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人口學會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

中國人口學會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12 21:08:35

❶ 中國人口科學審稿程序是什麼

論文寫好之後為了發表都要投稿到期刊、雜志社,這個時候論文就要經過審稿,才能決定是不是適合發表。期刊網告訴大家論文審稿周期不一,核心級期刊審稿時間最長,時間大概是3-6個月,而且由於其他原因可能還會延後,國家級或省級普刊一般一周左右,其他級別的期刊審稿的時間一般是一個月為期限
論文的審稿制度、過程是怎樣的,大多數人不是很熟悉,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期刊網闡釋,論文審稿的流程一般是:初審、專家審稿、最終定稿。其中初審是期刊雜志社內部編輯進行的,通過之後才能進入專家審核,然後再由主編進行審核,最終才能發布,所以審稿的嚴謹可見一斑。期刊雜志社初審是基本過濾,一般無大問題的論文都能通過,審稿主要還是在於專家審稿。
其實對於每一份專業的期刊(或稱學術期刊),其編輯部都會有編輯委員會,編委會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業(或專業)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擔任,而編輯選擇審稿專家的原則,首先,是專家的經歷和學歷,特別是專家的經歷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專家對審稿工作的認真負責態度。第三,是專家的審稿水平。當然,審稿專家的學歷、經歷不同,對一篇論文的審查結論也會有所不同。而專家審稿所處的角度不同,對稿件的評價高度也就不盡相同。作為某一行業的專家學者,對其所處專業的學術動態和技術水平應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專家審稿主要是對論文內容的審查,如論文的觀點是否正確,所採用的原理、公式、推導過程以及結論的正確與否,試驗數據是否與國外文獻上數據有出入,參考文獻是否是最新的等等。從某種程度上說,專家審稿是對論文的學術水平、技術水平,以及論文的創新性、先進性等進行正確地評價。
專家審稿時,必須對學術論文所反映的內容進行全面而細致地審查,如論點、實驗過程、結果與討論、結論等應進行細致的審查,對不同的學術觀點和論點,專家應靜下心來,進行認真地、理性地思考,給論文以正確而恰如其分地評價,切不可「臆測」、「臆想」和「臆斷」地評價論文的學術價值。具體的方法如下:
1.政治性審查。政治上主要審8個方面問題:國家領土和主權問題;民族尊嚴問題;黨的方針、政策問題;涉外問題;宗教問題;歷史問題;保密問題;其他政治問題。
2.創新性審查。創新主要是指論文對人類知識、技術或觀念等的新貢獻。分析方法和途徑大致如下:
3、分析論文來源:基金課題的審批嚴,經費支持好,其論文可能較有創新性。
4、分析作者信息:公認的高水平作者的新作質量可能好,因為研究有繼承性,論文質量與作者素質呈正相關。
5、分析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權威、時間新、數量較多,期刊論文多而書籍少,原始文獻多而轉引或譯文少,摘引篇幅適當、標引規范的論文質量可能較高。
6、分析正文:論題鮮明、新穎,實驗過程和數據完整,論據典型充分,論證嚴密,結論明確的論文一般較具創新性。
7、查新:檢索網路文獻資料庫、二次文摘或文題文獻、主要專業期刊等,查閱同類主題已有哪些研究、是否重復。
論文審稿之後很多都需要回稿重新修改,每篇文章被打回都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作為作者接到審稿人的意見時,首先要擺正心態,保持冷靜。這是要做到:1.所有問題必須逐條回答;2.盡量滿足意見中需要補充的實驗;3.滿足不了的也不要迴避,說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4。對於你不認同的意見,也要委婉有技巧地回答,做到有理有據有節;5. 審稿人推薦的文獻一定要引用,並加以討論。

❷ 中國人口科學 和人口研究哪個好

毫無疑問,中國人口科學人口學期刊排名第一,社科院人口所的雜志。幾乎在所有的高校中中國人口科學都是B類權威期刊,人口研究偏數理。從發表難度來看,中國人口科學錄用率不超過10%,人口研究在20%左右。

❸ 能在中國人口科學上發文章很牛嗎

能在國字型大小的雜志上發表文章當然是很牛的事啦,許多文章當時發表並不一定在很牛的雜志上的,但後來的影響力卻很牛也是可能的。

❹ 中國人口檔案

中國人口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十五年的人口目標是將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確定的發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系列生殖醫葯、器械和保健產品,為人口數量控制在十五億以內、出生缺陷率低於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加強中醫葯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葯現代化和國際化。以中醫葯理論傳承和發展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與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葯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葯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准規范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葯產業的健康發展;研製重大新葯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葯、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釋葯系統創制關鍵技術,加快建立並完善國家醫葯創制技術平台,推進重大新葯和醫療器械的自主創新。

綱要稱,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強有力支撐。為此,該綱要還將「安全避孕節育與出生缺陷防治」、「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重大非傳染疾病防治」、「城鄉社區常見多發病防治」、「中醫葯傳承與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與生物醫用材料」等,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2005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人,死亡率為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我國於2005年底開展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以全國為總體,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次總體,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這次調查的樣本量為1705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31%。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調查的各項任務已基本完成。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❺ 中國人口概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
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
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舳

❻ 我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從整體上看狀況如何

提高來科學文化素質就是提高自知識文化修養,它是指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

怎樣才算是提高:那就要通過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造的科學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❼ 李仲生的學術成就

李仲生博士長期從事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研究,出版專著《人口經濟學》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專著《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角度分析》在2002年榮獲首屆日本「華人學術獎」。日本人口學會高度評價了這部學術專著,國內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數十家媒體和部門報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學家佐佐木陽一郎指出:「這部專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強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國人口問題為題,意義深遠,內容豐富,具有獨創性,正因為如此,他榮獲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第一號經濟學博士的榮譽。」回國後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前線》雜志以及歐美同學會通訊等都為此作了書評。2006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人口經濟學》,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以及中國人口報等為此作了書評,同年該著作獲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求實》、《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國統計》、《中國人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美國《中國經濟評論》、日本《亞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東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等120餘篇,代表性論文《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總研究成果達400多萬字。在日本留學14年期間,曾參加過30多次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和日本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多次提交論文發表演講。 1、《沒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傳記著作,2001年5月。
2、《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日本僑報社,2002年5月。
3、《人口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載日本《城西大學經濟經營紀要》1995年。
2、《中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6年總第3期。
3、《中國經濟多重結構的變化》,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7年總第4期。
4、《論人口過度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國的人口變動和經濟成長》,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8年總第5期。
5、《中國的出生力變動及其要因》,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1999年總第3期。
6、《中國的將來人口和結構變動》,載日本《東瀛求索》1999年總第10期。
7、《中國的人口流動》,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2000年總第4期。
8、《中國的將來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0年總第7期。
9、《中國的經濟轉換與僱用及失業》,載日本《亞洲文化》2000年總第24期。
10、《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原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
與計劃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國的經濟開放與經濟型人口流動》,載《人口與經濟》2001年第6期。
12、《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動態變化》,載日本《東瀛求索》2001年總第12期。
13、《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趨勢展望》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人口因素》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2年總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原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年第10期;轉載於中國文史出版社編《中國經濟技術
發展優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轉軌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原載《人口與經濟》2002年增刊;轉載於北大學子編輯部編《北大學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業在職教育培訓模式比較》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年第1期。
20、《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載《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2期。
21、《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一書,2003年4月。
22、《中國如何應對21世紀人才大戰》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5期。
23、《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與影響因素》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國的經濟起飛與人口動態》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3年總第10期。
25、《發達國家的人才競爭策略》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8期。
26、《中國生育率轉變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載《中國統計》,2003年第12期。
28、《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4年4月。
29、《經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圈的發展》,載《求實》,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載《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資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8期。
32、《人口質量與科技進步》,載《中國當代經典論文》,2004年9月。
33、《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傑出管理專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國的人口增加與糧食供求》,載《當代中國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失業》,載《與時俱進 走向輝煌》,2004年9月。
36、《人口質量與勞動力素質》,載《中國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載《當代中國百業英才業績·論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原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4年11月16日;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載《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40、《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改革發展理論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齡化與儲蓄消費》,載《歷史的回眸──共和國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經濟效益》,載《建國五十五周年優秀論文獲獎文庫》,2005年1月。
43、《人口發展與資源》,載《中國黨政經濟文獻》,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載《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2005年2月。
45、《試論鄉鎮企業就業與剩餘勞動力的關系》,載《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論21世紀全球化的人才競爭策略》,載《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2005年2月。
47、《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年3月。
48、《人口轉變的模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2005年4月。
49、《人口與礦產資源、能源》,載《共和國的輝煌理論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專家論文精選》,2005年5月。
51、《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總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與土地、森林資源》,載《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與勞動力供給》,載《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國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載《WTO與中國經濟》,2005年10月。
55、《論凱恩斯學派的人口經濟學說》,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論就業政策與充分就業》,載《中華名流世家──中華成功思想博覽》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論早期的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中國精神文明大典 論文卷》,2005年12月。
58、《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化》,載《華夏名人論壇》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戰後發達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12月。
60、《現代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從蕭條到低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業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載《感動中國 人民公僕》,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經濟決策與經濟分析》,載《中國當代優秀領導理論文選》,2006年1月。
64、《美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年第2期。
65、《英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與經濟起飛》,載《文明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2006年3月。
66、《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發展》,載美國《中國經濟評論》,2006年3月號第6卷第3期。
67、《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人口經濟發展》,載《人口與經濟》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載《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 論文全集》2006年4月。
69、《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轉變和戰後經濟復興》,載《中國創新報道論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文獻》,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轉變的經濟理論與分析》,載《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國的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載《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本色 文論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載《感動中國──時代傑出新聞人物》(經典理論卷),2006年9月。
75、《對孩子數量和質量選擇理論的分析》,載《中華功勛人物論壇文庫》,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學科體系對中國的啟發》,載《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6期。
77、《20世紀前期發達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華文明榜》,2006年12月。

❽ 中國人口科學怎麼樣 cssci

最直接來的《人口研究》自,只最好的期刊可能有點難投期刊屬於: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整體都不是很好投吧,還有《中國人口科學》《人口學刊》《人口與社會》都是可以的,想要好投可以在雜志之家咨詢,絕對對你有幫助!

❾ 中國人口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問題,是關系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堅持不懈地在全國范圍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依照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

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地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穩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專題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採取法律、倡導、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開展計劃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等緊密結合起來。

2003年,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

2004年初,中國政府組織多學科的專家學者,正式啟動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影響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已經提出了優先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人口發展戰略思路,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從數量、素質、結構、分布來看,中國人口的現狀如下:

一、人口數量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大陸31個省、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台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國家統計局測算數據表明,2005年1月6日,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3億(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約佔世界總人口的21%。由於實行計劃生育,中國13億人口日的到來推遲了4年。

龐大的人口數量一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雖然中國已經進入了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當前和今後十幾年,中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

按照目前總和生育率1.8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7億和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後,達15億左右。

受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在2005年-2020年期間,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將有所提高。上述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中國將迎來第四次出生人口高峰。

龐大的人口數量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多方面影響,在給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沉重的壓力。

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大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力度,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已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上升到2004年的71.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04年的51/10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從建國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減少。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的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從總體上講,中國人口健康素質仍然不高。每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約10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防治艾滋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據估計,截至2003年12月,中國現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約84萬,2004年疫情處於從全國低流行和局部地區及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事業,人口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中國普及九年義務制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年提高了1.75年;人口粗文盲率(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降少到8.33%,比1990年時下降了7.55個百分點。

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分別為:大學以上佔5.42%、高中佔12.59%、初中佔36.93%、小學佔30.44%,受高層次教育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受小學教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總體水平還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2%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學粗入學率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並且,城鄉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鎮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鄉村為7年;城鎮文盲率為4.91%,鄉村為10.71%。

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看,在2004年末全國總人口129988萬人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佔70.92%;65歲及以上人口為9857萬人,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一,當前中國人口社會撫養比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未來一、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紅利期。但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近千萬,農村剩餘勞動力2億多。

並且,勞動年齡人口將保持增長態勢。據預測,2016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峰值10.1億,2020年仍高達10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7%以上,根據國際標准,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老年人口將達1.64億,占總人口比重16.1%,80歲以上老人達2200萬。

中國老齡化呈現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等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及社會保障等產生重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佔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佔48.5%,總人口性別比為106左右。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117,2003年為119,少數省份高達130。為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勢頭,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關於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啟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男女平等,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來看,2004年末全國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1.76%,鄉村人口為75705萬人,佔58.24%。

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採取多種措施和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

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1.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同時也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按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測算,到2020年還將從農村轉移出3億左右的人口。

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體系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遷移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構成巨大壓力。

流動人口就業、子女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製約著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面臨困難。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與方案,用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❿ 翟振武的成就榮譽

翟振武全程參與了中國人口學第一屆及以後各屆所有本科生的教學培養工作,創造性地將現代人口分析技術大量引入教學中,加快了我國人口學在技術方法方面與國際接軌的速度。翟振武教授主編的《現代人口分析技術》成為中國第一本高級人口分析方法方面的專業教材;主編的《人口學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創建了完整的課程和教學體系,成為中國人口學教學和學科體系發展過程的一個里程碑,並因此獲得第一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對中國人口問題的研究中,他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和參編了二十幾部著作,提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公認的創新性理論和觀點,豐富了人們對中國人口發展規律的認識。他的研究成果4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6次獲得省部級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人口學界最高成就獎——中華人口獎。
為黨和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提供政策咨詢、建議和智力支持,也是翟振武同志的突出貢獻之一。他主持的 「中國社會撫養費」的調研項目,所獲結論為國家人口計生委在「二胎生育間隔」等重大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並為中國政府在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他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課題中「1990年代中國生育水平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人口態勢組」分報告撰寫組負責人,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總報告參與者,直接為國家人口戰略的重大決策提供了學術支持。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報道《人口爆炸的「引線」已經拆除——專家解讀第六次人口普查》,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等幾位人口專家的一些觀點。
這篇報道說:「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的觀點,代表了學界很多人的注意力所在:『人們應更關注老齡化的問題,更關注年輕勞動力後續下降太快的問題。』……翟振武說,目前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達到13%,再過十多年就會達到20%,老齡人口從10%增加到20%只用了20多年,而歐洲達到這個水平用了近60年,法國用了100年。他們的老齡化與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相伴隨進行,時間也比較長。中國在這么短時間迎來快速的老齡化,物質准備和制度准備有所不足,完全是『未富先老』。」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口學會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