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取得了那些科技成就
國內的可以參考科學技術進步獎。當然2015才開始,目前似乎還沒有比較重大的專科學發現。
2015年國家科屬學技術進步獎獲獎情況
2015年1月9日,「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敏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與東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現代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美的空調《房間空氣調節器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項目從空調器的核心部件、控制系統、製冷系統三方面進行節能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取得了多項創新突破,並實現了產業化。
2. 2015年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屬呦呦主要成就
2015年諾貝爾科學抄獎獲得者屠呦呦主襲要成就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 榮獲2015年度中國最高科技獎的科學家是誰
自2000年至2014年,共有25位科學家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包括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葉篤正、吳孟超、吳征鎰、閔恩澤、謝家麟,等。
其中,2002年度、2006年度和2014年度,都只有1位科學家獲得最高科技獎;2004年度,最高科技獎首次空缺。
2015年度最高科技獎為何再次空缺?
「對此我們只能表示遺憾。」據負責評審具體事宜的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介紹,「我們是嚴格按照評選程序來的。」
據介紹,與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的申報制不同,國家最高科技獎採取的是推薦制,有推薦資格的單位和個人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經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認定的符合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的資格條件的其他單位和科學技術專家。
據該負責人介紹,有資格推薦2015年度國家科技獎的機構和專家共有130多個。通過上述渠道推薦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候選人共有9名,第一輪評審從中選出3名候選人;在第二輪評審中,3位候選人的得票數均未過半,其中有的就差「一兩票」。
「國家科技獎一直遵守『寧缺毋濫』的原則,最高科技獎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該負責人介紹,最高評審委會的專家經過討論,達成共識:這3位候選人雖然都很優秀,但距離最高獎還有一定差距。
一位參與評審的專家表示,今後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可能會成為常態。
屠呦呦為何未能獲評最高獎?
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為何未能獲評國家最高科技獎?
1969年1月,屠呦呦以組長的身份加入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971年10月4日從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此後的時間里,她還參加了青蒿素的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充分證明了抗瘧疾的有效性。
其實,早在2011年,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就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這年9月,美國拉斯克基金會把當年的臨床研究獎頒發給屠呦呦,以表彰她在青蒿素研究中做出的卓越貢獻。拉斯克獎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屠呦呦是該獎設立65年來首次獲此殊榮的中國科學家。在2011年的頒獎典禮上,斯坦福大學教授露西·夏皮羅這樣評價屠呦呦:在人類的葯物史上,我們如此慶祝一項能緩解數億人疼痛和壓力、並挽救上百個國家數百萬人生命的發現的機會,並不常有。
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被國際同行譽為「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醫學創舉」。她榮獲拉斯克獎後,不僅蜚聲國際,在國內也引發廣泛關注。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曾致賀信:屠呦呦研究員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充分說明了中醫葯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展示了中醫葯學的科學價值,體現了我國在生物醫學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振奮了廣大中醫葯工作者的精神。
「我們只能說,我們是嚴格按照評選程序辦事。」據國家科技獎勵辦負責人透露,在2015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過程中,沒有個人或單位推薦屠呦呦。
4. 2015年度劉永坦獲國家科技獎嗎
1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內勵大會。容華南理工大學5項成果(第一完成單位3項)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2項,是學校獲得國家獎最多的一年,獲獎總數量和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數量均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其中體現原始創新性研究水平的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5位。這是學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連續三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也是今年廣東省唯一牽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的單位;同時學校自2010年後再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5.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6. 2015年我國科學家誰,獲得諾貝爾幾等獎
2015年我國科學復家屠呦呦獲得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015年10月5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葯學家屠呦呦以及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的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7. 2015科技創新領獎禮獲獎名稱
2015年度科技創新人物:屠呦呦、陳薇、裴端卿、劉靜、周濤、邢繼、吳希明。
年度科技創新團隊: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研製團隊、外爾(Weyl)半金屬研究團隊、新一代運載火箭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團隊。
屠呦呦
屠呦呦創新性地使用了低溫萃取方法提煉出了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這項研究是整個20世紀下半葉人類偉大的醫學創舉之一,也是中國科學家對人類的貢獻。
陳薇
陳薇和她的團隊在埃博拉疫苗研究上所取得的進展,為受困疫區的無數生命打開了希望之門,也開創了由中國科學家研究、中國製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開展臨床試驗的先河。
裴端卿
裴端卿和他的科研團隊創造性地找到了可工廠化生產的「萬能細胞」,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的全新的幹細胞誘導因子,讓世界都真切地看到了器官再生的美好願景。
劉靜
劉靜和他的同事們對液態金屬的研究,是中國科學家在熱點科學領域中的一個原創性科研成果,他們取得的一系列突破將被打上深深的中國烙印。
周濤
周濤用大數據分析的新視角,重新審視我們所面對的這個世界,他帶領一群年輕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道路上,邁出了自己堅實的腳步。
邢繼
邢繼和他的團隊從「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創新理念出發,讓中國核電的安全性步入了世界先進行列,也讓我國成為世界第四個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國家。
吳希明
一樹之高,利劍出鞘。武直10,捍衛和平的國之重器,跨越了一個時代,托起了中國直升機工業走向世界的希望,開創了中國武裝直升機的新紀元。
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研製團隊
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首發星的研製成功,是中國科學家對全球衛星定位導航技術做出的又一貢獻,再次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中國智慧。
外爾(Weyl)半金屬研究團隊
從理論突破到晶體制備,最後到「夢幻測量」,外爾費米子的發現,是系列創新、系統創新的合成體,是中國科學家在前沿科學領域實現具有先鋒性的重大突破。
新一代運載火箭液氧煤油發動機研製團隊
十年磨一劍,一箭動九霄。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進入綠色環保的新時代,中國人邁向太空的步伐將會更加堅定更加有力。
8. 交通部2o1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五項大獎。在這五項獎勵中,級別最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獲獎者不超過2名,獎金金額每人500萬元人民幣,由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頒獎。它主要是獎勵在當代科技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傑出科學家。
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2000年度
吳文俊,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
王選,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黃昆,中國固體物理學、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之一。
2002年度
金怡濂,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2003年度
劉東生,中國環境學專家、地質學家、「黃土之父」;
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2004年度
最高獎得主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著名氣象學家;
吳孟超,「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2006年度
李振聲,著名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學家。
2007年度
閔恩澤,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
吳征鎰,著名植物學家,植物區系研究的權威學者。
2008年度
王忠誠,我國神經外科的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稀土之父」。
2009年度
谷超豪,享有國際盛譽的數學家;
孫家棟,「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2010年度
師昌緒,被譽為「高溫合金之父」;
王振義,內科血液專家、血液研究的領軍人物。
2011年度
謝家麟,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良鏞,被譽為「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
2012年度
鄭哲敏,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王小謨,「中國預警機之父」。
2013年度
張存浩,我國高能化學激光、分子反應動力學開拓者和奠基人;
程開甲,我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14年度
於敏,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
2015年度
最高獎得主空缺。
望採納~
9. 2015年諾貝樂獎科學家獎是哪一項
2015年諾貝爾獎科學獎
1、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內學獎授予中國女葯學家容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2、日本加拿大科學家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以表彰他們在發現中微子振盪方面所作的貢獻。
3、三名科學家分享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以表彰他們在基因修復機理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10. 保定市科技局2015年科技成果獎
保定市科來技局調研成果榮獲源全省科技系統一等獎。
3月17日河北省科技廳近日公布了《關於表彰2014年度河北省科技系統優秀調研成果的決定》,保定市科技局報送的科技調研報告《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推動科技創新》獲得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受到省廳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