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商周斷代工程標志性成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標志性成果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從原來的公元前841年向前推進了1229年,由此可知我國有確切紀年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
2. 夏商周斷代工程主要取得哪些成就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得出比較准確的年代。
2.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得出比較准確的年代。
3.商代前期,得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
4.夏代,得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3. 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了哪些具有史學價值的成果
夏商周斷代工程最終的研究成果,至今也沒有通過審核。
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對於沒有準確紀年的歷史階段,如何測定其年代。
更深層次地說,這是把歷史文獻研究和考古發現互相印證的一項工作。
這個項目是作為一項文化工程提出來的,對這一點,我們可以持保留態度。
夏商周的歷史,跨度極大,要詳細解讀,所涉及的層面極多,而可做憑據的資料太少。
憑著200個專家,用上5年時間,能搞清多少?實在有那麼點兒「短平快」甚至「大躍進」的意思。
幸好這種腦袋一熱的做法沒用在秦始皇陵研究上,真怕一沖動就糟踐了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
參加工程的這些專家中,有的學者個人圍繞該主題的研究仍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工程給出了一個夏商周年表,後人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去偽存真,填補空白。
要詳細而准確地回答這個問題,大概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這可不是一代人能解決的。
畢竟搞學術問題和搞建設不一樣,幾千萬也砸不出個什麼,這是個非線性的過程。
想想特洛伊,如果不是施里曼、德普菲爾德等人前赴後繼,恐怕至今還被看做一段虛構的歷史故事。
有時候,歷史的研究,需要的不僅僅是老先生們坐而論道,也需要冒險者的開拓。
在學術之外,我們看到,通過這個工程,社會上也開始有人注意到了上古的歷史。
如果這個項目的成果,能吸引更多人感興趣,對於歷史學科的整體是有助益的。
越多的年輕人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研究工作才有未來可言。
希望這些人當中,有中國的皮特·里弗斯、霍華德·卡特。
學界提出了許多意見,有道理的,當然該聽。 有爭議是好事,有根有據的爭論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恰好是值得中國學者引以為鑒的地方,是論證中不足的地方,是後人研究中可以突破的地方。
例如這篇文章《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
這個課題,也許可以借鑒埃及學,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共同參與。
不僅因為這樣更有助於中國歷史研究獲得國際承認,更因為知識是屬於全人類的~
4. 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不知是否出什麼書沒有
有書
夏商周來斷代工程
作者源: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
副標題: 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夏商周書·研究報告)
isbn: 7506241382
頁數: 118
定價: 20.00元
出版社: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裝幀: 壓膜裝
出版年: 2001-02
http://cache..com/c?word=%CF%C4%3B%C9%CC%D6%DC%3B%B6%CF%B4%FA%3B%B9%A4%B3%CC&url=http%3A//www%2Edouban%2Ecom/subject/1477164/&b=0&a=3&user=
5.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是哪些
在我們工程進行之中,有這么一個機會,就是1997年3月9日在中國境內發生了20世紀最後一次日全食。這一天,中央電視台曾經做了轉播。我們請天文學家和有關的學者到新疆的塔城地區進行觀測,發動當地的群眾來觀看,看看他們是怎麼樣的感受。結果真是天再旦,確實是天亮了,亮了之後又再黑下來,黑紅黑紅的,非常恐怖,然後天又亮了。天再旦完全被證實了,我們又用現在最好的軟體進行計算,排除了公元前925這個年數,所以公元前899年是周懿王元年。
下面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武王克商年。大家知道,在歷史上常有一些關鍵的年代。我們的年代學也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武王伐紂年。要知道武王伐紂如果定不好,西周年就沒法推定,而且商代以前也沒法推算了。西周有專門課題,商代有專門課題,武王伐紂也要設一個專門課題。我們在研究武王伐紂這個課題時,首先就是了解過去對武王伐紂年有多少種學
說。經過統計,有44種說法,而這44種說法之間大不相同。最早的是公元前1130年,最晚的是公元前1018年,差距是112年。112年,可以說將近半個西周了,因此對這個問題就需要特別謹慎。
我們怎麼做呢?首先,在考古學上要確定武王伐商可能的范圍。怎麼確定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歷史,周人是從西部興起的,在商朝晚期,周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文化,稱為「先周文化」。受了大量的商人文化的影響後就稱為「早周文化」,與「先周文化」差別很大,而差別的產生關鍵就在文王遷豐,武王遷鎬。我們需要找到「先周文化」跟「早周文化」的界面,然後測定其年代。這個道理其實早就知道,可是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是找不到這樣的遺存,第二即使找到了也測定不了,因為那時候我們碳14的測定水準不可能達到那麼精密。幸運的是,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個標准遺存,就在豐邑遺址的灰坑裡有大量可以測定的標本。在北京市房山琉璃河的燕國遺址裡面,也找到了它最早的遺存,是燕國建立之後最早的。這樣,我們測定的結果就是武王伐紂在公元前1050至1020年之間,把原來的112年縮小到30年。我們就在這30年裡面,根據金文和文獻中有關武王伐紂時的天象記錄進行推算。結果得出三個方案,分別是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1046年。這三個方案裡面,公元前1027年是不符合天象記錄的。公元前1044年和西周金文的月相不好配合。最後,只有公元前1046這一年各方面都比較符合,所以最後選定公元前1046年為武王伐紂年。
夏商周年表的情況是這樣,夏代的開始年估計為公元前2070年,夏代和商代之間的界線估計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估計為公元前1300年,這些都是框架,然後武王伐紂是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年表在很多地方發表過了,如果大家找,很容易找到。
我們所做的成果就是如此,那麼怎樣看待我們的成果?我想,盡管領導和社會各方面給了我們很高的評價,比如在1999年底中科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就曾經推選夏商周斷代工程為中國199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在2000年又被評為中國2000年的十大基礎研究之一。可是我們只能說,這個夏商周年表是我們目前所能做的,我們也只能做到這些。這個成果今後一定會得到補充和精確化。特別是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個年表一定會得到更多的糾正和發展。按道理說,所有科技項目的報告都叫結題報告,可是我們的報告叫階段性成果報告。這就是說,我們所做的工作只是階段性的成果。我們非常希望社會各個方面,包括在座的各位朋友,對我們的工作進行批評和指教。
最後我談談夏商周斷代工程有什麼樣的意義,其實,我在談第一點的時候,已經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從科學研究方面來說,這個工作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及其發展給予了一個時間上的尺度,提供了比較好的有科學依據的基礎。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是整個人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古代文明不但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世界的寶貴財富,所以在科學研究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我們還要進行更廣泛的探索。首先要研究和夏商周有關的中原地區的文明,然後再擴大到周圍地區。在年代上,我們也要往前追溯,把主要的視線放在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我個人來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意義,就是為在21世紀里開展大規模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大家知道,現在新學科的開辟,常常是在不同學科的夾縫里、不同學科的結合中產生的。
比如說,生物化學、物理化學,還有化學物理、地球化學,諸如此類,都是介於多種學科之間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很多交叉點,會產生一些新的學科。這些新學科的研究結果,不但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自然科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所以,不能理解為這種結合就是文科利用一下理科的儀器和結論。千萬不能這么理解。夏商周斷代工程究竟是一個文科的項目,還是一個理科的項目,很難說。年代學在學科分類表裡是分在天文學裡面,可是它又有這么多的文科內容。以後還會開辟許多類似的學科,因此,我們如果能在這方面積累經驗教訓,對將來科學的發展會有一些益處。
6. 【史學*探討】《夏商周斷代工程》主要有什麼突破性成果
夏商周斷代工程來」的標志性源成果《夏商周年表》的正式公布,工程的成果是否失敗,現在還沒有強有力的論據證明。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可,例如張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內部卻是存在爭論。有些中國學者認為,此類工程的成果沒有必要非得通過世界上各種具有「復雜背景」的學者的檢驗,只要在中國學術界取得共識就行,中國學者對歷史的研究無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種目的的勢力阻撓。
7. 根據材料夏商周斷代工程標志性成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基本確定夏商周的起止年代。
8.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最新結果是什麼有無成書
(1)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實施和成果
1、以琉璃河H108「成周」卜甲的發現與測年,琉璃河M1193、晉侯基地M8的研究與測年,及有關遺址的分期和系統測年等,建立西周考古年代的架構。以嚴格的類型學方法排定「四要素」俱全的西周青銅器順序,結合「天再旦」日全食記錄的認證及周初文獻研究,建立了金文歷譜,給出了西周列王年代。
以先周文化與西周文化的考古學研究為基礎,通過灃西H18的發現與測年等,為商周分界確定了年代范圍,然後綜合文獻與金文歷日的研究與天文推算,選定公元前1046年為武王克商年。
2、根據殷墟文化分期與測年,參照殷墟甲骨的分期研究,建立商代後期考古年代的架構。對賓組卜辭五次月食進行了天文計算和證認,推定了商王武丁的年代。採用黃組卜辭周祭三系統說,與商末歷日對比,推定了帝辛(紂)年代。在此基礎上,給出了商代後期武丁以下王年。
3、以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遺址、東先賢遺址、洹北花園庄遺址等商前期遺址的分期研究與測年為依據,建立商前期考古年代的架構;確認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始建為夏商分界的界標。結合文獻商積年的研究,提出了商前期的年代框架。
4、依據偃師二里頭遺址的分期研究與測年,並對河南龍山文化晚期與二里頭文化的關系作了探索,結合文獻夏積年的研究,估計了夏代的始年。同時對文獻中夏代仲康日食與「禹時」五星聚的記載進行了重新研究和推算。
在以上成果的基礎上,「工程」提出了有多學科研究成果支撐的,滿足了盡可能多條件的,與相關數據盡可能吻合的,各歷史階段年代互洽的《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與意義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代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公元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這份《夏商周年表》為我國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建立起1200多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其中包括459年西周和商後期的年表。工程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約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工程排出西周10王具體在位年,排出商代後期從盤庚到帝辛(紂)的12王大致在位年。這些作為夏商周年代學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解決了一批我國歷史紀年中長期未定的疑難問題,填補了我國古代紀年中的一段空白,為繼續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揭示五千年文明史起承轉合的發展脈絡,給後代留下一份完整的文明編年史,打下了基礎,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
參考http://www.china5000.org.cn/andai/index.htm
(2)
2000年9月,這個項目順利通過了由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同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辦公室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了階段性成果。同時《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也正式出版發行。
參考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e02/232.html
9. 簡述夏商周斷代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年啟動,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該工程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結合,設置9個課題44個專題,組織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驗收。
背景
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然而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此前的歷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司馬遷在《史記》里說過,他看過有關黃帝以來的許多文獻,雖然其中也有年代記載,但這些年代比較模糊且又不一致,所以他便棄而不用,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無具體在位年代。因此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國歷史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年表。
第一個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學作系統研究工作的學者是西漢晚期的劉歆。劉歆的推算和研究結果體現在他撰寫的《世經》中,《世經》的主要內容後被收錄於《漢書·律歷志》。從劉歆以後一直到清代中葉,又有許多學者對共和元年以前中國歷史的年代進行了推算和研究。這些工作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他們推算所用的文獻基本上不超過司馬遷所見到的文獻,所以很難有所突破。晚清以後情況有些變化,學者開始根據青銅器的銘文作年代學研究,這就擴大了資料的來源。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又為年代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來源。進入20世紀後,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又為研究夏商周年代學積累了大量的材料。
立項過程
1995年秋,國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宋健提出並與大家討論建立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設想。
1995年底國務院召開會議,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由國家科委、自然科學基金會、科學院、社科院、國家教委(今教育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協共七個單位的領導組成,會議聘請了歷史學家李學勤、碳-14專家仇士華、考古學家李伯謙、天文學家席澤宗作為工程的首席科學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斷代工程組織了一個由不同學科的21位專家形成的專家組,並擬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可行性論證報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過。
1996年5月16日國務院召開了會議正式宣布夏商周斷代工程開始啟動。這一科研項目,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科技測年等學科,共分9個課題,44個專題,直接參與的專家學者達200人。
工程目標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
2.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較准確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研究課題
1.有關夏商周年代、天象、都城文獻的整理及可信性研究;
2.夏商周天文年代學綜合性問題研究;
3.夏代年代學研究;
4.商代前期年代學研究;
5.商代後期年代學研究;
6.武王伐紂年代的研究;
7.西周列王的年代學研究;
8.碳14測年技術的改進與研究;
9.夏商周年代研究的綜合與總結。
研究方法
夏商周斷代工程對傳世的古代文獻和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材料進行了搜集、整理、鑒定和研究;對其中有關的天文現象和歷法記錄通過現代天文學給予計算從而推定其年代;同時對有典型意義的考古遺址和墓葬材料進行了整理和分結論與意義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紂之年)定為前1046年。依據武王伐紂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確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來的年表和西周諸王年表。
如果該工程順利的話,那麼將有可能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給出了一個時間上的標尺,但目前看來,由於該工程的最終繁本報告遲遲未能通過,這個意義能否達到存在較大疑點。
批評與質疑
自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斷代工程一九九六—二OOO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以後,其中結論已被不少主流的詞典和教材採用,開始產生影響。
在中國提出了自己的標准後,國外學者開始加以批評。而夏商周斷代工程才剛剛開始,中國的考古技術和理論水平還有待更大的提高。從夏商周斷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來自中國國內和國際的批評不絕於耳。某些國外人士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國政府在搞民族主義,有一些學者還對該工程的「學術道德」產生懷疑。在2000~2003年進行了三次辯論。斯坦福大學退休教授倪德衛在《紐約時報》上撰文,便斷言「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但亦有人認為所謂的「國際學術界」一貫漠視中國本土研究成果,對中國歷史沒有發言權。
中國政府並沒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封鎖,網路上隨處可以見到關於此問題的介紹與討論,中國政府也為此展開大規模論爭,提出支持自己觀點的各種理據,支持工程學者深入研究。有些國外學者不承認中國政府的努力,認為只要是中國政府支持的此類研究一定就有政治目的。有人就說,這些學者連最近發表的文字都說不清楚,他怎麼可能對三代的年代行判別。而大陸不同意工程報告的學者也被這些國外學者加上「正義凜然」的標簽,說成是「無力對抗政府」。
工程的成果是否失敗,現在還沒有強有力的論據證明。工程中有些成果也被國際學術界認可,例如張培瑜的研究,但工程內部卻是存在爭論。有些中國學者認為,此類工程的成果沒有必要非得通過世界上各種具有「復雜背景」的學者的檢驗,只要在中國學術界取得共識就行,中國學者對歷史的研究無需外人指三道四,也不能被有各種目的的勢力阻撓。
工程的價值
首先,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了夏商周的一個大致年表對於今後的學術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作為階段性成果本來就不是最終結論,通過討論有益於學術進步。其次,大量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使得中國考古學特別是在技術層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多學科的共同研究有利於考古學這個交叉學科的發展。第三,人文社會學科學者作為國家級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在中國是第一次,其本身就有重要的意義。最後,高規格的工程以及廣泛的學術討論,特別是大幅的宣傳力度,對於普及歷史、考古等知識也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關於周懿王元年天再旦的質疑
在「東亞歷史」[1]期刊(East Asian History)上,Douglas J. Keenan發表文章質疑周懿王元年天再旦是西元前899年[2]。文章中對於工程研究方法中的錯誤提出了具體質疑。文中提到:
……一些最近的研究計劃,包括被中國國務院接受的研究計劃(指夏商周斷代工程),依據的是一個在西元前一千紀早期的「天再旦」的記載。這些研究把這個奇特的記載解讀成日出時的日偏食。這樣的解讀看起來似乎合理(黎明要開始之際,天色因為日食而暗下來,然後再日出),但卻是不確定的。日出時把太陽表面遮住的部份大到可以讓天色大幅變暗的日食是很少的。在西元前899年4月21日的確是有一次日出時日食,而這些研究計劃把這個日食對應到該奇特的記載(指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計算顯示,西元前899年的那次日食把主觀亮度(人類觀察者所感受到的亮度)減低的程度小於25%。為了證明這樣的亮度減少可以給觀察者有「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一些研究者對觀察了1997年日出時日偏食的觀察者進行了調查。然而,所有的觀察者所在的位置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不到10%的地方(這些地方的觀察者沒有「天再旦」的感覺),要不就是位於亮度減低超過80%的地方(這些地方有(指天再旦的感覺))。從這些數據,研究者作出結論,「主觀亮度減少超過10%會造成「確定的天再旦」的感覺」。這個結論根本毫無根據。實際上,飄過的雲常常可以造成主觀亮度減少25%……
另外,該文也質疑了對於該次日食的計算的正確性。
另外,有人依據《日食路線圖》作了調查,發現在前899年4月21日早晨的日食,日食帶西端在山東省,陝西省是根本就不可能看到天再旦的。而在前871年10月6日早晨,在鄭地可看到天再旦的天文景像。
蔣祖棣對工程方法論的批評
2003年4月12日,在芝加哥就斷代工程進行了一次學術會議,斯坦福大學宗教文化中心的兼職研究員蔣祖棣向會議提交了一篇題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問——對夏商周斷代工程方法論的批評》的文章,討論「工程」對「武王克商」年代的研究。蔣祖棣注意到「工程」使用的是OxCal系列樣品程序,他介紹說,OxCal程序系列樣品計演算法,只有68.2%的置信度,「工程」以這樣低的置信度作為衡量西周具體王年的標尺很不科學。
http://ke..com/view/129268.htm?fr=ala0_1_1
10. 夏商周斷代工程進展如何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 備受世人矚目的國家「九五」重大科研項
目「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目前階段性成果已初
步完成。今天,全國史學、考古、科技界的200多位專家學者聚集北京,
對這一工程初步取得的學術成果展開深入研討,提出修改意見。預計
在此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將於今年年底公之於世。
據悉,由中國史學會、中國考古學會和中國科技史學會共同舉辦
學術研討會,在我國尚屬首次,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學術界對這一工程
的廣泛重視。
為夏商周斷代是中國幾代學者的夙願。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為
數不多的獨立起源的文明之一,自古以來綿延流傳,舉世罕見。但是
我國有確切記載的歷史年代僅開始於西周晚年的公元前841年。雖然歷
代學者都曾試圖彌補這一缺憾,但終未獲得決定性突破。1996年正式
啟動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以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多
種學科交叉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開始了對這一千古之迷
的新探索。
在今天的報告會上,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和李伯謙
代表工程專家組,向與會者報告了170多位專家學者歷經3年聯合攻關
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
據報告,夏商周斷代工程採取由已知推求未知,由相對晚近推到
相對古遠的方法,以史學界公認的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為基點,推算有關歷史年代。目前,西周段已推出前十王的具體在位
年,武王克商年即商周分界年代,也有了具體方案。商代後期,十二
王在位年或已推定,或給出了大致年代范圍。商代前期,基本建起了
考古學文化分期標尺,許多專家認為,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的始建年
代,均可作為夏商分界的界標。夏代始年,通過對考古遺址的分期測
定,同時參考天象記錄,結合文獻所載夏代總積年的數據,也得以初
步估定。
工程的這一階段性成果,把我國的歷史紀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
伸了1200多年,使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時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學標
尺。這一研究成果,為我們進一步討論三代歷史文化並進而往前追尋
中華文明的源頭,奠定了良好基礎。
工程專家組強調,舉行這次報告會的主要目的,在於更廣泛地聽
取各學科專家的意見,以使這一關繫到中華民族歷史的重大課題更扎
實、更准確、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