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於細節之中見成果
有這樣一個寓言:
一群老鼠開會,討論怎樣對付貓的襲擊。一隻被認為聰明的老鼠提出,給貓的脖子上掛一個鈴鐺。這樣,貓行走的時候,鈴鐺就會響,聽到鈴聲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時跑掉了嗎?大家都公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可是,由誰去給貓掛鈴鐺?怎樣才能掛得上呢?這些細節問題卻無從解決。於是,「給貓掛鈴鐺」就成了鼠輩空話,人類笑談。
「魔鬼存在於細節中」,任何一個戰略決策和規章法案,都要想到細節,重視細節。任何對細節的忽視,都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美國電信決策失誤,導致寬頻網進人居民家庭緩慢,就是一個例子。
美國是全球網際網路革命的領導者,但寬頻目前在居民家庭中的普及率並不高。據統計,在韓國,近2/3的家庭擁有寬頻接人,而且寬頻網的平均速度達到每秒3兆,是絕大多數美國寬頻系統的2倍左右;在日本,據預測,有40%左右的家庭在2003年底也將採用寬頻上網,速度可快到每秒12兆。而在美國,接入寬頻的用戶只有15%,絕大多數網際網路用戶仍在撥號上網,無法享受資訊革命帶來的成果。
造成美國在寬頻上發展緩慢的原因並不在於基礎設施不健全。其實,美國有80%到90%的人口都已經在寬頻接入的覆蓋范圍之內,只是寬頻接入卻在即將進入用戶的所謂「最後一英里」階段碰到了障礙。
美國以1996年頒布的新《電信法》為基礎的寬頻政策規定:美國各地方電話公司必須將其網路拿出來供寬頻運營商共用,意在通過這樣的管制,鼓勵ADSL(數位用戶線)等採用電話交換系統參與寬頻業務領域的競爭,以大大降低「最後一英里」的連接費用。然而,這一政策忽視了一些細節問題,成為阻礙寬頻網入戶的重要原因。
在幾年前,網路建設過熱,美國曾出現「跑馬圈地」的寬頻建設熱潮。出於對電信容量將迎來爆炸式增長的期待,電信業投資旺盛,然而寬頻業務卻一直未能形成足夠的需求,結果導致電信能力過剩。電信業入不敷出,無法收回投資,日子很不好過,世通、環球電訊等電信巨頭申請破產。
受政策上「最後一英里」障礙的限制,大量閑置的寬頻主幹網路未能接入用戶家庭。因為與窄網不同,寬頻入戶需要更多的設備建設投資。美國各地方電話公司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願意花錢鋪設線路而讓他人坐享其成,而參與競爭的寬頻網運營商因網路泡沫破滅,本來就自身難保,無力投入巨額資金。此外,寬頻政策中的混亂與不統一,也影響著寬頻最大程度地進入居民用戶,如對於以有線電視方式提供寬頻服務的運營商,就不要求其與競爭對手分享網路設施;而整個寬頻業務行業與影視娛樂業等內容供應商之間也存在矛盾,互相制約。正是這種決策上的失誤,導致了美國寬頻業務發展緩慢。
當初中國從日本進口縫衣針的時候,好多人都感驚詫:一個針還要買日本人的?看到了日本的針才發現,我們常用的針是圓孔,而日本的針是長條孔,這是為照顧老人們眼花而設計的。上海內環高架橋不允許1噸以上的小貨車上橋,一個月以後,0.9噸的日本小貨車就在上海接受訂單了。這些都說明了日本的企業十分注重細節。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因為只有營銷部、生產部、物料部、采購部、研發部、製造部通力協作,才能將這件事做好。但是如果你在決策和設計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恐怕你連市場的殘羹剩飯也吃不上一口了。
B. 關於成功與失敗的名言
1、我們破滅的希望,流產的才能,失敗的事業,受了挫折的雄心,往往積聚起來變為忌妒。—— 巴爾扎克
2、沒有十全十美,也沒有人不可或缺,每個人都有這種或那種弱點。當他失敗時,這種弱點將會緩解他的沉痛之情。—— 拉布呂耳爾
3、大多數人是保守的,不輕易相信新事物,但能容忍對現實中的眾多失敗。—— 卡萊爾
4、我的那些最重要的發現是受到失敗的啟示而作出的。—— 戴維
5、人在意志力和斗爭性方面的長處或短處,往往是導致他們成功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代
6、對於不屈不撓的人來說,沒有失敗這回事。—— 俾斯麥
7、有自信這是件好事,但過分絕對地自信則不成過分地自信,則會有很大的失敗在等待著。—— 永守重信
8、不達成功誓不休。—— 陳潭秋
9、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盧梭
10、成功大易,而獲實豐於斯所期,淺人喜焉,而深識者方以為吊。—— 梁啟超
11、最成功的說謊者是那些使最少量的謊言發揮最大的作用的人。—— 塞·巴特勒
12、溫和比強暴更有希望獲得成功。—— 拉封丹
13、命運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東西。雖人各有志,往往在實現理想時會遭遇到許多困難,反而會使自己走向與志趣相反的路,而一舉成功。我想我就是這樣。—— 松下幸之助
C. 跪求「我成功以後你會後悔的我一定會報復」這樣類型的名言或句子
人窮志短語氣低
馬瘦毛長氣力虛
得勢狸貓歡如虎
落沛鳳凰不如雞
有朝一日毛長齊
鳳是鳳來雞是雞
有朝一日龍得水
我讓長江倒流水
有朝一日虎歸山
我將血染半邊天
D. 袁世凱皇帝夢破滅的原因
「絕處高樓多風雨,莫到瓊樓最高層。」這是袁世凱次子袁克文所作,旨在勸阻乃父不要稱帝。不過,袁世凱最終登極,圓了他的皇帝夢,但卻在舉國聲討中下了台,皇帝夢破滅,在位不過83天。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捐資強學會,小站練新兵,推行新政,頗富成效。逼清帝遜位,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很大貢獻。然而後來當上大總統後,野心一步步擴大,最後竟逆共和潮流,欲恢復帝制。前後相較,判然有別。在這個新舊參半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民主共和在近代中國欲深入人心,實在是需要很長的路走。
一 成長發跡
袁世凱是在協助吳長慶辦理朝鮮防務上逐漸發跡的,甲午海戰後,李鴻章保舉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這支新軍發展為後來的北洋新軍,成了袁世凱的重要資本。維新變法興起,袁世凱曾捐資強學會,支持變法,並應允譚嗣同:除舊黨,助行新政,不過在事泄後又向慈禧太後寵信的榮祿和盤托出。在小站練兵期間,他大力襄贊新政,在許多方面都開風氣之先,如他創建了中國第一支警察隊伍,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修建的鐵路——京張鐵路,並積極發展北洋工礦企業、整頓地方政權、廢科舉、開辦新式學堂等。通過辦理新政,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對滿清貴族集團構成潛在威脅,1906年,袁世凱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一、三、五、六鎮交陸軍部管轄,次年,被調離北洋,到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1909年,更被攝政王載灃罷免一切職務,回河南老家養病。
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成了唯一可以與革命黨對抗的軍隊,於是袁世凱再次被清廷重用。袁世凱一方面鎮壓革命軍,另一方面又秘密與革命黨人談判。革命黨人也認為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政治領袖,以總統作為交換條件,袁世凱逼迫清帝遜位,效忠共和。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宣統遜位後,孫中山依約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2月15日,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並依《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以圖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但袁世凱授意屬下策劃假兵變,拒絕去南京就任,最終留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政府,於3月10日就職。
二 登上帝位
當袁世凱登上大總統的寶座後,野心逐步顯露擴大。內閣制對總統權力的削弱顯然與這個雖然具有新思想但是從舊時代過來的人相抵觸,袁世凱需要的是進一步集權。由於民國政治採用的是政黨政治,擁有實權的是由國會選舉出來的內閣總理,而閣揆是在國會中占據席位最多的黨或黨派聯盟的人。袁世凱當然明白其間的關系,所以要想獨裁,必得戰勝國會及其選舉出來的內閣。在第一屆國會召開之際,各大小政黨紛紛重組,以擴大勢力。其中,在宋教仁的領導和主持下,以原同盟會為基礎的聯合其他政黨組建的國民黨為當時第一大黨,在1912年底至次年初的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取得絕對優勢,國民黨的組閣勢必會進一步扼制袁世凱的集權。遂在1913年3月,暗殺了宋教仁。另一方面,袁世凱支持共和黨、民主黨和統一黨的合作,以對抗國民黨,同時分化國民黨議員。這樣就使得國民黨雖占席位最多,卻四分五裂。
在內閣選舉中,袁世凱雖然任命了進步黨人熊希齡為首的內閣,但內閣中的重要部門均是其北洋的人。同時,又聯合各省軍政力量,向國會施加壓力,迫使國會提前制定總統選舉法。並且,在國會選舉總統時,還以武力威脅。在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隨後,袁世凱加緊了稱帝的步伐。首先是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該黨黨籍之國會議員,迫使國會因不足法定人數而停開,進步黨也失去了在北京的政治立足點。1913年1月10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先後代之以御用的「政治會議」、「約法會議」和「參政院」。袁世凱通過政治會議頒布了《咨詢政治會議救國大計令》,為其徹底解散國會提供依據,並且據此設立約法會議。在約法會議上,頒布了《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並通過了《參政院組織法》和《立法院組織法》,隨後又通過了《修正大總統選舉法》,使得大總統的職權和任期與皇帝無異。參政院正副院長和參政均由袁世凱任命。
在外交上,袁世凱為徵得列強對帝制的支持,與1915年5月與日本簽署了除第五項以外的「二十一條」。
輿論上,也為袁世凱登上帝位做了巨大的宣傳。先是其長子袁克定假造袁世凱每天必讀的《順天時報》,將原來反對帝制的文章全換為擁護帝制的文章,不過最後為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靜雪發現,袁世凱曾責其「欺父誤國」。
同時,擁護復辟的親信,請出了美國的古德諾和日本的有賀長雄兩位國際知名的憲法學權威為其復辟帝製做理論上的解讀。1915年8月,古德諾在《亞細亞日報》發表《共和與君主論》,鼓吹帝制,認為的文化傳統使得在中國,君主制較共和體為宜。
楊度也竭力鼓吹帝制復辟,他寫了《君憲救國論》,並於1915年8月14日,在袁世凱授意下,成立籌劃帝制的籌安會。籌安會成員除了楊度外,還有嚴復、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孫毓筠,被稱為「六君子」,在全國發起了復辟帝制的輿論攻勢。
交通系的梁士詒捐款組成了全國請願聯合會,向參政院呈交請願帝制書,並要求參政院召開國民會議,解決國體。通過參政院,議決了以「國民代表大會」來決定變更國體問題,並制定通過了《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15年12月11日,依此法進行了「國體投票」,全票通過君主立憲。並且於次日,在參議院的又一次「勸進」後,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12月31日,令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並於1916年元旦登極。
E. 國共兩黨兩次合作破裂的標志各是什麼分別進入了什麼時期
1、國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版戰線。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權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黨右翼勢力徹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中國進入十年內戰時期。
2、國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6年6月,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進入第三次國內革命戰勝時期,也就是解放戰爭時期。
(5)成果破滅擴展閱讀:
兩次合作的革命成果:
1、國共第一次合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2、國共第一次合作: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長期得到蘇美英等盟國的支持;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F. 房地產泡沫一旦破裂意味著什麼
樓市泡沫破裂導致的後果 :1 目前我國的支柱行業是房地產業。樓市泡沫破裂會回使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答放緩。我今年的國民經濟增長目標是保持8.0%的增速,樓市倒了,國民經濟增長目標就不會完成。當然不需要擔心這一點,因為我國政府在扶持房地產的發展。2.樓市泡沫破裂,如果樓市倒下了,那麼與樓市相關的行業如:建築材料,裝飾材料,水泥生產也,鋼鐵業,等許多工業部門也會進入低迷狀態,會制約其發展。3 .會導致大量的農民工失業。因為農民工的絕大多數是在建築行業工作。農民工是社會的低收入人群,農民工失業會加劇社會的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甚至會造成社會治安的問題。總之,其嚴重性非常大,所以現在政府在謹慎的處理此問題,抑制樓市泡沫的進一步加大。
G. 前蘇聯載人飛船登月為何破滅
20世紀60年代裡,美國全力以赴執行它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發出了一個接一個的捷報。前蘇聯口口聲聲說:人登月不是前蘇聯所求,實際上並非如此。叛逃的前蘇聯記者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羅夫1971年在英國(泰晤士報)曾撰文寫道:「前蘇聯人很久以前就知道自己不能製造一枚登月用的火箭。1968~1970年用『質子』火箭發射了四個不載人空間艙繞月飛行並返回地球,後來前蘇聯稱它為探測器,其實完全是改進的『東方』塑載人宇宙飛船。該飛船有軌道艙、防熱屏、無線電通信系統以及溫控系統,軌道艙至少能載一名或兩名宇航員到月球並返回地球。」前蘇聯亦聲稱要作載人月球旅行,打算不惜任何代價保持它的空間優勢形象。據說,1967年10月革命50周年之際,前蘇聯想進行一次載人月球飛行,但因故未能實現。同年3~4月試圖作兩次繞月飛行,均以失敗告終,後來才改為發射探測器。1967年,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對西方記者說:「我可以說,前蘇聯在人登月競賽中不會被美國打敗。」另一位宇航員基托夫寫道:「我夢想繞月飛行……宇航員將有一個仔細觀察月球的好機會。」宇航員阿列克謝·列昂諾末說:「在最近的將來,人會旅遊月球。如果我幸運的話,將指派我先登月。」1968年,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宇航員柯林斯在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邂逅一位前蘇聯宇航員時,兩人談論起各自國家未來的飛行任務。前蘇聯宇航員說:「我期望不久能進行一次繞月飛行。」赫魯曉夫也提到前蘇聯登月計劃。他在回憶錄中向故去的科羅廖夫表示敬意時寫道:「我很抱歉,當他在世之年來能把人送上月球。他死得太早了!」1968年6~10月,前蘇聯連續發射「探測器5號」和「探測器6號」,前者繞月飛行6天,返回地球,濺落在印度洋海面上;後者也繞月飛行,迅速返回地球,降落在前蘇聯中亞細亞回收區。這些空間活動表明前蘇聯在進行不載人飛向月球的預演,因為探測器本身就是為宇航員駕駛而設計的,如「探測器5號」有指令艙(軌道艙),「探測器6號」回收的降落傘和指令艙與「探測器5號」相同。據西方觀察前蘇聯空間活動專家查爾斯·維克指出,探測器作了發射逃逸系統試驗,無疑是應用於載人宇宙飛船。
到1968年底,前蘇聯感到難以登上月球,未批准准備登月的一位宇航員起飛。一年後,這位宇航員作腹膜炎手術時死亡,前蘇聯還為他舉行了簡短的小規模葬禮,他被埋在距赫魯蹺夫墓地不遠的地方。
盡管前蘇聯為月球探測器系列投入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但最後也未把人送上丹球。1972年,美國尼克松政府終止登月活動,政府又取消了空軍擬定研製「載人軌道實驗」的計劃,批准了研製太空梭的計劃。可是,有跡象表明前蘇聯仍在繼續它的載人月球飛行,例如它正在研製超級助推器。美航宇局局長詹姆斯·韋布60年代末在國會討論空間預算的聽證會上曾提到前蘇聯巨型火箭,推測其高120米,比「土星5號」大,可採用較少燃料,並已製造出比美國略小的月球艙。1976年,美國中央情報局首先證實前蘇聯有三枚巨型火箭:第一枚於1969年6月起飛前爆炸,死亡很多人;另兩枚於1969年6月和1972年11月起飛不久就爆炸了。當時,前蘇聯研製的火箭一無軍用,二又不發射空間站,唯一的用途就是把載人宇宙飛船送上月球。
1989年,前蘇聯第魚次讓美國代表參觀了在莫斯科航空研究所展出的登月艙和指令艙,它曾計劃在1967年提前美國兩年先登月,但因為缺乏重型運載火箭而成為泡影。
若從科學價值采著,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比前蘇聯明行者」自動化飛行獲得更多有價值的科學資料。「阿波羅」月球艙的兩名宇航員可以實地勘查月面,有選擇地收集月岩和土壤,安放長壽命科學試驗和觀測儀器,如地震儀測量月面地震。有的儀器到1989年7月還向地球發送數據,並向月球釋放觀測月空小衛星。因此,一次「阿波羅」登月實踐和取得的成果相當於12次以上的前蘇聯自動化探測器飛行。每次自動化飛行耗資是一次載人飛行的1/4,所以前蘇聯整個探月費用幾倍於載人飛行,更何況前蘇聯的探測器取樣返回有一半是失敗了。美蘇取回的月岩總量是385:1。盡管如此,前蘇聯「月行者」仍不失為兒童最喜歡的玩具。在「月行者」飛行一年後,莫斯科兒童玩具店仍在出售「月行者」玩具。1973年後,前蘇聯放棄了自動化探測器取樣飛行。
人類要全面了解月球,對探月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做出回答,以及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還有待21世紀重上月球探索。
H. 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的成果和破裂的直接原因
國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1922年6月發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對於時局的主張》,明確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階級聯合戰線的主張。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討論了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正式確立了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方針。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開西湖特別會議,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經過充分討論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使國民黨成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條件下,共產黨員可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實現兩黨的合作。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接受共產國際執委會《關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系的決議》,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孫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同意國共合作,歡迎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決定聯俄、聯共,對國民黨進行改組。1924年1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宣言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這次國共合作促進了民主革命的發展,廣泛地動員了工農群眾,開創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進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1927年國民黨右派發動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國民黨右翼勢力徹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編輯本段]國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一次國共合作從形成到破裂 ,只經歷了三年半時間。史學界對合作破裂原因的探討 ,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於問題本身的復雜性
,至今對此仍未獲得一致的看法。本文擬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嘗試進行一些深層的探索 ,說明幾個長期被忽視或未深入研究的問題。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是在國共雙方均無聯合意念的情況下 ,而由共產國際帶包辦性的幫助和國共兩黨領導人會商同意迅速實現的。眾所周知 ,這個迅速實現的合作
,曾經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同時 ,由於在合作形成過程中的工作過粗 ,也留下了不小的隱患 ,這又直接影響了國共關系的健康發展
,並最後成為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國共合作是共產國際首先提出的 ,兩黨合作的迅速實現 ,主要由於共產國際指導思想上的急於求成
,結果導致了工作中一系列重大的失誤。為了盡快實現國共合作 ,共產國際不惜放棄無產階級革命原則 ,認為「中國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團是國民黨」[1] (p76 )
,中國共產黨的地位和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在《孫文越飛宣言》中 ,竟然同意孫中山「共產組織 ,甚至蘇維埃制度 ,事實上均不能引用中國」的錯誤觀點
I. 期望破滅怎麼辦
呵呵 別想那麼多 當成一種經歷吧 好好想想軍訓帶給你的不只是升國旗才可以檢驗成果吧 或許你還有不足 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