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區別企業承包和以承包方式轉讓采礦權
1、這兩抄者的界限在實務中本身襲就存在很大的爭議:
通說認為:「承包即是經營權的轉讓」。但是,法律又沒有規定「經營權」這個權利。所以,實務中有觀點認為所謂承包即是對企業資產在一定期限內的移轉,采礦權即是資產的一部分,從這個角度而言,企業承包應當包括采礦權的轉移。
《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
第十五條就明確規定:
違反本辦法第三條第(二)項的規定,以承包等方式擅自將采礦權轉給他人進行采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地質礦產管理工作的部門按照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規定的許可權,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機關吊銷采礦許可證。
2、規避方式:通過股權在一定期限內轉讓給第三人的方式來轉讓股東對企業享有的所有權,這種方式也存在相當大的風險,建議委託律師處理。
B. 承包轉讓合同怎麼寫
大家簽訂承包合同,承包工程以後發現自己已經很難獨立完成合同要求的內內容,於是會將所承容包的工程進行轉讓。這一轉讓過程的實現,一般都是通過工程承包轉讓協議書。因此寫好轉讓協議書就成了轉讓工程的關鍵,但是很有朋友難以完成一份符合自己要求的協議書,也不了解轉讓協議書寫作的要點。為了幫助大家完成一份符合要求的協議書,小編將在本文詳細告訴大家怎麼寫好協議書。
C.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他人是否就是喪失了承包權呢
不是喪失了承包權;而是轉讓了合同期內承包田的經營權.其他承包土地的權力和村的福利待遇不變.
D. 村裡農民個人的承包地出租了二十年,今年進行土地確權卻被告知土地已經被轉讓了,這種事該去哪個部門解決
1、承包地的村民來有權將自己的承包自地再行轉租或轉包、轉讓,這是《土地承包法》規定的合法流轉方式,但村委會是發包人,已經有明確規定村委會不能成為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主體,所以,村委會從村民手裡轉租土地的合同有可能被認定無效;這合同無效時,自然新的承包人與村委會簽的轉租合同也無效。2、村委會與原承包人簽的轉租合同:期限只能與原承包人的承包期限一致,即使村委會和原承包人的轉租合同有效時,超過期限的部分也無效。3、你不是【買】,只能是轉租或轉包。不建議【買】,但如果當地村民這樣做的很多,也可以試試,法不責眾吧,如果涉及農民太多,會有適當放鬆的。4、農村土地確權:是對原二輪土地承包合同的遺留問題進行清理,對已經合法進行承包的農戶確認土地使用權後發給使用權證書,當然與農民利益有 關。4、承包承包合同最長30年:如果你們是直接從原承包人而不是從村委會轉包:轉包合同有效,但轉包的期限必須在原承包人的承包期限內,也就是說,如果你轉包時他已經實際使用了5年,那麼你們的轉包合同只能簽25年,超過部分無效。
E. 我們這里有個韻達快遞的門面轉讓,也是從分部下面承包的一個區域點,
硬體來只是一部分,快遞源是否賺錢主要看有沒有發件,大學主要就是微商和假期發行李,個人感覺十萬轉讓費不算貴,還包括那麼多硬體和兩萬押金,做好了一年能賺回來,如果你朋友是做快遞的還可以參考下意見,外行就算了吧,就算對方說5萬轉讓他都會覺得貴
F. 「建造—經營—轉讓」承包是什麼意思
國際上通稱BOT方式,即建造—經營—轉讓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這是20世紀80年代新興的一種帶資承包方式。其程序一般是由某一個大承包商或開發商牽頭,聯合金融界組成財團,就某一工程項目向政府提出建議和申請,取得建設和經營該項目的許可。這些項目一般是大型公共工程和基礎設施,如隧道、港口、高速公路、電廠等。政府若同意建議和申請,則將建設和經營該項目的特許權授予財團。財團即負責資金籌集、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全部工作;竣工後,在特許期內經營該項目,通過向用戶收取費用,回收投資,償還貸款並獲取利潤;特許期滿即將該項目無償地移交給政府經營管理。對項目所在國來說,採取這種方式可解決政府建設資金短缺問題,且不形成債務,又可解決本地缺少建設、經營管理能力等困難;而且不用承擔建設、經營中的風險。因此,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得到歡迎和推廣,並有向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擴展的趨勢。對承包商來說,則跳出了設計、施工的小圈子,實現工程項目由前期至後期的全過程總承包,竣工後並參與經營管理,利潤來源也就不限於施工階段,而是向前後延伸到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器材供應及項目建成後的經營管理,從坐等招標的經營方式轉向主動為政府、業主和財團提供超前服務,從而擴大了經營范圍。當然,這也不免會增加風險,所以要求承包商有高超的融資能力和技術經濟管理水平,包括風險防範能力。
G. 我想問一下轉讓,承包,轉租都是什麼意思
轉讓.就是產品或房屋所有全以後都歸別人擁有了.
承包.是在承包年限內產品或房屋歸他人使用.
轉租.指的是你把房屋從房主手裡租過來.你再租給別人.這叫轉租
H. 我的承包地轉讓給他人,他人能在這塊地上建房嗎
《農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第3條第2款規定:「農村土地承包採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採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等農村土地,可以採取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按該條款規定分析可知,農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兩類:其一是家庭承包;其二是其他方式承包。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規范之性質和內容分析,該法「對家庭承包的土地實行物權保護」,[1] (P.19)即通過家庭承包方式使農戶取得的是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實行債權保護(除該法第49條「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或者林權證等證書」,確認承包方取得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外)。《農村土地承包法》重點和核心是調整和規范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達到真正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農村土地利用權。筆者認為,建立和完善物權性質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事關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長期穩定,事關承包方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大局。本文對物權性質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特徵和《農村土地承包法》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法律規范之存在不足作一法律思考,以便制定《民法典》和《物權法》時更好地規范物權性質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達到真正實現維護承包方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