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技成果轉化:誰知道科技成果在哪裡查最好是農林食品科研院校的科技成果
全國科技總管是科技部,其他各部也有自己領域內的科技活動,比如說交通部科技司回,某個廳局科答技處之類的,你要查科技成果可以去科技部的網站或者各部、司專管科技的部門網站,比如你說的農業部,有些每年會做些成果推廣的材料,但大多數只是一個簡介,還有就是每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通知文件,裡面有很多獲獎項目信息,你可以去看看,各省各行業都有自己的科學技術獎,你去找找那些獲獎項目,基本每年的核心成果就是那些了。你找到項目名稱後根據項目名稱就可以搜索項目信息了嘛,一步一步來,都找得到,純手打,忘採納。
Ⅱ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是什麼
科技成果轉化的途徑包括直接轉化和間接轉化。Ⅲ 如何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
近日,清華大學工會組織的一次教職工板書書法比賽,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報道,此次共有近40名教師報名參賽,來自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的6位書法名家擔任比賽評委。
隨著PPT等辦公軟體的廣泛使用,一切正在發生改變。別致的形式、精美的圖文,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且因為可以提前製作,一些不必要的課堂書寫過程也可以省去,讓課堂節奏更加有張有弛。但被PPT所「異化」,正是社會焦慮之處——刷出更多存在感的成了PPT而不是任課老師,一些老師把更多重點放在PPT製作的精美上而非課堂氣氛的掌握及互動上。在學生間流傳這樣一句話,「對待板書的老師,我們一般都獨立筆記;對待PPT的老師,我們一般都集體拷貝」,似乎是對這種「異化」的消極回應。
數字化終歸是大勢所趨,全媒體化教學勢不可擋,要求回到粉筆板書的「慢」與「傳統」的時代,只能是美好的想像,不可能也不現實。但借粉筆板書所傳遞出的情緒,卻值得我們所有人珍視並深思。時代在前進,技術在進步,但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與本質不該過多受到干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論在任何時代背景下都應得到堅守與秉承。
來源:中國教育報
Ⅳ 高校科研成果為什麼轉化困難
一、是高校、科研機構有效供給不足。高校、科研機構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來源,而大專部分高校院所的科研屬成果是基於科研興趣或者是前沿熱點,沒有真正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這造成科研人員的技術研發活動在立項階段就可能與市場需求不一致,導致具有轉化價值的成果比例不高。
二、現在不能單純地就轉化談轉化,而是要面向市場,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要承擔主體作用,形成科技成果從研發到市場化的渠道。但目前在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90%以上的企業研發、轉化科技成果的動力能力不足。國企大而不強、外企強而不為、民企長而不大,中小企業大多處於產業低端,對成果轉化「有心無力」。
Ⅳ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什麼會這么難
1、高校科研機制的限制Ⅵ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該怎麼辦
一篇來自於《中國青年報》的文章供你參考!
「國家制定政策,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日討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下稱《修正案》)強調。《修正案》完善了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處置收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了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
引人注意的是,大學教授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將更加自由。《修正案》規定,科研機構、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或者在一定期限內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制度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兼職、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期間和期滿後的權利和義務。
《修正案》的推出無疑是我國經濟從坐享人口紅利到釋放改革紅利的踏實一步。遙遙相對應的是李約瑟之問,這位對中國社會深有研究的英國學者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對這個問題的諸多答案之中,「轉化應用」是個頻頻出現的關鍵詞。魯迅先生恨鐵不成鋼地寫道:「外國用火葯製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有創造,卻無創新;有創業,卻無產業。這不得不令人惋惜。拋開中西國民性的爭議,如何從聰明的創造走向智慧的應用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方面,無論圍觀網友如何痛惜某大學已經不是當年的某大學,就發表的科研成果而言,外國的月亮真的不那麼圓了,實打實的數據證明中國有大樓亦有大師的的高校、尤其是頂尖高校在世界PK中並不含糊。
另一方面,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根據國家科技部提供的資料,目前全國5100家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的科研成果3萬項,但其中能夠轉化並批量生產的僅有20%左右,形成產業規模的僅有5%。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還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而發達國家高達70%~80%。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影響因子高學術影響力大的核心刊物上發表的好文章、在試驗和實踐中漫漫求索獲得的專利該怎麼應用?誰來應用?
《修正案》提供了一種可能:高校教授兼職或者離崗創業。
理想的情況下,創造者最熟悉自己的成果,他們投身市場,在市場中發揮自己智慧的價值,並通過實踐的檢驗打磨產品。兼職及離崗期限的設置,也可以為教授保留學者的身份,降低失敗的成本。
科研與創業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成果誕生時根本看不出未來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畢達哥拉斯講解勾股定理,有人問他:有什麼用處呢?他嘲笑地給了那人幾個錢,說:這就是你要的用處。必然有許多有志於投身科研的人如嚴耕望所說「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對象牙塔外的市場並不感興趣。保護他們工作的純粹也是大學的責任之一。
同時,對於相當一部分科研工作者而言,格物致知後的經世致用也是人生的追求之一。高校嚴格的財務和人事制度多少是一種束縛。老老實實地做學校的項目,項目結束時還需要絞盡腦汁地湊發票,何況進入市場每天真金白銀的進出呢?既做老師又做老闆,算不算不務正業?評估怎麼算?會不會影響以後升副教授、教授?
《修正案》為這類人打開了一扇窗戶。但是,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學校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的細則尤為重要。不僅要杜絕一邊抓錢一邊抓身份的投機,也要防止政策傳達不靈創業老師兩頭受氣的情況。更關鍵的是在財務、人事評估機制上有所變化,規則明白清晰。
此外,畢竟會搞科研不等同於懂經營,直接把創業學者丟到市場上,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或許是好事,但對於提高整個國家的科技轉換效率來說有點危險。在市場和高校之間的創業服務銜接,或許是需要抓緊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