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急求有關濰坊市農村金融的相關數據近三年的
濰坊農業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已經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特別是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化、國際化,全市呈現出了向現代化農業迅速邁進的良好發展趨勢。在這一新的時期,農業與金融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何認識農業新的發展趨勢,如何加大金融對農業的支持力度,不僅關繫到農業和金融業自身的發展,而且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一、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
我市自199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農業發展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面對國內外市場的劇烈競爭和即將入世的挑戰,又不失時機地實施了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在有關政策的激勵引導下,全市農業經濟空前活躍,具有現代農業特點的典型和新生事物迅速涌現,呈現出向現代農業邁進的十大發展趨勢。
(一)農業發展從增產型向增效型加速轉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向深層次推進。
按照農業經濟國際化的要求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是濰坊農業的新特點。各地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積極發揮農業比較優勢、培植農業比較優勢,再創濰坊農業新優勢,使我市農業結構調整向更深的層次推進。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品種調新。更新、引進和培育市場適銷的新品種的熱潮正在興起。政府、農民、龍頭企業聯手,採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從國外、全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毗鄰省份地區引進一大批具有較高科技含量、適合市場消費需求的優質新品種,品種更新速度明顯加快。2000年,全市引進、試驗、推廣種養業新品種1000多個,種植業良種率達到97%,養殖業良種率達到85%以上。二是品質調優。各地都加大了農產品名牌戰略的實施力度,優質農產品注冊商標成為一種時尚,全市有38種農產品取得綠色食品標志,有188種農產品注冊了商標。為提高我市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開始按國際標准組織生產,按國際慣例進行運營,農業生產、農業監測、農產品評價「三大標准體系」正在建立完善。三是區域結構調特。各地打破「樣樣都有一點,樣樣只有一點」的格局,注重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對區域農業進行整體規劃,形成了具有較大規模的特色農業基地,象壽光的蔬菜,昌樂的西瓜、肉鴨,安丘的大姜、大蔥、諸城的肉雞和得利斯系列肉製品,都形成了面積達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連片種植、養殖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具有十分鮮明的區域經濟特色。
(二)農民分工分業和土地規模經營明顯加快,一批實行專業化經營的核心農戶脫穎而出。
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近年來農民的分工分業和階層分化也明顯加快。農業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的速度開始提升。全市縣以下小城鎮已發展到226個,城區人口達到230萬人,城市化程度達到39%。與此同時,農業經營戶的分工分業也明顯加速。在眾多兼業農戶逐步從種植業分離出來的同時,土地相對集中和農業規模經營又呈加快勢頭。第二輪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不變政策的全面落實,為建立「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土地流轉制度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些地方,通過土地使用權的有償轉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一批專業化經營的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農產品加工運銷大戶成為發展高效農業的市場主體,規模經營效益和區域特點日益突出。另外,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投資開發農業生產基地,使一批農民成為新一代的農業工人和產業農民。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向廣度和深度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快速崛起。
我市自提出並實施了農業產業化戰略以來,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一大批龍頭企業群體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帶動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全市70%以上的耕地成為龍頭企業的配套基地。近幾年,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需要,全市按照「大(規模)、高(高水平)、外(外向型)、強(強帶動)」的要求,集中扶持建設一批大的龍頭企業。通過政府扶持、與國外合資、利用先進技術改造等多種途徑,組織國有、集體、聯戶、個體、外資一起上,大力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培植起了一批外連市場、內聯基地、農戶的龍頭企業群體。這些企業依靠現代化的物質裝備、信息手段和加工技術,按照標准化組織生產,通過訂單農業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成為帶領農民進軍國際、國內市場的「航空母艦」。如諸城外貿集團,肉雞產品在日本市場免檢,對日出口占我國出口日本總量的40%;澱粉生產能力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色素年加工能力佔世界市場的二分之一;全國6個省市有諸城外貿集團的基地。諸城市僅外貿公司和得利斯集團兩個龍頭企業,就帶起20多萬農戶搞養殖,占總戶數的90%以上。現代化的龍頭企業建設,增強了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了農業走向市場的步伐。目前,全市已建立各類龍頭企業4000多家,其中,有4家國家級、5家省級、50家市級,年加工能力達600多萬噸。
(四)工商企業競相投資農業領域,正在引發農業逐步趨向多元化經營新格局。
我市當今農業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良好的農業基礎,突出的產業優勢,日益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優惠的政策,使我市農業成為工商企業投資的熱土,並表現出五大特點:一是投資主體多。過去農業的投資主體主要是國家和集體。近年來初步形成了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一些曾經跳出農門務工經商的農民企業家,憑著雄厚的資本實力和經營才能,投資農產品的加工、儲藏、運輸業,為農業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隨著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我市的農業投資環境備受外商青睞,目前,全市與瑞士、諾華、美國孟山都、法國福克斯等一批大財團建立了廣泛合作關系,興辦外商獨資和合資企業459家,利用外資2.39億美元。二是投資領域廣。有搞名特優新農產品基地的,有投資種子種苗業、農產品加工的,也有投資辦農產品市場的,還有投資荒山、丘陵開發觀光農業的。三是投資規模大、一般每個投資項目都在百萬元以上,象日本池田株式會社在安丘獨資創辦的福華食品有限公司,兩期投資達到1400萬美元。四是投資項目科技含量高。工商企業投資農業都非常注重科技進步,一般都有科研機構作依託、有農業科學家和各方面農技專家參與。如以北京大學為技術依託的生物技術開發園區,正在建設的四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匯集了全國及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技術成果和高層次人才,已有20多名院士、30多處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在走廊落戶。五是經營方式新。一般都做到以市場為導向、公司化運作、企業化管理。這種工商企業家攜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熱潮,不僅使資本缺乏的農業增加了資本,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商企業家引入了經營農業的全新理念和全新的農業經營方式,這將會引發傳統農業一場新的變革,也對轉變金融投資理念產生一定的影響。
(五)農民開始注重提高組織化程度,專業合作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我市農民越來越感到單家獨戶和提籃小賣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不適應。組織起來搞加工,聯合起來闖市場已成為眾多農戶的共同心聲,符合國際農業發展共同趨勢的農業產後加工流通領域的合作應運而生。全市已涌現出了5000多個各類農業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社,46%以上的農民加入了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這類農業合作組織大多是與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和專業大戶發展相伴相生的,它是農戶以相同的產業經營為基礎,組織起來進行技術、資金、加工和營銷等方面的服務。通過合作降低市場風險,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形式和功能:一種是以共同的技術需求為基礎,組建專業技術協會。主要是相互交流技術經驗,由懂行的社員或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來為全體成員提供技術推廣服務。這類合作組織主要存在於種養業。象肉鴨養殖協會、蔬菜生產合作社等等。第二種是以農產品加工、營銷為主要合作內容,旨在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和市場營銷水平,合作創立共同的農產品品牌,使全體成員共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增值利潤,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全面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寒亭固堤鎮的西瓜協會,諸城綠寶蔬菜協會都打出了合作社的注冊商標和地方名優品牌。第三種是類似於行業協會的專業合作組織。這類組織主要是通過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聯合協作,協調農產品原料收購價格,協商產品的銷售價格和有關政策,避免價格劇烈波動、互相哄抬搶購原料和競相壓低外銷價格等生產者之間無序競爭,促使該行業穩定發展,使農民和加工企業從生產穩定發展中得到好處。
(六)農業經營突破了社區封閉性,出現了全方位開放的態勢。
農業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打破了傳統社區界限,在越來越廣闊的地域空間上實行優化配置。一方面,全市通過實施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農業對外開放和對外招商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好勢頭,各地興起了農業招商熱。通過參加和舉辦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洽談會、到國外招商等形式,吸引國內外客商前來洽談投資。今年的壽光蔬菜博覽會就吸引了聯合國農畜牧組織、世界銀行、歐洲聯盟等35個國外組織協辦,7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外商參會、參展,簽約項目92個,合同額1.5億美元。去年,全市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2299個,其中,50%以上屬於農業領域種養和農產品加工項目。另一方面,我市有一技之長的農民也把農業發展的眼光投向省外和國外。通過走出去,到國外建農場、搞基地、辦加工企業、設立經營公司或辦事處,產品就地銷售,把生意做到國外,開通濰坊農業走向世界的直接通道和信息窗口。目前全市已在國外建立各類農業企業、站點近100個,到國外從事農業生產的上千人,年創外匯近1億美元。壽光市已在美國的洛杉磯、西雅圖等地創辦農場4家,設立經銷公司11家,年經營額2000萬美元。我市農業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促進了農業生產與國際市場的對接。
(七)工業化裝備和經營理念正在引入農業,企業化方式經營管理農業方興未艾。
伴隨著農業市場化、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迅速發展,農業的工業化生產正在廣泛地採用。設施農業、溫室栽培、工廠化養殖正在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的生力軍。我市與以色列合資的濰禾農場,從育苗到生產,全過程實現了微機自動化控制,走進大棚就象進了農業生產車間。位於壽光北部的卧鋪鎮,依靠設施農業和無土栽培技術,創造了鹽鹼地生產名優蔬菜的奇跡。無土栽培技術、微滴灌技術、生物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已進入了普通農民種養大棚。我市農民傳統的農業經營理念正在被現代的綠色生產經營理念所取代。農業高新技術生態原理和工廠化生產的綜合,使我市正在走出一條把自然再生產與工業化生產有機結合的全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八)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青睞,多樣化的農業功能開始顯現。
我市全面進入小康階段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普遍提高,對農業正在產生重大的影響。人們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講營養、講健康安全的消費變化,引導我市農業出現了綠色食品熱和有機農業熱。壽光市適時叫響了壽光綠色蔬菜的品牌,在全市推廣了綠色食品蔬菜標准化生產技術,從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種植管理等各環節,嚴格按標准組織生產。今年壽光蔬菜高科技示範園等5個「無農葯殘毒放心菜」生產基地和兩個「無農葯殘毒放心菜」專營區,已經農業部、山東省人民政府授牌,為帶動擴大標准化生產基地規模,打造過硬的蔬菜品牌,進一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創造了條件。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使人們的環境意識覺醒,對良好的生態環境的追求使農業的生態功能得以呈現,在優化生態環境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逐漸形成共識。有機、生物施肥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節水灌溉技術在農業生產上廣泛使用。尤其林業,以生態功能為第一目標,將營造和保護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與集約經營的高效經濟林建設結合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主題。人們生活消費水平的提高,休閑時間增加,假日經濟火爆,引發了農業的休閑功能。迎合人們的消費需求,花卉業迅速發展成我市的支柱產業。以安丘的青雲山、奎文的金寶樂園、濰城的浮煙山森林公園為代表的我市休閑觀光農業也迅速崛起,在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使人們意識到農業不僅能為人們提供衣食等物質產品,而且還能夠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提供休閑娛樂等精神產品。農業功能的多樣化開發應用,進一步拓寬了人們發展農業的視野,開辟了農業生產經營的新天地。
(九)農業科技熱潮迭起,科技興農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
近年來,我市把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作為科技興農的突破口來抓,各地實施「良種工程」的力度大大增強,高科技含量的種子種苗業得到廣泛重視。有些蔬菜種子超過了黃金價格,但仍成為農民的搶手貨。農業科技開始從高產技術到高效技術的轉變,高產模式栽培正在被高效優質安全的標准化生產技術所取代。全市的272處農業科技示範園和4條農業高新技術走廊成為農業高、精、尖技術引進、推廣和科研的「集散地」和示範區。科技園區內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2%。農業企業與科研院校、科研人員聯手,使農業土地資本、工商資本、科技知識結合找到了有效的載體。科技人員下海,以技術參股、專利成果折股等等多種形式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興辦農業科技企業,鄉鎮農技站、農技員通過土地反租倒包和股份合作等形勢,領頭創辦農業科技服務實體,使一批農大畢業生和農科人員成為直接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農民學科技用科技成為自覺追求。全市每年有20多萬人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累計有8萬多農民獲得了「綠色證書」,許多農民拿到中級甚至高級技術職稱,不少農民掌握了外語,成為跨國經營的行家裡手,農民自費請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技術在我市已不再鮮見。
(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破修修補補的格局,全面推進高標准大規模建設。
濰坊地形地貌復雜,農業自然災害時常發生,嚴重製約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市痛下決心,把推進高標準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來抓。著眼於增強糧食生產能力的500萬畝標准農田建設正在進行,力爭用幾年的時間達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樹成行、排灌配套、早澇保收」的標准。水利建設,以緩解水資源緊缺為主線,重點抓了蓄水、調水兩大工程。蓄水工程重點是大型水庫的除險加固,恢復和提高蓄水標准。工程完成後,可增加蓄水2億方。調水工程,採取「多庫串聯、水系聯網,優化配置水源」的辦法,建設大型長距離跨流域調水工程,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與此同時,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十分注重工程建設與生態建設的緊密結合,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使河道整治、水庫整修、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生態林建設同步進行,這種高標準的農田基本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扎實的基礎保障。各縣市區還把搞工業開發區的思路引入到農業建設中來,對成片的土地進行綜合整治,搞好「四通一平」,整體推出對外招商,成為集約化經營的農業開發區。
二、關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農業發展的總體趨勢表明,我市農業正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急劇變革的轉折時期,農業發展正處於十分關鍵的階段。面對這種新的發展態勢,必須對現代農業的先進典型和新生事物給予積極引導和大力扶持,不失時機地推進農業實現新的突破。而這種突破離不開金融的支撐作用。回顧農村經濟體制改造20多年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每一次大的飛躍、農村改革的每一項大的突破,必然帶來農村金融體制上的大改變和業務上的大發展。在我市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金融行業應在更高的境界上重新定位,充分發揮金融的杠桿作用和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積極支持全市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著力支持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提供服務、促進發展的綜合功能,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也是金融業務發展新的增長點。近幾年,我市通過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形成了1800多家大型龍頭企業,70多家龍頭企業集團,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象諸城外貿集團公司是我市較早推行產業化經營的以肉雞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為了進一步膨脹規模,拓寬經營渠道,這家公司在金融部門的支持下,僅去年一年就投資1.5億元,擴大澱粉、熟食品、色素等骨幹項目。年肉雞加工量達到14萬噸,去年年出口3.4萬噸,佔全國出口量的11%;澱粉年加工能力達到34萬噸,佔全國出口量的四分之一;色素年加工能力2億克,成為全國最大的天然色素生產基地。去年,這個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3億元,利潤1.5億元,年出口創匯8000萬美元。良好的效益,使多家銀行與之建立了相互信任和相互依存的良好銀企關系。昌樂縣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幾年時間就形成了樂港、永昌、佳盛、凱盛等一批骨幹龍頭企業,年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因此,今後金融部門應加大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發展力度。不論是新辦企業還是老企業改造,誰有前景支持誰。要在繼續支持市場型、中介組織型等多種形式的龍頭企業的同時,重點支持發展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出優質企業金融客戶,通過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創造名牌,佔領市場,在新的層次和境界上實現「雙贏」。
(二)大力支持發展新興主導產業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經營,會使經濟迸發出巨大的活力。活躍的經濟必然給金融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農業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在傳統農業和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生產風險確實很大,金融對農業投資一度進入低潮。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農民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逐步提高,因市場需求而逐步興起的新興主導產業成為我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也為農村金融開辟了新的市場。畜牧業在穩定發展豬、肉蛋雞生產的同時,肉牛、奶牛、羊、兔等食草性動物以及肉鴿、狐狸、貂等特種動物養殖業將持續快速發展。海洋水產業實行捕撈與養殖相結合,海水養魚、養蝦、養蟹以及稀有品種養殖前景十分廣闊。花卉是我市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由於市場前景好、效益高,規模不斷擴大。全市花卉面積發展到5萬多畝,畝效益都在萬元甚至十幾萬、幾十萬元以上。隨著我市農業經濟國際化戰略的深入實施,一大批具有農業比較優勢的特色農產品和品牌產品,象壽光蔬菜、昌樂西瓜、濰縣蘿卜、青州柿餅、安丘蜜桃等正在培植壯大,逐步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對新興產業,通過產業化經營,不斷完善共同利益機制,化解經營風險,把農業由平面開發納入多層次立體開發,有力地促進了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培植一個主導產業、發展一批加工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鏈條、出口一批系列產品、富裕一方群眾的良性循環系統,有效地吸收轉化本地農產品,提高了附加值,增加了農民收入。與此同時,當地金融也得到了健康發展。我市凡主導產業突出、產業化經營好的地區,當地居民儲蓄明顯增加,金融資產質量也明顯提高。
(三)支持發展高科技農業
高科技農業的總體特徵是科技含量高,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產量高、品質優、價值高、成本低,效益好。因此,高科技農業的投資回報率也比較高。據資料表明,農業科技投資的內部收益率世界平均達到40%,其中亞洲國家為67%,拉丁美洲為42%,22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平均40%,我國農業科研投資的內部收益率也高達56%—60%。因此,高科技農業成為非政府部門投資的重點。為提高我市的農業科技水平,全市大力組織實施了「種子工程」,多層次、大規模引進、推廣市場前景好、效益高的名特優稀新品種,大量採用組織快繁、種子包衣、胚胎移植等先進技術,實施工廠化育苗,有效地提高了種、養業良種率。實施「種子工程」不僅提高了全市農產品質量,也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種、苗企業到我市投資。僅壽光市就有世界500強之一的瑞士諾華集團,以色列、美國等多家公司來建立種子公司。我市正在規劃建設的農業高新技術走廊,成為高科技農業項目的投資熱土。率先建設的濰坊至壽光農業高新技術走廊,總長50公里,第一期建設面積十萬畝,吸引投資近3億元,現已基本建成了40個高新技術項目,消化吸收高新技術成果60多項。壽光蔬菜高科技園被確定為科技部重點科技推廣項目區,北京大學生命科院和山東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山東省蔬菜研究中心到此落戶。農業高新技術走廊在為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帶來無限商機的同時,也為我市的金融行業開辟了廣闊的市場。
(四)扶持種、養、加大戶
隨著我市民營經濟的發展,在農業領域出現了一大批種、養、加大戶。他們多數為農村有一技之長的「小能人」。他們憑借自己的原始積累,再通過合夥、入股、民間借貸等途徑籌集一定的資金,使自己的生產經營達到一定的規模。這些種、養、加大戶由於數量多,幾乎遍布每個鄉村,因此,成為帶動鄉村經濟的最活躍因素。然而,由於資金所限,他們的規模不大,帶動力不強,如果金融部門積極給予資金扶持,他們就會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帶動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象壽光市孫家集鎮通過政府扶持、銀行信貸支持,使以蒜苔為主的蔬菜加工冷藏業迅速發展,一年就涌現出20多個加工大戶,每戶建有1—3個恆溫冷藏庫。僅此一項年銷售收入就達到2.5億元。安丘市農民吳衛東創辦的東方紅食品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大蔥、大蒜和牛蒡種植出口,去年完成銷售收入8000萬元,出口創匯900萬美元,實現利稅800萬元。帶動起專業化生產基地2萬多畝,專業戶1萬多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使農戶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他們的經濟活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五)大力支持農村公共設施建設
濰坊作為農業大市,農業的基礎設施總體上還比較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農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約外,還有消費環境方面的制約。能否在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盡快解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關繫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成敗。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資金問題,如果單靠每年自然增長的地方財力,顯然力不從心,而金融卻可以發揮巨大的杠桿作用,在短時間內較好地解決問題,並且信貸資產安全能夠得到保障。事實證明,國家實施農村和農業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客觀上為金融部門提供了難得的商機。各金融單位應抓住時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加大投入力度,以農村的水利、道路、電網、通訊和農產品市場設施為重點,大力支持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條件和生活居住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六)大力支持加快城市化進程
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是我市實現現代化必須跨越的歷史階段,也是解決目前農村和農業諸多問題的關鍵。我市把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和小城鎮建設作為全市農村工作的三篇「大文章」一起運作、整體推進,推動了生產要素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多數龍頭企業都集中到了城鎮,轉移農業勞動力達70萬人。目前全市縣以下小城鎮發展到226處,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公里,鎮區人口達到230萬。其中2萬人以上的20個,1萬人以上的40個,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39%。據專家論證,小城鎮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農村各種資源合理配置、調整和聚集的過程,是解決農民收入過低的根本出路;是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是擴大內需,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持久的動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市自1994年至今,全市小城鎮建設累計投入達40多億元,其中90%以上是社會投入。在今後的城市化過程中,銀行可以憑借自身強大的資金實力,對小城鎮發展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完善等多方面予以信貸支持,前景是十分看好的。
Ⅱ 韓城大紅袍花椒的栽培歷史
花椒始見載於來《詩經》。古代自常將花椒與酒配製,稱作椒酒。《齊民要術》多次提到用於調味。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此麻現已形成四川風味的一大特色,並為廚師所廣泛應用。
大紅袍花椒,韓城所產則以「穗大粒多、皮厚肉豐、色澤鮮艷、香味濃郁、麻味適中」而久負「中華名椒」之盛譽。1994年榮獲全國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優良產品」獎。1998年榮獲中國農學會「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認證書。2000年被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
(2)名特優新證書擴展閱讀;
花椒主要產自與中國四川、陝西、河南、湖南、河北、山西、雲南、貴州等省,四川產的花椒質量好,以河北、山西產量為高。
1、雲南產的花椒品種是青椒。
2、四川產的花椒品種是金陽的青椒、江津的青椒、漢源椒、茂汶椒。
3、陝西產的花椒品種是韓城的大紅袍、鳳椒。
4、甘肅產的花椒品種是伏椒、秋椒。
5、山東產的花椒品種是大椒、小椒。
Ⅲ 現在辦養殖場有什麼手續,需要辦理什麼證件,這些證件在哪裡辦理!知道者請告訴我謝謝!
養殖處處長 樊祥國(一)
全國水產養殖生產仍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海淡水養殖發展勢頭強勁,漁業重點省的優勢區域和主導品種正在逐步形成;水產養殖經濟運行基本平穩,水產養殖產品價格上升,比較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主要特點如下:
1.水產養殖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繼續增長。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下發,極大激發了廣大漁民群眾的養殖積極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將水產養殖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指導漁業部門制定發展規劃,採取了各種優惠政策予以引導和扶持。同時,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也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據對全國20個省(市、區)的不完全統計,2004年1~10月份海水養殖產量達到889.8萬噸,淡水產品產量達到1 521.3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1%和7.0%。各地積極開發荒灘、荒水、低窪地、大湖、大水庫及稻田養魚,養殖面積也有所增長。預計,今年海水養殖和內陸養殖面積分別比去年增加12.2%和1.6%。養殖領域也進一步拓寬,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發展迅速。2004年全國深水抗風浪網箱發展到2 736個,比上年增加770個,增長39%。
2.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發展迅猛,主要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帶基本形成。圍繞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題,各地按照《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區域布局規劃》要求,加大優勢水產品養殖示範區建設的規劃、引導和投入力度,加快「兩帶一區」優勢區域的發展進程,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繼續保持迅猛發展的態勢。目前,各主要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帶基本形成,並且向特色化、高檔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如遼寧、山東的海珍品,福建、廣東、江西的鰻魚,廣東、廣西、海南的對蝦、羅非魚,浙江、福建的大黃魚,江蘇、安徽的河蟹等,均達到了「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致富」的效果。今年預計全國河蟹養殖產量超過40萬噸,羅非魚產量接近9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和11%,僅江蘇省河蟹產量就達22萬噸,產值將超過100億元,佔全省漁業產值的1/4;遼寧省海參養殖已擴展到全省沿海六市,養殖面積達1.55萬公頃,同比增長90%,山東省今年海參養殖面積達2.1萬公頃,同比增長了28%,預計海參產值將超過80億元。
3.認真落實《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積極推廣健康養殖,水產養殖產品質量有了一定提高。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於2003年9月1日發布實施後,各地認真做好宣傳工作,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並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努力督促養殖企業建立《水產養殖生產記錄》、《產品標簽》和《水產養殖用葯記錄》填寫制度,開展病害防治員、水產養殖用葯技術人員和養殖工的技術培訓,提高安全用葯意識,積極推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控制養殖用葯,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保護養殖環境。在近期對北京等5城市連續4次蝦氯黴素殘留檢測中,合格率均達100%。今年以來,沒有因為出口水產品質量問題引發新的貿易糾紛,歐盟委員會也於10月18日全面解除了對我水產品的進口禁令。
4.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休閑漁業開始興起。旅遊垂釣業和觀賞魚養殖在全國各地均呈現開發熱。山東省以漁業觀光、"漁家樂"為主要內容的休閑漁業園區及場點5 000餘處,安置了大批農村富餘人員就業,休閑漁業年收入達5億元,拉動漁業第三產業年產值達225億元。遼寧省休閑漁業產值已超過24億元。河北省垂釣休閑漁業發展迅猛,目前垂釣場已近3 000家,其中,園林式、生態型的垂釣園已達300餘家。
Ⅳ 廣東省內租用耕地或稻田用來建養殖魚類的養殖場,需要辦理什麼證件或手續國家和廣東省有什麼規定嗎
沒有什麼規定 很多地方不需要辦理!
漁業局養殖處處長 樊祥國(一)
全國水產養殖生產仍然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海淡水養殖發展勢頭強勁,漁業重點省的優勢區域和主導品種正在逐步形成;水產養殖經濟運行基本平穩,水產養殖產品價格上升,比較效益進一步提高,有利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主要特點如下:
1.水產養殖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繼續增長。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的下發,極大激發了廣大漁民群眾的養殖積極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將水產養殖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領域,指導漁業部門制定發展規劃,採取了各種優惠政策予以引導和扶持。同時,水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也帶動了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據對全國20個省(市、區)的不完全統計,2004年1~10月份海水養殖產量達到889.8萬噸,淡水產品產量達到1 521.3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1%和7.0%。各地積極開發荒灘、荒水、低窪地、大湖、大水庫及稻田養魚,養殖面積也有所增長。預計,今年海水養殖和內陸養殖面積分別比去年增加12.2%和1.6%。養殖領域也進一步拓寬,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發展迅速。2004年全國深水抗風浪網箱發展到2 736個,比上年增加770個,增長39%。
2.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發展迅猛,主要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帶基本形成。圍繞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題,各地按照《優勢出口水產品養殖區域布局規劃》要求,加大優勢水產品養殖示範區建設的規劃、引導和投入力度,加快「兩帶一區」優勢區域的發展進程,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繼續保持迅猛發展的態勢。目前,各主要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帶基本形成,並且向特色化、高檔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如遼寧、山東的海珍品,福建、廣東、江西的鰻魚,廣東、廣西、海南的對蝦、羅非魚,浙江、福建的大黃魚,江蘇、安徽的河蟹等,均達到了「開發一個品種,形成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致富」的效果。今年預計全國河蟹養殖產量超過40萬噸,羅非魚產量接近9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2%和11%,僅江蘇省河蟹產量就達22萬噸,產值將超過100億元,佔全省漁業產值的1/4;遼寧省海參養殖已擴展到全省沿海六市,養殖面積達1.55萬公頃,同比增長90%,山東省今年海參養殖面積達2.1萬公頃,同比增長了28%,預計海參產值將超過80億元。
3.認真落實《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積極推廣健康養殖,水產養殖產品質量有了一定提高。農業部《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於2003年9月1日發布實施後,各地認真做好宣傳工作,不斷完善相關配套制度,並根據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試點示範工作。努力督促養殖企業建立《水產養殖生產記錄》、《產品標簽》和《水產養殖用葯記錄》填寫制度,開展病害防治員、水產養殖用葯技術人員和養殖工的技術培訓,提高安全用葯意識,積極推廣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控制養殖用葯,保證養殖水產品質量,保護養殖環境。在近期對北京等5城市連續4次蝦氯黴素殘留檢測中,合格率均達100%。今年以來,沒有因為出口水產品質量問題引發新的貿易糾紛,歐盟委員會也於10月18日全面解除了對我水產品的進口禁令。
4.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休閑漁業開始興起。旅遊垂釣業和觀賞魚養殖在全國各地均呈現開發熱。山東省以漁業觀光、"漁家樂"為主要內容的休閑漁業園區及場點5 000餘處,安置了大批農村富餘人員就業,休閑漁業年收入達5億元,拉動漁業第三產業年產值達225億元。遼寧省休閑漁業產值已超過24億元。河北省垂釣休閑漁業發展迅猛,目前垂釣場已近3 000家,其中,園林式、生態型的垂釣園已達300餘家。
Ⅳ 內聯升的歷史
內聯升是趙廷於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創辦的。前店後廠自產自銷。趙廷是河北省武清縣人,從十幾歲開始,就在東四牌樓一家靴鞋店學徒。學得一手好活計。他出師後,得到當時清朝官員丁將軍的幫助,籌資白銀萬兩,在東交民巷開辦了內聯升靴鞋店,取名內聯升,內指「大內」,聯升意即穿了這里的靴子就可聯升三級
內聯升開業後,生意很是興隆。文官武將,大小官員,到內聯升訂做、購買朝靴的人絡繹不絕。它做的朝靴,選料真實,做工講究,穿著好看舒適。當時的緞子以南京生產的黑貢緞質量最好,其特點是厚,色澤烏黑光亮,經久不起毛,但售價昂貴。內聯升不怕多花錢,也專門從南京進黑貢緞。內聯升製作的朝靴底厚達32層,但厚而不重;黑緞鞋面質地厚實,色澤黑亮。沾了塵土,用大絨鞋擦輕輕刷打,就又干凈又閃亮。這樣的朝靴穿著舒適、輕巧、走路無聲,顯得既穩重又氣派。內聯升每訂做一雙朝靴,都是量尺寸,試穿樣子,到顧客穿著隨腳舒適滿意為止。連宣統皇帝在太和殿登基時穿的龍靴,都是內聯升做好後送到內務府的
趙廷善經 營,他認為,要想賺大錢,就得在坐轎的 人身上打主意。為此,他多方鑽營,搞出了那本「履中備載」,專記王公貴族和官吏的靴鞋尺寸、樣式和特殊腳形。清朝下級官員為討好上司經常去內聯升參照數據定做上司朝靴作為禮物,內聯升生產的朝靴身價倍增,一雙可賣白銀幾十兩
「老頭樂」是內聯升另一種著名的傳統產品,它是老年人冬季喜歡穿的棉鞋,又暖和,又結實,而且穿脫方便,所以稱老頭樂。又因為在鞋幫上有用手工扎出的雲頭花紋,也叫「大雲棉鞋」。隨著社會的前進,時代的推移,人們服裝也變化很大。穿西服、制服的增多,穿皮鞋的人越來越多;穿千層底布鞋的人,大量減少。內聯升的名聲大,其營業亦大不如前,但尚可支持。繼之興起的是小圓口千層底緞子鞋和小圓口千層底禮服呢鞋。這種鞋底子薄,輕便秀氣。從政為商的都可穿。內聯升做的小圓口千層底鞋,鞋面。鞋裡和底子布都選用新料和好料,做工精細,因此,深受的歡迎
內聯升的製鞋加工工藝也與眾不同。僅千層底布鞋鞋底的製作,就要經過七道工序。納底,要求每平方寸用麻繩納81針以上,針孔細,針碼分布均勻。錘底,將納好的鞋底經熱水浸泡及熱悶後,用鐵錘錘平,不能走樣。這樣的鞋底堅固耐用,柔軟舒適、不起層、不變形,即便有汗腳毛病的人穿用,鞋底也不會濕。緔鞋的技術則更要細致嚴格,在鞋模子造型上下功夫,造型美觀,大方。手工緔鞋時,緊綳模型,平整服貼,緔鞋的針碼更得間距齊整,鞋幫與鞋底嚴合飽滿,吃幫均勻
民國後,內聯升由主要生產官靴改為生產禮服呢面千層底鞋和緞子面千層底鞋。鞋面要用美國的禮服呢,千層底包邊的漂白布要用日本的亞細亞牌的。千層底的加工更講究,袼褙必須用好白布打成,堅決不用麻質、絲質和紅布打袼褙(舊時男子忌諱衣履帶紅),納底時選用產自溫州的上等麻繩,錐鋌要細,勒得要緊,針碼要勻,拉力要大,每平方寸要納146針。 納好的鞋底要放到80℃一100℃的熱水中煮,然後用棉被包嚴熱悶,悶軟後再用木錘錘平、整型、曬干,這樣就使幾十層布和十幾層袼褙組成的鞋底變成一個整體,穿著柔軟舒適,吸汗、不走樣、不起毛
內聯升後來也生產雙臉帶筋、外觀顯得挺虎勢的轎夫灑鞋。這種鞋不但柔軟吸汗,走起路來既無聲又生風,閃展騰挪,隨心所欲。很受轎夫、車夫和腳夫的歡迎。老舍先生筆下的祥子就愛穿這種鞋,時至今日,各地武術隊的練家子們還愛買這種鞋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內聯升店鋪全部毀於火,內聯升在燈市口迤西重新開業。民國元年(1912年),袁世凱兵變,變兵到處燒殺搶奪,趙廷氣憤而死。其子趙雲書接手營業,把店鋪遷至前門外廊房頭條
1996年以來,內聯升先後舉辦了數次鞋文化展,展覽以一百多件實物和四百多幅照片,概括介紹了百年老店的變遷史和世界鞋業的發展脈絡。內聯升已從單純的質量意識轉向名牌意識,為老字型大小的發展找到了新思路。具有百年歷史的內聯升鞋店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堅持傳統特色,銳意求新,以質量、品種、信譽和悠久的企業文化吸引消費者,走出了一條特色經營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益。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郭沫若等生前最喜歡穿千層底布鞋。現在內聯升一、二樓的金字牌匾就是分別由老將軍張愛萍和大文學家郭沫若所題。1988年,內聯升重建了營業樓,但外觀仍保持了清代的建築風格,黃瓦紅柱,描金彩繪,金碧輝煌,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