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認識成果怎麼寫呢
只要是中國怎麼醒了再首先要列大概然後一條一條分清內容要寫的明白詳細點兒
⑵ 主要成果及初步認識
(一)Cu的相態分析成果
Cu的總量與相態分析結果見圖4.33~圖4.35所示。由圖可見,該區Cu的背景主要有兩個級次,其中每一級背景屬正常背景,其濃度低,變化小。第二級背景屬異常背景,濃度較高,變化明顯,有一定方向性,多與礦床、岩體、構造及其一特殊層位吻合,詳見表4.128。
表4.128 銅地球化學背景特徵表
從表4.128可見,Cu異常背景較正常背景在相態上的突出特徵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及其在總量中佔有率高,襯度大,從而可體現出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的本質區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總量的異常背景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在該區東部Cu全量有兩個明顯的二級異常背景帶(其中北側帶與地層有關)。但在硫化物與氧化物相圖中,這兩個異常背景帶消失,成為一個與Cu礦床分布相吻合的異常背景區或局部異常。說明東部兩個Cu異常背景帶不存在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系由岩性或環境因素形成的以結合相為主,即是由非成礦因素形成的二級背景,一般情況下不應作為Cu的找礦遠景帶看待。此外,在該區西部Cu氧化物相沿獅子嶺閃長岩體呈環形展布,與斷裂關系也十分密切。縱觀全區Cu的硫化物相、氧化物相較Cu的全量與Cu或含Cu礦床、火成岩、斷裂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進一步說明該區Cu的相態分析成果可以更客觀地反映Cu礦化分布富集規律。
Cu的硫化物相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由於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元素,Cu原生硫化物易氧化成氧化物,Cu氧化物相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直接信息,因此Cu氧化物相與硫化物相合量與總量比值即
相態分析與地質找礦
式中:w(OCu)為氧化物相銅的質量分數,10-6;w(SCu)為硫化物相Cu 的質量分數,10-6;w(TCu)為全銅的質量分數,10-6。
ACu也是反映Cu成礦作用的重要信息,圖4.36 即為ACu值圖,由圖可見ACu高值帶(>0.5)與上述Cu異常背景一致,區內已發現的Cu礦床或含Cu礦床均分布在ACu高值帶內,且ACu高值帶的展布與斷裂、火成岩體空間關系也十分密切,從而更清晰地反映出該區Cu的富集規律。
綜上可見,Cu的全量結果只能在量上反映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特徵及展布規律,但不能反映其內在特點與性質,而Cu的相態分析結果則可以揭示出Cu地球化學場變化的內在特徵和規律,並對其作出深入解釋評價,區分出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帶,以更准確地圈定找礦遠景區或帶。
依據上述對Cu的全量與相態分析結果可以看出:
(1)Cu的不同級次背景有本質區別,各自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意義。Cu的正常背景硫化相與氧化相濃度低,變化小,定向性差,與成礦控制因素空面關系不明顯,應屬區域地球化學本底。Cu的異常背景則相反,與成礦作用有關,屬成礦區帶的地球化學本底,可作為圈定找礦遠景區(帶)的地球化學依據。
(2)下列地段應作為該區找Cu的主要遠景地段:①二檯子至大西溝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有較明顯顯示;②太白花崗岩體東側四方台一帶,該地帶Cu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均有明顯顯示;③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及西延,該地帶Cu全量與Cu氧化物相均明顯富集;④獅子嶺岩體接觸帶及外側,該地段Cu氧化物相有明顯顯示。但從總體看,該區Cu全量、氧化物相、硫化物相濃度較低,初步認為該區淺表部Cu的找礦遠景不很大。
(二)Pb的相態分析成果
Pb的結果如圖4.37~圖4.39。
由圖可見該區Pb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具有兩個明顯的級次。
1.Pb的正常背景
全量值為30×10-6,變化范圍為3×10-6,以中部、東部最清晰。硫化物相為0~2×10-6,東部與西部有明顯差異,東高西低,西部為0,東部為2×10-6。氧化物相為0~7×10-6,西部偏高(5×10-6),東部偏低(0~3×10-6),可見Pb的正常背景也具有硫化物相很低,氧化物相較低,Pb的存在形式以結合相為主(>70%)的特徵。
2.Pb的異常背景
全量異常背景濃度一般為40×10-6,襯值為1.3~1.5,走向多與地層一致。但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較全量發生明顯變異,突出表現為:全量異常背景有的消失,有的解體(如西部),有的變大,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也有明顯變化,與火成岩體、構造、鉛鋅礦床的空間關系更為密切,較全量更為清晰。確切地展示了該區Pb的富集規律。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一致,前者濃度均大於5×10-6,襯值>2.0,後者為5×10-6~10×10-6,襯值一般大於2.0,可見Pb的異常背景,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也明顯高於正常背景,襯度也明顯高於全量值。
由於Pb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都更確切地反映了Pb的分布富集規律,且二者為正相關(線性相關系數為0.8870,n=212,故APb值:
綜合上述結果,下述地段在該區鉛鋅礦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東江口岩體南接觸帶外側至二檯子一帶;②鳳太地區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③鉛硐山西部至陝甘邊界。
(三)Zn的相態分析成果
Zn的地球化學背景也分為兩個明顯級次,詳見圖4.41~圖4.44。
1.Zn正常背景
全量值具有明顯的分區性,東部(東江口岩體以東)為低Zn正常背景區,一般為85×10-6,西部為高Zn正常背景區,其值一般為100×10-6。Zn硫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均一,穩定,一般為1×10-6~4×10-6,濃度很低;氧化物相正常背景在全區也無明顯差異,較均一,濃度較低,一般為4×10-6~8×10-6。可見Zn全量正常背景值在東部與西部差異應與岩性或表生環境因素有關。Zn正常背景同樣也具有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之特徵。
2.Zn異常背景
Zn全量異常背景呈近東西及北東向帶狀,濃度一般為110×10-6~140×10-6,西高東低,與正常背景具有一定的漸變關系。襯度較低,一般都小於1.5。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展布規律與Zn全量相似,但其襯度明顯變大,一般大於2.0,較全量更為清晰,與鉛鋅礦床、斷裂,火成岩空間關系更為密切,並出現新的異常背景帶或區域異常。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表生作用下Zn活動性強,原生閃鋅礦易氧化為Zn2+而遷移分散,因此Zn氧化物相地球化學場呈現出明顯的多級次漸變的特徵,與Zn地球化學性質一致(見圖4.42),其第一級屬正常背景,濃度為4×10-6~8×10-6,與前述硫化物相正常背景一致。第二級背景介於正常背景與異常背景之間,濃度為10×10-6~15×10-6。第三級為異常背景,濃度大於15×10-6,梯度變化較大,與硫化物相異常背景基本吻合。並在中部、西部出現新的異常背景。但在全量圖中並無顯示,因此也應注意研究其找礦意義。可見,考慮到Zn在表生作用下具有活動性強的特點,對Zn氧化物相異常背景更應予以注意。
綜合上述Zn的相態分析結果,下列地帶在該區Zn的找礦工作中應予以注意:①獅子嶺岩體外接觸帶;②東江口岩體南側外接觸帶;③鳳鎮—山陽大斷裂南側;④大西溝—桐木溝礦帶。
(四)對成果的初步認識
綜合上述區域樣品Cu、Pb、Zn的相態分析結果可見,相態分析結果既能反映出全量結果的主要地球化學特徵,又較全量結果有其獨特的優越性,主要表現為:
(1)能更清晰地區分出地球化學場不同級次,提高了異常場的地球化學襯度,更確切地展示元素分布富集規律,區內已發現的多金屬礦床均分布於相態分析異常中。
(2)相態分析結果具體體現了元素產出模式,可對全量地球化學場做出較深入的評價,揭示其內在特徵。尤其能區分出可能由岩性或環境因素產生的異常背景(即非礦信息)和可能由成礦作用產生的異常背景,從而使成礦地球化學區(帶)乃至成礦遠景區(帶)圈定更為准確,以減少失誤,還能圈出全量結果未能圈出的有找礦意義的異常背景區(帶)及區域異常,避免漏掉有意義的找礦地段。此外,還增強了某些弱異常,起到了強化異常的作用。這就使化探工作由量的研究轉入到質的研究。
(3)對不同級次地球化學背景及其找礦意義的本質區別了更深入的認識:①正常背景,以結合相為主,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濃度很低,在總量中佔有率低,反映出其基本未受礦化影響。②異常背景,以硫化物相與氧化物相為主,反映出其受到成礦作用影響。
(4)Zn、Cu在表生作用中屬活動性強易分散元素,應注意氧化物相研究。
(5)該區Cu、Pb、Zn異常背景與斷裂火成岩、多金屬礦床空間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注意構造、火成岩對成礦的控製作用。
⑶ 認知的定義是什麼
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人們對具體食物的認知開始於感覺與知覺,首先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進行感覺,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系與關系的認識。然後,把它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經過多次感覺、記憶以後,就對該事物熟悉了。
比如人們對於石頭的認識,首先感知石頭的形狀、大小、顏色,以及觸摸石頭硬度等;這種行為重復多次以後,會在人的腦海中形成記憶,每當看到石頭,就會想起石頭各種性質。
(3)培訓中認知成果的含義擴展閱讀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具體來說,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開始於感覺與知覺。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如感覺到顏色、明暗、聲調、香臭、粗細、軟硬等。而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聯系與關系的認識,如看到一面紅旗、聽到一陣嘈雜的人聲、摸到一件輕柔的毛衣等。
人們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後,並沒有馬上消失,它還保留在人們的頭腦中,並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這種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就叫記憶。
人不僅能直接感知個別、具體的事物,認識事物的表面聯系和關系,還能運用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是思維。
人們還能利用語言把自己思維活動的結果、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接受別人的經驗,這就是語言活動。人們還具有想像的活動,這是憑借在頭腦中保存的具體形象來進行的。
⑷ 員工培訓的意義
1. 激發企業人力資本的潛力。
企業對員工實施的培訓能夠提高職工的內工作適應能力,容改善員工的工作態度,加強其對企業的責任感和對企業文化的歸屬感,擴大其知識儲備,拓展其工作領域,增加其工作信心和工作積極性,從而有效激發職工的工作潛能。
2. 促進其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發揮和改進。
企業員工的培訓是適時補充、調整人力資源規劃設計的需要,是實現工作分析崗位任職資格的切實保證,是提高招聘錄用員工工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對提升企業工作績效意義重大。
3. 提升企業績效和競爭力。
通過員工培訓,可以提高職工的工作能力、領導的決策能力,加強各級工作關系的協調,促進整個企業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和戰略發展。
4. 構建優秀學習型組織文化。
學習型組織標志性特點在於其成員不斷地學習,組織不斷地進步,以維持企業的競爭力。員工培訓還有利於企業建立長效的學習機制,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創造積極進取的企業文化。
5. 提升企業的整體績效和市場競爭力。
持續有效的培訓可以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應對激烈的經濟競爭,有助於提高職工的工作效率,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形成持久的市場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的增效和利潤的增值。
⑸ 「培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一、培訓能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員工培訓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員工的職業能力,使其更好地勝任現在的日常工作及未來的工作任務。在能力培訓方面,傳統上的培訓重點一般放在基本技能與高級技能兩個層次上,但是未來的工作需要員工更廣博的知識,培訓員工學會知識共享,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或服務能力。同時,培訓使員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提供幫助,因為員工提供更多晉升和提高收入的機會。
二、培訓有利於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為進軍更大市場打好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員工培訓可提高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員工培訓就是要不斷培訓與開發高素質的人才,以獲得競爭優勢。尤其是人類社會步入以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為重要依託的新時代,智力資本已成為獲取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企業的競爭不再只依靠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精良機器和雄厚財力,而主要依靠知識密集型的人力資本。培訓是創造智力資本的途徑。智力資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級技能以及自我激發的創造力。因此,這要求建立一種新的適合未來發展與競爭的培訓觀念,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三、培訓有利於改善企業的工作質量。工作質量包括生產過程質量、產品質量與客戶服務質量等。毫無疑問,培訓使員工素質。職業能力提高並增強,將直接提高和改善企業工作質量。培訓能改善員工的工作質量,降低成本;培訓可增加員工的安全操作知識;提高員工的勞動技能水平;增強員工的崗位意識,增加員工的責任感,規范生產安全規程;增強安全管理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四、培訓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工作績效體系。在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員工技能和角色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比如建設團隊。今天的員工已不是簡單接受工作任務,提供輔助性工作,而是需要參與企業管理與服務的團隊活動。在團隊工作系統中,員工扮演許多管理性質的角色。他們不僅具備運用新技術獲得提高客戶服務與產品質量的信息、與其他員工共享信息的能力;還具備人際交往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集體活動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尤其是培訓員工學習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可使企業工作績效系統高雄啊運轉。
五、培訓可以滿足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傳播企業價值觀、宗旨、精神等。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工作目更重要的是為了「高級」需求——自我價值實現。培訓不斷教給員工新的知識與技能,使其具有接受挑戰性的工作與任務的能力,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這不僅使員工在物質上得到滿足,而且使員工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通過培訓傳播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內容,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凝聚力、員工歸屬感,使企業始終處於發展高速公路之上。
⑹ 教學成果 中的認識成果是什麼意思
1、促進教師更好、更快地發展通過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被評價人都能夠了解授課版教師實施權課堂教學的整體水平,發現授課人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認識及操作各環節、步驟中的成功之處和存在的問題,通過評價人與授課人的相互交流,去發揚長處、解決與修正不足,從而使雙方加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認識,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2、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授課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整體表現和基礎狀況,如科學思維、基本技能、學習態度、知識基礎等等。這樣,評價人與授課人就可以針對學生實際,深入探討研究,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中有效活動的比例。3、有利於課堂教學改革成果的完善與發展通過教學實踐,可以對一種新的物理教學模式或教學方法、實驗改進等方面進行檢驗與完善。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使評價人與授課教師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對不合理部分及時地進行分析、研討,尋找解決的策略,從而使該教學改革實驗在不斷地被檢驗的過程中得到修正、發展和完善,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它的功能。
⑺ 工作認識與成果
一、以板塊構造觀點為指導,全面討論與再現了區域板塊構造作用的歷史,提出了若干新認識
(1)重建了多旋迴板塊構造演化歷史。指出研究區經歷了以白乃廟-西拉木倫縫合帶為代表的古亞洲洋演化階段(前寒武紀至早古生代)、以賀根山縫合帶為代表的南蒙古洋演化階段(中晚古生代)、以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為代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階段(早中生代階段,以印支期為主)和以大興安嶺造山帶及一系陸內拉張盆地形成為代表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濱太平洋演化階段(晚中生代至新生代)等幾個大的構造演化階段。分別闡明了各階段的大地構造演化特徵及形成的相關大地構造環境。
(2)探討了中生代成礦大爆發的動力學機制。首次提出本區中(新)生代地質構造演化受區域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作用控制,表現出復雜的構造-岩漿活動。①具有延續性,即自晚古生代華北板塊與古蒙古洋拼合並進入碰撞階段以來,本區即長期處於以碰撞造山後拉伸作用為主的狀態;②具有疊加性,即中生代中晚期同時受北部蒙古-鄂霍茨克洋縫合和東部太平洋俯沖遠程疊加效應影響;③轉換性,即自晚侏羅紀以來,內蒙古地區由近EW向古亞洲洋構造體系逐漸轉換為主要受N(N)E向濱太平洋構造體系控制,反映出區域中新生代區域應力場條件復雜化(疊加與轉換並存);④新生性,反映為本區在該一時期還受到區域岩石圈大規模減薄作用控制。這種復雜的多元動力構造體制使得區域應力綜合作用時而加強,時而抵消,與其相關的板內構造-岩漿活動具有時斷時續,時強時弱,成因復雜、類型多樣但又都不很典型的特點。中(新)生代這種復雜的構造動力背景是本區中生代多金屬成礦作用大爆發,並形成獨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集中產出的根本原因。
(3)闡釋了斑岩型礦床和VMS型礦床同時出現在同一造山帶的根本原因。指出本區空間上自西向東,時間上從晚古生代到中生代,火山-沉積盆地具有從弧間(上)盆地經弧後殘余盆地向陸內拉張盆地間歇性演化特徵,反映了板塊縫合的穿時性和完整的從古洋縫合到碰撞增生以及增生後拉張的全過程,具有復雜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制約。同一盆地內的火山-沉積作用既具有繼承性,又具有新生性。這種演化時間長、構造背景復雜的盆地火山-沉積作用,為本區許多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質環境和物質基礎。多元盆地演化與多旋迴板塊俯沖相伴進行,島弧火山活動與盆地火山-沉積作用配套出現。這一區域構造格局是本區寬緩增生型造山帶的典型特徵之一,同時也是斑岩型和VMS型多金屬礦床並存的根本原因。
二、全面總結了多金屬礦床產出現狀和特點,劃分了區域多金屬礦床類型
(1)總結和劃分了區域金屬礦床的主要類型。①產於元古宙大陸邊緣裂陷槽或古裂谷環境中的沉積-變質型鐵礦床。②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島弧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金、銅鉬(金)礦床(白乃廟、歐玉陶勒蓋、察干蘇布爾等)和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礦床(奧由特等)。③產於(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弧後(殘余)盆地環境中的海底火山噴氣(流)-沉積型鐵、鉛鋅多金屬礦床(朝不楞、查干敖包)、次(火山)-沉積型銅鉛鋅銀金多金屬礦床(吉林寶力格、烏蘭陶勒蓋、綏中查乾等)和構造破碎蝕變岩型鉛鋅礦床(達賽脫、阿爾哈達)。④產於碰撞縫合帶(早古生代和中古生代)環境中的基性—超基性岩型或蛇綠岩型鐵銅金礦床(小壩梁)和鉻鐵礦床(赫格敖拉)。⑤產於碰撞造山擠壓期構造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鎢鉍多金屬礦床,韌性剪切帶(蝕變岩)型金礦床,石英脈型金礦床和陸相火山岩型或火山-沉積岩型鉛鋅銅銀多金屬礦床。⑥產於陸內伸展和板塊邊緣構造復合環境中的斑岩型銅銀、銅鉬鉍、銅金礦床、金礦床,矽卡岩型鉛鋅錫銅或銅鉛鋅礦床,石英脈型錫銅、銀鉛鋅、鎢礦床,斑岩-石英脈型鉛鉍、銅鎢鉍礦床,火山-沉積岩型銅錫銀鉛鋅礦床,火山岩型銅金多金屬(扁扁山)/金礦床(巴林石),角礫岩型金礦床(駱駝場)等。
(2)開展了主要典型礦床研究。選擇性討論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徵、產出環境、控礦因素和成因問題。作為對比,對鄰區特別是蒙古國境內新近發現的超大型斑岩型銅鉬金等礦床進行了介紹。
三、根據現代區域成礦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指出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思路將發生從後驗性的總結對比向先驗性判斷分析轉變,以提高預見性,從而更加強化了成礦理論研究對於找礦實踐的指導作用。並以此為指導對區域成礦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提出地質環境成礦專屬性理論。即在特定的地質環境中會形成(專屬有)特定的金屬礦床(類型)或它們的組合、成礦元素(或它們的組合)和一些標志性的地質特徵,並認為其是研究和探討區域成礦規律的基本理論之一。地質環境包括地質構造環境和地球化學環境兩個方面,前者為成礦提供空間基礎,後者為成礦提供物質基礎,它們通過地質作用,進而是成礦作用發生有機聯系或耦合,並最終在合適的部位形成礦床。每一方面又可以劃分不同的層次。
(2)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分析。以地質環境成礦專屬理論為指導,根據區域構造演化歷史,將區域成礦地質構造環境劃分為:①前寒武紀古大陸及被動陸緣(裂陷)環境;②早古生代溝-弧-盆構造環境;③中-晚古生代溝-弧-盆及碰撞造山環境;④早中生代(造山後)陸內伸展構造環境;⑤晚中生代—新生代多元構造動力體制復合環境。在此基礎上,將工作區自北而南劃分為5個成礦亞帶(區),部分成礦帶內又劃分出若干個成礦集中區。即紅格爾-達來廟Cu、Mo、Au成礦區(Ⅰ)(包括兩個成礦集中區)、二連浩特-塔日根敖包Pb、Zn、Cu、Ag、Fe、Au多金屬成礦帶(Ⅱ)(包括5個成礦集中區)、蘇左旗Au、Cu、W、Bi、Fe成礦區(Ⅲ)、東烏旗(烏蘭陶勒蓋-查干楚魯圖)Cu、Pb、Zn、Ag、Au多金屬成礦區(Ⅳ)和交其爾-賀根山Fe、Au、Cr、Cu、Pt成礦帶(Ⅴ)。
(3)區域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分析。以區域基礎地質工作成果為支撐,分別從區域地球化學塊區和殼幔層圈地球化學結構兩方面,探討了本區的成礦地球化學環境。將研究區劃分為4個地球化學塊區,即蘇尼特左旗Au-Bi-Fe-Cr-Cu-W-Mo塊區、二連浩特-阿拉坦合力Cu-Pb-Zn-Au-Ag-W-Mo-Bi塊區、東烏旗Cu-Pb-Zn-Ag-Sn-Au-Sb-Bi-Co塊區和賀根山Fe-Cr-Cu-Au塊區。指出上地殼以富集Zn-Pb-Ag為主要特點,下地殼以Bi-Pb-Zn-Ag-Cu-W-Sn-U-Mo和稀有元素為特點,而地幔中以富集Cu-Fe-Au-Cr-Co-Ni-Sn-Bi等為主。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地質構造環境的空間變換和構造-岩漿活動特徵,闡明了不同地區成礦地球化學元素組合特點。
(4)全面討論了區域不同成礦環境的成礦專屬性特徵和成礦演化。本區成礦作用發生的時間早,期次多,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主要是中晚古生代,17%)和中生代(主要是燕山期,58.3%)兩個階段,成礦具有疊加作用異常發育的特點。
(5)建立了區域多金屬成礦系列。包括2個主要系列和5個亞系列。一為與中晚古生代南蒙古洋的閉合形成的溝-弧-盆構造環境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3個亞系列;二為與中生代,特別是燕山期,與多元構造動力體制的復合有關的成礦系列,包括兩個亞系列。本書首次指出蘇尼特左旗地區存在與早中生代(三疊紀)鹼性花崗岩有關的金及銅-鉍-鎢-金多金屬礦化,並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四、對區域金、銅資源潛力進行了粗略評估
根據豐度法計算認為在全區近4萬km2、深1000m范圍內擁有的金資源總量可達960t,銅資源量可達1600萬t。並從區域地質背景、地層、構造、岩漿岩等角度對比分析了南蒙古成礦帶和中國二連浩特-東烏旗成礦帶的成礦特徵,指出本區具有斑岩型銅多金屬找礦的巨大潛力。
五、基於GIS平台下DPIS系統的區域成礦預測
以GIS為平台,通過自行開發的DPIS(礦床位置預測系統)軟體,運用「找礦信息量法」,對全區金、銅礦床開展了區域成礦預測。繪制了區域金銅礦床信息量色塊和等值線圖,以此為基礎,分別圈定了金和銅礦床找礦遠景區。其中金找礦遠景區10處,A級2處,分別位於蘇尼特左旗地區和東烏珠穆沁旗東部地區,B級3處,分別為紅格爾、白音烏拉-哈達廟和小壩梁-賀根山地區;C級5處;銅(鉛鋅)找礦遠景區17處,A類5處,分別為蘇左旗、東烏旗-查干敖包、莫諾格欽-阿扎哈達、查干楚魯-奧由特和小壩染-賀根山地區;B類3處,分別為哈達廟-白音烏拉、伊和烏花-吉日嘎郎圖、東烏珠穆沁旗西南部地區;C類9處。並對主要成礦遠景區的地質特徵和找礦問題進行了簡要評述。
六、從成礦-找礦體系的角度,對區域找礦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和討論
(1)首次系統研究了本區礦床形成後的變化和保存問題。指出影響本區成礦後礦床變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陸內造山與高原整體抬升和局部拗陷、成礦後構造-岩漿活動、氣候、地形地貌與風化剝蝕等,分別討論了它們對礦床的影響結果,特別闡明了風成沙對於區域化探異常的影響。
(2)闡述了區域找礦戰略。指出本區找礦的主攻礦床類型包括斑岩型銅-鉬-金礦床,噴流(氣)-沉積(變質)型鉛-鋅-銀多金屬礦床,岩漿期後熱液(石英)脈型銅礦床,鎢礦床、鉍-鎢礦床、鎢-錫礦床、基性—超基性岩型鐵-銅-金礦床、鉻礦床,構造蝕變岩型鉛-鋅-銅-銀礦床,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火山-次火岩(熱液)型金-銀礦床和變質岩型鐵礦床等幾類,主攻地區主要包括蘇尼特左旗一帶、東烏珠穆沁旗東北部、吉爾嘎朗圖(阿巴嘎旗北部)—東烏珠穆沁旗奧由特、賀根山—小壩梁、蘇尼特左旗北部的白音烏拉-哈達廟等地區,並對各區找礦中必須需注意的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具體分析。
(3)總結了金銅礦床找礦標志。以金、銅為重點,對研究區主要類型礦床的找礦標志進行了系統總結,全面討論了不同找礦方法,主要是化探、物探、遙感等在本區的適用性及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典型礦床為例,分別從地質產出模式、地球化學模式、地球物理模式等方面論述了主要類型多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模型。以此為基礎,系統制定了適用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找礦勘查技術方法組合。
七、重點礦區研究取得了新認識,以此為指導的勘查區地質勘查取得重要成果,提交金礦產地2處
(1)巴彥溫都爾礦區的地質控制和礦化類型。研究認為,該區金礦化帶為受二疊系砂岩與中生代花崗岩接觸帶發育的區域性韌性剪切帶及其次級構造控制,盆地邊緣NE向斷裂和近EW向韌性剪切帶的交會部位控制了金礦床(點)產出,礦床(點)分布具有近等間距展布規律,區域上自南向北礦化類型具有從糜棱岩型、糜棱岩+石英脈型到石英脈型的演化過渡特徵。以此確定了礦區的主要礦化地段和勘查方向。
(2)礦床成因研究。大致查明了巴彥溫都爾礦區金礦脈的地質特徵和成因,成礦具有早期NE向或NEE向韌性剪切帶控制的糜棱岩型低品位礦化+晚期近EW向脆性裂隙控制的石英脈型高品位礦化疊加特點。晚期脆性構造帶控制的石英脈具有近等間距分布規律。前者形成於印支期碰撞後區域持續擠壓環境,成礦主要與韌性剪切變形過程中的變質流體有關,後者形成於燕山期區域伸展環境。成礦主要與中酸性岩漿活動有關。礦質主要源於深部岩漿,並具有明顯的幔源色彩。礦區深部具有尋找規模大但品位低的糜棱岩型礦床的可能性。
(3)通過進一步工作,提交新的金礦產地2處。在BW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5821kg;在HG礦產地提交資源量(333+3341)2292kg。同時指出礦區南部的9號脈具有進一步工作的潛力。從而實現了在本區金礦床找礦的重要突破。
八、礦區外圍找礦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提交可進一步工作的金多金屬找礦靶區5處
分別為①返齋音呼都格金;②烏蘭哈達銅鉍;③烏和爾楚魯鎢鉍;④森吉格金鎢;⑤查干楚魯圖金等。其中返齋音呼都格、烏蘭哈達、烏和爾楚魯-森吉格以及外圍現有的必魯甘干鎢礦點組成一個NEE向規模較大的多金屬礦化帶,系統的地球化學剖面測量表明,礦化元素具有分段富集現象,富集段鉍、金、鎢等異常顯著,局部已達工業品位,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⑻ 成果的主要意義
本次研究立足於尋找煤炭接替資源,創新劃分了魯西北隱伏區構造單元,系統建立了各構造單元煤系地層序列,分析了其特徵,研究了賦煤規律,科學預測了煤炭資源潛力,取得的成果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重要的社會、經濟價值,其意義主要表現為:
1)對地層劃分研究的意義。魯西北地區為第四系覆蓋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低,地層序列建立難。本項目對古生代—中生代地層序列的劃分研究填補了本地區的研究空白,大幅度提高了地層研究程度,對於正確認識坳陷區與隆起區的地層對比和地質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全面認識華北板塊組成提供了資料基礎。本項目在一些地區識別出部分新的岩石地層單位,則修正了部分傳統認識誤區。
2)對大地構造劃分演化的意義。本項目將基底構造單元與上疊構造單元分別劃分,充分考慮構造單元的疊加、復合關系,改變了以往僅考慮中新生代地質構造特徵的構造單元劃分思路。高級別構造單元與山東省和全國構造單元劃分保持一致,有利於區域大地構造對比研究。低級別構造單元劃分與油田構造單元劃分相統一,有利於地質部門與油田部門的研究相協調。新的大地構造單元劃分方案既具有全國劃分對比意義,又突出了本地區特點,大大提高了地質構造演化認識水平。
3)對煤炭資源勘查的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省煤炭資源開發強度逐年增大,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隨著地質工作強度的不斷加大,新的煤炭發現難度越來越大,許多礦山成為危機礦山。因此開展深部找礦,尋找新的接替資源迫在眉睫。本項目開拓了魯西北煤炭找礦新空間,提出了新的找礦方向和目標,對於指導找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對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4)經濟意義。本項目成果具有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預測資源總量潛在經濟價值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可供近期勘查的預測資源量潛在價值近50億元人民幣。今後應用本成果開展深部找礦,必將取得令人振奮的新成果,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
⑼ 對培訓工作的幾點認識
一是避免重視社會效應,忽視培訓結果。有不少單位非常重視培訓工作,不遺餘力地開展培訓班也的確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應,但對學員完成培訓後是否勝任工作,企業是否接受這類型的技工等問題卻不大關心,其結果往往不是企業不滿意,就是學員不樂意,這種培訓耗費了公共資源,其效果也不理想。要做好當前的職業培訓工作,不能簡單地認為培訓班結束就是完成了任務,而應該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地開展跟蹤調查服務,切實保障培訓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果,確保培訓班學員的就業數量和質量。
二是避免重視培訓項目,忽視企業需求。培訓是為就業服務,而就業目標的實現在於企業對求職者素質的要求,因此,培訓內容和企業需求在目標上應該是一致的。有的培訓班通常只注重培訓內容和方式,沒有充分考慮企業對員工的需求,其結果可想而知。筆者認為,培訓班組織者在開設培訓課程前應充分了解屬地內企業的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培訓課程,並根據學歷段和年齡段指導學員選擇恰當的培訓項目,實現定向培訓輸出和定向招工就業的雙贏局面。
三是避免重視四面開花,忽視專長特長。不少培訓班一開設電腦課程,其項目勢必囊括常用辦公軟體、常用設計軟體的使用操作,殊不知專業軟體的使用絕不可能在短短一兩個月內就能熟練掌握,況且同時教授的還不只是一兩種軟體的使用方法。這樣培訓出來的學員雖然身上都是刀,卻沒有一把是鋒利的,對就業也沒有多大的幫助。所以培訓工作不能忽視專長特長的傳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主攻方向,同時兼顧其他,以此提高學員就業競爭力。
⑽ 研究成果的意義
1.促進了深部找礦鑽探理論的發展
進行深部找礦鑽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採用何種類型的鑽機、何種鑽探方法及鑽 探工藝。鑽機優化選擇體系和鑽探方法綜合評價體系以及深部找礦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 的建立,從理論上回答了這一問題。為深部找礦鑽探鑽機、鑽探方法及鑽探工藝的優化選 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鑽機的研發和鑽探方法組合應用指明了方向。
2.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實際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很多,不同因素對深孔鑽探的綜合影響千變萬化,十分復雜。運 用系統分析原理和試驗優化原理,科學地對影響深孔鑽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並運 用技術經濟學原理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每種組合進行具體分析,形成了不同因素組合情況 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方案,初步建立了不同施工條件下的深孔鑽探技術優化組合體 系,對深孔鑽探施工具有較強的指導作用。
3.為深部找礦提供了鑽探技術保障,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課題研究緊密結合深部找礦鑽探實際,遵循了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認識規 律,對深部找礦鑽探生產起到了較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深孔鑽探不斷取得突破,成功完 成了大量深孔,其中所研究礦區超過1800m的深孔28個(附表2),超過2000m的深孔5個,3次打破國產機具固體礦產鑽探全國孔深紀錄,最深達到2109.81m,為深部找礦取得突破 提供了關鍵技術保障。
濟寧鐵礦區,作為華北六大磁異常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最大孔深僅達到1200m,但 因孔深不夠,沒能打到礦體,磁異常體沒能被揭開,一直成為不解之謎。2006年進行深部 找礦鑽探,成功鑽探至1804.78m,一舉取得突破而發現了該特大型鐵礦。勘探過程中,克 服了深孔強造斜復雜地層鑽孔嚴重彎曲和嚴重漏失等影響,研究掌握並較好地利用礦區鑽 孔彎曲規律,採用多種防斜技術組合措施,在理論和技術上有所突破,較好地解決了深孔 鑽探施工難題,共完成深孔41個,鑽探工作量81758.73m(截至2010年7月),而且大大減少 了糾斜工作量,縮短了工期,節約了大量成本,較好地完成了深孔鑽探施工任務,僅顏店 礦段提交工業鐵資源儲量6.22×108t,加上翟村礦段預計可提交儲量超過16×108t,經濟和 社會價值顯著。
玲瓏金礦東風礦區,在地質找礦理論的指導下,依靠深孔鑽探技術,優化了鑽孔結 構,較早採用了S95WL鑽具和加強型鑽桿,優選了沖洗液,合理採用了先進的動力頭鑽機 和液動錘WL沖擊回轉鑽探技術,在礦區設計多為斜孔的情況下,鑽探深度不斷取得突破,最深達到1891.38m,而且有效減少了事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該特大型金 礦鑽探工作的順利進行,完成鑽孔114個,鑽探工作量130917.75m(截至2010年5月),探獲 金礦儲量約150t,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