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條形碼

成果條形碼

發布時間:2021-01-06 19:32:59

Ⅰ 雪花秀官網條形碼查詢系統

雪花秀官復網條形碼查詢制系統:06AT575980121954

雪花秀品牌創始人徐成煥先生的母親有一座庭院,那裡種植著各種用於製作護膚品的草本原料,在他母親的影響下,徐成煥從小就對自然草本的價值有自己的見解。他們的家鄉開城,也是以種植著名高麗參而聞名。慢慢地,徐成煥先生逐漸了解了人參的護膚功效,他希望能夠將人參的自然能量與草本價值用於護膚品中。

1966年徐成煥先生成功推出了第一款「ABC人參霜「,一經問世立刻吸引了女性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徐成煥先生繼續對人參護膚功效展開深入研究,並於1973年推出」GINSENG參美「,升級人參系列產品的養膚功效並先後進駐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海外市場,廣受女性消費者的追捧。歷經50年匠心經營,雪花秀的護膚事業正不斷發揚光大。

擁有韓國人參的獨創研究成果,歷經50年匠心研究出雪花秀「鎮牌」抗衰老面霜。以整株人參為原料,調節並提升肌膚自我修復力。配合滋盈生人參緊致修護眼霜,幫助緊致眼周輪廓。

Ⅱ 「條形碼」的由來

條形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誕生於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John Kermode) 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科芒德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註: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然後,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能夠發射光並接收反射光);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解碼器。
科芒德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器件應用不同的是,科芒德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條」和「空」。就象一個小孩將電線與電池連接再繞在一顆釘子上來夾紙。科芒德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空」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在接收到「條」的信號的時候,釋放開關並接通電路。因此,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開」和「關」由列印在信封上「條」的數量決定。通過這種方法,條碼符號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
此後不久,科芒德的合作者道格拉斯·楊(Douglas Young),在科芒德碼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
科芒德碼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的低,並且很難編出十個以上的不同代碼。而楊碼使用更少的條,但是利用條之間空的尺寸變化,就象今天的UPC條碼符號使用四個不同的條空尺寸。新的條碼符號可在同樣大小的空間對一百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而科芒德碼只能對十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
直到1949年的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諾姆·伍德蘭(Norm Woodland)和伯納德·西爾沃(Bernard Silver)發明的全方位條形碼符號的記載,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形碼技術的記錄,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諾姆·伍德蘭和伯納德·西爾沃的想法是利用科芒德和楊的垂直的「條」和「空」,並使之彎曲成環狀,非常象射箭的靶子。這樣掃描器通過掃描圖形的中心,能夠對條形碼符號解碼,不管條形碼符號方向的朝向。
在利用這項專利技術對其進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一位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zimov)在他的《赤裸的太陽》(The Naked Sun)一書中講述了使用信息編碼的新方法實現自動識別的事例。那時人們覺得此書中的條形碼符號看上去象是一個方格子的棋盤,但是今天的條形碼專業人士馬上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二維矩陣條形碼符號。雖然此條形碼符號沒有方向、定位和定時,但很顯然它表示的是高信息密度的數字編碼。

直到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開發出「二維碼」之後,才有了價格適於銷售的二維矩陣條碼的列印和識讀設備。那時二維矩陣條形碼用於報社排版過程的自動化。二維矩陣條形碼印在紙帶上,由今天的一維CCD掃描器掃描識讀。CCD發出的光照在紙帶上,每個光電池對准紙帶的不同區域。每個光電池根據紙帶上印刷條碼與否輸出不同的圖案,組合產生一個高密度信息圖案。用這種方法可在相同大小的空間列印上一個單一的字元,作為早期科芒德碼之中的一個單一的條。定時信息也包括在內,所以整個過程是合理的。當第一個系統進入市場後,包括列印和識讀設備在內的全套設備大約要5000美元。

此後不久,隨著LED(發光二極體)、微處理器和激光二極體的不斷發展,迎來了新的標識符號(象徵學)和其應用的大爆炸,人們稱之為「條碼工業」。今天很少能找到沒有直接接觸過即快又準的條形碼技術的公司或個人。由於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與發展非常迅速,並且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被開發,用不了多久條形碼就會像燈泡和半導體收音機一樣普及,將會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

Ⅲ 條形碼是誰發明的

約翰·科芒德。

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 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科芒德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然後,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解碼器。

條形碼或稱條碼(barcode)是將寬度不等的多個黑條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排列,用以表達一組信息的圖形標識符。常見的條形碼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條(簡稱條)和白條(簡稱空)排成的平行線圖案。條形碼可以標出物品的生產國、製造廠家、商品名稱、生產日期、圖書分類號、郵件起止地點、類別、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銀行系統等許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成果條形碼擴展閱讀:

條碼的優越性

1、可靠性強。條形碼的讀取准確率遠遠超過人工記錄,平均每15000個字元才會出現一個錯誤。

2、效率高。條形碼的讀取速度很快,相當於每秒40個字元。

3、成本低。與其它自動化識別技術相比較,條形碼技術僅僅需要一小張貼紙和相對構造簡單的光學掃描儀,成本相當低廉。

4、易於製作。條形碼的編寫很簡單,製作也僅僅需要印刷,被稱作為「可印刷的計算機語言」。

5、易於操作。條形碼識別設備的構造簡單,使用方便。

6、靈活實用。條形碼符號可以手工鍵盤輸入,也可以和有關設備組成識別系統實現自動化識別,還可和其他控制設備聯系起來實現整個系統的自動化管理。

Ⅳ 條碼列印軟體有哪幾種

市面上的條碼列印軟體種類很多,大致分免費插件類和專業類,插件類應用最回多的是答CDR自帶的程序,免費簡單,條碼類型少,沒有二維碼類型,不能批量列印可變數據;

對於識別率要求較高或指定岀印刷條碼必須達到A級,這樣就推薦專業的條碼軟體了,國內用戶常用的是《 Label mx通用條碼標簽設計系統》支持40多種一維碼和二維碼型,符合最新的GS1標准要求,可以批量列印水條碼,也可以連接Excel表格等各種資料庫批量列印。

恆佑條碼

Ⅳ 我想知道條形碼的來歷

商品條形碼是指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的標識,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信息的符號。其中條為深色、空為納色,用於條形碼識讀設備的掃描識讀。其對應字元由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供人們直接識讀或通過鍵盤向計算機輸人數據使用。這一組條空和相應的字元所表示的信息是相同的。

條形碼技術是隨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誕生的,它是集編碼、印刷、識別、數據採集和處理於一身的新型技術。

使用條形碼掃描是今後市場流通的大趨勢。為了使商品能夠在全世界自由、廣泛地流通,企業無論是設計製作,申請注冊還是使用商品條形碼,都必須遵循商品條形碼管理的有關規定。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碼制有ENA條形碼、UPC條形碼、二五條形碼、交叉二五條形碼、庫德巴條形碼、三九條形碼和128條形碼等,而商品上最常使用的就是EAN商品條形碼。

EAN商品條形碼亦稱通用商品條形碼,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制定,通用於世界各地,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商品條形碼。我國目前在國內推行使用的也是這種商品條形碼。EAN商品條形碼分為EAN-13(標准版)和EAN-8(縮短版)兩種。

EAN-13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部分、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商品條形碼中的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如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國大陸,471代表我國台灣地區,489代表香港特區。製造廠商代碼的賦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我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生產企業按照規定條件自己決定在自己的何種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數字為商品條形碼。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商品條形碼中左起第l-12數字代碼的正確性。

商品條形碼的編碼遵循唯一性原則,以保證商品條形碼在全世界范圍內不重復,即一個商品項目只能有一個代碼,或者說一個代碼只能標識一種商品項目。不同規格、不同包裝、不同品種、不同價格、不同顏色的商品只能使用不同的商品代碼。

商品條形碼的標准尺寸是37.29mmx26.26mm,放大倍率是0.8-2.0。當印刷面積允許時,應選擇1.0倍率以上的條形碼,以滿足識讀要求。放大倍數越小的條形碼,印刷精度要求越高,當印刷精度不能滿足要求時,易造成條形碼識讀困難。

由於條形碼的識讀是通過條形碼的條和空的顏色對比度來實現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對比度(PCS值)的要求的顏色即可使用。通常採用淺色作空的顏色,如白色、橙色、黃色等,採用深色作條的顏色,如黑色、暗綠色、深棕色等。最好的顏色搭配是黑條白空。根據條形碼檢測的實踐經驗,紅色、金色、淺黃色不宜作條的顏色,透明、金色不能作空的顏色。

EAN-8商品條形碼是指用於標識的數字代碼為8位的商品條形碼,由7位數字表示的商品項目代碼和1位數字表示的校驗符組成。

商品條形碼的誕生極大地方便了商品流通,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商品條形碼。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0萬種產品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商品條形碼。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後,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必將贏得更多的活動空間。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適應國際經貿的需要,企業更不能慢待商品條形碼。

部分國家地區(EAM)成員的條形碼前綴碼

美國、加拿大00-09以色列729丹麥57
(店內碼)20-29委內瑞拉759挪威70
日本45-49烏拉圭773瑞士76
比利時/盧森堡54玻利維亞773西班牙84
芬蘭64智利780奧地利90-91
瑞典73厄瓜多786紐西蘭94
義大利80-83古巴850斯洛維尼亞383
荷蘭87捷克859德國400-440
澳大利亞93韓國880台灣471
保加利亞380新加坡888拉脫維亞475
克羅埃西亞385馬來西亞893斯里蘭卡479
俄羅斯460-469越南977香港489
愛沙尼亞474墨西哥750塞普勒斯529
立陶宛477哥倫比亞770馬爾他535
菲律賓480秘魯775葡萄牙560
希臘520阿根廷779波蘭590
馬其頓531巴拉圭784匈牙利599
愛爾蘭539巴西789模里西斯609
冰島569斯洛伐克858阿爾巴尼亞613
羅馬尼亞594南斯拉夫860中國大陸690-692
南非600-601泰國885法國30-37
摩洛哥611印度890英國50
土耳其619、869印度尼西亞899咱們國家的條形碼都是以69開頭,如果不是69那就屬於進口貨品

Ⅵ 條形碼有什麼用處

條形碼(barcode)
國際上,包括中國,統稱為條形碼(bar code)。
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部分、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商品條形碼中的 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
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
45、49代表 日本。
69代表中國大陸,
471 代表中國台灣地區,
489 代表香港特區。
製造廠商代碼的賦權 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中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 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 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商品條形碼。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商品條形碼中左起第1-12數字代碼的正確性。商品條形碼 是指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的標識,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信息的 符號。其中條為 深色、空為 淺色,用於條形碼識讀 設備的掃描識讀。其對應字元由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供人們直接識讀或通過鍵盤 向計算機輸入數據使用。這一組條空和相應的字元所表示的信息是相同的。
條形碼的作用優勢
A.輸入速度快:與鍵盤輸入相比,條形碼輸入的速度是鍵盤輸入的5倍,並且能實現「即時數據輸入」。
B.可靠性高:鍵盤 輸入數據出錯率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學字元識別技術出錯率 為萬分之一,而採用條形碼技術誤碼率低於百萬分之一。
C.採集信息量大:利用傳統的一維條形碼一次可採集幾十位字元的信息,二維條形碼更可以攜帶數千個字元的信息,並有一定的自動糾錯能力。
D.靈活實用:條形碼標識既可以作為一種識別手段單獨使用,也可以和有關 識別設備 組成一個系統實現自動化識別,還可以和其他控制設備聯接起來實現自動化管理。

Ⅶ 條碼是什麼意思

條形碼技術發展簡史 條形碼最早出現在40年代,但是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還是在70年代左右。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廣,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並逐步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 早在40年代,美國喬·伍德蘭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
該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碼。靶式的同心圓是由圓條和空繪成圓環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碼與後來的條形碼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製出這種碼。然而,20年後喬·伍德蘭德作為IBM公司的工程師成為北美統一代碼UPC碼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費伊塞爾(Girard Fe- -ssel)為代表的幾名發明家,於1959年提請了一項專利,描述了數字0-9中每個數字可由七段平行條組成。但是這種碼使機器難以識讀,使人讀起來也不方便。不過這一構想的確促進了後來條形碼的產生於發展。 不久,E·F·布寧克(E·F·Brinker)申請了另一項專利,該專利是將條形碼標識在有軌電車上。60年代後期西爾沃尼亞(Sylvania)發明的一個系統,被北美鐵路系統採納。這兩項可以說是條形碼技術最早期的應用。

1970年美國超級市場Ad Hoc委員會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碼UPC碼,許多團體也提出了各種條形碼符號方案,如上圖右下、左圖所示。UPC碼首先在雜貨零售業中試用,這為以後條形碼的統一和廣泛採用奠定了基礎。次年布萊西公司研製出布萊西碼及相應的自動識別系統,用以庫存驗算。這是條形碼技術第一次在倉庫管理系統中的實際應用。1972年蒙那奇·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製出庫德巴(Code bar)碼,到此美國的條形碼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簡稱UCC)建立了UPC條形碼系統,實現了該碼制標准化。同年,食品雜貨業把UPC碼作為該行業的通用標准碼制,為條形碼技術在商業流通銷售領域里的廣泛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維·阿利爾(Davide·Allair)博士研製出39碼,很快被美國國防部所採納,作為 軍用條形碼碼制。39碼是第一個字母、數字式的條形碼,後來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

1976年在美國和加拿大超級市場上,UPC碼的成功應用給人們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歐洲人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次年,歐洲共同體在UPC-A碼基礎上制定出歐洲物品編碼EAN-13和EAN-8碼,簽署了「歐洲物品編碼」協議備忘錄,並正式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到了1981年由於EAN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組織,故改名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IAN。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習慣,至今仍稱為EAN。 日本從1974年開始著手建立POS系統,研究標准化以及信息輸入方式、印製技術等。並在EAN基礎上,於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編碼JAN。同年加入了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開始進行廠家登記注冊,並全面轉入條形碼技術及其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10年之後成為EAN最大的用戶。

從80年代初,人們圍繞提高條形碼符號的信息密度,開展了多項研究。128碼和93碼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碼於1981年被推薦使用,而93碼於1982年使用。這兩種碼的優點是條形碼符號密度比39碼高出近30%。隨著條形碼技術的發展,條形碼碼制種類不斷增加,因而標准化問題顯得很突出。為此先後制定了軍用標准1189;交叉25碼、39碼和庫德巴碼ANSI標准MH10.8M等等。同時一些行業也開始建立行業標准,以適應發展需要。此後,戴維·阿利爾又研製出49碼,這是一種非傳統的條形碼符號,它比以往的條形碼符號具有更高的密度。接著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碼,這是一種適用於激光系統的碼制。到目前為止,共有40多種條形碼碼制,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和印刷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及一些出口企業,把條形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逐步提到議事日程。一些行業如圖書、郵電、物資管理部門和外貿部門已開始使用條形碼技術。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生活國際化、文化國土化的資訊社會到來之時,起源於40年代、研究於60年代、應用於70年代、普及於80年代的條碼與條碼技術,及各種應用系統,引起世界流通領域里的大變革正風靡世界。 條碼作為一種可印製的計算機語言、未來學家稱之為「計算機文化」。90年代的國際流通領域將條碼譽為商品進入國際計算機市場的「身份證」,使全世界對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裝上的條碼,象一條條經濟信息紐帶將世界各地的生產製造商、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這一條條紐帶,一經與EDI系統相聯,便形成多項、多元的信息網,各種商品的相關信息猶如投入了一個無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動導向傳送機構,流向世界各地,活躍在世界商品流通領域。

EAN-13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部分、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商品條形碼中的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如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國大陸,471代表我國台灣地區,489代表香港特區。製造廠商代碼的賦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我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生產企業按照規定條件自己決定在自己的何種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數字為商品條形碼。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商品條形碼中左起第l-12數字代碼的正確性。

全文:

商品條形碼是指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的標識,用以表示一定的商品信息的符號。其中條為深色、空為納色,用於條形碼識讀設備的掃描識讀。其對應字元由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供人們直接識讀或通過鍵盤向計算機輸人數據使用。這一組條空和相應的字元所表示的信息是相同的。

條形碼技術是隨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誕生的,它是集編碼、印刷、識別、數據採集和處理於一身的新型技術。

使用條形碼掃描是今後市場流通的大趨勢。為了使商品能夠在全世界自由、廣泛地流通,企業無論是設計製作,申請注冊還是使用商品條形碼,都必須遵循商品條形碼管理的有關規定。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碼制有ENA條形碼、UPC條形碼、二五條形碼、交叉二五條形碼、庫德巴條形碼、三九條形碼和128條形碼等,而商品上最常使用的就是EAN商品條形碼。

EAN商品條形碼亦稱通用商品條形碼,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制定,通用於世界各地,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商品條形碼。我國目前在國內推行使用的也是這種商品條形碼。EAN商品條形碼分為EAN-13(標准版)和EAN-8(縮短版)兩種。

EAN-13通用商品條形碼一般由前綴部分、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商品條形碼中的前綴碼是用來標識國家或地區的代碼,賦碼權在國際物品編碼協會,如00-09代表美國、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0-692代表中國大陸,471代表我國台灣地區,489代表香港特區。製造廠商代碼的賦權在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物品編碼組織,我國由國家物品編碼中心賦予製造廠商代碼。商品代碼是用來標識商品的代碼,賦碼權由產品生產企業自己行使,生產企業按照規定條件自己決定在自己的何種商品上使用哪些阿拉伯數字為商品條形碼。商品條形碼最後用1位校驗碼來校驗商品條形碼中左起第l-12數字代碼的正確性。

商品條形碼的編碼遵循唯一性原則,以保證商品條形碼在全世界范圍內不重復,即一個商品項目只能有一個代碼,或者說一個代碼只能標識一種商品項目。不同規格、不同包裝、不同品種、不同價格、不同顏色的商品只能使用不同的商品代碼。

商品條形碼的標准尺寸是37.29mmx26.26mm,放大倍率是0.8-2.0。當印刷面積允許時,應選擇1.0倍率以上的條形碼,以滿足識讀要求。放大倍數越小的條形碼,印刷精度要求越高,當印刷精度不能滿足要求時,易造成條形碼識讀困難。

由於條形碼的識讀是通過條形碼的條和空的顏色對比度來實現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夠滿足對比度(PCS值)的要求的顏色即可使用。通常採用淺色作空的顏色,如白色、橙色、黃色等,採用深色作條的顏色,如黑色、暗綠色、深棕色等。最好的顏色搭配是黑條白空。根據條形碼檢測的實踐經驗,紅色、金色、淺黃色不宜作條的顏色,透明、金色不能作空的顏色。

EAN-8商品條形碼是指用於標識的數字代碼為8位的商品條形碼,由7位數字表示的商品項目代碼和1位數字表示的校驗符組成。

商品條形碼的誕生極大地方便了商品流通,現代社會已離不開商品條形碼。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50萬種產品使用了國際通用的商品條形碼。我國加人世貿組織後,企業在國際舞台上必將贏得更多的活動空間。要與國際慣例接軌,適應國際經貿的需要,企業更不能慢待商品條形碼。

部分國家地區(EAM)成員的條形碼前綴碼

美國、加拿大00-09以色列729丹麥57
(店內碼)20-29委內瑞拉759挪威70
日本45-49烏拉圭773瑞士76
比利時/盧森堡54玻利維亞773西班牙84
芬蘭64智利780奧地利90-91
瑞典73厄瓜多786紐西蘭94
義大利80-83古巴850斯洛維尼亞383
荷蘭87捷克859德國400-440
澳大利亞93韓國880台灣471
保加利亞380新加坡888拉脫維亞475
克羅埃西亞385馬來西亞893斯里蘭卡479
俄羅斯460-469越南977香港489
愛沙尼亞474墨西哥750塞普勒斯529
立陶宛477哥倫比亞770馬爾他535
菲律賓480秘魯775葡萄牙560
希臘520阿根廷779波蘭590
馬其頓531巴拉圭784匈牙利599
愛爾蘭539巴西789模里西斯609
冰島569斯洛伐克858阿爾巴尼亞613
羅馬尼亞594南斯拉夫860中國大陸690-692
南非600-601泰國885法國30-37
摩洛哥611印度890英國50
土耳其619、869印度尼西亞899

Ⅷ 條形碼的含義

商品條碼是在流通領域中用於標識商品的全球通用的條碼。商品條碼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空及其對應字元組成,表示一定信息。商品條碼的條、空組合部分稱為條碼符號,對應符號部分由一組阿拉伯數字組成稱為商品標識代碼。條碼符號和條碼代碼相對應,表示的信息一致。條碼符號用於條碼識讀設備掃描識讀,條碼代碼供人識讀。國家標准規定了商品條碼的編碼、結構、尺寸及技術要求。
商品條碼的商品項目代碼由廠商自行編制,表示商品的類別、規格、包裝形式等信息。根據GB12904-2003中商品項目代碼編制唯一性原則規定:對同一商品項目的商品應分配相同的商品標識代碼。基本特徵相同的商品視為同一商品項目,基本特徵不同的商品視為不同的商品項目;對不同商品項目的商品應分配不同的商品標識代碼。
商品條碼包括EAN條碼和UPC條碼。GB12904主要依據EAN應用規范制定,我國推廣應用EAN條碼。UPC條碼主要用於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我國出口到美國、加拿大的食品、醫療保健類商品需要申請使用UPC條碼。
第一章 條碼概述
第1.1節 條碼的發展歷史
條碼最早出現在40年代,但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還是在70年代左右。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已普遍使 用條碼技術,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廣,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並逐步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 早在 40年代,美國喬·伍德蘭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 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
該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碼。靶式的同心圓是由圓條和空繪成圓環形。在原理上,「公牛眼 」代碼與後來的條碼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製出這種碼。然而,10年後喬·伍德 蘭德作為IBM公司的工程師成為北美統一代碼UPC碼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費伊塞爾(Girard Fessel)為代表的幾 名發明家,於1959年提請了一項專利,描述了數字0-9中每個數字可由七段平行條組成。但是這種碼使機器難以 識讀,使人讀起來也不方便。不過這一構想的確促進了後來條形碼的產生於發展。不久,E·F·布寧克(E·F·B rinker)申請了另一項專利,該專利是將條碼標識在有軌電車上。60年代期西爾沃尼亞(Sylvania)發明的一個系 統,被北美鐵路系統採納。這兩項可以說是條形碼技術最早期的應用。

1970年美國超級市場Ad Hoc委員會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碼UPC碼,許多團體也提出了各種條碼符號方案,如上圖右下 、左圖所示。UPC碼首先在雜貨零售業中試用,這為以後條形碼的統一和廣泛採用奠定了基礎。次年布萊西公司研 制出布萊西碼及相應的自動識別系統,用以庫存驗算。這是條形碼技術第一次在倉庫管理系統中的實際應用。197 2年蒙那奇·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製出庫德巴(Code bar)碼,到此美國的條形碼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 段。

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簡稱UCC)建立了UPC條碼系統,實現了該碼制標准化。同年,食品雜貨業把UPC碼作 為該行業的通用標准碼制,為條碼技術在商業流通銷售領域里的廣泛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74年Inte rmec公司的戴維·阿利爾(Davide·Allair)博士研製出39碼,很快被美國國防部所採納,作為軍用條碼碼制。 39碼是第一個字母、數字式想結合的條碼,後來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

1976年在美國和加拿大超級市場上,UPC碼的成功應用給人們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歐洲人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 。次年,歐洲共同體在UPC-A碼基礎上制定出歐洲物品編碼EAN-13和EAN-8碼,簽署了「歐洲物品編碼」協議備忘 錄,並正式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到了1981年由於EAN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組織,故改名為 「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IAN。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習慣,至今仍稱為EAN。(後改為EAN-international)
日本從1974年開始著手建立POS系統,研究標准化以及信息輸入方式、印製技術等。並在EAN基礎上,於1978年 制定出日本物品編碼JAN。同年加入了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開始進行廠家登記注冊,並全面轉入條碼技術及其系 列產品的開發工作,10年之後成為EAN最大的用戶。

從80年代初,人們圍繞提高條碼符號的信息密度,開展了多項研究。128碼和93碼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碼 於1981年被推薦使用,而93碼於1982年使用。這兩種碼的優點是條碼符號密度比39碼高出近30%。隨著條碼技 術的發展,條形碼碼制種類不斷增加,因而標准化問題顯得很突出。為此先後制定了軍用標准1189;交插25碼、 39碼和庫德巴碼ANSI標准MH10.8M等等。同時一些行業也開始建立行業標准,以適應發展需要。此後,戴維·阿 利爾又研製出49碼,這是一種非傳統的條碼符號,它比以往的條形碼符號具有更高的密度(即二維條碼的雛形) 。接著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碼,這是一種適用於激光掃描的碼制。到1990年底為止,共有40 多種條形碼碼制,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和印刷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及一些出口企業,把條形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逐步提到議 事日程。一些行業如圖書、郵電、物資管理部門和外貿部門已開始使用條形碼技術。1988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 批准,國家技術監督局成立了「中國物品編碼中心」。該中心的任務是研究、推廣條碼技術;同意組織、開發、 協調、管理我國的條碼工作。下圖為常用的兩種條碼識讀設備:

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生活國際化、文化國土化的資訊社會到來之時,起源於40年代、研究於60年代、 應用於70年代、普及於80年代的條碼與條碼技術,及各種應用系統,引起世界流通領域里的大變革正風靡世界 。 條碼作為一種可印製的計算機語言、未來學家稱之為「計算機文化」。90年代的國際流通領域將條碼譽為商 品進入國際計算機市場的「身份證」,使全世界對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裝上的條碼,象一條條經濟信 息紐帶將世界各地的生產製造商、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這一條條紐帶,一經與E DI系統相聯,便形成多項、多元的信息網,各種商品的相關信息猶如投入了一個無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動導向傳 送機構,流向世界各地,活躍在世界商品流通領域。

附: 條碼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主要事件。

1949年 美國的N.J.Woodland申請了環形條碼專利。
1960年 提出鐵路貨車上用的條碼識別標記方案。
1963年 在1963年10月號《控制工程》雜志上發表了描述各種條碼技術的文章。
1967年 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條碼掃描器。
1969年 比利時郵政業採用用熒光條碼表示信函投遞點的郵政編碼。
1970年 美國成立UCC;美國郵政局採用長短形條碼表示信函的郵政編碼。
1971年 歐洲的一些圖書館採用Plessey碼。
1972年 美國提出庫德巴碼、交叉25碼和UPC碼。
1974年 美國提出39碼。
1977年 歐洲採用EAN碼。
1980年 美國軍事部門採納39碼作為其物品編碼。
1981年 國際物品編碼協會成立;實現自動識別的條碼解碼技術;128碼被推薦使用。
1982年 手持式激光條碼掃描器實用化;美國軍用標准military標准1189被採納;93碼開始使用。
1983年 美國制定了ANSI標准MH10.8M,包括交叉25碼、39碼和Codebar碼。
1984年 美國制定醫療保健業用的條碼標准。
1987年 美國的David Allairs博士提出49碼。
1988年 可見激光二極體研製成功;美國的Ted Willians提出適合激光系統識讀的新穎碼制16K碼。
1986年 我國郵政確定採用條碼信函分撿體制。
1988年底 我國成立「中國物品編碼中心」。
1991.4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代表中國加入「國際物品編碼協會」。

第1.2節 條碼概述

條碼是將線條與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的符號,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數字等資料。在進行辨識的時候,是用條碼閱讀機掃描,得到一組反射光信號,此信號經光電轉換後變為一組與線條、空白相對應的電子訊號,經解碼後還原為相應的文數字,再傳入電腦。條碼辨識技術已相當成熟,其讀取的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首讀率大於98%,是一種可靠性高、輸入快速、准確性高、成本低、應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
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碼,每種一維條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規定每個字母(可能是文字或數字或文數字)是由幾個線條(Bar)及幾個空白(Space)組成,以及字母的排列。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碼有 39碼、EAN碼、UPC 碼、128碼,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ISSN等。

各種一維條碼的發明年代歸納於表 1. 1,標准制定年代則歸納於表 1. 2。

表1.1 一維條碼發明年代表

年 條碼名稱 發明人或公司 特殊意義
1949 Bull』s Eye Code(公牛眼碼) N. Joe Woodland, Bernard Silver 第一個條碼
1973 UPC IBM 首次大規模應用的條碼
1972 Codabar Monarch Marking System
1974 39碼 David C. Allias (Intermec) 第一個商業性文數字條碼
1976 EAN EAN協會
1981 Code 128
1983 Code 93
表1.2 一維條碼標准制定年代表
年 條碼 納入標准
1982 Code39 Military Standard 1189
1983 Code39, Interleaved 2 of 5, Codabar ANSI MH10.8M
1984 UPC ANSI MH10.8M
1984 Code39 AIAG標准
1984 Code39 HIBC標准

從UPC以後,為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陸陸續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條碼標准和規格,時至今日,條碼已成為商業自動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條碼可分為一維條碼 (One Dimensional Barcode, 1D) 和二維碼(Two Dimensional Code, 2D)兩大類,目前在商品上的應用仍以一維條碼為主,故一維條碼又被稱為商品條碼,二維碼則是另一種漸受重視的條碼,其功能較一維條碼強,應用范圍更加廣泛,詳細內容將在下一章介紹。

目前全世界一維條碼的種類達225種左右,本書僅介紹最通用的標准,如UPC、EAN、39碼、128碼等。此外,書籍和期刊也有國際統一的編碼,特稱為ISBN(國際標准書號)和ISSN(國際標准叢刊號)。

第1.3節 一維條碼系統的運作

根據上述流程,條碼系統主要由下列元素構成:

條碼編碼方式
依不同需求選擇適當的條碼編碼標准,如使用最普遍的EAN、UPC,或地域性的CAN、JAN等,一般以最容易與交易夥伴流通的編碼方式最佳。

條碼機 (Barcode Printer)
顧名思義是專門用來列印條碼標簽的印表機,這些印表機大部份是應用在工作環境較惡劣的工廠中,而且必需能負荷長時間的工作時數,所以在設計時,特別相當重視耐用性及穩定性,以致於其價格也比一般印表機來得貴。有些公司也提供各式特殊設計的紙張,可供一般的雷射印表機及點陣印表機印製條碼。大多數條碼印表機是屬於「熱感式印表機」或是「熱轉式印表機」兩種,其差別在於:

熱感式條碼機 (Thermal Printer)
熱感式條碼機的原理是將印字頭加熱,再運用熱度與停留時間來促使感應紙顯示出不同深淺的顏色。其優點是條碼品質佳、且價格較低廉,且一般熱感式條碼機的體積可以製造到很小,不過其缺點是因為必須採用感光紙,感光紙不耐光線照射,易造成紙上條碼褪色,影響辨識率。

熱轉式條碼機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熱轉式條碼機的列印原理,是將碳粉帶加熱後轉印至紙上,故像雷射印表機般可采普通紙,條碼也較不容易因為光線照射而褪色,列印的品質比熱感式更好,不過價格較高,且體積較大。

此外,一般常用的印表機也可列印條碼,其中以雷射印表機的品質最好。目前市面上彩色印表機也相當普遍,而條碼在列印時顏色的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是以黑色當作條色,如果無法使用黑色時,可利用青色、藍色或綠色系列取代。而底色最好以白色為主,如果無法使用白色時,可利用紅色或黃色系列代之。

條碼掃描器(Barcode Reader ,或稱Scanner)
用以掃瞄條碼,讀取條碼所代表字元、數值及符號的周邊設備稱為條碼掃描器。其原理是藉由電源激發「發光二極體」而射出一束紅外線「掃描」條碼,由於空白會比線條反映回來更多的光度,藉由這些明暗關系,讓光感應接收器的反射光有著不同的類比信號,然後再經由解碼器譯成資料。條碼掃描器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

筆式掃描器(Wand,俗稱光筆)
是一種外型像筆的掃描器,使用時以機就物,即移動光筆去掃描物體上的條碼。光筆的價格大眾化,但掃瞄的長度稍受限制,大約在32個字元左右,較適合一般小商店及個人使用。

固定式掃描器 (Fix-mount Scanner)
為一種體積較大,價格較高的掃描系統,使用時以物就機,即機器固定,以物品的移動來掃描解碼,適用於輸送帶或一般大型超市。

CCD掃描器
CCD(Change Coupled Device, 光耦合裝置)掃描器採用發光二極體的泛光源照明整個條碼,再透過平面鏡與光柵將條碼符號映射到由光電二極體組成的探測器陣列上,經探測器完成光電轉換,再由電路系統對探測器陣列中的每一光電二極體依次採集信號,辨識出條碼符號,完成掃描。CCD掃描器的優點是操作方便,不直接接觸條碼也可辨讀,性能較可靠,壽命較長,且價格較雷射掃描器便宜。

雷射掃描器 (Laser Scanner)
藉由雷射光束的掃描來讀取條碼的資料,由於它和光筆式掃描器一樣,可自由移動到物體處掃描,因此條碼的長度在容許的范圍下並不會受到限制,不過光筆一定要接觸到條碼的表面才能辨讀,雷射掃描器的掃描距離較光筆、CCD來得遠,故在掃描時則可懸空劃過條碼。

編碼器及解碼器
編碼器(Encoder)及解碼器(Decoder)是介於資料與條碼間的轉換工具,編碼器(Barcode Encoder)可將資料編成條碼。而解碼器(Decoder)要原理是由傳入的類比訊號分析出黑、白線條的寬度,然後根據編碼原則,將條碼資料解讀出來,再經過電子元件的轉換後,轉成電腦所能接受的數位訊號。

應用程式介面(API)
負責處理應用程式與條碼化的介面,以供應用程式處理條碼,達到商業自動化的目的。

二維條碼目前應用:
二維條碼具有儲存量大、保密性高、追蹤性高、抗損性強、備援性大、成本便宜等特性,這些特性特別適用於表單、安全保密、追蹤、證照、存貨盤點、資料備援等方面。
表單應用:
公文表單、商業表單、進出口報單、艙單等資料之傳送交換,減少人工重覆輸入表單資料,避免人為錯誤,降低人力成本。

保密應用:
商業情報、經濟情報、政治情報、軍事情報、私人情報等機密資料之加密及傳遞。

追蹤應用:
公文自動追蹤、生產線零件自動追蹤、客戶服務自動追蹤、郵購運送自動追蹤、維修記錄自動追蹤、危險物品自動追蹤、後勤補給自動追蹤、醫療體檢自動追蹤、生態研究(動物、鳥類...)自動追蹤等。
證照應用:
護照、身份證、掛號證、駕照、會員證、識別證、連鎖店會員證等證照之資料登記及自動輸入,發揮「隨到隨讀」、「立即取用」的資訊管理效果。

盤點應用:
物流中心、倉儲中心、聯勤中心之貨品及固定資產之自動盤點,發揮「立即盤點、立即決策」的效果。
備援應用:
文件表單的資料若不願或不能以磁碟、光碟等電子媒體儲存備援時,可利用二維條碼來儲存備援,攜帶方便,不怕折疊,保存時間長,又可影印傳真,做更多備份。WMS及RFID都有廣泛的應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圖書發行及其銷售市場越來越大,規模也正在迅速的增大,圖書在發行銷售等環節上的管理難度也隨之加大,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工具,就難於實現圖書管理在發行、運輸、倉儲、銷售管理中的高效准確,但是如果我們利用現行圖書上的條碼,結合條碼採集器和計算機,就能夠有效地提高圖書管理各個環節上的工作效率,使之自動化和有序化。因此利用相應的條碼採集器設備,實現圖書在發行、運輸、倉儲、銷售管理中盤點應用,是實現圖書管理自動化的有效手段。
作為圖書盤點應用的條碼採集器(或「盤點機」),其功能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進行設計,以保證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方便、靈活和通用性。條碼採集器實現圖書管理必須具備幾個主要的基本功能:數據採集、數據傳輸、數據管理及系統設置等。
「數據採集」是利用盤點機讀取圖書條碼的過程。圖書盤點的一個重要過程就是記錄圖書的數量,因此,在讀取圖書條碼後需要對該圖書進行相應數量的錄入,並將結果以文本數據格式存儲在盤點機的存儲器中。
「數據傳輸」是完成盤點機與PC機之間的數據交換任務。在盤點前,需要將本書店的所有圖書信息生成字典,然後將字典發送到盤點機上(盤點機在讀取到圖書條碼後,可以通過查詢字典,顯示圖書的名稱、價格、出版社等信息);在盤點機完成圖書盤點後,需要將生成的盤點數據發送給PC機(PC機要將盤點數據寫入資料庫,生成盤點報表)。

Ⅸ 有人知道條形碼的由來嗎

條形碼體系問世至今已有50多年了

1952年10月7日,當時還是美國費城德雷克塞爾大學技術系學生的諾曼·伍德蘭和伯納德·西爾弗獲得了最初的條形碼專利權。當時的條形碼與現在的不同,不是由線條構成,而是由一組同心圓構成,通過照片掃描器讀取。

到60年代末,條形碼的讀取器開始與電腦互聯。這套體系在各種領域中逐漸得到擴展和運用,如軍事機構、圖書館和血庫的檔案管理。1973年發布的通用產品碼(UPC)成為商品識別的標准。1977年成立了歐洲商品碼國際組織(EAM),該組織正在承擔著建立國際通用的產品碼標準的任務。現今,條形碼體系在100多個國家得到應用,而歷史上第一套激光條形碼掃描系統誕生於1978年。條形碼究竟是什麼呢?它是一種存儲數據並能准確而迅速地處理的體系。條形碼以一種簡便的方法提供編碼後的文本信息,然後由電子掃描器進行讀取。它由一組間隔的平行線條構成,這些線條中存儲著編碼後的信息。

條形碼技術的最大優勢在於節省時間,而且具有條理性和准確性。給產品加上條形碼就是對它們進行了分類。因此,條形碼體系被應用於超市、百貨公司、服裝店、葯店、書店、玩具店等場所。

事實上,條形碼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那些引人注目的小線條,而是那下面的一列數字。正是在這列數字中存儲所有的信息,這些信息與一個資料庫共同顯示出產品的特徵。因此,這套體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商業工具。目前還存在著其他的識別系統,但現在還沒有一種能像條形碼那樣具有廣泛應用的有效標准。

閱讀全文

與成果條形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