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村辦企業就能隨便用本村的地
□陳戰傑 丁朝陽 郭凱
閱讀提示:村民和村委會聯合開辦企業,是不是就可以隨意使用村裡的地?答案是否定的。興辦鄉鎮企業需要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是允許的,但必須符合規劃,並經過政府批准。
[案情]
蘇北某鄉吳村二組村民徐某和村委會聯合辦服裝廠。2001年1月,雙方簽訂合同。村委會把該村1000平方米土地租賃給徐某作為服裝廠用地,年租金為2800元,租賃期限3年。2004年3月,吳村村委會又將該宗土地以4.76萬元的價格轉讓給徐某,雙方簽訂了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
不久,徐某將其得到的1000平方米土地及地上建築物、附屬物和其他設施以20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汪某,雙方簽訂了房地產轉讓協議書。
2004年4月,吳村村委會又將服裝廠南側的435平方米土地以9.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汪某。汪某拆除了上述兩宗土地上部分建築物和其他設施,興建房屋用於經營酒店等。
最終,縣國土資源局查處了此案,認定為非法轉讓土地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第八十一條規定,對三方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一、沒收吳村村民委員會買賣土地的違法所得1426萬元;二、沒收徐某非法轉讓土地的違法所得15萬元(該縣國土資源局在處理此案時,請房屋評估部門對徐某所轉讓的土地上的建築物進行了評估,評估價為5萬元,20萬元是土地與建築物的總價格,除去建築物5萬元外,非法轉讓土地所得應為15萬元);三、收回汪某非法得到的土地1435平方米,退還給吳村村民委員會;沒收汪某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
[分析]
本案查處關鍵是村辦企業使用本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是否合法。
該轉讓土地的行為發生在2001年,適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須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土地;但是,興辦鄉鎮企業和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法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法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該規定明確,興辦鄉鎮企業需要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是允許的,但必須經依法批准。所謂批准包括符合規劃和政府批准兩個方面。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1993年6月29日國務院令第116號)對此作了明確規定。其中第十三條規定,村莊、集鎮建設規劃,應當在村莊、集鎮總體規劃指導下,具體安排村莊、集鎮的各項建設。集鎮建設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住宅、鄉(鎮)村企業、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各項建設的用地布局、用地規劃,有關的技術經濟指標,近期建設工程以及重點地段建設具體安排。第十四條規定,村莊、集鎮總體規劃和集鎮建設規劃,須經鄉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同意,由鄉級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村莊建設規劃,須經村民會議討論同意,由鄉級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九條規定,興建鄉(鎮)村企業,必須持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的設計任務書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縣級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選址定點,縣級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出具選址意見書後,建設單位方可依法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申請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土地管理部門劃撥土地。
本案中,村委會先租賃後轉讓集體土地使用權用於興辦村辦企業,既沒有規劃可以遵循,也沒有經過法律規定的批准程序,沒有取得任何建設用地批准文件,違反了法律規定,依法應當受到處罰。
本案中,每一個事實的雙方當事人及違法行為都十分清楚:一是吳村與徐某之間的非法轉讓土地行為,這一行為是從2001年租地行為開始的,2004年6月雙方的買賣是這種違法行為的延續;二是徐某與汪某之間的非法轉讓土地行為;三是吳村與汪某之間的非法轉讓土地行為。
對吳村二組先後轉讓兩宗土地的行為予以行政處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沒收非法所得;對徐某轉讓一宗土地的行為予以行政處罰適用該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沒收非法所得,應當注意的是,該縣國土資源局在處理此案時除去了建築物轉讓所得5萬元,沒收轉讓土地的非法所得15萬元,處罰正確,合法合理;對汪某在非法轉讓的土地上的建築物按該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予以沒收;對非法使用的土地退還給原農民集體經濟組織也符合土地管理法律規定。
該案以「非法轉讓土地」定性是准確的,適用法律條款准確,計算符合法律規定。
B. 分公司和總公司都是同一個人的,轉讓分公司股份違法嗎
在正常情況下,根據朋友的描述,作為總公司和分公司的法人與老闆,你轉讓分公司的股份是夠不成詐騙的。
C. 如何認定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中的「違法所得」
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的違法所得,應當區分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和違法取得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兩種情形進行認定:
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扣除當事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成本和對土地的合法投入。例如,某企業以出讓方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用於房屋建設,已經支付了全部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並進行了投資開發,但完成開發投資總額未到達《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的25%,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即將房地產進行了轉讓,屬於違法轉讓土地使用權行為,應當按照《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給予沒收違法所得的行政處罰。在認定違法所得時,應當從轉讓房地產的總收入中扣除違法當事人已繳納的土地出讓金等相關費用成本和開發建設投入。
違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權違法轉讓的,違法所得為當事人轉讓全部所得。例如,某村委會與某企業簽訂土地租賃協議,違法將5畝集體土地出租用於建設廠房,租期20年,每畝每年4萬元,企業一次性支付了3年租金共計60萬元。企業對土地進行了平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10萬元。在租賃期的第2年,該企業將租賃的集體土地違法轉讓給其他單位用於房地產開發,轉讓合同列明總價款為500萬。本案中存在兩種違法行為,一是村委會非法出租集體土地用於非農業建設,適用《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企業已支付60萬元租金;二是某企業違法轉讓集體土地使用權,適用《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予以處罰,違法所得應為轉讓合同列明價款500萬元,企業已支付60萬元資金和土地開發投入的10萬元不予扣除。
認定轉讓土地使用權違法所得時,轉讓全部所得、合法投入等的具體核定:《查處規程》明確,轉讓全部所得數額應當按照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確定,沒有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當事人拒不提供或者提供的轉讓合同及交易憑據所列價款明顯不符合實際的,可以按照評估價認定。對土地的合法投入包括土地開發、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等,但是違法新建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建設投入除外。
D. 鎮政府拍賣集體土地,是非法轉讓還是非法批地
□錢影
閱讀提示: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政府擅自將50餘畝集體土地,委託拍賣公司公開拍賣給10家企業使用。在查處中,對鎮政府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將土地使用權交與企業這一行為的准確定性出現分歧——是屬於非法買賣集體土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查處?還是非法批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作出處理?[案情]
2005年11月,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政府擅自將50餘畝集體土地劃分為10宗地,委託浙江國際商品拍賣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慈溪分公司公開拍賣給10家企業使用,至立案查處時,已有2家企業動工建設。
在查處中,該案件的焦點是對鎮政府通過公開拍賣的方式將10宗土地使用權交於10家企業這一行為的准確定性。部分辦案人員認為,鎮政府的行為屬非法買賣集體土地,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查處,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若非法獲利50 萬元以上的,則涉嫌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將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種意見認為,鎮政府的行為是非法批准使用土地的行為,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的規定,確認批准文件無效,並對有關責任人及當事人依法作出處理。
[分析]
兩種意見似乎都有法律依據,這就需要辦案人員對鎮政府的行為進行仔細甄別。
首先要考慮鎮政府能否成為非法買賣土地的行為主體這個問題。法律賦予各級人民政府有管理土地的職能,人民政府按其不同的級別和管理許可權,可分為有權批准土地徵收及土地使用的行政機關和超越許可權、無權批准土地徵收及土地使用的行政機關兩類。鎮政府作為基層人民政府,雖然有管理土地的職能,但法律並沒有賦予其批准單位或個人使用土地的權力。因此,鎮政府收取了所謂的「土地使用費」或「土地出讓金」後將土地使用權交與用地單位或個人開發、建設的行為,應當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中「無權批准使用土地的單位或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情形,屬非法批地行為。
其次是如何看待鎮政府委託拍賣公司拍賣土地使用權的行為。表面上看,鎮政府委託拍賣公司公開拍賣10宗地的土地使用權,似乎是公開出讓土地,但實質上,這種公開拍賣的方式是從不確定的多數用地需求者中確定10家用地單位,從而許可「中標企業」用地的一種形式,其本質與通過協議的方式許可單位或個人用地並無區別。
因此,該案件中,附海鎮政府的行為是非法批准使用土地,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條依法作出處理。
E. 新注冊公司,法人的名字寫我,要承擔什麼風險
新注冊公司,法人的承擔的風險有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1、民事責任
如果公司的損失是由於法定代表人違反法律或公司章程而造成的,即使是執行公司職務的行為,公司也有權要求法定代表人賠償損失。如果法定代表人違反忠實、勤勉義務,損害公司利益的,應當對公司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公司有未了結的民事訴訟或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司法機關可對法定代表人採取列入失信人名單並限制高消費、限制出境等強制措施。
如果公司其他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存在違法或侵權行為,損害公司利益,而法定代表人又參與了相關的決策或簽署了相關文件,則很可能被認定與相關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也需要對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如甲建築公司的子公司乙公司(系鋼結構一級企業)向出借人借款3000萬元,出借人要求甲公司提供擔保。甲公司法定代表人金某口頭上與董事會其他成員均達成一致意見,隨即在幾千萬元的借款擔保合同上簽字,由於時間匆忙,尚未加蓋本公司公章。
而出借人處於對金某個人信任也就把款匯給了乙公司。事後發生爭議,出借方將甲公司、乙公司、金某等訴至法庭。
開庭前夕,正是甲建築公司董事會改選之際,其他董事會成員對金某簽字效力均矢口否認。法院就此認定金某簽字為個人行為。就這樣,金某平白無故增加了數千萬元債務。
2、行政責任
企業法人如果存在以下情況:
(1)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
(2)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
(3)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
(4)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
(5)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
(6)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在以上情況下,法定代表人可能被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3、刑事責任
這幾個責任中,刑事責任肯定是最重的了,其他情況下,最多隻是經濟損失,但是如果落到承擔刑事責任的地步,那就有可能是要判刑坐牢的。
我國《刑法》規定的某些罪名中,除了對單位進行處罰外,還可能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通常將法定代表人認定為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並據此對法定代表人判定刑責。
(5)公司非法轉讓擴展閱讀:
公司法人承擔的比較常見的罪名有:
1、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重大責任罪
一些人力資源密集型企業,如建築、礦山等企業更容易觸犯工程重點安全事故罪。
以建築行業為例,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對於工程承包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都是滅頂之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後果特別嚴重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
在這類單位犯罪中,將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刑罰最重至死刑。由於近年來有毒有害食品泛濫,食品犯罪是目前打擊的重點。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董事長兼總經理田文華作為單位負責人被處無期徒刑。
3、走私類犯罪
4、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虛報注冊資本罪;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向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
5、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
實踐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發生幾率較高,特別是近幾年大量投資公司出事,大量高管被抓,法定代表人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可不少。
6、危害稅收征管罪
7、擾亂市場秩序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強迫交易罪;偽造、倒賣偽造的有價票證罪;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罪;)
F. 保險公司非法轉讓許可證情節不嚴重的處罰是
罰款。。望採納
G. 非房地產企業股權轉讓涉及的土地
您好!
從你介紹的情況來看,不存在非法轉讓土地的問題。
要交稅也是股權受讓方需要繳納個人所稅。但不知道當時股權轉讓的時候,有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約定。
H. 西雙版納智基房地產開發公司是什麼時間非法轉讓給劉鍾鎮
你現在負責,公司更改基本帳戶沒有改變,公司仍然是你的。我建議你盡快聯系新公司。
I. 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變更,如原公司一個小股東不能到政務大廳辦理,是否允許委託代理人辦理呢
提交對股權轉讓協議的公證書,可以不用本人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