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初步的成果

初步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08 14:52:19

1. 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論成果

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的重要的理論成果如下:

1、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澤東先後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是想,即第一個重要的理論成果。

2、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提出了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這就是第二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

3、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即第三個理論成果。

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濃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同時並舉等。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論成果

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關於經濟建設方針,關於所有制結構的調整,關於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關於科學教育,關於知識分子工作。

(1)初步的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當代價值

1、為當代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寶貴的理論和實踐借鑒。

2、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留下深刻的啟示。

2. 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的主要思想成果有哪些

1)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內義建設道路,提容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XX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

3.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更好地反映了該區Pb的分布富集規律,如圖4.40所示,區內所發現的鉛鋅礦床均分布於APb異常背景區內,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地球化學場特徵,APb二級背景區(帶)可以作為該區鉛鋅礦找礦遠景區(帶)。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4. 五四運動取得的初步勝利成果是什麼

五四運動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北洋軍閥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免去了三個賣國賊的職務,巴黎的代表沒有在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發生於辛亥革之後,所以工業革命正在迅速的發展中,與此同時工業階級的隊伍也在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五四運動有著與別的運動不一樣的風氣。五四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它的革命性質,五四運動的革命性質是抵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是壓在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而五四運動就是征服這兩座大山的運動,因為五四運動的性質是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最後取得了初步的勝利,在這樣的勝利下無產階級走上了舞台,中國人也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

5.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一)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

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改革過於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初步構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

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二)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發展
20世紀50
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

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

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

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

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6. 初步探索有哪些重要的成果及有什麼重大意義

第一,鞏固和發展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
50—53年抗美援朝,51年鎮壓反革命,專「三反」屬、「五反」,反右。
62年對印作戰
64年「四清」運動
65年抗美援越
74年反越
第二,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三大改造
一五
156
兩彈一星
第三,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三面紅旗
59—61年中蘇論戰
其實看看過秦論就知道了,思路是一樣的。對內懲辦豪強,對外維護國土安全,大力建設(工業)打好基礎,政治文化上謀求統一和一致。

7. 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一、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思想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標志著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 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黨在八大前後,特別是毛澤東在1957年2月所作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報告,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

三、 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1、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論述第一大關系,是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系。

2、1957年,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要走一條有別於蘇聯的中國工業化道路。

3、之後,毛澤東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以濃輕重為序發展國民經濟的方針,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重工業和輕工業同時並舉,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並舉,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同時並舉等等。

(7)初步的成果擴展閱讀:

一、地位和任務:

經過近一個世紀成千上萬人民前仆後繼、英勇頑強的艱苦奮斗,中國已經基本建立起工業社會主義社會及其文化,它是現代人類社會的一部分,而由於它原來的歷史基礎十分落後及其達到現時狀態的曲折道路,它在許多方面都還沒有達到現代社會的先進水平,即沒有實現現代化,因而它還有現代化的任務。

所謂社會主義建設,就中國而言,其具體內容就是通過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的現代化。毛澤東及其戰友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鄧小平理論就是一個建設現代化中國的理論。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其具體內容包括我國社會的一切方面。

報告指出:「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二、民主政治

2002年5月31日江澤民同志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講話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的根本是民主選舉,作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一個重要的方面,基層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最直接的實際體現。

1982年修訂的憲法中明確了這一基層自治制度;1988年,旨在保障億萬農民自治權利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開始試行,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1998年正式施行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又進一步明確了村民委員會的自治性質,並完善了直接選舉的程序。

正是權利保護的不斷深入,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才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始終沿著一條以發展來促進民主、民生、民權,以發展來惠及每一個公民的健康之路奮勇前行。

8. 黨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論成果

(1)提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等。
(5)《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6)進行整風和提出建設「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最終中國共產黨提出並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 二、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改革開放結合起來,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認識處理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的關系。 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的統一,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9.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有哪些

1)提出馬克思主抄義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
(2)提出「向現代科學進軍」的口號,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開始了向世界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進軍。
(3)《論十大關系》的發表,是以XX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做了理論准備。
(4)中共八大路線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後,在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

10. 初步成果和

你說什麼?

閱讀全文

與初步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