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合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基礎
合作機制是指科技合作系統里各參與方之間相互聯系的工作方式與運行內容,即採取什麼樣的手段來保證參與各方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從而實現資源的交換和共享。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是發達國家在知識的轉讓方面的重要特色,不僅將知識和新技術迅速地擴散,而且也有效地保證了對於科研的持續正向激勵。國外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李征峰,熊超,2002)。
(一)科學園區模式
科學園是指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大量產業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形成了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作為科學、教育與工業結合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科學園區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斯坦福研究園和蘇聯的新西伯利亞科學城。之後,它們作為高校、科研機構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集結地,依靠智力資源開發對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強烈影響,受到了各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美國成功地建立了許多科技園區,加速了美國科技成果轉化領先於世界的步伐。1951年,舉世聞名的矽谷建立,矽谷是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高技術密集區,孕育了享譽世界的現代科技文化。科技園區的創立,成為人才的孵化器,為致力於創業的有志者提供了技術、信息和資金的保障。它一方面扶持大學創辦各種高技術開發公司,加快大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在那些有應用前景並能在較短時間內開發出高技術產品的科研項目進行研究。這種創新中心一般由NSF(國家科學基金)資助,創新中心通過多種方式扶持這些高技術公司,旨在幫助高新技術公司盡快將其科研成果產業化(鄭立文,馮英娟,2003)。
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道路的探索上都致力於科學園區設施的建立與各項規章制度的完善,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催化劑。英國的科學園是根據企業規模大小、成熟度高低的順序依次進入創新園、科學園和企業園。這些企業大多依託一流大學形成一個產業群體或者簇群,集群之中的企業不是相互競爭關系,而是相互依託、互生互存、共同促進的新型企業生存方式。除斯坦福研究園、劍橋科學園等少數科學城是在綜合研究能力極強的大學基礎上建立的以外,多數科學園區都是由若干個大學和科研機構聯合組成的,通過聚集效應提高高科技開發能力,如法蘭西科學城集中了法國60%的大學和43%的科研機構,共有3萬多科研人員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李征峰,熊超,2002)。為了產生集群效應,日本政府出資在全國建立了築波大學科學城、關西科學城、橫濱市高新技術園地、九州七縣的高新技術園等合作研究的場地(徐鵬傑,2010)。另外,德國也非常重視利用高技術園區的建設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自1983年起,德國政府制定了新技術創業企業促進規劃,創建技、工、貿、金四位一體的高新技術科技園區80多個,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萬金榮,2006)。
科學城和高新技術園的設立,既培養和積聚了大批新的科技人才,又促進了大學教學模式的變革,而且最主要的是集約、規模、快速地促進了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產品的研發。科學園區的規劃一般由國家、地方、國家與地方聯合或者有條件的大學來承擔。科學園區建設資金的來源有各種渠道,包括政府撥款、工業界資助、民間集資、風險投資、外國投資等。許多國家在建設科學園區進程中,都十分重視通過制定專門的或相關的法律、法規,對科學園區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如房地產租售優惠、設備折舊優惠、稅收優惠、貸款優惠、外資引進優惠等,還有的國家為投資者提供一系列的技術服務咨詢和行政幫助。
(二)科研機構自辦公司模式
科技成果與產業化還有一段距離,僅僅轉讓給企業或利用技術創辦一家新型科技企業,技術成果並不一定能得到順利轉化。為此,許多國外的科研單位,尤其是高校都自辦公司,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在美國,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員離開學校自己建立公司,開發自己的科研成果,依賴現有公司的各種有利條件來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即所謂的「高校派生企業公司(Academic Spin of Firms)」。因此,美國高校的企業活動往往是個人的創業行為,校辦科技企業並不多。除此以外,美國政府對於大學的財務運作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一些名校都擁有巨額財產和基金。哈佛大學資產年報酬率高達20%以上,其中占基金1/3的國內股的投資報酬率為38.5%;耶魯大學還成立專門商業機構促銷研究成果,僅此一項1998年獲利4000萬美元(李征峰,熊超,2002)。
在德國,大學支持和幫助師生創辦公司。柏林工業大學技術轉讓處經常舉辦培訓班,給學生傳授自己當老闆的經驗及必要的知識,了解法律程序等。大學支持願意創業的畢業生開辦自己的公司,在初創兩年內可以給學生提供用房、儀器設備等優惠條件,教授在他們的公司開業初期可以給予咨詢。巴伐利亞州促進新公司成立的法規規定,大學的師生創立新公司,可以有1/2的時間做公司的事情,工資可以由大學提供,在半年以內該公司可以免費使用大學的設備等(遲寶旭,2005)。
在澳大利亞,全國36所公立大學中已有34所高校擁有自己的公司來銷售各種研究成果或通過國內外培訓增加收入。1996年,由澳大利亞高校經營的大約50家商業性實體,其總收入超達2.8億美元,1997年的收入達到前三年總和的兩倍。
(三)中介搭橋模式
中介搭橋模式就是利用專門的中介組織,幫助科研單位科技成果向產業界轉化。英國教學公司是由英國貿工部、環境部、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等共同組建的中介機構,其目的是幫助高校與企業建立夥伴關系,目前,該機構已與近百所大學建立科研聯系。英國近一半的大學還設有多學科研究中心,專門從事促進高校與企業建立研究、開發、技術轉讓和培訓等方面協作關系的工作,如劍橋大學1973年就成立了沃夫森產業聯絡辦公室,協調幫助各院系和個人建立同產業界的合作,並衍生出許多高科技企業。美國和德國也不例外,美國多數大學建有技術轉讓機構,充當大學向產業界技術轉讓的橋梁。德國的中介服務機構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幫助各個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促進研究成果盡快在實際中應用。日本也於1998年成立了第一家高科技孵化中心股份公司,其注冊資金1000萬日元,全部由東京大學教師出資。此外日本還在多所國立大學建立了與社會聯合、合作為業務的「研究合作處」(李征峰,熊超,2002)。
(四)研企合作模式
研企合作是科研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內在需要,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各國在研究院與企業合作實踐上各具特色。合作的方式大體分為合作研究和委託研究兩種。英國、美國的科研單位多數是通過聯合聘請教授和科研人員、資助研究發展項目和相互提供服務等形式與企業界建立廣泛聯系。在英國,大學接受企業的資助,開發應用科研成果,促進科研成果向經濟界轉化。美國的合作研究方式大致分為4種:①單一的工業企業對大學研究計劃提供資金,工業企業則有權在大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研製工作。②公司對大學研究計劃提供資金,聯合研製,共同取得成果。③工業-大學聯合建立實驗室,實驗室共用。④大學-工業合作研究。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在許多大學設立大學-工業合作研究中心,簡稱IUCRC,為了加強跨學科與高技術領域的研究與開發,80年代又在大學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簡稱ERC。這種研究中心以企業為主體,企業提出課題需求,進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並獲得政府研究基金的資助。如曼徹斯特大學聚合體研究中心於1980年由曼徹斯特大學和14家大企業聯合成立,這些大企業提供了該中心所需經費的50%以上。當今美國的合作研究中心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科研體制發展的決定因素,在開發「大科學」工程中起著領導作用。
在日本,合作研究被稱為共同研究制度,是大學的研究人員和民間企業的研究人員利用企業提供的經費,對共同的研究課題在對等的基礎上開展的聯合研究。如日立、日本電氣、富士通公司和東京大學合作進行集成電路和中央演算裝置的開發。接受企業的委託研究在日本被稱作委託研究制度,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不妨礙各自教學科研的情況下,接受民間企業委託的研究課題,利用企業提供的資金進行研究。
在德國也存在類似的合作,高等學校接受企業的科研任務,與企業進行「合同研究」,為企業的生產需要服務。如亞深高等工科學校的機床研究所,每年都能從工業部門取得科研經費的1/3。
(五)「官產研」三位一體模式
官(國家科研機構)、產(企業)、研(科研單位)三方面的科研,由於性質和任務不同,其內容和側重點也不一樣。科技力量這種分工的弊端是各自為政、互相隔絕,尤其對國家重大科研課題不利。對此,一些發達國家促成三方面的合作,以利於發揮各自優勢,組成最佳聯合攻關隊伍。如德國的弗朗霍夫協會就是在政府機構、科研組織和企業群體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官產學研」一體化組織。該協會的經費來源於聯邦政府、州政府和企業界,各自承擔1/3。其主要從事理論、應用及開發研究,所承擔工業研究課題的60%受中小企業委託。該協會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現代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楊萍,張源,2010)。
日本的「官產研」三位一體,是以政府科研機構為主導,以企業科研力量為主體,吸收大學參加的三結合體制。日本政府鼓勵與引導產學研結合,積極採取扶持政策及鼓勵措施,為科研成果擁有者與有意進行技術開發的企業牽線搭橋。在技術專家的指導與咨詢的基礎上,廣泛收集有研發價值的科技成果,向企業推薦並協助開發。為促進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共同研究,自1987年起,日本文部省首先在國立大學設立「合作研究中心」,為產學合作提供固定的場所和必要的研究條件。可以說,日本的「官產研」三位一體,不僅促進了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縮短了科研成果到產品開發的時間,而且培養了一批新技術人才。
在美國,一些高新技術、尖端技術項目開發難度大、耗資大、風險大,不是個別企業哪怕是大公司能勝任的。受阿波羅計劃和歐洲空間計劃的影響,由美國若干大公司合資,聯合有關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組建並成立的研究開發集團應運而生,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及中介組織的合作。國家實驗室於1974年建立了「新技術轉移聯合體」,成員有300多個國家實驗室和幾個政府部門及部分工業企業,其主要任務是要通過信息交流,幫助工業界尋找合適的研究開發夥伴,建立示範項目,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倪力亞,1996)。
除了以上幾種合作模式外,一些國家還充分利用國外的優勢資源,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美國通過政府間合作、民間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以及獲取來自國際基金會或非政府組織國際基金會的資助等方式,廣泛開展國際科技合作。日本也與瑞典、英國的劍橋大學、格拉斯哥大學、諾丁漢大學建立了國際交流合作關系,共同開展電子學方面的尖端科學研究。
『貳』 怎麼做到企業需求與科研成果有效對接
啊!
從管理科學來講:不是問題。
但是,從我國來講,真的是個最好的問題。:
這么來講這個問題,會比較清楚和清晰:
定義一: 工廠
我國的工廠,是領導決定生產何種產品的,單純生產領導指示產品的生產車間。
定義二:企業
現代管理科學裡面,定義的企業,是全部產品周期的輪動的生產圈。包括:
1、研發;
2、市場促銷;
3、生產;
4、銷售。
這四個標準的企業運營的部份和流程的管理的部份。
就是說:
現代化的企業的概念,包括的企業運營,第一個環節,就是研發。
而:
我國的傳統,來自前蘇聯老大哥的計劃經濟的模式,工廠和科研院所,是脫節的。工廠只負責生產;研究所負責研究,但是沒有生產機構。產研;研發。都是脫節和不銜接的。於是,最終的壽終正寢,就是前蘇聯的死去;和蘇聯模式的死去。導致了全部東歐所有幾十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死去;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偉大的先驅佛拉吉米爾伊里奇列寧同志領導的工人階級領導的城市領導農村取得革命勝利的革命失敗了。正如:戈爾巴喬夫同志,在蘇聯電視的星台上講的最無奈的話:我們的中央銀行沒有錢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失敗了。企業,對於國家,對於主義,對於領袖,對於人民,對於民族,於此。
所以,從100多年前開始於美國的管理科學,把美國,從一個奴隸主和農產主和罪犯流放地的幾個州的工業流放地,演變成了偉大的後工業化的,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就是這樣,完全優化,全社會一切的結構和進化程序。使全人類,在所有的不完美里,有了最完美的一門科學的分支:管理科學。為人類創造著幾近完美的產品和生活。萬歲:管理科學。!
領袖教導我們:落後,就要挨打。!
學習,世界最先進的管理科學,是唯一的生存可能。
『叄』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肆』 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企業承擔還是由國家某研究院承擔
科研成果的歸屬屬於出資方和研究人員。
如果是企業自行研究的,那麼歸企業所有。是國家事業單位研究出來的,那麼歸國家所有。
『伍』 某企業的一個科研小組共有12人,該組有一項科研成果獲得獎金10萬元,按規定把不少於
總獎金10*50%<P<10*80%
5<p<8
總獎金在5萬到8萬之間
設一二三等獎人數分別為x,y,z
y=2x,
Z=12-X-Y=12-3X
所以總獎金等於1*x+0.6*2x+(12-3x)*0.3=3.6+1.3x
即5<3.6+1.3x<8,x為自然專數
x=1,不等式不成屬立
x=2,則5<6.2<8,不等式成立
x=3,則5<7.5<8,不等式成立
x=2,則y=4,z=6
x=3,則y=6,z=3
獲一、二、三等獎的各2,4,6名或者3,6,3名。
『陸』 傑出貢獻科研成果獎指的是企業還是個人
科研成果獎的級別,應當看該獎項是由哪裡頒發的。
(一)國家回級獎:由中央(國務院)頒發答的獎項。如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
(二)部級獎:指以中央(國務院)各部委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的社科優秀成果獎;國家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部級自然科學獎;部級技術發明獎;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
全國性的各類基金獎,經認定後可視為相當於部級獎。已經認定過的獎項如:霍英東基金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孫冶方研究基金會、吳玉章研究基金會、陶行知研究基金會、錢端升基金會頒發的社科優秀成果獎。
(三)省(市)級獎:指以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名義頒發的社科或科技優秀成果獎。如省(市)級自然科學獎;省(市)級技術發明獎;省(市)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省(市)級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以上獎項的頒獎文件和獲獎證書有國徽章的,都是由省(部)級以上政府或政府機關頒發的獎項。
『柒』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捌』 企業公司科研成果在醫院有用嗎
企業公司科研成果,
在醫院不一定有用,
要看成果所在的領域,
是否能夠配合醫院的需要。
『玖』 科研成果怎樣更好的實現轉化,最好與企業的對接
實現科研成果轉化這個是必要的,成都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在幫忙企業與院校的對接方面還不錯。可以多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