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法國和德國曾產生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偉大理論成果
法國:思想啟蒙運動,引起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
德國:馬克思主義,創建者馬克思、恩格斯是德國人。
B. 關於李四光的資料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2)德國思想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科研綜述
李四光的科學成就,大致可分兩個階段,1949年前由於舊中國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側重地質基礎學科的研究;1949年後,在繼續重視基礎研究的同時,根據國家需要集中精力,積極開拓應用研究領域。
2、提出蜓科鑒定方法
1923年,李四光提出了蜓科鑒定方法,創立了十項標准,將蜓科主要特性,用若干曲線表示出來,使之既有定性概念,也有定量概念,並可以減少文字描述的繁瑣,從而提高了鑒定的標准性科學性。
3、創立地質力學
20世紀20年代中葉,有關大陸運動起源的討論正值高潮之際,李四光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之主因》一文,提出了「大陸車閥」自動控制地球自轉速度變化作用的假說。地質學中的一個新的理論體系——地質力學就從這里萌芽產生了。
C. 法國和德國在歐洲一直是舉足輕重的大國,歷史上也都產生過有利於人類發展的偉大理論成果。指出誕生於這兩
德國馬克思主義來,辯證源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用之成就了法國巴黎公社(失敗了)、俄國十月革命(成功了)、和現代新中國的成立與發展。有好多,不一一列舉。最典型這幾個了。
法國:伏爾泰(對抗天主教廷、倡導君主立憲、宣揚自由平等《哲學通信》)、孟德斯鳩(宣揚三權分立《論法的精神》)、盧梭(人民主權、人民用暴力奪取政權成立民主共和國、社會契約論《社會契約論》)這三位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對後世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其思想傳遍整個歐洲;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則對美國獨立和一些資產階級國家提供了政權基本原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對一些落後的受壓迫的階級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
D. 愛因斯坦的簡要內容
愛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國猶太人。他創立了代表現代科學的相對論,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在現代科學技術和它的深刻影響及廣泛應用方面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他拉小提琴。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地思考。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時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E. 下列關於科學家及其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德國科學家施來登和施旺是細胞
A、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是虎克,A錯誤;
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回的流動鑲嵌模型,答B錯誤;
C、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都來自於水,C錯誤;
D、摩爾根通過果蠅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位於染色體上,D正確.
故選:D.
F. 近代產生於德國的思想理論成果有什麼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資產階級哲學。創始人為康德,黑格爾為集大回成者,費爾巴哈為最後答的代表。德國古典哲學的主要成就是黑格爾辯證法中的「合理內核」與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之一。德國古典哲學是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哲學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認識論、本體論、倫理學、美學、法哲學、歷史哲學以及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各種重大問題和范疇,標志著近代西方哲學向現代西方哲學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
後來就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了。
G. 德國古典哲學的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前,辯證法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得到了最詳盡而全面的探究,雖然這種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最大成就,是從世界觀的高度用辯證法代替了形而上學。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反對把世界看作固定不變、沒有矛盾的東西,而把它理解為具有矛盾發展的不斷變化的運動過程,這就從根本上推翻了長期以來統治人們頭腦的形而上學世界觀。這一哲學革命的帶頭人康德早在「前批判時期」所寫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中,就提出關於天體起源的「星雲假說」,認為目前所有的天體都從旋轉的星雲團產生,因此地球和整個太陽系都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進程中逐漸生成的東西。這就動搖了認為自然界在時間上沒有任何歷史的觀點,在主張宇宙永恆不變的形而上學觀念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從而為辯證的自然觀開辟了道路。後來康德主要探討了認識論中的辯證法問題,提出「先驗邏輯」作為普通的形式邏輯之上的邏輯的高級形式,含有辯證法的因素;提出了12個范疇並將其分成4組,每組3個范疇,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辯證聯系,他多少已經猜測到每組中第 3個范疇是前兩個對立範疇的綜合。特別是他提出的關於理性企圖去認識「自在之物」時,必然陷於自相矛盾、即所謂「二律背反」的學說,揭示出人的思想認識在一定范圍內發生內在矛盾的必然性,並且探討了象有限與無限、簡單與復雜、必然與自由等概念之間的矛盾,刺激了以後辯證思維的發展。
辯證法在費希特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費希特承認矛盾對立是發展的必然環節,「自我」必須要設立自己的對立面「非我」,才能存在和發展,並通過矛盾斗爭而達到新的更高的統一。他明確地提出了正、反、合的辯證法,作為發展的基本原則。特別是,費希特著重探討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他強調「行動」,認為「自我」不僅是認識著的主體,而且更重要的是行動著的主體,因為行動才是生存的目的。主體的能動作用不僅表現於「理論認識」,而且表現為「自我」憑自己主動的力量去克服「非我」的「實踐活動」,「自我」就是「理論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統一。費希特的這些思想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辯證思維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由於他的唯心主義基本立場,他所說的主觀能動作用和實踐活動,始終只是自我意識范圍內的活動,而不是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因此主體的能動的方面只是被他抽象地發展了。
謝林哲學中也有不少辯證因素,他比較明確地提出了對立統一的思想。對象本身含有內在的矛盾,正是矛盾的對立面構成對象自身的同一。例如,「自我」不是如費希特所說的那樣去設立「非我」,而是本身之中就含有自己的對立物「非我」,對立的雙方互相依存,沒有一方就沒有另一方,而「自我」的一切活動就是由這種矛盾出發的。謝林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認識到事物發展的動力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對立,這是一切運動的「最終根據」。他還用辯證的觀點去解釋象自由和必然那樣的重要哲學范疇,指出它們並不是絕對對立,而是辯證地同一的,即「自由應該是必然,必然應該是自由」。但是,謝林哲學就其總體來說以無差別的「絕對的同一性」作為出發點和歸宿,因而他的辯證法思想只是在整個形而上學的體系允許的有限范圍內活動。
辯證法在康德、費希特和謝林那裡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只是到了黑格爾,才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作了充分的、全面的闡述,把它作為系統的、自覺的思維方法和客觀的發展規律。黑格爾明確地指出,辯證法是推動實在世界中一切運動、一切生命、一切事業的原則,又是知識范圍內一切真正科學知識的靈魂。在哲學史上,他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敘述了辯證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闡明了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並力求給以普遍的應用。恩格斯認為,黑格爾的巨大功績就在於他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描寫為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的序列,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黑格爾關於整個世界的辯證發展的思想,徹底打破了形而上學世界觀的統治,其真實意義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黑格爾以辯證發展的思想為基礎,探討和論證了關於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和否定之否定等辯證法的基本規律,特別著重闡述了矛盾學說。他責備康德對世界採取一種「溫情主義」的態度,誤認為矛盾不屬於對象,而只屬於理性本身。矛盾是客觀的、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天地間絕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能或不必在它裡面指出矛盾或相反的規定」。沒有矛盾,就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黑格爾還強調指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泉源,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他說,事物只因為本身之中包含著矛盾,它才會運動,才具有趨向和活動,否則它就不是活生生的統一體。矛盾和同一也不是根本對立的,毋寧說矛盾是從同一轉化而來的,同一本身就孕育著矛盾,因此在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黑格爾用對立統一的觀點對以往哲學家們所探討的許多哲學概念和范疇,都作了新的辯證的解釋。如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有與無、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可能性與現實性、必然性與偶然性、因果關系與相互作用、自由與必然等等。黑格爾的另一重大貢獻是把辯證法應用於認識論,把真理和人的認識看做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並且提出了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思想。關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也在黑格爾那裡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他強調主體的積極能動作用,這表現為主體從自身中樹立起對立面,自身分裂為二,異化為客體,然後又克服和揚棄這種異化,征服客體。所以他指出,人不僅要理解世界,而且還要去「宰制」世界。在理論活動中,人研究世界,獲得知識,以糾正自己的主觀片面性;在實踐活動中,人要按自己的觀念「陶鑄鍛煉」世界,認識就是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的統一。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他所說的矛盾辯證發展的主體始終是精神,而不是物質世界。因此,他只是在觀念的辯證法中猜測到了事物的辯證法,他不是從自然界和歷史中引出辯證法規律,而是把辯證法規律強加於自然界和歷史。這就把辯證法頭腳倒置了。辯證法在本質上是革命的,它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體系發生著經常的矛盾,這種體系與方法之間的矛盾構成了黑格爾哲學的基本矛盾。辯證法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根本不承認有什麼終極的絕對真理,而黑格爾的體系則要求設立一個發展的終點,似乎到了絕對精神的階段,特別是在黑格爾本人的哲學中,精神就完成了自我認識的運動而達到絕對真理,一切發展也就此完結了。這樣,在他的保守體系的重壓下,辯證法終於被窒息了。
黑格爾的辯證法在其現有的形式上是完全不適用的,需要對它進行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批判改造。但費爾巴哈在這方面卻完全無能為力,他根本不理解黑格爾辯證法的真實意義,因此批判改造黑格爾辯證法的歷史任務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擔負起來的。
H. 馬克思主義包括哪幾個部分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可分為兩大方面。
1、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作為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整個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闡明世界的本質和一般規律的辯證唯物論,闡明自然界發展一般規律的自然辯證法,闡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歷史唯物論,闡明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一門關於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深入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通過剩餘價值揭破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
《資本論》這部偉大著作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
由於這兩大發現,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
科學社會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性質、條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學。
2、馬克思主義的其他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一些領域的運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學說。
如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法學,軍事學,歷史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等。
(8)德國思想理論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馬克思列寧主義(俄語:мрксизм-ленинизма),簡稱馬列主義或馬列,嚴格地說,是指由列寧發展起來的馬克思主義。
然而,在不同的大環境下,許多不同的政治團體都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詞彙,並宣稱以此作為理論體系的支撐。
馬克思主義是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世界觀,是工人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階級爭取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它是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特別是19世紀歐洲重大社會科學成果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簡單來說,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即人的解放學。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十分嚴整而徹底的世界觀,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科學表現。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形成、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化的時期,國際無產階級領袖和革命導師卡爾·亨利希·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創立的思想體系,無產階級政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
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他們同時指出,無產階級必須通過暴力革命,粉碎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並在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整個歷史時期中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
為了建立和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有共產主義政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是在各式各樣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反動思潮、同國際工人運動中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反復斗爭中發展和壯大起來的。
在第一國際時期,馬克思、恩格斯同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毫不妥協的原則斗爭。
通過這些斗爭,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確立了統治地位。另外,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還對其哲學分別做了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角度的解讀。
由於馬克思學說涉及領域之廣,使得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分別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對其進行闡釋,因此還可以根據學科分工考察其內容。
「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曲,馬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並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
參考資料:馬克思主義網路
I. 下列關於科學家及其研究取得的重要理論成果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德國科學家施萊登和施旺是細胞
A、英國的虎克是細抄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A錯誤;
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B錯誤;
C、魯賓和卡門利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都來自於水,C錯誤;
D、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D正確.
故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