究了研究區不同體系域內成岩相的平面展布特徵。
7)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探討了成岩演化與儲層發育的關系。研究表明,東營凹陷北部陡坡帶層序地層格架內儲層發育與成岩演化過程中各類成岩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後,引入成岩綜合指數的概念,探討了陡坡帶不同層序內成岩演化強度與儲層發育的定量關系,成岩綜合指數大小與儲層質量優劣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成岩綜合指數高的地方,儲層的儲集性好。
9. 科技成果報告的分類
按照研究學科的來不同自,科技成果報告分為三類:
基礎科學學科的創造性研究成果;
應用技術學科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研究成果;
重大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對於重大科研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報告,又可分為定期總結報告和進度總結報告兩類,定期總結報告包括月報、季報、年報;進度總結報告包括階段性小結報告、終止報告。
10. 測繪成果密級的劃分是怎樣的
測繪成果密級的劃分:
1)絕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國家大地坐標系、地心坐標系以及獨立坐標系之間的相互轉換參數;解析度高於5』×5』,精度優於±1mgal的全國性高精度重力異常成果;1:1萬、1:5萬全國高精度數字高程模型;地形圖保密處理技術參數及演算法。
2)機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國家等級控制點坐標成果以及其他精度相當的坐標成果;國家等級天文測量、三角測量、導線測量、衛星大地測量的觀測成果;國家等級重力點成果及其他精度相當的重力點成果;解析度高於30』×30』,精度優於±5毫伽的重力異常成果;精度優於±1m的高程異常成果,精度優於±3″的垂線偏差成果;涉及軍事禁區的大於或等於1:1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1:2.5萬、1:5萬、1:10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空間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圍相當於上述機密基礎測繪成果的非基礎測繪成果。
3)秘密級測繪成果
包括:構成環線或者線路長度超過1000m的國家等級水準網成果資料;重力加密點成果;解析度高於30'×30'~1°×1°,精度在±5mgal~±10mgal的重力異常成果;精度優於±(1~2)m的高程異常成果,精度優於±(3~6)的垂線偏差成果;非軍事禁區1: 5 000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或多張連續的、覆蓋范圍超過6km2的大於1:5000的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1:10萬、1:25萬、1:50萬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數字化成果;軍事禁區及國家安全要害部門所在地的航攝影像;空間精度及涉及的要素和范圍相當於上述秘密基礎測繪成果的非基礎測繪成果;涉及軍事、國家安全要害部門的點位名稱及坐標;涉及國民經濟重要設施精度優於±100m的點位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