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花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到底在研究什麼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也就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在太空見到最大的載人空間站。而這一設想一經提出,就在世界各國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討。
探索太空一直都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卻被科學技術極限了,如果由美國牽頭,各國共同製作空間站,便很好地解決了技術上的牽制,可以通過團結的力量來共同去探索宇宙太空,讓人類在宇宙太空中生存。
不過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並且如今中國也不必去依賴以美俄為首的國際空間站,畢竟國際空間站的壽命也已經要走到盡頭了,而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卻要即將登上歷史舞台,相信美國做夢也不會想到當時的抵制,會讓中國如此的發憤圖強,甚至可以獨立的建造天宮空間站吧。
❷ 「禮炮」號、「和平」號空間站在軍事應用上所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至於「禮炮」號、「和平」號空間站在軍事應用上所取得的成果,更是使世界軍界人回士瞠目結舌,驚恐不已。
「禮炮1」號、4號和6號為民用;而2號、3號和5號明確為軍用;7號名義上是民用,實際上也從事大量軍事活動。「答和平」號也是一樣,也同樣進行著大量軍事活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執行軍事偵察和危機監視任務。空間站的宇航員使用新式的多光譜照相機、立體照相機大量地反復地對特定地區進行照相偵察。1984年兩伊戰爭期間,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禮炮7」號和「和平」號都直接參與了「危機監視」照相偵察活動。
二是直接參與了地面、海面和空中的部隊軍訓活動。它們在軌道上一面觀測進展情況,一面直接提供指揮控制信息,居高臨下,運籌帷幄。
三是參與了天基武器試驗。參加了反導試驗和天基激光武器的太空條件下試驗,為前蘇聯「秘密星球大戰」計劃服務。
四是進行了發射小型反衛星導彈和反潛探測活動,並曾發射了通信衛星。
五是進行了用激光束瞄準、照射前蘇聯自己發射的洲際導彈實驗,實驗上是一次天戰的實戰演練。
❸ 花了20年,超過13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究竟有什麼研究成果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9年由時任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也就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在太空見到最大的載人空間站。而這一設想一經提出,就在世界各國中引起了廣泛的爭討。
探索太空一直都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卻被科學技術極限了,如果由美國牽頭,各國共同製作空間站,便很好的解決了技術上的牽制,可以通過團結的力量來共同去探索宇宙太空,讓人類在宇宙太空中生存。
國際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歐空局等16個國家共同研製,並且國際空間站也是人類目前為止建造的最大的太空建築,不僅踏出了人類對太空研究的質的變化,也讓人類的太空探索計劃,開啟了新篇章。
國際空間站從提出,到建立用時約20年。並且各國在國際空間站上的投入,也已超過了1300億美元(未算入通貨膨脹)。20年的時間和1300億美元製造出的國際空間站,究竟在研究什麼呢?對人類未來太空研究又有怎樣的用處呢?
國際空間站配備了很多的頂級實驗室設備,並且國際空間站也有一個地球上所有實驗室都無法比擬的特殊環境,微重力,而也正是因為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環境,才使得科學家們研究出了很多在地球上無法研究的關於科學領域的基本現象。
簡單的來說,僅僅只是憑著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的原因,國際空間站就能夠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上根本無法提供條件,直接促進了人類世界的科學進步。
不過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並且如今中國也不必去依賴以美俄為首的國際空間站,畢竟國際空間站的壽命也已經要走到盡頭了,而中國的天宮空間站卻要即將登上歷史舞台,相信美國做夢也不會想到當時的抵制,會讓中國如此的發憤圖強,甚至可以獨立的建造天宮空間站吧。
國際空間站確實為人類對太空的了解,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和數據支撐,但是國際空間站即將成為歷史,也是無需質疑的,相信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升空,人類對宇宙太空會有進一步的了解,不知道在大家看來,國際空間站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究竟會誰強誰弱呢?
❹ 我國在衛星領域取得哪些成果
如今,中國已獨立自主發展了多種應用衛星,並在多領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專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屬多的全面掌握高端航天技術並擁有空間系統的國家。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例,擁有以近5000項發明專利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在星船回收、熱控、姿軌控、電推進等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面向全球服務的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系統建成後性能與GPS相當,將使中國衛星導航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目前已成功完成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計劃,計劃到2022年前後建成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中國探月成就在國際航天界廣受好評,嫦娥四號探測器計劃今年在月球背面著陸,將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❺ 「禮炮7」號空間站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1982年4月16日發射人軌的「禮炮7」號空間站上,曾生產出第一批太空製造的優質單晶,重1.5千克,可用於電子計算機元器件的製造。
❻ 為什麼說空間站促進了科學的進步
空間站抄將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襲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在對地觀測方面,空間站比遙感衛星要優越。首先它是有人參與到遙感任務之中,因而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參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
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通過多種參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上無法提供的優越務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有利於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以及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
❼ 空間站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作為航天技術發展的另一種應用手段的空間站,在美國稱「空間站」,而前蘇聯叫「軌道站」,是一種能載人的從事太空活動的巨型人造衛星體。它是由一艘或幾個艙室連接組合成的航天器,站里有保證空間航行管理所需要的儀器設備、從事各項太空實驗和工業生產設施、保障宇航員正常生活的必備條件。這種航天器不僅可以用來進行太空實驗、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作為空間軍事基地進行作戰指揮、控制、偵察、通信、反衛星、反導彈以及在空間進行維修航天器。新一代空間站可長期在空間軌道上運行,由單個艙室發展成由核心站和若干個自由飛行的航天器組成一個寵大的「復合體」,可在站上維修更換儀器設備,由太空梭或貨運飛船及時補充工作和生活用品,軌道低了還可以自行推高。這樣,它就可以長留太空,成為「永久性空間站」。站上工作人員也可長期正常生活和工作,成了真正的「天上人間」。同時,空間站又可成為人類飛往月球和火星,以及其他星際旅行的中轉站,為人類開發宇宙、利用宇宙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自從1971年前蘇聯發射第一個「禮炮」號空間站以來,全世界已有10座空間站進入太空,其中前蘇聯8座(「禮炮」1-5號為第一代,6~7號為第二代,第三代是「和平」1號),美國1座(「天空實驗室」1號),西歐1座(「空間實驗室」1號)。1992年只剩下一座(「和平」1號)仍在太空運行。實際上這10座空間站因技術水平不夠,還遠不能稱為「永久性」航天站。
在這幼年間,空間站在太空運行中進行了大量科學實驗,取得了多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經濟、技術、軍事效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有條件的國家都在進一步抓緊研究、論證、試驗和研製工作。從總體上看,這種處於極重要地位的特大型航天器,將是跨世紀的新一代「天驕」。
❽ 第一代空間站取得了哪些成果同時又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第一代空間站純屬試驗性飛行,但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特別是證明人能夠專在太空失重條件下屬長期生活廣還進行了空間站與宇宙飛船的對接試驗和演練,為以後組成多元復合體積累了經驗,同時在站上述開展了冶金和晶體生長等實驗工作。第一代空間站存在舶主要問題是只有一個對接艙口,只能與一艘飛船對接,而這艘飛船又擔負「軌道救生艇」的值班任務,使後勤補給問題難以解決。加之乘員工作、生活艙容積很小,所帶生活用品和實驗用品有限,因而使宇航員駐站時間和實驗工作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❾ 空間探測器有哪些成果
空間探測的范圍集中在地球環境、空間環境、天體物理、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等方面。自1957年10月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上天,到2000年全世界已發射了100多個空間探測器。它們對宇宙空間的探測取得了豐碩成果,所獲得的知識超過了人類數千年所獲知識總和的千百萬倍。
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射成功第一顆衛星探險者1號,它首次探測到地球周圍存在一個高能電子、粒子聚集的輻射帶,這就是著名的范·艾倫輻射帶。
1958年末美國發射的先驅者3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0萬千米的地方又發現了第二條輻射帶。這是利用人造衛星和空間探測器最初探測的典型成果。
從1958年開始,人類用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和太空梭等作為探測手段,對近地空間的環境,如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太陽輻射、極光、宇宙線等進行了探測。
美國的「探險者」、「軌道地球物理觀測站」、「軌道太陽觀測站」系列,蘇聯的宇宙號、預報號、質子號系列中的一部分,中國的「實踐」系列等,藉助攜帶的科學儀器,測量了地球大氣層、電離層、磁層的基本結構,測量了太陽光輻射譜、空間粒子成分、高能電子、高能質子和太陽磁場等參量及其變化,探測了各類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等。
通過對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為各類航天器的發射和飛行,航天員較長時間在太空生活,並實現太空行走和其他太空活動,提供了重要數據和安全條件。
從1959年開始,人類已經跨過近地空間到月球以至月球以外的深空進行探測活動。各種空間探測器相繼考察了月球,拜訪了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哈雷」彗星等。
其中對月球的考察最詳細,甚至派遣了航天員赴月球實地考察;對金星、火星不僅拍攝繪制了地形圖,而且還多次發射無人探測器在金星和火星表面著陸進行科學考察。科學家由此初步揭開了月球和太陽系各大行星的不少奧秘,回答了過去天文學家們爭議不休的許多不解之謎。
從1960年美國發射第一顆天文衛星「太陽輻射監測衛星」開始,人類陸續發射了分別對X射線、V射線、紫外線和紅外線等進行觀測的天文衛星,它們突破了地球大氣層對天體輻射的阻擋,獲取了來自宇宙空間整個波段的電磁輻射,實現了高靈敏度和高解析度的觀測,使對天體的觀測波段擴大到紫外線、X射線、V射線等地面無法觀測的波段,從而不斷揭示出宇宙的真實面貌。
空間探測活動
❿ 中期的和平號空間站創造了哪些成果
量子專業實驗艙共有5個,分別是天文物理艙、服務艙、晶體艙、光學艙和自然艙,用於天文觀測、對地觀測、材料實驗與加工、生物醫學實驗等。量子1號發射後於4月12日同和平號硬對接成功。其餘各艙分別於1989年11月26日、1990年5月31日、1995年5月20日、1996年4月23日發射,它們與和平號對接後,組裝工作全部完成。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全長達87米,質量達123噸,有效容積470立方米。
它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自誕生之日起,共在軌道上運行了15載,大大超過了5年的設計壽命。它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35億千米,進行了2.2萬次科學實驗,完成了23項國際科學考察計劃。共有31艘聯盟號載人飛船、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與其實現對接,還9次與美國太空梭對接和聯合飛行。宇航員進行了78次太空行走,艙外活動的總時間達359小時12分鍾。先後有28個長期考察組和16個短期考察組在上面從事考察活動,共有12個國家的135名宇航員在空間站上工作。
宇航員在空間站上進行了大量生命科學實驗、空間材料學和醫學實驗,取得極為寶貴的成果和數據。拍攝了許多恆星、行星的照片,進行了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線的探測,大大擴展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探索了從太空預報地震、火山爆發、水災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可能性。
中期和平號空間站創下了多個世界第一:它是在太空工作時間最長、超期服役時間最長、工作效率最高、接待各國宇航員最多的太空站,俄羅斯宇航員波利亞科夫創造了單人連續在太空飛行438天的最高紀錄遭受撞擊後光譜號的太陽能電池板。此外,和平號空間站還在試驗人造月亮、空間商業化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獲得了大量數據及具有重大實用價值的成果,為開發利用太空和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醫學領域,研究了在太空使用的葯物處方、宇航員飛行後的體力恢復方法。在生物學領域,研究了蛋白質晶體生長、高效蛋白質精製、特殊細胞分離、特種葯品制備等。
在材料和空間加工領域,進行了600多種材料實驗,製造了半導體、玻璃、合金特35種材料。
在對地觀測方面,發現了10個地點可能有稀有金屬礦藏,117個地點可能有油脈存在。在天文觀測方面也做出了許多重大發現。此外,還開發了大量空間新技術。
中期近幾年,和平號一直在與自己的工作壽命相抗爭。空間站的中央計算機、蓄電池等電子設備嚴重老化;空間站外表傷痕累累;太陽能電池供電已不正常;空間站內部化學腐蝕嚴重。據統計,15年來和平號共發生了約1500次故障,其中近100處故障一直未能排除。和平號用遍體鱗傷來形容毫不過分,它日漸顯露出工作壽命即和平號和月亮,兩個地球的衛星。
將終結的跡象,再無回天之力。2001年1月5日,俄政府總理卡西亞諾夫簽署了結束和平號空間站工作的政府命令,准備結束它輝煌的歷史使命。
中期2001年3月20日,和平號空間站飛過了距地220千米的太空軌道。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在對和平號的軌道參數、飛行姿態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之後,接連發出了兩個制動信號,啟動了與和平號對接的進步M1-5號貨運飛船的發動機。在發動機的反推制動下,和平號的飛行速度陡然下降,巨大的空間站開始快速向下飄落,並逐漸進入了預定的墜落軌道。在和平號繞地球飛行的最後兩圈內,地面專家發出了最後一個制動信號。剎那間,重達137噸的龐然大物脫離地球軌道,向著南太平洋轟然墜落……這便是俄羅斯航天專家為和平號精心設計的大結局。
和平號是載人空間站研製與運行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類在和平號計劃中所掌握的太空艙建造、發射、對接技術,載人航天及太空行走技術,太空生命保障技術,航天醫學、生物工程學、天體物理學、天文學知識,以及商業航天開發經驗,都正在或將在國際空間站計劃及未來的太空城和月球、火星基地規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平號已經大大地超額完成了任務,它的光輝業績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