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特崗教師備考講座
1、 教師招聘考試形式有哪些?
(1)大型教師招聘考試
省/市/縣(區)教育局統一選拔考試,入編後屬於教育局編制。註:原則上需要有資格證才能參加教師招聘考試、一般都有編制
(2)事業單位(含事業單位D類)類考試
省/市/縣(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統一選拔考試,入編後屬於事業單位編制,待遇跟教育局編制一樣,只是歸屬部門不同。
(3)農村義務教師招聘考試(特崗考試)
考試相對簡單 聘任制簽合同三年。註:招聘要求相對較低,如果是去特別偏遠的山區,可能會發資格證。
(4)學校單獨組織的教師招聘或校園招聘
教育局或學校會單獨組織考試,可能會是編制也可能是合同制。
2、 參加招教考試,你需要了解什麼?
第一、確定自身的條件。
例如:是否擁有教師資格證、自己的戶籍是哪裡、年齡、是否在職教師、擁有的學歷、畢業年限(哪一年大學畢業)、普通話證、計算機等級證書,具體需要查看公告的說明。
第二、確定報考的省份地區。
特崗、招教是否想一起報考,會不會有時間沖突等。
第三、了解報考地區往年的報考條件、報名時間、考試時間、考試內容作為參考。
(一)報考條件重點了解畢業年限、學歷限制、年齡限制、是否要求專業對口、是否要求教師資格證、計算機等級證、普通話證、戶籍或生源。(具體需要查看公告的說明)
(二)招教考試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月到8月,特崗考試時間一般從每年的3月份開始。一般的招教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通常相差15天左右,即報名後15天左右考試。招教考試信息出台到正式考試之間時間較短,建議廣大考生提早備考(第一次參加考試建議備考3-6個月時間)提高在招教考試中的競爭力。
(三)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理論基礎(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改革、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等)和學科專業知識兩大科(個別地區教育理論基礎會有公共基礎知識和時事政治)。具體要看報考地區的招聘簡章,參加省統考的地區參考省統考的考試大綱。教師招聘筆試考試內容主要有三類:
①類:一般考教育理論基礎和學科專業知識兩大科
教育理論基礎包含: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新課程改革、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法律法規、新課改等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
註:個別地區教育理論基礎會有公共基礎知識和時事政治。具體要看報考地區的招聘簡章,參加省統考的地區參考省統考的考試大綱。
②類:學科專業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
公共基礎知識也有不同,有的地區就是指上面所述的教育理論知識;有的地區公基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法律、科技人文、自然地理、歷史文化、事業單位、管理學、道德建設、公文寫作、時政方針等內容。
③類:職業能力傾向測驗+教育基礎知識(事業單位D類教師崗常考)
考查基本素質和能力要素,包括常識判斷、言語理解與表達、判斷推理、數量分析、策略選擇等部分。
註:教育理論知識又叫教育綜合知識、教綜。
3、 教師招聘筆試考試考什麼?
招教考試題型一般囊括為單選、多選、填空、名詞解釋、簡答、論述、辨析和作文。各地區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其中的幾種,一般不會全部出現。
客觀題(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
主觀題(簡單題、論述題、案例分析)
如果教師招聘的公告中沒有寫明考試的題型:一般是考常規題型:例如:選擇、填空、簡答、材料分析等,具體以考試題型為准。
4、 教師招聘面試考試考什麼?
面試一般有結構化面試、說課或試講,具體以所在省份的教師招聘考試公告為准。
5、常規教師招聘考試流程:
主要是以當地教育局組織的公考的聘用機制,教育局通過發布招聘簡章(一般是地區教育網或人事人才網)註:部分會統計報名人數。包括筆試-面試-考核-錄用-簽約等一般程序。
⑵ 教師資格證講座有意思嗎
時間來便利,老師講的又是重點自的情況下,建議聽聽。
教師資格考試分為:筆試+面試
筆試:
中學考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
小學考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幼兒考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
面試:
中小學面試形式:5分鍾結構化面試+10分鍾試講+5分鍾答辯
幼兒園面試形式:5分鍾結構化面試+10分鍾才藝展示+5分鍾答辯
⑶ 教師資格證講座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主要內容:就來是關於教源師資格證考試的所有考試內容,涉及幼兒、小學、中學,做講座就是為了讓考生更了解教師資格證考試,更有利於備考
主要意義:通過講座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家對於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相關認識,從而能更有效果的復習備考,可以讓自己迅速提高,增長知識學習知識
⑷ 網上在線教學輔導作業的教師講座平台,想申請個在線教學,怎麼申請
你可以下載相應輔導軟體的教師客戶端,按提示操作,審核通過後就可以像其他老師那樣在線輔導賺錢了。
⑸ 當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專題講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⑹ 教師聘職稱的交流講座必須與專業一致嗎
評職稱申報的專業必須和你教師資格證上的相同,如果不一樣的話,也沒關系最後可以正常評上職稱的,不過評職稱的時候有申報專業與學歷專業不符這一項
⑺ 中小學教師怎樣聽講座
一、教師聽課應該按下面三個步驟來進行:
1、課前要有一定的准備工作。
2、聽課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
3、聽課後要思考和整理。
二、聽課前的准備
1、熟悉教材,了解這節課編者的意圖,弄清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2、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聽課時只有明確了教學目標,才能看出教師教學的完成情況。
3、針對這節課在頭腦中設計出課堂教學初步方案。粗線條地勾勒出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
4、聽課前要回憶自己是否教過這節課內容,有什麼困惑與問題。再回憶是否聽過這節課。
三、聽課時的觀察與記錄
1、關注教師的「教」
(1)課堂教學確定怎樣的教學目標(學生要學習哪些知識?學到什麼程度?情感如何?)。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
(2)新課如何導入,包括導入時引導學生參與哪些活動;
(3)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結合了哪些生活實際?
(4)採用哪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5)設計了哪些教學活動步驟?如:設計了怎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樣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操練,使所學知識得以遷移鞏固;設計怎樣的問題或情景引導學生對新課內容和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等。
(6)使哪些知識系統化?鞏固哪些知識?補充哪些知識?
(7)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技能?達到什麼地步?
(8)滲透哪些教學思想?
(9)課堂教學氛圍如何?
2、關注學生的「學」
(1)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
(3)學生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
(4)學生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等等。
3、聽課者應定位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
聽課者要有「備」而聽、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和授課教師一起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主要是指聽課者參與學習活動的組織、輔導、答疑和交流),並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模擬學生的思路知識水平和認知方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以獲取第一手的材料,從而為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礎。
四、聽課後的思考與整理
1、整理好聽課筆記。記錄聽課內容,按先後程序提綱挈領地記錄下來。記錄時間分配,即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用的時間,學生學用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與應用,記錄情境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組織活動的方式。記錄教師挖掘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情況,記錄靈活處理偶發事件。記錄練習狀況、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等。
2、做好課後分析。聽過一節課後就應及時進行綜合分析,找出這節特點和閃光處,總結出一些有規律性的認識。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有哪幾個方面。並針對這節課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與合理性的修改建議,與執教教師進行交流切磋,以達到互助互學的目的。
五、相關注意點
1、聽課者最好提前進入教室,了解班級學生情況,觀察教師如何作課前准備。
2、聽課過程中不得私下交流,以免影響上課教師的情緒和有損教師的形象。
3、要以學習者的身份聽課,以欣賞者的眼光品課,以研究者的心態評課。作業:下次同課異構活動聽課後,整理一份聽課記錄交教科室。
⑻ 教師的講課可以稱為講座嗎
教師的講課不可以稱為講座。講課是按課程表和教學計劃進行的課堂教學。
講座是指由教師不定期地向學生講授與學科有關的科學趣聞或新的發展,以擴大他們知識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或由主講人向學員傳授某方面的知識、技巧,或改善某種能力、心態的一種公開半公開的學習形式。
大學講座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學術類
學術類講座一般由某個院系或研究機構主辦,邀請的嘉賓多為該領域的知名專家,而講座的主題也會圍繞領域內某一具體問題進行。這類講座對該領域內的人來說,是一場學術盛宴,可是對於領域外的人來說,那可能連熱鬧都看不了。
雖然這類講座相對小眾,但正因為此,講座所談的內容相對高端,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討價值,主講嘉賓也是該領域中的翹楚。參加這種講座,往往能體驗到思路的火花式碰撞,也能了解到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特別是一些理科和醫科等基礎學科的講座,更是成了相關院系學生除上課和實驗之外的第三課堂。
論壇類
在大學還有一類常見的講座類型,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論壇或者研討會。這類論壇通常圍繞某一個較為寬泛的主題進行一至三日的探討,有的論壇還設有分會場,聽眾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議題,在分會場中「串門」。聽這類講座彷彿像是吃自助餐一般,可自由選擇,盡情享受大學論壇所提供的資源。
由於論壇持續的時間比一般講座更長,通常都會設置中場休息時間。這時感興趣的聽眾還能有與嘉賓面對面單獨交流的機會。碰上院系或社團舉辦學術周,講座更是精彩紛呈,很多時候總讓聽眾們痛恨自己分身無術,有時候還要忍痛割愛,在不同議題的講座中作出選擇。
名人類
社會名人是公眾特別感興趣的人群,大學對這類人群也有足夠的吸引力。名人們也會到大學客串一把。怎樣才算是社會名人呢?他們當然包括各國政要、世界著名大學校長、知名科學家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文化名人等一切具有「票房號召力」的人物。
各國政要在來華進行訪問的時候,也常會選擇前往高校,以講座的形式與學子零距離接觸。此外,哈佛大學、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的校長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來高校訪問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動作」,就是在高校舉辦一場講座,由於機會難得,這樣的講座往往讓學生和一些感興趣的社會人士踴躍參與。
國內知名企業的CEO,影視明星和著名主播等,也常常光顧高校與學子面對面。由於名人類的講座一般對聽眾的限制較少,講座主題也相對大眾,親和力較高,容易被更多人接受。也正因為名人會吸引到大規模聽眾,這類講座一般會採用提前發票的方式來限制聽眾人數。
文化類
大學內學術自由、討論開放,各類思想撞擊競發,並且匯聚了一大批知名學者,更通過名譽教授、客座教授、講座教授等方式,網羅了不少名家,他們的智慧和思想在講壇上得以展現和激發,形成了大學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大學里,只要你真的有思想,夠水平,就能得到聽眾的支持,因此,大學也成為了一些有才之士「初試啼聲」的場所。
熱點類
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大學通常會邀請相關專家對該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和探討,這種熱點類的講座也很受人歡迎,除了校內學生外,某些講座主題還常常引來不少社會人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