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成果來源

科技成果來源

發布時間:2021-01-12 17:47:17

『壹』 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資金來源有哪些

科技成果項目申請成功了自然就給你發錢了

『貳』 什麼是科研成果來源

科研項目的立項,投資,研發地!

『叄』 關於科學技術創造的成果的資料

①探月工程——首次探測 月球背面:

2018年,中國探月工程將實現新突破。嫦娥四號任務將於今年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國際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巡視勘察,譜寫月球探測歷史新篇章。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繼忠介紹:

嫦娥四號今年的發射任務將分別於5月和12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施。計劃5月發射中繼星,首次在地月朗格朗日L2點放置衛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面站之間的測控通信;12月發射著陸器和巡視器,在中繼測控支持下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就位和巡視探測,科學探測數據再通過中繼星轉發至地面接收站,開展相關科學研究。

②北斗衛星——密集發射 全球組網:

進入2018年,北斗衛星迎來高密度發射之年。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製和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進入發展新階段:系統性能、衛星壽命、服務精度大為提升,提供服務的地區范圍更廣,進一步向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角色靠近。

「2018年底前,將發射10多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建成基本系統,覆蓋『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到2020年,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介紹。

③深海科考——「七龍」探海 更深更遠:

「深海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是人類未來發展的藍色空間,也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新疆域。」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劉峰說,2018年對國家深海事業來說,是非常關鍵的一年。2018年,我國將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方面下功夫,力爭在深海探索中占據先發優勢。

深海裝備,是深海大洋調查的有力保障。今年,會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為抓手,促進深海技術的創新突破。比如持續推進「蛟龍號」和「潛龍二號」的技術升級與應用。

④量子技術——通信計算 繼續領跑:

2017年12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雜志對外發布2017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科學人物,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入選。《自然》雜志為每一名入選者做了一篇新聞特寫,其中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

毫無疑問,潘建偉是世界量子技術領域里最好的科學家之一。在他的帶領下,中國量子通信研究迅速從「跟跑」實現「領跑」,目前已領先世界5年到10年;中國量子計算研究也邁入世界一流水平行列。

⑤核電技術——高溫低溫 全面發力:

核科技作為重要的科技領域,備受社會關注。歲末年初,核科技持續自主創新再結碩果,呈現出新堆型扎堆的可喜現象。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日前在京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也傳來捷報,山東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2號反應堆壓力容器頂蓋扣蓋成功。這意味著距離我國建成全球首座球床模塊式高溫氣冷堆商用示範工程又邁進了一大步。

『肆』 創新來源怎麼寫

 按創新的來源可將創新分為以下幾種:
1。自主創新 即企業以自身力量為基礎獨立進行研究開發,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並以市場 的承認為標志,「北大方正」研究開發並商品化推出電子出版系統,即屬於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雖然具有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創新效率等特點,但其風險往往也需要獨自 承擔。  同時,自主創新還要求企業具有實力雄厚的研究開發機構與成果積累,有強大而 領先的技術作為後盾。
  此方式主要適用於風險型及高新技術的中小型企業的創新。 2。合作創新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或機構憑借各自技術力量合作實施的創新。傳統觀念認 為,只要企業技術能力強就應採取自主創新方式。  然而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使得不論是 製造技術還是產品技術都成為一個復雜的技術體系,個別企業的技術能力已不能完全覆 蓋創新所涉及的所有技術領域,這就使得合作創新成為社會分工的必然。
   3。模仿創新 指技術水平落後的企業利用各種手段引進其他企業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後達到自 己創新目的的創新方式。  這種創新方式可以使落後企業短期內提高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 的能力,為進一步發展打下基礎,日本企業在這方面尤為典型。
  當然,引進技術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和素質,即庫茲捏茨強調的「社會能力」,這對於具體的企業而言就是吸收 消化引進技術的技術能力和再創新的組織實施能力。 4。  出於再創新目的的企業兼並 這是企業對那些掌握本企業重大技術創新所需要的核心或關鍵技術的企業實施的 兼並。
  這種創新方式已經成為西方大型企業兼並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

『伍』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科技成果來源證明材料都有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難點與重點,也是失分的重災區。因此內企業如果容需要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上,需要提前做好准備與規劃。那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中科技成果來源證明材料都有什麼呢?
(1)企業內部項目:對於企業自主研發的項目,證明材料選擇性提供項目立項、結題、成果鑒定報告、知識產權證書或者受理通知書、論文等證明材料。
(2)企業外部項目:證明材料選擇性提供正式技術交易合同、產學研合作合同、專利購買協議、發布的標准文本等證明材料。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陸』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柒』 高新技術企業申報中科技成果指的是什麼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高新技術企業評審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占據了30分(總分100分),對於高新技術企業是否通過認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科技成果的定義
依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是指通過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成果(專利、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
2、科技成果的形式
通過科技成果的定義可以看出,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常見的科技成果形式包括、:專利、計算機軟體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國家級農作物品種、國家新葯、國家一級中葯保護品種、標准、檢測方法、技術規范、技術訣竅、技術使用許可證等。
3、科技成果來源證明材料
(1)企業內部項目:對於企業自主研發的項目,證明材料選擇性提供項目立項、結題、成果鑒定報告、知識產權證書或者受理通知書、論文等證明材料。
(2)企業外部項目:證明材料選擇性提供正式技術交易合同、產學研合作合同、專利購買協議、發布的標准文本等證明材料。
4、科技成果都有什麼特點?
(1)由具體研發項目產生而成
企業投入研發費用進行研究後,針對研究成功的項目,會形成相應的科技成果,企業應該將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作為立項和驗收的重要內容和依據。
(2)理論性非技術類成果不屬於在科技成果;
(3)具有實用價值,新穎性與先進性;
(4)是應具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5)通過第三方鑒定。主要是通過查新報告、檢測報告。
溫馨提示: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難點與重點,也是失分的重災區。因此企業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上,需要提前做好准備與規劃。

『捌』 科技成果和科研成果的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
科技成果一般指利用科學技術、理論等發明創造的用於實際應用的技術或產品,偏理工、應用;而科研成果指一般科學研究過程中創造的理論、方法、技術等。
不知對不對!

『玖』 20世紀的科技成果

20世紀的科技成果有:

1、DNA的遺傳功能的發現。

1928年,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從格里菲斯實驗中發現,平滑型的肺炎球菌,能轉變成為粗糙型的同種細菌,方法是將已死的平滑型與粗糙型活體混合在一起。這種現象稱為「轉型」。

但造成此現象的因子,也就是DNA,是直到1943年,才由奧斯瓦爾德·埃弗里等人所辨識出來。1953年,阿弗雷德·赫希與瑪莎·蔡斯確認了DNA的遺傳功能,他們在赫希-蔡斯實驗中發現,DNA是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

2、廣義相對論。

1912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探討如何將重力場用幾何的語言來描述。至此,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學出現了。到了1915年,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理論在天體物理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它直接推導出某些大質量恆星會終結為一個黑洞——時空中的某些區域發生極度的扭曲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逸出;而多大質量的恆星會塌陷為黑洞則是印裔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的功勞——錢德拉塞卡極限(白矮星的質量上限)。

3、射電望遠鏡。

美國人G·雷伯潛心試制射電望遠鏡,終於在1937年製造成功。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拋物面型射電望遠鏡。

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取得了四項非常重要的發現:脈沖星、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被稱為「四大發現」。這四項發現都與射電望遠鏡有關。

4、飛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首次試飛了完全受控、依靠自身動力、機身比空氣重、持續滯空不落地的飛機,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

這天清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基蒂霍克還在沉睡,天氣寒冷,刮著大風,空曠的沙灘上靜靜地停放著一個帶著巨大雙翼的怪傢伙。

空曠的場地上冷冷清清,到現場觀看的只有5個人。10時35分,一切准備就緒。為了能夠率先登機試飛,兄弟倆決定以擲硬幣的方式確定誰先登機,結果弟弟奧維爾贏了。

雖然「飛行者一號」飛得很不平穩,甚至有點跌跌撞撞,但是它畢竟在空中飛行了12秒共36.5米,才落在沙灘上。接著,他們又輪換著進行了3次飛行。在當天的最後一次飛行中,威爾伯在30千米的風速下,用59秒飛了260米。人類動力航空史就此拉開了帷幕。

5、電視機。

最早由英國工程師約翰·洛吉·貝爾德在1925年發明。電視用電的方法即時傳送活動的視覺圖像。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

NTSC制1954年美國正式廣播的一種兼容彩色電視制式,也用於加拿大、日本等國。NTSC是美國國家電視制式委員會(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縮寫。

這種制式根據人眼分辨藍、品紅之間顏色細節的能力最弱,而分辨紅、黃色之間顏色細節的能力最強的視覺特性,採用藍、品紅之間的色差信號Q和紅、黃之間的色差信號 I來代替藍、紅色差信號U和V。

閱讀全文

與科技成果來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