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

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17 20:24:54

Ⅰ 科學家和思想家一樣嗎,煩惱

科學家(Scientist):對真實自然及未知生命、環境、現象及其相關現象統一性的客觀數字化重現與認識、探索、實踐的人,如愛因斯坦,霍金。

傳統上被認為科學家的專家包括:

另外::

思想家,研究思想、思維和思考模式並且形成思想體系的人。古今中外富有獨特思想和智慧的人士都可以稱之為思想家,但是我們一般指的是那些影響特別大的哲學家。 例如:我國古代的老子,莊子以及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馬克思、康德、叔本華、尼采等等。

思想家,是指對各層面的學術都有廣泛研究或其思想足以建立出一個思想體系的人(如釋迦牟尼佛、笩駄摩那、孔子、老子、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他們的研究范圍都非常廣泛,包括宗教、哲學、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人類學、法學等;某些思想家甚至還會牽涉到軍事理論、生物學、宇宙學等。

Ⅱ 孟子與荀子思想的異同

孟子作為孔子的繼承者,和荀子在思想上有什麼不同嗎?各位,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它涉及到的是歷史類的話題,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題,很接地氣。其次,這個話題比較輕松,所以是個難得的好題目。最後,作為文字工作者,小編認為,我們在闡述這類話題時,應該盡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而且,應該注意我們的價值導向。因為,普及生活小常識,做好科普教育工作,也是我們文字工作者的應盡之責。

當然了,他們的不同點更多。首先,在人性論方面,孟子肯定「性善論」,認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義、禮、智四個「善端」。荀子肯定「性惡論」, 他認為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後天人為的因素。其次,在教學思想方面,孟子主張「內發」,而荀子更傾向於「外鑠」。最後,在對待君主態度方面,孟子提倡「仁政」學說。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從而提出了著名的「君輕民貴」的思想。

Ⅲ 古代名人事跡 每個100字左右

1、魏文侯講誠信:

其實用大器晚成來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適,但我認為屈原在文學上成就的頂峰確實是比較晚的時候。這於他一身坎坷的經歷是有關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報國的忠臣可能在文學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壇遭到排擠,被放逐後偉大的《離騷》才橫空而出。

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楚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楚襄王二十一年(62歲),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汩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詩人寫作《離騷》時已經度過了大半生。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不斷遭到腐朽的貴族集團的排擠和打擊,這時已經再被放逐,到了救國無路的地步;而楚國也由一個頗有希望的國家,被弄到了瀕臨危亡的絕境。詩人瞻前顧後,感慨萬分,他把堅持奮斗而不能實現愛國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這篇激動人心的詩歌。

《離騷》通過詩人一生不懈的斗爭和身殉理想的堅貞行動,表現了詩人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祖國的戰斗精神;表現了與祖國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了他的熱愛進步、憎惡黑暗的光輝峻潔的人格。

Ⅳ 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他們的所處的年代和主要成就。簡單寫下來 謝謝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入東周向老子請教。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七十二賢士」,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2、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

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系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3、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准備直取台灣。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他們把軍隊集中在台灣(今台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

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系。

戰斗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

至此,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台灣。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台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台灣的統治。

4、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權」、「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理念。

孫中山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的傳播。

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

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4)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後世紀念:

1、孔子

孔廟,即孔子廟,又稱作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中國各地都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

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並稱為中國四大文廟。在中國、朝鮮、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分布著2000多座孔廟,中國國內1600多座,而目前國內保存較好的孔廟只有300餘座,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1座。

2、諸葛亮

武侯祠(漢昭烈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現佔地15萬平方米,由三國歷史遺跡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以及錦里民俗區(錦里)三部分組成,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

3、鄭成功

延平郡王祠又名開山王廟或鄭成功廟,位於台灣台南市中西區(清代台灣府城油行尾街),為清治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其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台灣日治時期曾改名為開山神社。

但現今樣貌實為1963年動工改建的結果,所以該廟長久以來未被列為古跡,直至2010年將延平郡王祠(含鄭成功文物館)登錄為台南市第九座歷史建築。

4、孫中山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6年10月12日起陸續發行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幣一套。

該套紀念幣共3枚,其中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1枚,銅合金紀念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孫中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鄭成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Ⅳ 孔子說,「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的成果是什麼如題

三十而抄立,源於《論語·為政》的成語,意為人到了30歲就應該去面對一切困難.因為這個時段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兼顧事業,所以三十而立的成果就是你可以從容應對這些困難而不一定要做什麼大事業,因為事業再大,家人才是最重要的

Ⅵ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有教無類:讓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進社會發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種不同的性格,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師焉:只有虛心向別人請教,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4.勤於思考:只有勤學善問,才能得到知識。

5.溫故而知新:經常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才能學好新知識。

6.不恥下問:提倡人人好學虛心求教。

7.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這就是實事求是的做學問的基本素質。

(6)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Ⅶ 什麼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一、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意思是:

志向在於道,根據在於德,憑籍在於仁,活動在於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人。

二、詳細解釋

1、「志於道」: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

2、「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

3、「依於仁」,指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

4、「游於藝」:「游戲」的「游」是「辵」旁,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三、出至《論語·述而》短短十二個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學術思想的總結,是他立己立人的寫照。

(7)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孔子的「為學:

1、主張「述而不作」,反對「不知而作之者」,要求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自己認為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並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乃至「五十以學《易》」,真正做到了學而不厭。

2、在文章典籍方面,孔子自己認為還大約趕得上一般的人,至於身體力行的做個君子,還沒有達到。堅持從善如流,聞過則改,尤其是陳司敗「昭公知禮乎」之問,表現了孔子聞過則喜的聖人風范。

3、以「仁」「道」為標准,「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終身以周公為榜樣,立志恢復周禮,以推行仁道為己任。認為「仁」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舉手投足之間,「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Ⅷ 孔子學說研究有何新進展新成果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回展而來。是孟子學說答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Ⅸ 中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是什麼

中國第一部軍事著作是《孫子兵法》,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

《孫子兵法》是孫武撰,春秋末期齊國人,從齊國流亡到吳國,輔助吳王經國治軍,顯名諸侯,被尊為「兵聖」。《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它在我國古代軍事學術和戰爭實踐中,都起過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孫子兵法》有十三篇,每篇皆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謹,語言簡練,文風質朴,善用排比鋪陳敘說,比喻生動具體。

如寫軍隊的行動:「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既貼切又形象,且音韻鏗鏘,氣勢不凡,故劉勰稱「孫武兵經,辭如珠玉」。想來以作戰的縝密思維為文章謀篇布局,對孫武而言如烹小鮮矣。

(9)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孫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

《孫子兵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更代表著炎黃子孫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

在現代,孫子兵法的作用遠遠不再局限於一本軍事著作的范疇,它還被廣泛運用於政治斗爭、商業競爭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我們辦起事來多幾分智慧,少走些彎路。

Ⅹ 中西藝術的異同!

中西藝術的相同之處:

1、藝術都是表現了人類的社會文化發展。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古至今的藝術作品,如繪畫、詩詞、文章,都是在象徵性的描繪當時的時代。比如中國的繪畫形式,有壁畫、油畫等形式,從戰爭、經濟、文化等各個角度不間斷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發展。

2、藝術都表現了人類的創造性。

無論是詩詞、繪畫、舞蹈,都是從無到有,從凌亂到完整,這都是在人類的創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華夏文明,上古時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種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漢武帝推翻道家無為而治,獨尊儒術開始,漢文化以儒學為核心開始成型,漢文化可以說是經歷千百年的演變升華,影響著華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臘文化:理性主義與原始意識。對外在世界的探索熱情。還有希伯來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識,對人內在世界的發現。

2、藝術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戲曲、剪紙、刺綉、繪畫、國畫、書法等。、

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歌劇、舞蹈、建築等。

(10)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由羅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談起,試把羅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國的北魏思維像擺在一起來看,您便會發現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個是滿頭大汗地在想 ,一個是悠閑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狀態是緊張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氣,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絡奮張,形勢危急,從一個中國人或東方人的眼中看去,我們每每不禁要問一聲,思想亦要這樣吃力的嗎?這樣緊張地苦苦追索,真理就會為我們所捕捉到?說不定反會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頭看一看北魏思維像那姿態就「從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頤而思,意態十分自在,不但沒有肌肉緊張地去想,臉上還分明想呈現出一種了悟後的欣悅微笑。

我以為這兩尊思想像的意態表現,亦能從某一個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藝術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說,西方人畫一個天使,多半要給它插上一雙翅膀,他們的想法非常踏實,沒有翅膀怎麼能飛翔呢?中國人或東方人就思有別徑,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駕一朵雲彩就行了,人在雲中即是仙,顯然空靈多了。

西方人畫畫,不論其為人物、靜物、風景,都態度踏實,而且好採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風景畫為例,不但比例正確,而且光線色彩逼真,畫成之後,還一定在四周給它釘上一個鏡框,嵌在牆上就同在室內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門,您就可以看到花園中的一角芬芳。

中國人在這方面別有會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為滿足,以山水畫為例,他的用心是要攝取山川雲樹的大全,而不是只窺伺真實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軸山水畫和南宋的山水詩意小品都可以現身說法證明這一點。

中國藝術的追求在全,西方藝術的追求在分,這在西方畫的裝鏡框和中國畫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點消息來。

西方人務實,一切都要剖析來看,羅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學的立場而如此表現的。中國人好統攝起來看,所以掛一幅中堂就山川雲樹無不歸納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張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說:大自然是最狡猾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夾棍逼它的口供。

中國人則不如此想,一心只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三才者:天地人;萬物皆吾與也,一一都在說明這種是和諧而不是對立的基本觀點之不同,所以在藝術的表現上亦迥異其趣。所以錢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說過:「西方的哲學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國哲學則有退後一步的想法的趨勢。」

塞尚被西方人稱為近代繪畫之父,他為了要描寫出蘋果的永恆性,蘋果在靜物台上每每都被觀察到已經腐爛,他仍執筆描繪不輟。這是畫史上有名的故事,因為他不滿足於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樣的,中國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圖》傳流於世,看他用筆的深意、用墨的層次,藝術家鑒賞家大都同意這樣的評語:「山川變易,圖畫長存。」可知地無分東歐亞,時無分中古近代,藝術家對事物永恆的追求是一樣的。

塞尚是19世紀的後印象派大師,比他更近的還有1973年才逝世的畢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畫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個人手執長竿騎在馬上,試以這幅畫和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來相比。

一個是13世紀的出家人,一個是20世紀的大藝術家,一個生在亞洲中國,一個生在歐洲西班牙,所畫的題材又不相同,然而多麼動人深思,因為兩幅畫擺列在一起,一無舛錯,都是要表現他們思想上、心腹中的筆墨淋漓。

德國的大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他畫了一隻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傾仰得不得了。中國在北宋時,有一位大畫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雙喜圖》上也畫了一隻兔子,同樣之生動。

若把這兩只毛兔並列在一起,你就會知道,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現的主旨卻完全相同,這使我們倏然體會到,藝術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時間之上。

從羅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的形態表現上,我們先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底色之異,但是在伊斯坦布爾之貓和沈周的貓、塞尚對蘋果描繪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圖》等的相似,卻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術比較》是2008年04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新苗。本書以清晰的線索,將中西美術自古至今的審美理想嬗變,形式語言演化、思潮與批評現象,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

本書的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將對中西美術的比較闡釋局限於古典時期,或停留在點與點之間的比較聯想,而是從「審美現代性」切入,建構了中西美術自古至今歷史演進雙線並行的比較闡釋構架。

從中定位、考察了豐富多彩的中西藝術思潮與美術創作現象,從而在比較中揭示了中西美術各自的文化品格、語言形態和變革動力特點,以及在現代世界中的交融演變和沖突關系,使比較研究的視角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和問題意識。

二是作者的比較研究關注方法論,關注當代思想界的新成果,並力圖在美術研究中利用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發新思考。該書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訂不僅添加了新內容,也對整書進行了全面調整,使其更趨完善。

用具體的案例和精練的闡釋,對中西美術的典型特徵及其演變線索進行了歸納與提煉,是目前本領域相關研究中比較完整而有特點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孔子的最新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