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對死亡的四個階段 分別是 (是心理)
應該是五個階段吧: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納
B. 死亡到底是什麼
關於輪回、靈魂
佛教相信輪回是確實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經解脫生死(如小乘的羅漢)或已經自主生死(如大乘的聖位菩薩)的聖者之外,一切的眾生,都不能不受輪回的限制。
所謂輪回,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回環。輪回的范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回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范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並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回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嗔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凈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凈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民間的信仰,以為人死之後即是鬼,這在佛教的輪回觀中是不能成立的,因為鬼道只是六道輪回的一道,所以人死之後,也只有六分之一的可能生於鬼道。
佛教相信靈魂的實在嗎?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不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晚近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對象,也就是靈魂。基督教、回教、印度教、道教等的各宗教,多多少少也是屬於靈魂信仰的一類,以為人的作善作惡,死後的靈魂,便會受著上帝或閻王的審判,好者上天堂,壞者下地獄。
在中國的民間,對於靈魂的迷信,更是根深蒂固,並且還有一個最大的錯誤,以為人死之後的靈魂就是鬼,靈魂與鬼,在中國民間的信仰中,乃是一個糾纏不清分割不開的大問題。更可笑的,由於鬼類有些小神通,又以為靈魂是「三魂六魄」組成的集合體了。
其實,鬼是六道眾生之一,正像我們人類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一樣。生為人,固然有生有死;生為鬼,同樣有生有死(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何況人死之後不一定就生為鬼,這在下一節中另予說明。
關於靈魂,中國民間的傳說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間,用靈魂作為橋梁,生是靈魂的投胎,死是靈魂脫離了肉體,把靈魂與肉體的關系,看同房子與屋主一樣,老房子壞了,搬進新的房子,房子經常在汰舊換新地搬進搬出,住房子的人,卻是永恆不變地來來去去。這也就是說,人是靈魂套上了肉體的東西,肉體可以換了又換,靈魂是一成不變的,以為靈魂就是我們生死之流中的主體。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變變或化化。
物質界的物理現象,既然是生生不息的,再看精神界的心理現象,那就更容易覺察出來了,因為心理現象的產生,就是由於精神的變動而來。心理現象的變動,促成了我人行為的或善或惡,善惡的行為,又會反轉身來影響到心理現象的傾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作用而定。
那麼試問:靈魂的不變性,靈魂的永恆性,那是可能的嗎?當然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死後沒有固定的靈魂,縱然活著的時候,我們的身心也都是活在剎那不停地變了又變而變變不已之中。照這樣說,佛教既不相信靈魂,那末,佛教所說六道輪回與超凡入聖的本體,究竟又是甚麼呢?
這就是佛教特殊優勝的地方,既不看重自我的永久價值,卻又更加地肯定了自性的升拔價值。
佛教主張「因緣生法」「自性本空」,佛教看物質界是因緣生法,看精神界也是因緣生法。因緣聚合即生,因緣分散即滅,大至一個星球一個天體乃至整個的宇宙,小至一莖小草一粒微塵一個原子,無一不是假藉了內因與外緣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與緣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從根本上看,是空無一物的。這在研究物理化學的科學家們,可以給我們正確而正面的答案。
至於精神界呢?佛教雖不承認靈魂的觀念,但決不是唯物論者。佛教的精神界,是用一個「識」字作為命名,小乘佛教只講六個識,是以第六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大乘佛教增加兩識,共有八識,是以第八識作為連貫生命之流的主體,我們把小乘的放在一邊,單介紹大乘的八識。
大乘佛教的八個識,前六識同小乘的名稱一樣,只是將小乘第六識的功用更加詳實的分析,而分出了第七識與第八識。
實際上,八個識的主體只有一個,由於功用的劃分而給了它們八個名字,因為前七識的為善為惡,都會把賬目記在第八識的名下;第八識是一切業種業因的倉庫,這個倉庫的總管是第七識,搬進搬出是第六識,製造作業是前五識。
這樣說來,第八識的功能,是在儲藏,但不等於只進不出的守財奴。不斷地由外面藏進去,也不斷地從裡面搬出來,藏進去的是行為影響心理而印入心田,稱為業因或種子,搬出來的是心理促成行為而感受行為,稱為業果或現行。就這樣進而出,出而進,種子而現行,現行而種子,在一期生命之中是如此,轉生到二期三期乃至無數期的生命中去也是如此,由現世今生的因果對流,到無數過去和未來世的因果回還,都不出於這一種子而現行與現行而種子的律則,因此而構成了生命的連貫與生死的相續。
正因為種子與現行的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進進出出,所以第八識的本質,也在經常乃至剎那不息地變動不已,不要說這一生的第八識的質量與前後生是不同的,即使前一念到後一念也就不同了,正由於念念生滅念念不同,我們才會有浮沉生死而至越超生死的可能。所以,第八識的存在,便是存在於這一剎那變動的業因與業果的連續之間,除了業因與業果的變動連續,也就沒有第八識的本質可求;正像水的潮流,是由於水的連續而有,離了相續不斷的水性,也就沒有潮流可求了。佛教教人修持解脫道的目的,就是在於截斷這一因果相續的生死之流,等到第八識的作用完全消失,既不藏進去什麼,也不拿出來什麼,那就成了空性,那在佛教稱為「轉(煩惱)識成(清凈)智」,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可見佛教的第八識,並不等於永恆的靈魂,如果迷信有個永恆的靈魂,那麼超凡入聖的解脫生死,也就成為不可能了。佛教在觀念上否認有靈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識,唯有否定了由煩惱無明接連而假現的第八識之後,才是徹底的解脫。不過,第八識被否定之後,並非等於沒有,乃是非空非有的智體的顯照,而不是無明煩惱的纏繞不清。
http://www.ebud.cn/special/article/jiangyan/third/special_article_jiangyan_third_20020330_14.html
http://www.ebud.cn/special/article/jiangyan/third/special_article_jiangyan_third_20020326_2.html
參考資料:聖嚴法師
C. 瀕臨死亡的感覺是什麼樣請深有體會的人來回答
自己的意識脫離了身體,剩下的僅僅是一團微弱的意識的集合體,像是意識團,如青煙般卷繞在一起,飄到了一片虛空和黑暗中,因為沒有任何可以感知外界的器官存在,自己接收不到任何外界的信息,如視覺、聽覺、嗅覺等(那些說靈魂出竅後能夠看到自己軀體的都是扯淡),剩下的只有自己微弱的意識,可以思維(但並不能精確地大量的回憶起自己的過往,那些信息在腦中的某個硬體里存儲著,現在意識已經與其斷開連接了)。一開始非常的困惑自己所處的狀態(急迫地想看下周圍是什麼樣子搞清楚狀況,實際上是不行的,喚不醒自己的眼睛和任何可以感知周圍環境的方式),而後是恐懼。這個過程中意識在逐漸的消散或者說渙散,讓自己有一種深深的困意,這種困意不是來自於身體,而是意識團越來越小,能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少,是那種讓自己知道一旦不集中意識力自己馬上就會「消散」的困意,自己會拚命讓自己不要「睡去」,最後,意識的消散是不可抗的,自己僅存的最後的意識能明顯的感覺到自己沒有了,消逝在一片虛空和黑暗中、、、、(經過這個事情,深刻地感覺到所謂的靈魂就是附在人腦中的一團生物電磁力,神經網路僅僅是這團電磁力的載體,當載體受損,這團電磁力要麼消失(死亡),要麼不能順暢地傳導(植物人等))【來自拚命加班狗睡覺猝死前的真實感受】
D. 科學史上有沒有一些意外的研究成果
焦耳求知的故事看看吧,樓主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葯,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通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E. 科學解釋人預知自己死亡誰知道
早在世紀初,一個叫做伯恩特的德國醫生就曾下過決心,要弄明白人們死後的感覺是怎樣的,詳細對曾徘徊在生死邊界的人們進行了調查後,他發現死而復生的人們在進入死亡世界後首先體驗到的是一種強烈的欣喜之情。
一位名叫阿諾德的人曾掉落到阿爾卑斯山的峽谷中,在下跌了300米後,他的身體落在樹枝上,並在生死邊緣徘徊幾天之久。他回憶說:「我覺得自己下墜的過程很長很長,我感到一陣強烈的欣喜,我一生中從來沒有過那麼好的感覺。」
據莫迪介紹,面對死亡的威脅時,一個人能夠在一秒鍾的時間里回憶起整個一生中發生的所有事情。一位司機回憶說,當他的卡車從橋上掉下去時,他「想起了一生中所有的事情,栩栩如生,和真的一樣。我想起自己兩歲時怎樣跟在父親身後走在河岸上。」
「我想到5歲時我的玩具車怎樣被弄壞了,我還想到第一次上學時我怎樣號啕大哭。我記起上學時所在的每一個年級,教過我的每一個老師,然後我的記憶進入了成年後的日子。我在一秒鍾之內看到了所有這些景象,然後一切都結束了,我的卡車已經完全墜毀了,但我居然安然無恙,我從摔碎的擋風玻璃框中跳出來。」
「我能想起自己看到的所有景象,這要花15分鍾,可是當時所有那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一秒鍾之內。」
瀕死體驗在東西方同樣存在,而且具體內容驚人的一致。
這種看似玄妙的瀕死體驗並非只在西方存在,我國神經醫學專家也曾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天津安定醫院的馮志穎和劉建勛教授曾隨機選取100位唐山地震中瀕臨死亡,後經搶救脫險的截癱病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這些瀕死體驗有半數以上有軀體陌生感,思維特別清晰,身體異常,彷彿是夢幻,走向死亡感、平靜和寬慰感、生活回顧或「全景回憶」及思維過程加快的體驗。可見關於人的瀕死體驗東西方體現出驚人的一致。
據報道,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將臨床死亡後經過救生法搶救又死而復生的人敘述的這種奇特的瀕死經驗基本歸納為五大階段。
第一階段,安詳和輕松。持這種說法的人約佔57%,其中大多數人有較強的適應力。覺得自己在隨風飄盪,當飄到一片黑暗中時,心理感到極度的平靜、安詳和輕松。
第二階段,意識逸出體外。有這種意識的人佔35%,他們大多數覺得自己的意識游離到了天花板上,半空中。許多人還覺得自己的身體形象脫離了自己的軀體,這種自身形象有時還會返回軀體。
第三階段,通過黑洞。持這種說法的人佔23%,他們覺得自己被一股旋風吸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並且在黑洞中急速地向前沖去。感覺自己的身體被牽拉,擠壓。這時他們的心情更加平靜。
第四階段,與親朋好友歡聚。黑洞盡頭隱隱約約閃爍著一束光線,當他們接近這束光線時,覺得它給予自己一種純潔的愛情。親朋好友們都在洞口迎接自己,他們有的是活人,有的早已去世。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全都形象高大,絢麗多彩,光環縈繞。這時,自己的一生中的重大經歷在眼前一幕一幕地飛逝而過,其中大多數是令人愉快的重要事件。
第五階段,與宇宙合而為一。持這種說法的人佔10%,剎那間,覺得自己猶如同宇宙融合在一起,同時得到了一種最完美的愛情。
瀕死體驗出現的原因尚未查清,各國各學科專家紛紛亮出自己的觀點。
人體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導致這種種感覺的出現呢?學者們卻一直眾說紛紜。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的神經病學家奧拉夫·布朗克在對一位43歲有癲癇病的婦女進行手術時發現,角腦回是大腦中復雜的部分,其功能之一就是身體與空間的感覺,告訴大腦,身體處於空間的什麼位置。布朗克認為,當角腦回不能正常地處理視覺和身體感覺信息時,就會出現脫離肉體的幻覺,也就是使人感覺到自己在自己的身體之外,「看」到自己。不過他只對單一病例上作了觀察,所以他未宣布所有「脫離肉體」的經歷都與角腦回有聯系。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蘇德伯雷的勞倫提亞大學的神經病學家麥克·佩辛格,對志願者的右顳葉用柔和的電磁輻射刺激,受驗者都說看見了亮光,於是提出瀕死者看到亮光是由於大腦右顳葉受傷所致。一些科學家認為,有亮光的感受是由缺氧症造成的。缺氧症可影響連接眼睛和大腦之間的光感神經。
還有的科學家提出瀕死體驗五大階段是在瀕死之際,人們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第一階段是瀕死者的個體防衛和保存的本能。在死亡的威脅下,過度的悲傷、恐懼會加速人體能量的消耗。第二階段是瀕死者不願死亡,試圖從感覺上否認已經跨進了地獄大門,象徵性地逃避體內痛苦。第三階段是瀕死者誕生記憶的復甦,黑洞的穿過經歷是出生時通過母親產道而被來到人間的象徵。第四階段是瀕死者的自我安慰和幻覺性滿足,重復自己的一生使自己得到一種與世永存之感。而與親朋好友的歡聚,則是對死亡恐懼的退避反應。第五階段是瀕死者自身潛在的知識域的發掘,它是人體中的靈感反應的特殊表現形式。
我國專家正擬從可預期死亡入手,繼續研究瀕死體驗,並將成果用於精神疾病治療。
馮志穎教授是國內僅有的幾位對瀕死體驗進行過系統研究的專家,他告訴記者,雖然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上有很大不同,但瀕死體驗的內容基本相同,很多現象普遍存在。並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持無神論觀點就沒有,有瀕死經歷的人體驗內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對於國內外對於瀕死現象的種種解釋,馮教授指出,並不能用大腦缺氧來解釋光亮的出現,因為有時瀕死者周圍的空間很大,身體也沒有受到壓迫,並不缺氧,但他也會有看見亮光的體驗。此外,若電擊大腦的某個區域產生類似光感,就歸結出和大腦某個特定區域與此有關有些草率,只有大量病例試驗的結果才可證明。而「瀕死體驗只是瀕死之際,人們短時間內的主觀體驗」的說法只是基於現象的心理學分析推理,缺乏實際的科學依據,想要科學解釋是需要生物學指標的。
他坦率地表示,雖然「國內外對瀕死體驗現象提出了很多解釋,但這種現象的生理機制仍然沒弄清楚。研究這種現象也需要醫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學科參與。」
以前對唐山地震倖存者的研究中,被訪者的瀕死體驗是非預期的,也就是死亡降臨前他們沒有準備,所以調查存在缺憾。目前馮教授正打算立項研究有死亡預期的人瀕死體驗的具體情況,他解釋說,慢性病人若突然發作可能死亡,那麼他就有死亡的心理預期,當病人真的瀕臨死亡並被救活時,可以比較和沒有死亡預期時的瀕死體驗是否相同。
馮教授表示,有些高熱的病人,也會有類似瀕死體驗,但是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弄清楚瀕死體驗對精神病學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
目前自殺者半數以上的精神異常,有時比例高達60%,有的符合精神病的診斷標准,有的夠不上精神病。由於普通人經歷了這樣的體驗,瞬間對一生回顧,可以讓人想清楚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如果將瀕死體驗變成形象的文字,讓欲自殺者象徵性地經歷一場死亡,將平靜輕快的感受傳達給自殺者,可以使他們領悟到人生的價值,正確認識人生的成敗,重建有意義的生活.
F. 面對死亡的四個心理階段分別是
應該是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悲傷、接納。
G.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什麼電影嗎還是他的學術成果有什麼用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質能方程 E=mc^2,是學術成果。這個方程式被稱為死亡方程式的原因是它是製造原子彈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公式,正確地解釋了各種原子核反應:就拿氦4(He4)來說,它的原子核是由2個質子和2個中子組成的。照理,氦4原子核的質量就等於2個質子和2個中子質量之和。實際上,這樣的算術並不成立,氦核的質量比2個質子、2個中子質量之和少了0.0302u(原子質量單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當2個氘[dāo]核(每個氘核都含有1個質子、1個中子)聚合成1個氦4原子核時,釋放出大量的原子能。生成1克氦4原子時,大約放出2.7×10^12焦耳的原子能。正因為這樣,氦4原子核的質量減少了。
拓展資料
《愛因斯坦死亡方程式》是一部關於愛因斯坦傳奇一生的紀錄片。該片再現了這個打開原子時代大門的生死方程式,是如何永久的改變了歷史以及愛因斯坦的一生。
參考資料
網路--愛因斯坦
H. 為什麼生命會走向死亡
這種說法,就人的生命個體而言,也許個體生命會遵循新陳代謝遺傳變異規律,在一段時間後會消失!但就整體生物界而言,尤其整個人類社會,那是不一定會走向更加美好文明!
人類社會憑著自己智能,在宇宙豐富資源條件下,在與外界開放系統中,將個體遺傳密碼和社會文明,利用各種物質規律,通過與開放外界,進行能量和信息交換融合提升,將獲得新的突變獲得新的生命體!
即宇宙行星地球,是在太陽系適中的宜居帶運行!外層空間有厚實的大氣和電離層保護!同時,臨近木星和月亮引力吸石撞擊保護,再加之太陽系外層空間地帶,也有圍繞太陽系運轉星慧雲系防撞擊保護!
進而,總體人類居住地球,是在整個太陽系乃至銀河系的保護之下,在太陽系適合的宜居帶位置,進行安全有規律運行的!
三、地球生物人類和諧發展
在人類居住地球上,整體生物生命系統,在適宜外在開放的生態環境下,具體是按照生命內部新陳代謝遺傳變異,以及生物進化規律,不斷在內外因素作用下適者生存運作的!
而人類社會本身,與生存在地球上的無機物和有機物,以及各種各樣生物體,在各自內外部協調運作規律指導下,整體地球無生命和有生命物質和諧相處,共同維系地球美好家園!
具體人類社會,按照社會發展規律運作的!即生產和交往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規律,人類通過創造性勞動創製作所需工具,從而,促進生產力不斷提高,不斷自我進化發展和運作的!
四、人類科技提供生發保障
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長期不斷積累和提升,現期和可預見未來,必定能取得更多的有利於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積極成果!
對外,現在人類智能,可以發射深空探索器,用來探索整個太陽系和銀河系奧妙!現已發射宇宙探訪器,有的已到訪太陽系多個行星。甚至離開太陽系和銀河系!有的已登上過行星火星,以及地球衛星月亮!現正在積極深空探索,預發現人類未來可移居新的星球生存空間!
對內,人類社會,已經發明:航天深空探測,新能源人造太陽,現代農業和醫學,生物基因克隆,量子計算保密通信,互聯網人工智慧等,人類社會第四次革命標志性科學技術,進而,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科學新技術強大支撐!
五、人類社會內部有序運作
人類社會內部,在維處好與地球上各種物質和諧相處前提下,人類社會遵循人類自身特有發展規律不斷前行!
總體人類社會依據耗散結構理論,遵循生產和交往方式,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規律,自覺以大力發展生產力,滿足人類社會日益增長物質和精神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改革開放合作發展!促進人類社會全面發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