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什麼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回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答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官方的解讀:
第一,改革開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質成果最終要體現到精神成果上來。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個方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建取得的成果,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所有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最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貳』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3、農業建設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
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
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產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4、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5、城市建設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叄』 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最主要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專設提供了強屬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第一,改革開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質成果最終要體現到精神成果上來。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個方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建取得的成果,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所有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最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肆』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
1、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經過40年的努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末的82.7萬億人民幣(以現價美元計接近1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9.5%,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從溫飽走向了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衣食住行發生了巨大變化,群眾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3、經濟活力充分彰顯,市場經濟發展已日漸成熟。
從改革開放之初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實行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0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完成了從孕育、培育、發展、規范到繁榮的過程,微觀主體有活力、市場機制有效、宏觀調控有度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
4、中國社會更加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增強。
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明顯增強,中國與國際交往的日漸頻繁,中國社會得到了全面開放,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順應時代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
6、能源工業方面。
能源技術進步不斷加快,在石油勘探開發、水電建設、綜合機械化採煤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節能環保取得進展,2007年國家核准關停小火電1438萬千瓦,實際關停2336萬千瓦;與2006年相比,6000千瓦及以上燃煤電廠供電標准煤耗降低11克/千瓦時,電網輸電線路損失率減少0.07個百分點。
『陸』 論述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表現: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人民實現了貧窮到溫飽、再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版性跨越。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權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具體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青蔵鐵路的建成通車;奧運會與殘奧會的成功舉辦;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通車等。
『柒』 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專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屬力保障。
官方的解讀:
第一,改革開放的成果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精神成果,物質成果最終要體現到精神成果上來。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個方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建取得的成果,共同構成了改革開放偉大成就,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所有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最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展。
『捌』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什麼
1、經濟建設成就斐然。首先,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鼓勵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發展,從而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基礎性作用。首先發展東部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改變了西部的落後面貌。並適時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充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製造業第二大國。相比較改革開放之初的一窮二白,進步顯而易見,國民生產總值提高了400多倍,製造業從佔世界份額的1%,提高到10%以上。同時,中國在航天、高鐵、水電站、核電站、運載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計算機、第三代移動通信、超級雜交水稻等方面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社會生活方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國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數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學生數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後在農村和城市推廣了免費義務教育,中國在實現教育公平上邁出了第一步。中國在社會保障、醫療方面也取得了巨大進展。中國人男女壽命分別達到71歲和74歲,比1978年提高了4歲多。 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得到充分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完善, 2007年在全國農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萬農村居民納入保障范圍。 在國家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解決了香港、澳門的回歸和平穩過渡。
3、民主法治建設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缺乏基本自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逐漸獲得了經濟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會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言論自由、遷徙自由,絕大多數國民的公民權利獲得保障;中國社會、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民主政治有所進展;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事業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從以經濟增長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玖』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
改革開放最主要的成果是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
『拾』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978年12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由華國鋒主持。會議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在正確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決定停止使用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否定「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1月24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楊尚昆和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和原省長劉田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小平說:辦經濟特區是我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幾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