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19世紀工業革命的成果

19世紀工業革命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11 05:05:44

① 兩次技術革命的主要成就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主要成就:
A、1785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B、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C、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D、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2、影響:
A、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的出現。
B、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C、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且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
D、促進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為主要內涵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興起。
E、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快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F、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1、主要成就:
A、電的廣泛使用——顯著成就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此後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B、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深遠影響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問世,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出現了以內燃機驅動火車、輪船、汽車和飛機。
C、化工技術的發展
從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煉出多種化學物質,製成染料、塑料、葯品、炸葯和人造纖維等多種化學合成材料,豐富了人類生活。
D、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2、影響:
A、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
C、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D、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E、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最重要)。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前提 17世紀中期,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 19世紀中期以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普遍確立,政治局面相對穩定
資金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和黑奴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大量積累的資金
技術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 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
勞動力 圈地運動使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到工場做工,進而成為自由勞動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提供充足勞動力
市場 英國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動力 蒸汽 電力
發明者 工匠、技師 科學家、工程師
科技含量 基於技術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密切結合 科學理論指導技術發明,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發生時空 首先發生於英國,然後向歐美蔓延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部分國家如德、俄、日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起始部門 (棉紡織業)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組織 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大企業興起,壟斷組織產生
新工業部門 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等 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經濟思想 自由主義盛行 凱恩斯主義出現

② 闡述工業革命對十九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學者們對工業革命的影響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歸納起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生產力的影響: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使商品經濟最終取代了自然經濟,手工工場過渡到大機器生產的工廠,這是生產力的巨大飛躍〔1〕。

2.對資產階級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為鞏固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資產階級專政建築在社會化的大機器生產和物質財富空前豐富的基礎上,使資本主義方式擴展至世界各地,保證了資本主義完全戰勝封建主義〔2〕。

3.對階級階構的影響:工業革命使得使用機器生產和現代大工業(工廠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度普遍建立起來,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深刻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最終形成〔3〕。

4.對全球交通和市場的影響:歐美國家為了促進商品交流,大規模從事交通運輸建設,為了擴大海外殖民掠奪和市場,致力於遠洋運輸網的開拓,逐漸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網路,世界市場開始形成〔4〕。

5.對亞非拉國家的影響:工業革命加速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同時,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改變了他們的歷史命運,將其捲入了工業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在發展生產力、在人同自然作斗爭方面具有劃時代的巨大歷史意義。同時,工業革命後,社會日益分裂和混亂,物慾橫流,金錢第一,物質享受至上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目標,人剛剛有可能擺脫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會本身纏結的羅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每個正在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都必須認真考慮的。」
參考資料:[1]周呈芳:《論工業革命的社會後果》,載《內蒙古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並為之後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後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0

③ 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主要有哪些標志性成就

我還真不知道1819世紀有什麼工業革命。

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末德意志的統一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國家政權積極干預是德國工業革命的另一突出特點。德國各邦政府充分發揮了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的作用,大力推進工業革命。其主要措施有:實行高關稅政策;興辦國營企業,資助私營企業,派遣官員出國考察,學習先進經驗;招聘外國工程技術人員,組織科學研究團體,及時介紹國外新技術和科研新成果等。
國家干預對於工業革命影響最為深遠的還在於積極推行教育改革,大力促進新技術的開發研究。工業革命初期,德國就努力發展教育。1825年,普魯士實行義務教育制度。到60年代,基本實現了普及教育。各邦政府還興辦了多種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工補習學校。在普通中學中,增設了自然科學課程,在高等學校中,貫徹教育、科研與生產相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的方針。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國民科學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培養出一大批像西門子那樣的優秀人才,獲得一系列重大發明。到70年代末工業革命結束時,德國不僅在生產技術上消除了與英國的差距,而且在電氣、化學等新興工業方面超過了英國,走在了世界前列。正因為如此,德國工業革命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並取得了遠比英、法等國更大的成就

⑤ 結合以前學過的關於工業革命的知識想一想為什麼說19世紀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回通常認為它發答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⑥ 19世紀的工業革命,出現哪三大進步潮流

1.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發展(社會主義)
2.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自由主義)
3.民族解放運動(民族主義)

⑦ 1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革命怎樣推動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要回答這哥問題就首先要弄清楚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方面的的主要主要成果是什麼內-:容
一、火車、汽車、飛機等心事交通工具的出現,促使新的交通革命發生。這些成果徹底使整個世界連為一體,並且為現代交通運輸工具奠定了模型。這是世界連為一個整體的基本物質基礎!
二、電報機、電話等新的通訊工具和新的通訊方式的產生,則為世界連為一個整體做了信息交流上的基礎。
三、伴隨著物質的飛速增長和流通,各種科學技術和文化思想更為廣泛和深刻的傳播開來,極大的開闊了人們的事視野,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人們對世界已經徹底連為一個整體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⑧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一、主要成就:
1.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2.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德國人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1870年,全世界生產大約八十萬噸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產量猛增到了二千萬噸石油。
3.科學技術的進步也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二、主要特點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過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最後,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三、影響:
19世紀70年代以後,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生產力飛躍發展,使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⑨ 19世紀末的汽車是怎樣的並探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和意義

1829年,英國的詹姆斯發明了時速公里的蒸汽車,該車可以作為大轎車使用。這種汽車裝有笨重的鍋爐和很多煤,冒著黑煙,污染街道,並發出隆隆的雜訊,而且事故頻繁地出現。1860年,法國工人魯諾阿爾發明了內燃機,用大約1馬力的煤氣發動機來帶動汽車,但效果不好。不過,汽車就是在這種內燃機的影響下產生的。從此,有很多人想改進內燃機,要把內燃機用在汽車上。1882年,德國工程師威廉海姆.戴姆勒開始進行內燃機的研究。他發明了用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的自動點火裝置,然後,在這一發明的基礎上製造出優秀的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每分鍾900轉,結構簡單緊湊,而且能產生很大的功率。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這種汽油發動機,第二年開始裝配在二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上,製成了汽油發動機汽車。特別是1886年製造的汽油發動機四輪載貨汽車,裝有l.5馬力的發動機,時速達18公里。主要成就 1.最為顯著的成就——電力的廣泛應用 (1)主要成果: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發電機;到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力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等相繼問世。 (2)影響:使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1)主要成果: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問世;90年代出現了柴油機,它的問世,解決了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卡爾·本茨等人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 (2)影響: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3.電訊事業的發展 (1)主要成果:19世紀70年代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馬克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2)影響:為迅速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使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4.化學工業的建立 (1)80年代起,科學家開始從煤炭中提取化學產品; (2)1867年,諾貝爾發明炸葯,80年代又改良了製造無煙炸葯的技術,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 (3)塑料、人造纖維也開始投入生產和實際使用。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重大成果。 2.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的發展超出一國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⑩ 19世紀中後期,許多科學成果應用於生產,各種新發明、新技術層出不窮,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人們


(1)發電機、內燃機、汽車、飛機等。(4分)
(2)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政治、世界市場、國際關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回答。(任意給出三點影響)(6分)

與19世紀工業革命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