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宜興

成果宜興

發布時間:2021-01-14 15:57:23

⑴ 陳曼生與紫砂壺如何結緣其成果

這個問題如果回答的話,幾乎可以寫一本書了,簡單回答你一下吧。
陳曼生(陳鴻壽)是一個中國傳統文人,擅長古詩詞,篆刻、隸書,西泠八大之一,錢塘人,字頌,又字子恭生,號曼生,又號老曼,夾谷亭長,胥溪漁隱,恭壽,種榆仙客,種榆道人,洮湖長,曼陀羅館主,翼盦等。生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死於道光2年(1822年)。年幼喪母,其父與人合作銅礦生意失敗,導致家貧,曼生與弟弟陳鴻豫寄居舅舅家中讀書識字,後來以最基礎的書記員的職務作為幕僚,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年)11月6日阮元接任浙江學正,曼生被阮元延攬入幕,從此否極泰來,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結緣:

嘉慶六年(辛酉1801年),曼生拔貢,做宰溧陽(很多人認為是宜興,錯),任期三年,三年期間,經常往來宜興(水路半天即可到達),結交楊彭年等制壺名手,設計壺型並篆刻(也有很多是由其幕僚刻)。
成果:

曼生在溧陽做官期間參與設計了不少壺型(一部分可參考《陶冶性靈》),至於現在人認為的曼生十八式,「十八」只是一個「虛數」而已,就好像我們經常說的「十八羅漢」一樣,不是准確的數字,據我幾年來的關注,我見過的、能夠得到我認可的,大概有四十種左右的曼生壺。
至於數量,無法考證,很多人從他的某些壺銘中的數字來看,好像做了幾千把,但這是不可能的,比如「曼生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犀泉清玩」,這裡面的數字四千六百十四也是虛數,隨便說說的,曼生在溧陽做官三年,一千多天,如果做了四千六百多把,那一天也要做四五把,這是不可能的,據我的記憶(很久沒在曼生壺上下功夫了),這種銘文中帶數字的壺,大多是送人的,而且多是送給自己的親戚。(這點純屬個人臆斷)。
寫的很亂,全是憑著記憶亂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PS:忘記是那一本書了,我很認可他對曼生的分析,曼生參與制壺,有盈利的目的,這點無可厚非,首先,曼生一直到四十多歲才入仕,此前家貧,靠接濟度日,負債累累,這點有詩為證,還有,曼生結交了不少文人,組成了一個文人組織,少不了需要接濟他們,這點沒有經濟來源是做不到的,曼生清廉,唯有開辟第二產業,至於現在無法考證,是因為當時政府是不允許官員經商的。

⑵ 橋梁設計的預期成果

1.1 橋梁所在地域人文特色
所要設計橋梁位於江蘇省宜興市,屬於蘇南經回濟水平較發達地答區。宜興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國陶都,江南水城」之美譽。此外,該地區盛產竹子,並有很多名勝古跡。 1.2 橋梁場地信息
本項目位於宜興市市中心東氿湖畔,跨越東氿湖,該地區位於宜興市規劃的東氿新城內,屬於繁華地帶。該橋是連接東氿湖兩岸的重要工程,能夠帶動周圍商業區域間的發展,也為來往市民提供方便。根據已知條件,結合當地地理信息,可知該橋大體位置

⑶ 宜興青瓷的宜興青瓷廠

­夢回宜興青瓷廠
撰文/ 吳國濤
低矮的長條型屋子,整齊平行排列,三條一組。每組間隔一小段立著一根煙囪,伴隨著電線桿伸向泛黃的天空。這些生產陶瓷的屋子前,二十多個年輕人,分成三排,或拿鼓或拎鑼,在照相機前庄嚴留影……
時間流逝整整半個世紀,照片上留下似指甲劃過的痕跡,草地、天空連成一色泛著微黃。這是宜興青瓷廠最原始的記憶,時間定格在1961年7月1日,宜興青瓷復燒成功的日子。
這像是一場很長很長的夢。夢境圍繞著這座瓷廠與所屬的時代,緩緩展開、延續。夢里的人物事跡與感情糾葛,都清晰可見。誰也不曾料到,夢境會在90年代戛然而止。
夢被驚醒。又走過十年,走在丁蜀鎮的某條巷子,上了些年紀的居民,還擁有著夢里的片段。當年瓷廠與工人的輝煌與榮耀,若遠若近,若即若離……
余輝未散,瓷廠的守望者,收拾夢境的碎片重整旗鼓。從此,宜興青瓷夢有了續篇……
復興
從哪個方面看,斷代都存在著特殊性,與充滿神秘的恐懼感。要解讀這種特殊性,釋放這種恐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斷了近800年的藝術。
不得不對宜興人表示欽佩,僅僅二十幾號人,能夠跨越800年的歷史,尋找青瓷的足跡。在不斷摸索中,將青瓷復燒成功,且屢創紀錄。

「恢復青瓷是有原因的,斷了快800多年,為什麼就這個時候恢復?」一位見證宜興青瓷廠誕生至鼎盛的老人,抿著沾滿白鬍茬的下巴說。
老人叫周銀清,70歲,最初參與青瓷恢復者之一。老人的短發已經花白,額頭爬滿皺紋。宜興青瓷主要在丁蜀鎮,這里與周銀清擁有相似經歷的老人還有不少。如現年73歲的鄒洪妹,65歲的瞿根年都是較早進入青瓷廠的員工。
幸而,記憶穿越時空依然清晰。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范圍考古工作展開。在宜興丁蜀鎮,考古發現了數量眾多的青瓷遺址,涉及范圍廣,時間段包括晉、唐、宋,甚至西周。證實了許多關於宜興為原始青瓷與青瓷的繁盛之地。1958年,全國輕工業廳長會議在南京召開,期間傳達了周總理特別指示,大致意思是,盡快恢復名瓷,將泥土變成產品。江蘇省很重視,1960年便著手准備。
1961年3月,江蘇省輕工廳下達《宜興青瓷的恢復試制及其工藝研究》科研項目,由宜興陶瓷研究所(後易名江蘇省陶瓷研究所)和宜興耐火電瓷廠(1962年易名宜興日用瓷廠)聯合實施。參與的人員有省陶瓷研究所的賀盤發、宋振東、任敷孟、韓人傑、朱肇春、徐錫儀、夏春曦,引進人才周謨以及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的李國楨、閻楚琴、趙達峰等。
丁蜀鎮由丁山和蜀山兩地組成,總共二十幾人的青瓷團隊就被安排在丁山的電瓷廠,同時期的紫砂廠則位於蜀山,同屬於宜興陶瓷公司。
周銀清於1961年下半年加入青瓷試制,主攻原料,但開始的一年屬於實習階段,這一年他19歲。瞿根年專研設計,這位14歲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時年未滿16歲。鄒洪妹則是作為生產技術人才,補充到青瓷生產隊伍。此時整個陶瓷公司已超過1萬名員工。
試制初期,試制人員分別選用山西、湖南、江西、福建和江蘇蘇州、宜興等地的瓷土、瓷石為原料,並以宜興的甲泥漿作為青釉原料,製品經倒焰窯素燒、釉燒二次燒成後,釉色與傳統青瓷相近,但色澤偏黃。次年,改用工業氧化鐵為著色劑,呈色穩定,釉色一致,並能夠控制色澤的深淺。7月1日,青瓷樣品在第14次試驗中獲得了成功。樣品一出窯爐,廠房內外頓時躁動起來,掌聲笑聲交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全體試制人員欣喜若狂,激動又庄嚴得在廠房前合影。地方黨委和江蘇省輕工廳也為此慶賀。
宜興青瓷廠雛形浮現,復興從此開始。

1963年,在製作青瓷的過程中,試制人員採用宜興原料製成紅胎青瓷,其成本比白胎質青瓷降低了50%。燒成工藝也有改進,即將素燒、釉燒兩次燒成簡化為一次燒成。次年,經過多次試驗,確定選用結焦性小,透氣性好的燃煤,並採用弱還原焰燒結工藝,終於克服了製品煙熏和縮釉等缺陷,從而為陶瓷生產的還原焰燒成工藝提供了經驗。當年開發出青瓷60餘個品種,產量36萬件,但產品仍有煙熏缺陷。
這一年,瓷廠建成青瓷車間,擁有了專門的青瓷團隊。瞿根年因為有一定的繪畫功底,而被調到青瓷車間裝飾組,「當時廠里做碗、杯子等,後在瓷基礎上研製青瓷碗,採用單刀車坯成型。製品胎壁厚,還原燒成氣氛不足,釉色青中發灰,煙熏缺陷嚴重,質量還比較差。我當小工人每個月13塊工資,後來到15塊,錢都不多」。
1964年,剛過了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奇缺。國家對工資統一規定,大學畢業、中學畢業與技工等的標准都不同。而糧食則更是控制量,食量大些的人經常吃不飽。此時,青瓷已經有出口。周銀清還記得當年試制的某些細節,翻閱陶瓷書籍、研究古瓷片以及到其他產瓷區吸取經驗等。這年,另一位同事被調來從事青瓷裝飾,名字叫王品榮,時年24歲。
王品榮1956年進入紫砂廠,師從雕刻名家任淦庭學習紫砂雕刻,讀了高小(指上過6年小學)的他早上跟師傅學技術,晚上上文化課。每天規定三毛二的伙食費,過年廠里發18元衣服費。被調入青瓷團隊,是考慮他的自身情況,一則紫砂雕刻能力強,二是其家庭製作日用陶瓷有類似經驗。當時紫砂廠調來6人,進入青瓷團隊2人,另外一人後調回紫砂廠,所以最後紫砂廠只有王品榮一人留在了青瓷廠。
時隔數十年,王品榮的短發染白,穿了件白襯衫,臉露笑意,「斷代也有優勢,我們敢闖,不會顧及怎樣做是否合理,敢想敢幹,所以青瓷發展特別快,人也越來越多。而且起初培養的一些大學生也漸漸成熟,他們的創新設計能力都很強。我進去的那年青瓷就有出口了,通過廣州陶瓷公司。『頭』好,『頭』一定要好,我們搞設計的每年都有全國的參觀旅遊。」王品榮把當時的廠長曲俊奎稱作「頭」,強調領頭人的重要性。
瞿根年清楚曲俊奎的背景,「他是南京空降下來的,是軍政大學的畢業生,說話的水平很高。來之前這里圍牆都沒有,他來了後要什麼有什麼,因為省里很重視,我們都很尊敬他,現在有80歲了。」
1964年4月,改進燒成方式,採用弱還原焰燒成等措施,煙熏缺陷減少,釉色基本接近傳統釉色,產量不斷增加,成績喜人。至1965年,青瓷碗產量達3萬多件,銷往西安、漢口及華東地區。以後由於花瓶、茶具類產品暢銷,生產發展較快,青瓷碗銷量減少。而此時的青瓷裝飾除採用傳統的「紋片」、「出筋」、「點彩」等方法外,又創造了「薄膜堆花」與「刻畫」相結合的綜合裝飾。同時,青瓷的坯釉、材質、配方經過49次試驗,坯體白度提高4倍,其餘黑釉、寶蘭釉、影青釉裝飾的製品大量投產,其品種逾200餘個。
1966年,瞿根年當上裝飾組組長,具體負責青瓷材質、造型、裝飾等工藝的開發和研究,同時擔任成立的青瓷研究所所長。這對於剛滿20歲的小夥子來說,著實是難得的榮譽。隨著隧道窯的建成,青瓷生產開始採用重油燒成,不僅方便收集數據,而且有利於掌握青瓷的燒成規律。
至此,無論青瓷燒造技藝還是人員配備團隊,瓷廠萬事俱備。
輝煌
進入70年代,青瓷的發展如日中天,技藝上更進一籌,且屢獲大獎與榮譽。整個瓷廠員工超過800人。生活方面好了許多,較以往蔬菜、魚肉等豐富,副食品也有增加。就生活水平看,政府部門都不如瓷廠。工人也由豐衣足食的滿足,上升到精神上的優越感。
1986年宜興日用瓷廠更名宜興青瓷廠,青瓷的產量與創匯幾乎獨領風騷,令同業者艷羨。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1972年,正值朝鮮金日成主席的六十壽辰,青瓷隊伍接到為其製作青瓷禮品的任務。周銀清回憶,當時他們採用傳統的裝飾手法,堆貼朝鮮國花木蓮花圖案,製成成套的青瓷大花盆。「試制足足四五個月,那時青瓷已經實力雄厚。」同時期,洋河等知名大酒廠使用青瓷酒瓶,為青瓷的生產使用奠定一定基礎。
此時,瓷廠工人由豐衣足食,上升到精神上的優越感。1977年進廠的朱建偉當時22歲,剛從江蘇省陶瓷工業美術學校畢業。他清楚記得當時學校選了7個校友,只有兩個進入瓷廠,最後只有他留在青瓷車間從事裝飾技藝,廠長親自迎接並說要重用。
「青瓷(車間)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單位,創匯在前列,與紫砂廠相比都不相上下。能進去是不容易的事。我進去有28元月薪,那時的豬肉才六七毛一斤,以前在鄉下老家,大家都要吃肥的,而現在廠里的食堂每天都有肉吃。我很高興自己不用當農民了。而且廠里還解決住宿問題,部分人還有房子分。廠里還有個高檔的陳列室,只能給重要的外賓看。當時政府部門都沒有這樣的陳列室。」朱建偉撅起嘴唇,豎起大拇指說。
周銀清此時是革委會副主任(相當於副廠長職位),工資同樣也是28元每月,「工資都是統一規定的,大致都一樣。」
1978年是中國的一個轉折點,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走向了正確的道路。逐步出台的政策鼓勵,輿論的支持,社會環境的好轉,商業形態懵懂萌芽。在歷史的感召下,許多青年人開始積攢人生的資本。這一年,瓷廠來了一批特殊的工人,他們後來被稱為「老三屆」(指的是1966、1967、1968三屆初、高中畢業生,因文化大革命被安排上山下鄉)。巢彩芳就是其中一個,1968年畢業後在農村一呆就是10年,「起床後鞋子都不穿就得下田幹活,經常被螞蝗叮、蚊子咬,曬的很黑很黑」。1978年她進廠成為青瓷上釉工,時年28歲。進廠後的生活呈現完全不同的景象,不用曬太陽,不用彎腰插禾苗,巢彩芳簡直樂瘋了。30歲時,巢彩芳結婚了,對象也是廠里的職工。
70年代像是一座橋,橋上人流涌動,正走向彼岸輝煌的80年代。

80年代初青瓷已是翹楚,吸引了一批著名的藝術家及專家學者,如韓美林、王則堅、陳若菊、張守智等。藝人將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到青瓷工藝品的創作之中,拓寬了青瓷造型、裝飾的表現力,從而使宜興青瓷作品在國內大展中頻頻獲獎。
1980年,值得強調一名叫談志堅的年輕人。在擔任技術員期間,因為表現出過硬的技術,極強的創新能力,被調至技術科,擔任副科長,從事青瓷技術工作。其實,這是繼他1970年的第二次進廠。離廠期間他在南京化工學院陶瓷專業學習。由於有工作經驗,他直接從事青瓷技術工作,期間承擔了國家輕工業部下達的《54米青瓷節能隧道窯》設計製作項目,於1983年一次通過節能、技術項目驗收,並投產使用,成為當時國內節能、技術最先進的青瓷生產窯爐。在1984年7月,他被提拔擔任了技術、生產副廠長,直接負責組織青瓷生產工藝技術的改革創新,青瓷銷售規模大幅增加,年銷售由1983年的80多萬元,猛增到1987年的400多萬元,期間負責並參與研製成功了系列「青瓷成套餐具」項目,獲得江蘇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瓷廠的高產值與榮耀,所帶來的還有員工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小故事能側面反映瓷廠與青瓷工人的情況。
1980年,周銀清托關系花了350元,在廣交會上換購了一台12吋黑白電視機。這算得上是了不起的事了,因為只有政府單位才擁有電視機,「家裡有台收音機都不錯了,別提多高興」。鄒洪妹則記得,當時生產碗是流水線作業,她所在的班組評了先進,她出差、旅遊過許多次。
1981年,剛滿20歲的徐敏進廠,從事青瓷設計工作。那時候進廠並不容易,徐敏因為父母都在瓷廠工作且是幹部,「我有機會進政府單位的,但大家都寧願到瓷廠來,這里福利待遇都要好,有房分,醫葯費全包,吃的也好」。當時徐敏的月薪近百元,豬肉的市場價在每斤5元左右。同年7月,宜興青瓷首次遠銷美國,「東方的藍玉石,精美的碧玉器」之贊語由此而來。
1984年,瓷廠又為共青團中央承製「方線尊」、「魚形」、「鳳尾」等5種「仿哥窯紋片釉」花瓶3500件,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日本青年友好代表團。
1985年,宜興青瓷廠試製成功了高檔成套青瓷藝術餐具,首批產品進入了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國內第一家五星級酒店)。同年12月,瓷廠獲得江蘇省商檢局、省輕工廳頒發的出口質量許可證,年出口量19萬件,出口值61萬元。
1986年,宜興日用瓷廠易名宜興青瓷廠。
至1987年底,宜興青瓷廠共有職工1167名,工藝技術人員58人,設有9個生產車間,一個產品研究所,固定資產742萬元,瓷器年產量1161.31萬件,其中普瓷1428萬件、青瓷183.31萬件、泥龍頭33萬打,年產值819.72萬元,年創利稅143.54萬元,出口收購值104.03萬元。
1989年,談志堅擔任廠長。此時,宜興青瓷在創新設計上出現了空前繁榮,青瓷產品已有花瓶、花盆、茶具、餐具、酒具、煙缸和各類工藝美術陳設瓷等一千多個品種。釉色也增加到鱔魚黃、粉青、影青等十餘種,其中尤有傳統的刻畫、浮雕、點彩,及葉絡紋、噴花、彩釉飛紅等多種新裝飾。
同年,年產青瓷451.5萬件,產值逾一千萬元,利潤實現102.44萬元,外貿出口143.4萬元,被江蘇省陶瓷公司授予出口先進企業。同年7月,「碧玉牌」青瓷產品獲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銀牌獎。
衰落
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有生機也有消亡。30年間,在國民經濟轉軌的新形勢下,與全國各地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廠類似,國有的宜興青瓷廠面臨機制、市場、生產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嚴峻挑戰,艱難支撐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最終難以為繼而宣告破產。
青瓷生產被迫中斷,宜興五朵金花之一的青瓷驟然凋零,令業者痛心不已,一大批青瓷生產的技術骨幹一度彷徨,也成為了宜興青瓷廠的守望者。

80年代宜興青瓷一度稱雄,甚至到90年代初都可維持。
1988~1990年,江蘇省輕工廳投資400萬元的高檔青瓷技術改造項目如期竣工,3條成型流水線形成批量生產能力;重飾紋片釉、露胎以及銀絲鑲嵌等裝飾手法相繼問世,從而將宜興青瓷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1992年,宜興青瓷廠與香港高利雅國際有限公司合資創辦宜興高利雅瓷業公司,雙方投資總額50萬美元,年產60萬件高檔工藝瓷與青瓷瓶類產品。
剛當上廠長的談志堅,上任不久就提出不做虧損廠長,三個月內出口實現百分之九十五的計劃,不成功就辭職。而此時的青瓷廠已然在走下坡路,所有人都感嘆這個狂人的豪氣,當然也有疑慮。
談志堅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對青瓷廠的技術瞭然於胸、充滿自信,他認為資料管理不是當下扭轉青瓷廠效益低下的關鍵因素。他分析,造成青瓷廠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國有企業按工齡拿工資、論資排輩以及某些領導幹部的以權謀私,造成了不合理的分配製度,嚴重抑制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員工的能量發揮不出來,消極怠工,要根治這種現象應以人為本,治標治本,根本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障礙。
不管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是要實現自己的諾言,談志堅決定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挑戰僵化的分配體制。
1991年,談志堅在青瓷廠內部搞分配體制改革,把工人的工作量分解到每一個工作日,同時把工資補貼分解開來,切實地實現青瓷廠全員多勞多得的分配製度。用制度制約員工,讓效益與工資掛鉤,充分調動和激發員工的積極創造性。
努力過後的成績顯而易見。
1992年宜興青瓷廠銷售值高達2800多萬元,比1988年的830多萬元翻了幾番。1992年,宜興青瓷廠分別與中央工藝美院、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化工學院等大專院校掛鉤,進行應用陶瓷工藝與新科技的研究,並達成「還原焰自控燒成」科研項目合作的意向。同年,宜興青瓷廠開發的82件新品,選送第五屆全國陶瓷藝術展覽會展評,20件(套)新品獲得各類獎項。
同年底,廠長談志堅被迫調離青瓷廠。

胳膊始終拗不過大腿,宜興青瓷廠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和全國各大產瓷區一樣,面臨機制、市場、成本等各方面壓力,漸漸體力不支。縱然,期間換了許多個「頭」。
1995~1997年,宜興青瓷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
所有老工人談及青瓷廠倒閉都陷入悲傷。工人紛紛失業,許多人不得不靠低保過活,尤其是年紀大些的技術工人,他們除了青瓷什麼都不會。「當時很難過,真的很難過,(對青瓷廠)很有感情」朱建偉有些煽情,現在還有些工人因為做不了其他工作,導致現在子女上學、買房子都成問題。朱建偉離廠後自己搞創作,徐敏則只是到處打打工……
至1998年12月,企業實行租賃承包,逐步解體,宜興青瓷廠宣告破產。青瓷在宜興的「五朵金花」中幾乎銷聲匿跡。
倪明德就是瓷廠破產後的承包者之一,花28萬元承包以前的機修車間。他1978年進廠,和徐敏同是一名知青。說起來,他與青瓷廠十分有緣。在農村改造期間,他結識了後來為青瓷恢復做出傑出貢獻的周謨,「那時候在農村割麥子,周謨就在旁邊草地放牛。因為生活困難,他把一支煙分成三段來抽」。進廠後從事機修工作,他再次遇上了周謨。現在又承包了以前工作過的車間。
除了倪明德外,瓷廠被劃分了好幾大塊,有的被承包後生產琉璃瓦,有的開了原料廠……只有大約八分之一的區域被保留下來繼續生產青瓷。2003年,陳氏兄弟創辦了宜興市中遠青瓷廠,繼續生產青瓷。由於企業規模較小和技術力量不夠,始終維持一般水平。
維持了數十年盛況的宜興青瓷廠,瞬間衰敗、冷清。
到21世紀初,倪明德並沒有對機修車間做太大改動,依然從事他的老本行,車間依然堆放著以往的許多機器,只不過現在自己是老闆,機器也生了銹。在倪明德的名片上,機修廠的名字變成了「宜興市青瓷機修有限公司」,地址依然註明「青瓷廠內」。他現在每個月只要交少量的土地稅。在他的公司里,還能找到當年留下為數不多的青瓷,有杯子、酒瓶等,還有一尊罐子的模種。這應該是最後一批宜興青瓷廠生產的青瓷。
機修公司內最裡面的一間屋子,同樣堆放著無數鋼鐵製品。倪明德說那是當年的洗澡間,一到下班時間便成百上千的人來洗澡,那時候隔壁的高牆是沒有的。
從機修公司出來,外面的幾間廠房更顯冷清。這些是當年承包用來生產琉璃瓦,近幾年宜興相繼停掉許多琉璃瓦廠,這里現在都空著。從窗戶往裡看,陽光射到的地方,凌亂地豎著一些水管,銹跡斑斑,更多的是漆黑。另一間長長的廠房內,一個泄了氣的足球落在地上,對著黑幕喊能聽見回聲。
廠房間的道路泥濘不堪,坑窪間留有大片積水。沿著道路往外走,可以見到一棟荒廢的大樓,院子內的池塘已經爬滿藤蔓,池水死綠死綠的。院子的鐵圍欄和鐵大門已經支離,東一根西一根。倪明德說這是60年代的房子,用作青瓷廠辦公。現在看來,房子仍頗具氣勢。
重生
10月的天氣開始轉涼,但倪明德的機修廠依然轟鳴,摩擦出的火花肆意飛舞。同樣泛著火光的,還有原來陳氏兄弟承包的那塊區域。在那裡又重新燃起了窯火,完整的青瓷製作團隊重新歸位。瞿根年作為顧問,又來到這里巡視,青瓷晶瑩,映照著他老舊的笑意……

現在還有丁蜀人在述說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雨後初晴的下午,在御書房裡批閱奏張的皇帝,突然感到睏倦。於是,他就走出殿外憑欄遠眺,突然發現天空的顏色是青色的,是那麼美麗,他十分眷戀這顏色,卻深知無法挽回。正悵然之際,侍者獻上了香茶,皇帝端起茶杯,突然靈機一動,他傳旨命窯官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燒出「雨過天青瓷」,到期不能貢上就要問斬。
窯官接了聖旨後,命窯工按期交工,不然就要砍頭。窯工殫精竭慮,卻總不能燒出令人滿意的「雨過天晴瓷」,眼看最後的期限就要到了,窯工卻依然一籌莫展。窯工的女兒疼在心裡,就向上天禱告願用之際的身體作祭品來保佑父親。然後她一頭撲進熊熊燃燒的窯火。一個風華正茂的女孩就這樣香消玉損,而傷心欲絕的父親開窯後,發現一爐美麗的天青色竟然燒成了。
據說這就是青瓷的由來,但畢竟是傳說。可在瓷器的王國,青瓷的確享有「瓷之根,瓷之母」的美譽。然而,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再度衰落,至今幾乎消失10年。
幸運的是,宜興還有許多記得青瓷,並將它重現人間。
2006年10月,當年的青瓷廠廠長談志堅搖身一變,成為宜興陶瓷十強企業之一的宜興金帆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他曾目睹宜興青瓷從輝煌走入低谷,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再創輝煌。對於青瓷,談志堅是有感情的,從他幾度放棄機遇而投身青瓷便能看出。當他得知原青瓷廠廠址即將拍賣易主的消息後,毅然加入爭購。
可惜的是,盡管他擁有許多優勢,但還是晚了一步,原青瓷廠已花落他人之家。但談志堅仍不甘心,2007年10月,他通過與資產擁有方多次溝通,於12月買下了原青瓷廠部分資產。該址佔地7畝多,有大片的廠房和2座梭式窯爐等主要生產設備,無需做太多投入就可以進行恢復生產。
談志堅恢復生產宜興青瓷的設想,得到了宜興市、丁蜀鎮領導、宜興陶協以及原青瓷廠許多有識之士的認同。收購原青瓷廠部分資產後,致力恢復傳統青瓷品種的生產,聘用熟悉青瓷生產的技藝人員,將散落在廠里的石榴瓶、蟠龍瓶、鐵籠瓶等20多個品種模型全部回收集中;還將殘缺不全的象耳牡丹瓶、丹鳳朝陽瓶、福壽瓶等30多個模型進行修復;又將個人家中的藏品如早期由中央工藝美院鄭可教授工作室設計的七仙女,以及高工吳克強設計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吒鬧海、象鼻尊等10個品種臨摹還原。
同時,又與景德鎮陶瓷學院來公司實習的應屆大學生一起選擇題材,創新出鶴頸牡丹瓶、風雲屏、窯變情侶、雕塑踏雪尋梅、福娃葫蘆等20多個品種。當年5月份,用梭式窯燒出的首批宜興青瓷,就有各類瓶、尊、簽筒、文具、蟹簍、人物雕塑等80多個品種,呈現了傳統宜興青瓷「青中泛藍」的釉色以及採用「窯變」、「斑花」、「開片」等裝飾釉特色。
之後,相繼在注漿成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拉坯、擋坯成型工藝,裝飾工藝上發展了釉繪、填釉、填色等新方法,至今已有傳統和創新品種600餘個,多件作品在宜興和中國陶協舉辦的陶藝評比中獲得一、二等獎。

如今的青瓷廠就以當年的「碧玉」牌命名,窯火興旺。瞿根年被聘為顧問,對青瓷研究進行經驗指導,徐敏重新擔綱設計崗位……周銀清、王品榮等老人也經常來看看。
在青瓷製作間,不少來自其他產瓷區的工人,帶來各地精湛的技藝與技術。宜興青瓷在一年多時間內,以亮眼的風姿,引人注目:宜興市2007/2008連續兩屆「秋洽會」選用了「蟹簍」、「瓶尊」為禮品。2007年陶都宜興金秋經貿洽談會期間,在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當代宜興陶藝展」上,80件青瓷工藝品大放異彩。之後,市人大、市政協也先後組織代表和委員,視察了宜興市碧玉青瓷有限公司,對恢復宜興青瓷生產和發展前景寄予厚望。2008年10月,在中國陶都陶瓷藝術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陶都宜興陶藝展」上,碧玉牌青瓷再展新姿。同年11月28日,坐落在中國陶都陶瓷城的「碧玉青瓷藝術館」開放,陳列了300多件套開發創新的青瓷藝術品,既有傳承青瓷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更有新老技藝人員研製的新品力作,成為展示、振興宜興青瓷的不凡成果。
2011年9月24日至28日,「宜興陶藝『五朵金花』赴京匯報展」在北京中藝東方藝術館順利舉行。在此次展會上,中國工藝品進出口總公司原總裁劉培金對宜興青瓷的評價頗高:參展青瓷藝術品雖有些作品內胎稍為厚,釉層顯薄等缺陷。但整體狀態卻給熟知青瓷人士以震驚感,形態多體,神韻大度;釉色明快,光澤宜人;裝飾新穎,學向優深等。他表示,龍泉、宜興兩市青瓷業界人才如能聯手研討,揚長避短,和諧升華,較好地適應對青瓷愛好日趨增長的時勢需求,當會為全國青瓷事業發展起到良好帶動作用。尤其是宜興青瓷的裝飾藝術和風格,充分體現了蘇浙滬的文化優勢和學問性能,繼續豐富和升華,定會受到更多人士歡迎。
劉培金還認為,今後宜興青瓷藝術作品的需求將遠大於紫砂產品的需求,且價格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而在中國青瓷藝術的領域里,將出現宜興青瓷與龍泉青瓷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劉培金的話,給足了談志堅及像他一樣的宜興人信心。但談志堅清楚,榮耀的背後是更重的責任。目前,他將碧玉青瓷交給國外留學歸來的兒子談珂,在他所擁有的完整工藝技術基礎上,引進最新經營理念,高薪聘請陶瓷工藝人才。著力將碧玉青瓷打造成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品牌,使宜興青瓷延續當年的美好夢境。
宜興青瓷在路上,一群如談志堅、瞿根年般的追隨者亦步亦趨,鞠躬盡瘁、胼手胝足……
註:稿件根據多位宜興青瓷廠老工人、老廠長等口述及相關史料、照片整理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如有出入或缺陷敬請諒解。

⑷ 蔣泉龍的個人成就

姓名:蔣泉復龍
性別:男
工作單位:制中國稀土控股
職務:董事長
民族:漢族
籍貫:江蘇
出生日期:1952年02月
畢業院校:宜興某小學
最高學歷:小學
所屬行業:稀土業
愛好:讀書、養生
簡介:中國規模最大的稀土和耐火材料生產商之一,上市公司「中國稀土控股」的實際控制人。位列2001年《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第39位,「稀土富豪」的名號在香港很是出名,被媒體稱作「玩轉資本魔方的高手」。
教育經歷
不詳—不詳宜興某小學小學
重要事件
2003年香港證監會追查中國稀土
2001年度福布斯上榜富豪和中國內地第一家赴港上市民企的主要控制人。
個人成就
2013年個人財富:103億元
稀土大亨蔣泉龍出生於江蘇宜興公司總部:江蘇宜興主要行業:稀土製品行業地位:中國規模最大的稀土和耐火材料生產商之一上市公司:中國稀土控股(0769.HK),1999年10月1984年蔣泉龍從國企下海,以3000元創辦了一家鄉鎮企業,後改製成民營企業並在香港上市。蔣又利用從香港股市融來的資金先後在江西、內蒙古買下稀土和耐火原料生產基地並進行技改。目前「中國稀土控股」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稀土生產企業。

⑸ 宜興有哪些著名小吃,請詳細說明

無錫排骨:無錫醬排骨色澤醬紅,酥香入香,甜咸適中,腴而不肥。該菜已有百餘年歷史,享譽海內外。 一九八二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在無錫拍攝了醬排骨的燒制銷售情況。

大浮楊梅:大浮楊梅產於市郊大浮山、馬跡山。有近千年栽培史。

江南是楊梅的發源地,古時稱楊梅為「吳越佳果」。大浮楊梅肉厚核小,酸甜可口,品種有烏梅、白荔枝、大葉細蒂等十多個種類。成果有止渴開胃、益氣生津等功效。無錫人還喜食「酒浸楊梅」。以楊梅浸酒,兌少量紅糖,可去濕、止瀉、消暑、禦寒。

陽山水蜜桃:陽山水蜜桃是無錫著名特產之一,已有近七十年的栽培歷史。有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 水蜜桃的品種很多,其中以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鳳』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為最佳。不僅色、香、味具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是暢銷港、澳及海外的無錫特產。

清水油麵筋:無錫油麵筋歷史悠久,色澤金黃,表面光滑,味香性脆,是無錫的一大特產。

宜興毛筍:宜興十萬畝毛竹,竹筍鮮嫩可口,且澀味少。

毫茶:豪茶條紋緊而捲曲,葉嫩翠綠,白毫披覆,晶瑩隱翠,清香鮮醇,別具風味。

太湖銀魚:長二寸余,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產銀魚,宋代詩人「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把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就被列為「貢品」。銀魚原為海魚,後定居在太湖繁衍,是太湖名貴特產。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刺、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餚,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銀魚又是江蘇傳統外貿產品,太湖牌冷凍銀魚在國妹上久負盛名。日本人常把銀魚與鯡魚籽、海膽醬一起,配上調味品,製成珍貴菜餚。將銀魚曬成干,色、香、味、形,經久不變。烹制前,用水浸一下,柔若無骨,製成各類應時名菜,不比鮮銀魚遜色。八十年代太湖銀魚南移滇池,西湖,成為當地的名特產。

太湖白魚:亦稱「鰷」「頭尾俱向上」而得名,體狹長側扁,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鰣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白魚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長,以小魚蝦為食,是太湖自繁睡魚類,一年四季均可捕獲,在六、七月生殖產卵期捕撈產量最高。《吳郡志》有「吳人以芒種日謂之入霉,梅後十五日謂之入時。白魚至是盛出。謂之時里白」。解放後,對白魚資源進行保護,繁殖期禁止捕捉,使之常盛不衰。

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是人民喜愛的水產品。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裡,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干,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葯。托痘瘡、下乳汁,壯腸道。是強壯補精葯。內服有托里解毒之功能,酒後喝一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適,美味不盡。

長江鰣魚:
江陰以水產著名的有長江三鮮:鰣魚、刀魚、河豚。三鮮中以鰣魚更稱佳絕,向有「魚中之王」之稱。鰣魚性猛,游擊迅速,魚鱗鋒快,以此搏擊其他魚類,所以又稱它「混江龍」。但又很嬌嫩,一離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鰣魚難得。江陰一帶出產的鰣魚,肉質鮮嫩,鱗片富有脂膏,滋味腴美。

黑 杜 酒:
江陰黑杜酒為南方糯米制酒中之別品,相傳也為杜康所創。該酒視之色如膠墨,嗅之香味濃郁,入口甜而不膩,飲後補血健脾,向為孕婦產後調經活血補酒,品列江南名酒。

獐 奶:
獐奶是特級滋補品,主治神虧,長痢不止等,極為名貴,價值與黃金不相上下。近年來因捕殺過多,日益稀少。現已列為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之一。

太湖白魚:
馬跡山湖面開闊,盛產太湖白魚、白蝦,堤圩內辟有4300畝精養魚池。殼堅、肌豐、膏香的太湖淡水蟹,更別有風味。

楊 梅:
馬跡山素有「江南果籃」之稱,盛產優質楊梅。有數百年栽培史,有殿山、潭東、炭團、雪桃等十多種佳種。檀溪、盤龍兩灣的烏梅尤為上品,列為皇家貢品。現全山有楊梅二千餘里,年產量達萬擔。

冠峰毫茶:
馬跡山茶樹,始植於唐,小靈山古茶為無錫地區茶樹之祖。檀溪野茶也頗具特色,近年引進良種,大面積拓植、精製的「冠峰」毫茶已躋入全國名茶之列。

馬山芋頭:
芋頭,又稱芋艿,古名蹲鴟。馬跡山芋頭大、形圓、質糯,味香美,有千餘年栽培史,歷來名馳蘇錫常等地。

小籠饅頭 無錫小籠饅頭,是無錫的傳統名點,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麵粉、選料精細,小籠蒸煮,南方口味。具有夾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滿口鹵,味鮮不油膩等特色。饅頭緊酵皮薄、餡多鹵足、鮮嫩味美,秋冬時,餡心中回入熬熟的蟹黃油,即為著名的「蟹粉小籠「,食時鮮美可口。
油豆腐乾 油豆腐乾,無錫傳統小吃。將老豆腐用刀切成1厘米厚,逐塊放入油鍋煎 成金黃色,盛入碗中,用剪刀剪碎,澆上熟醬油、甜面醬、蔥末、薑末,白糖等佐料即可 食用。此小吃香氣誘人,外脆內嫩,頗受市民喜愛。
三鮮餛飩 三鮮餛飩,起源於錫山市東亭鄉民間,後發展為無錫傳統名點。餛飩以鮮肉、開洋、榨菜製成餡心,故稱「三鮮」。並以肉骨頭吊湯、豆腐乾絲、蛋皮絲為佐料皮薄、餡多、湯鮮的三鮮餛飩,是無錫最受市民喜愛的大眾化點心
方糕 方糕,無錫傳統名點。1943年由崇安寺「六芳齋「師傅王禹清引進湖州大方糕改制而成。方糕用特製的方型木質模板,篩入糕粉,顯出凹型,分別放入鮮肉、豆沙菜豬油等餡心,篩上一層糕粉,刮平,用刀劃成塊線,上籠用旺火蒸熟即成。糕呈白色粉質柔軟、餡心豐滿、具有常有濃郁的江南風味。
蘿卜絲餅 蘿卜絲餅為無錫風味小吃。 製作方法上:將蘿卜洗凈刨成絲,用少許食鹽略腌後,擠去水份,放入蔥末拌勻。另用麵粉和冷水調成漿糊狀,再用白鉛皮做成的橢圓形模勺,底層鋪滿粉漿,放入蘿卜絲,再用面漿封面,放入油鍋內煎成金黃色脫模即成,食時美味可口。
酒釀棉子圓 酒釀棉子圓在無錫已有百年歷史。它選用上等白糯米粉用熱水拌和搓揉,切成方塊,用扁篩成大小似棉子的小圓子。另將酒釀搗碎和白糖一起放入碗中,將煮熟的圓子連湯盛於碗中即成。酒釀棉子圓軟糯香甜,是老年市民的可口小吃。
海棠糕 海棠糕,創制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後逐漸成為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它將麵粉,酵粉用冷水調成漿狀,在特製模具里刷上少許水油,注入面漿放入豆沙、鮮肉、菜豬油等餡心,再用面漿蓋面,加上糖豬油丁和紅、綠瓜絲、瓜子仁等,蓋上撒上白糖的鐵板放在煤爐上烤熟。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掛粉湯圓 掛粉湯圓又稱五色湯圓,是地錫傳統名點。它選用上白元7成、上白梗3成,用清水淘凈浸入水內,然後帶水磨成水粉,裝入布袋內用石塊壓去水份,揉和搓勻,再包入鮮肉、菜豬油、芝麻、豆沙、玫瑰和白糖等餡心。吃時下沸水煮熟即可,軟韌滑爽,餡味鮮潔。
糖芋頭 糖芋頭,是無錫傳統名點。它創制於1858年,它選地方產上等芋頭的芋籽,去皮、洗凈、放鹼,燒至芋籽呈紫紅色時再轉為火燜,放入紅糖和甜桂花煮沸即成。具有芋艿酥爛、色澤鮮紅、甜湯鮮潔、香味四溢等特點,是老少皆宜的應時小吃。
玉蘭餅 1850年由無錫孫記糕團店制,因正值玉蘭花開時節而得名。此餅選用糯米粉加開水糅合成小塊,做成餅胚,包入菜豬油、豆沙、鮮肉、玫瑰、芝麻等餡心放入平鍋用油煎烙,呈金黃色,外皮香脆,內殼軟糯,甜咸適口,香味誘人。
燒賣 燒賣,是無錫的傳統名點之一。它創制於是1757年。該點心選用豬腿肉、豬板油、薺菜或青菜嫩葉,加調料拌成菜肉豬油餡心(也可以用肉汁糯米製成餡心)。用精白麵粉加水揉合製成邊皮薄,底層厚的皮張,再包入餡心,經蒸熟即成。具有滋味美,不粘牙等特點
無錫好玩的地方可多了,玩一天真的不盡興!

離火車站近的就是中山路上咯,購物,小吃,都有的!

三鳳橋肉庄,無錫有名的特產無錫漿排骨就產自這里.

另外可去崇安寺步行街區,品嘗無錫小吃,有著名的王興記這兩個地方都在中山路上,很好找

要到景點的話,就是太湖黿頭渚了,去玩玩啊,和揚州的瘦西湖比比看,有什麼不同,哈哈!

梅園現在不是很好玩。

蠡湖那邊也不錯的,漁父島,歐洲城(免費的哦),我上個月剛去過,還不錯。

三國城、水滸城、唐城沒什麼意思的,古裝片子看多了,就不覺得好玩了,呵呵!

十一期間:
黿頭渚5號6號在三山島有焰火晚會,時間為晚上16:30到21:00焰火表演時間為半小時,然後是激

光燈光晚會。

梅園十一推出金秋動漫會,在萬花叢中展示動漫cosplay大聚會。

錫惠公園將推出金秋賞月夜遊會。

錫惠公園轉轉了挖.或者中山路逛逛街,前提是小心被人踩死.去年國慶人擠人的陰影還沒走出來.

黿頭渚~~現在太湖水的味道已經基本上沒了~~又恢復了以前的樣子了

另外可去崇安寺步行街區,品嘗無錫小吃,有著名的王興記這兩個地方都在中山路上,很好找

要到景點的話,就是太湖黿頭渚了,去玩玩啊.

梅園現在不是很好玩。

太湖樂園
園內有過山車、摩天輪、激流乘騎、盪龍船、章魚飛車、旋轉飛車、旋轉木馬、賽車、單軌車、碰碰

車、碰碰船、兒童娛樂天地等游樂項目和大型水上世界

⑹ 周乃翔宜興什麼地方的

周乃翔,1961年12月生,江蘇宜興人,1982年2月起在江蘇省建築工程公司參加工作,具有在企業和地方政府、省直機關任職的豐富經歷。2003年7月至2006年09月,擔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2006年09月至2008年04月,擔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2008年04月至2010年10月,擔任江蘇省旅遊局局長、黨組書記。2010年10月至2012年02月,擔任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黨組書記、副廳長。

(6)成果宜興擴展閱讀:

周乃翔表示,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倍感壓力,任重道遠。他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要「忠誠可靠樹品行、和衷共濟創大業、恪盡職守為人民、勤勉奉獻干實事、清正廉明守本分」,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

周乃翔還說:我很欣賞滄浪亭內的一幅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以人為本,民生優先,是政府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他表示,他將把蘇州的發展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始終與蘇州的父老鄉親們,同呼吸、共命運,為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⑺ 歷史上宜興紫砂壺的外銷情況是怎樣的

中國紫砂壺成形於宋代,但除了文人在詩文中有所提及,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實物可資證明。到了明代,紫砂壺生產開始形成較大規模,同時名家輩出,在美學上也形成獨特的趣味與恆定的標准。明朝萬曆年間,東南沿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中外貿易比較繁榮,葡萄牙的東印度公司在中國大量購買茶葉運輸到歐洲,隨船出海的還有少量的紫砂茗器。因為一開始出口的紫砂壺可能是傳統的光貨,與歐洲人的審美趣味對接不上。但即使這類貌不驚人的光素紫砂器到了荷蘭,也引起了歐洲人的好奇,他們稱之為「紅色瓷器」、「朱泥器」。

許四海正在向兒子許澤鋒傳授鑒賞明清紫砂壺的要點,在許四海的引導下,許澤鋒近年來從歐洲收購不少流失海外的紫砂壺。

紫砂的外語名詞就是宜興的漢語拼音(Yixing)。19世紀之後,在國外文獻中,都用「Yixing」取代「terra sigillata」(意為古羅馬深紅色陶器)一詞,代表中國的紅色陶器。

歐洲反饋的消息也不斷刺激宜興紫砂藝人的信心,他們開始琢磨老外的趣味,以打開海外市場。事實上,從明代開始,宜興的紫砂壺已經有計劃地外銷,到了清
初康雍乾三朝,國力強盛,對外貿易活動,宜興的外銷壺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在形狀與裝飾手段上屢屢出新,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滬上壺藝大師、壺具收藏家許四海的小兒子許澤鋒是許氏衣缽的忠實傳承者,同時也與父親一起專注於外銷壺的收藏,十幾年的努力搜求,父子倆在這個專題上的成果也相當豐富,為研究紫砂壺歷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⑻ 想去宜興遊玩

宜興就是洞多 張公洞 善卷洞 靈谷洞 西施洞 丁蜀鎮 碧鮮庵
東坡書院 宜興陶瓷博物館 周培源祖居
國山碑 西晉周王廟 竹海
價格不知道漲沒漲,一般景點都是70左右。

⑼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科研成果

南京百市發展公司管理制度設計 陳良華 2005-8-1
江蘇交通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 施衛東 2005-8-1
南京大地集團股份公司改制設計 陳良華 2005-8-1
產業聚集效應與中國城市化研究 徐康寧 2005-6-1
不同集群化模式下國內知識型企業的社會網路結構、演化及動態優化研究 王文平 2005-5-1
宜興城北工業區產業布局優化 吳廣謀 2005-3-1
中國通用機械競爭力分析 吳利華 2005-1-1
動態聯盟環境中企業戰略地圖的權變結構與應用方法研究 李東 2005-1-1
江蘇省製造業競爭力研究 唐德才 2005-1-1
熊貓信息化規劃項目 陳良華 2005-1-1
網路環境下電子類產品逆向物流系統結構研究 達慶利 2005-1-1
現代企業財務綜合評估方法應用研究 達慶利 2005-1-1
建鄴區產業發展規劃 管馳明 2005-1-1
政府科技投入與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機制 陳良華 2005-1-1
南通天生港發電公司企業資源管理系統軟體 何建敏 2005-1-1
江寧發展比較研究 徐康寧 2005-1-1
南京市江寧區十一五發展規劃 徐康寧 2005-1-1
公共財政框架下南京市科技投入經費使用模式研究 陳良華 2005-1-1
向量金融時間序列協同持續性研究 江孝感 2005-1-1
江蘇電力同業爭先與國際比較發展模式研究 黃凱 2005-1-1
南京市雨水、污水詳細規劃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 陳森發 2005-07
蘇北有機產業園區建設與研究 陳森發 2005-06
WTO環境下建設工程管理模式 成虎、 2005-03
江蘇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研究
這里只列出270項中的部分科研項目

⑽ 吳炯的主要成果及榮譽

1.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國際權威雜志發表論文60餘篇;
2. 獲得美國和其它國家專利10項;
3. 領導團隊成功研發超級干擾素和白介素-2葯物;
4. 建立了一種新型抗菌理論,通過阻斷細菌細胞的信號傳導通路從而殺滅細菌;
5. 發明了一種新型抗體制備技術,可高效生產制備磷酸化抗體;
6. 參與建立美國細胞信號傳導技術公司,擔任高級科學家,該公司成為年產值超過億美元的國際主要抗體技術公司;
7. 領導美國細胞應用公司開發的原代細胞產品用於2012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得主Yamanaka的獲獎之作iPS 成功制備;
8. 發明SuperimmuneTM技術可用於高特異性、高親和力抗體制備;
9. 發明新型單特異性抗體制備技術,可制備不同動物包括兔和人的單克隆抗體;
10. 發明液體晶元技術用於腫瘤的分子靶向診斷;
11. 發明了一種新型的肺癌靶向治療抗體葯物,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腫瘤靶向治療葯物研發平台 1990年:南京大學日本英松基金榮譽獎;
1991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家優秀論文獎;
1991年:第十五屆國際生物化學聯合會青年科學家獎;
2005年:第二十五屆國際細胞因子和干擾素大會 Ferid Murad 獎。
2012年:江蘇省宜興市傑出科技領軍人物
2012年:江蘇省宜興市陶都英才獎A類
2013年:江蘇省雙創計劃引進人才、江蘇省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2014年:第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

閱讀全文

與成果宜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