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跨境電商如何應對國外商標權訴訟
一是立即停止銷售被控侵權的商品。
二是聘請合適的律師處理案件。
三是盡力尋求訴訟期間的調解。
② 商標轉讓需要繳納印花稅嗎
轉讓商標是需要繳納印花稅的
在知識產權轉讓交易中,作為轉讓人的中國居專民企業,屬需將轉讓所得計入應稅收入繳納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為25%;在中國無常設機構的非居民企業轉讓人,其轉讓收入應繳納預提所得稅,稅率通常為10%;如相關稅收協定規定了更優惠的稅率,則優先適用稅收協定條款。
如果轉讓人為個人,轉讓人需就轉讓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支付對價的受讓方為扣繳義務人,稅率為20%。如果轉讓人為外國人,則可以適用相關稅收協定(安排)的規定。
《營業稅暫行條例》規定,轉讓人需在中國繳納營業稅,這里的轉讓人既包括中國居民企業或個人,也包括非居民企業或境外個人,應納稅營業額為轉讓知識產權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稅率為5%。對於跨境知識產權轉讓,通常境內受讓方應該代扣代繳營業稅。
《印花稅暫行條例》規定,在中國簽訂知識產權轉讓合同的單位和個人(包括非居民企業和個人),都應在中國繳納印花稅。因此,簽訂知識產權轉讓合同的各方都應繳納印花稅,稅率為合同金額的萬分之三或萬分之五。
③ 我們轉讓商標著作權是否可以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企業所得稅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以下簡稱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現就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技術轉讓的范圍,包括居民企業轉讓專利技術、計算機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植物新品種、生物醫葯新品種,以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確定的其他技術。
其中:專利技術,是指法律授予獨占權的發明、實用新型和非簡單改變產品圖案的外觀設計。
二、本通知所稱技術轉讓,是指居民企業轉讓其擁有符合本通知第一條規定技術的所有權或5年以上(含5年)全球獨占許可使用權的行為。
三、技術轉讓應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其中,境內的技術轉讓須經省級以上(含省級)科技部門認定登記,跨境的技術轉讓須經省級以上(含省級)商務部門認定登記,涉及財政經費支持產生技術的轉讓,需省級以上(含省級)科技部門審批。
居民企業技術出口應由有關部門按照商務部、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商務部、科技部令2008年第12號)進行審查。居民企業取得禁止出口和限制出口技術轉讓所得,不享受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四、居民企業從直接或間接持有股權之和達到100%的關聯方取得的技術轉讓所得,不享受技術轉讓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所以,商標著作權不屬於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范圍。
④ 香港商標如何轉讓給國內
提供被轉讓方與轉讓方的資料,到香港商標局辦理即可。
「想要在大陸使用必須得回重新注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答,商標分為注冊商標和非注冊商標,這個世界各國都是一樣定義的。注冊與否不影響商標的使用,只是現在普遍採取先注冊制度,即商標注冊後方可得到商標法的保護。
⑤ 已注銷公司如何把商標轉讓給他人
公司已經注銷,注冊商標專用權不能轉讓。
公司注銷其民事主體的資格在法律上已經消滅,那麼就不能從事任何民事活動,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轉讓也包括在內。
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也對參與民事活動的資格作了規定: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公司在注銷時,就應當對商標專用權進行妥善處置,並在清算報告中的決議中決定商標權的歸屬。公司清算組織在一定時限內未辦理相關手續的,視為放棄商標專用權。
1992年5月27日國家商標局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關於企業終止後其商標專用權問題的函》規定:根據《民法通則》第四十條、第四十七條的有關規定,企業法人終止,應當成立清算組織,進行清結。注冊商標作為無形財產,應屬清算之列。因此,在清算中,清算組織可以對原企業的注冊商標進行轉讓或申請注銷。清算活動結束,該企業注冊商標專用權終止。
該函是國家商標局就北京市海淀區工商行政管理局在1992年向國家商標局就《關於對企業法人滅失後其是否仍享有注冊商標專有權等問題的請示》的回復。
現行的《商標法》、《商標法實施條例》及國家商標局網站上,都未對公司注銷後就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歸屬作出規定。
所以,已注銷公司不能把商標轉讓給他人。
⑥ 美國跨境商標轉讓,你知多少
商標轉讓是商標注冊人將其注冊商標贈送、售賣或轉讓他人所有和專用的行為。轉回讓注冊商標,答要在轉讓後6個月以內由轉讓人和受讓人共同向商標主管機關申請轉讓注冊或評估作價。有的國家規定轉讓商標要連同企業一同轉讓。我國對商標連同企業一同轉讓未作規定,但規定了受讓人應當保證使用轉讓商標的商品質量。商標也可以作為投資物作價入股。
⑦ 債權轉讓的方式有哪些,跨境債權轉讓的法律效力
一、債權轉讓的方式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這一條明確了我國在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生效的問題上採用的是通知原則,債權人轉讓權利的,只需通知債務人,即對債務人發生效力。
第一、履行通知義務的時間
一旦在債權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合意即有效成立,債權即移轉於受讓人。債務人不是債權轉讓合同的當事人,債務人對合同債權的轉讓同意與否,並不影響債權轉讓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否通知債務人只決定債權轉讓對債務人有無法律約束力,而不能決定債權轉讓有無效力。因此即使沒有通知,在債權轉讓達成合意後,受讓人即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而成為債權人。受讓人因受讓債權而具有原告資格。
如果一味強求通知義務要在訴訟之前完成,並且在訴訟中人民法院以此為由駁回受讓人的訴訟請求,則違背了合同法設立債權轉讓的立法本意——及時解決經濟糾紛,鼓勵交易、促進經濟的正常流轉;同時又曲解了合同法第八十條規定的立法本意,該條規定通知義務意在一方面尊重債權人對其權利的行使,另一方面維護經濟秩序的相對穩定,以債務人得到債權轉讓的通知的時間為分界點,確認債務人應當履行其償債義務的對象.
第二、履行通知義務的方式
履行通知義務的方式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中並沒有明確限定,筆者認為可以以口頭方式(如果債務人不予認可,則需兩個以上無利害關系的
第三、履行通知義務的主體
按照合同法的規定來理解,通知的履行主體是債權人,受讓人並沒有義務履行通知義務,但是,債權人是否履行通知義務卻直接關繫到受讓債權能否對債務人發生效力。
二、跨境債權轉讓的法律效力
第一、轉讓人將跨境債權轉讓通知債務人的法律效力
根據《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等三種情形之一的除外。境內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之間因代付而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雙方並沒有約定該債權不得轉讓,境內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債權也不在現行法律禁止轉讓的范疇,合同性質方面,形式上似乎也不屬於學術界通常所理解的帶有人身權屬性的不可轉讓性。毫無疑問,債權人可以向境內任何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第三者轉讓其債權。但中國是外匯管制國家。銀行跨境債權轉讓行為的法律效力將一定程度上受制於現行外匯管理法規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