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過渡時期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中國有步驟地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並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這個歷史階段中,中共確定的指導方針和基本政策是正確的。
1952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澤東的建議,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個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在過渡時期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遵循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於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
在改造過程中,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經濟表現了明顯的優越性。到1956年,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項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在1955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對於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濟建設,依靠中國自己的努力,加上蘇聯和其他友好國家的支援,同樣取得了成就。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從1953年到1956年,中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9.6%,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4.8%。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1954年9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5年3月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總結了反對野心家高崗、饒漱石陰謀分裂黨、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斗爭,增強了的團結。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的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和隨後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規定了對知識分子和教育科學文化工作的正確政策,促進了這方面事業的繁榮。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中國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中國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斗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經是在新的生產關系下面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大會堅持了1956年5月中共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大會著重提出了執政黨的建設問題,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中共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B. 畢加索的每個時期的作品和藝術特點
1、童年時期
14歲時創作了《姑媽佩帕的肖像畫》,隨後象徵主義的出現影響了畢加索的現實主義畫風,在一系列的風景畫作品中,在色彩上運用高純度的色彩來表現。以寫實畫風為主,色彩明亮,代表作有《鬥牛士》、《科學與慈善》。
2、陰郁的過渡時期
畢加索受到在西班牙孤單旅行與他朋友自殺的影響,在該時期的藝術創作作品中多以冷色系為主,例如藍與藍綠的色調。在這段時間用色陰暗,並有時以貧困、凄慘的人群為主要創作題材。代表作品有《生命》、《儉朴的一餐》、《盲人的晚餐》、《賽樂絲汀娜》等。
3、粉紅色時期
在巴黎,由於在愛情的滋養下,畢加索創作時大面積地使用歡快、明亮、愉悅、鮮亮、粉紅色的色彩情感來表達,在愛情過渡中的甜蜜,其創作主題常常以馬戲團、雜技表演者為主,描繪這類人群的生活狀態。代表作有《拿煙斗的男孩》、《斯坦因畫像》。
4、立體主義時期
這是它創作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時刻,在其繪畫創作的過程中,他經常採用靈活多變的、層次分明的、空間造型感的平面造型手法,把形體的結構隨心所欲地組織起來。
拋棄了傳統的畫風,畫中沒有情節,也沒有環境描寫,運用了極其誇張的手法,表現畸形的資本主義社會和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代表作有《亞威農少女》、《費爾南德頭像》。
5、蛻變時期
這一時期繪畫風格主要偏向於原始的藝術領域,採用簡潔化形象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畢加索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轉入寫實的表現形式。
在1930年,他的繪畫風格又轉向超現實主義,表現了夢幻與現實之間的真實生活。畫風極其抽象,表現出痛苦與獸性,代表作有《紅色扶手椅中的女人》、《格爾尼卡》。
6、田園時期
畫風粗狂且和諧統一,手法運用極其嫻熟,代表作有《卡門》、《貢戈拉的二十首詩》系列。
(2)過渡時期成果擴展閱讀
畢加索一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也許是對人世無常的敏感與早熟,加上家境不佳,畢加索早期的作品風格充滿了早熟的憂郁,早期畫近似表現派的主題。
在求學期間,畢加索努力地研習學院派的技巧和傳統的主題,而產生了象《第一次聖餐式》這樣以宗教題材為描繪對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調,與羅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會的題材,也是畢加索早年學習的對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畫作中,總看到用羅特列克手法經營著浮動的聲光魅影,曖昧地流動著款款哀傷。畢加索十四歲那年與父母移居巴塞羅那,見識了當地的新藝術與思想。然而正當他躍躍欲試之際,卻碰上當時西班牙殖民地戰爭失利。
政治激烈的變動導致人民一幕幕悲慘的景象,身為重鎮的巴塞羅那更是首當其沖。也許是這種興奮與絕望的雙重刺激,使得畢加索潛意識里孕育著藍色時期的憂郁動力。
玫瑰紅時期的作品,人物表情雖依然冷漠,卻已注重和諧的美感與細微人性的關注。整體除了色彩的豐富性外,已由先前藍色時期那種無望的深淵中抽離。摒棄先前貧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徵,取而代之的是對人生百態充滿興趣、關注及信心。
C.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的背景:
1、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脫亞入歐」,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急需對外的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
2、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制定了所謂「清國征討策略」,逐漸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3、此時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戰。
4、當時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3)過渡時期成果擴展閱讀:
影響
甲午戰爭失敗標志著清朝歷時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為烏有,打破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民族復興的追求。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志著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的國際地位急劇下降。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斗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甲午戰爭標志著中朝之間上千年的宗藩關系正式終結,朝鮮名義上獲得了獨立,實際上卻被日本控制。之後俄國勢力進入朝鮮,日本和俄國在朝鮮的爭奪日趨激烈,最終引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
D.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了哪些歷史性成就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科學發展觀,執政理念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戰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越來越強。
以前很多人住的最好的都只是平瓦房,進村的路一遇見下雨,就會變成爛泥路想走都困難,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了,農民的說活水平也隨著提高,現在不少人人都建起了樓房,家裡還買了各種樣式的家用電器,村裡條條水泥路交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老百姓的生活過的也越來越有滋味,農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人民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自從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們的吃飯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人們已經不再追求吃的飽,而是追求吃的好,吃的健康,綠色食品,健康食品風行。
出行方面,以前主要是靠步行,有些人家有自行車,看看現在滿大街的永久牌、飛鴿牌電動自行車,各種各樣的摩托車,還有家裡已經有了汽車。還有現在縣城裡早就有了公交車,到縣城裡的每個地方只需花幾快錢。可以說在這方面我們有了很大的完善與發展。
通信方面,以前只能夠靠書信來往,現在不僅有了家庭電話、手機可以直接聯系,網路、電腦也已經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這就可以收發電子郵件,這可以方便的與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人們交流,甚至可以網上購物了
現代的快速發展給我們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有些是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的;不過與任何事物一樣,發展中的中國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相信我們通過進一步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會進一步的完善、提高。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的好,與那些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對此,我心中充滿希望,我的家鄉人們及全中國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E. 太原的歷史文化
山西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山西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影響深遠。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秦漢以來,山西歷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燦爛輝煌
。山西歷史文化的完整性、先進性和藝術性,對中華民族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對華夏五千年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也使山西
成為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區域之一。史書中最早出現的「中國」一詞,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時代的山西南部。在中國本土發
生的文明中,從堯舜禹到夏商周,山西地區的文化傳承從未間斷。
自古以來,山西就是中原華夏族與北方各民族文化交匯的天然通道,是中原農耕經濟與北方游牧經濟沖撞對接的前沿陣地。
上古時期,中原各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使得北方各民族逐漸融合於華夏族,接受了較為先進的華夏文化。到春秋後期
,雙方的界限幾近消失。在明清時期的五個多世紀里,山西商人從鹽業起步,發展到棉、布、糧、油、茶、葯材、皮毛、金融等
各個行業,並把商貿活動由故里擴展到全國各地,甚至遠及今天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晉商的魄力之大、足
跡之遠、財富之巨,讓世人認同了「無西不成商」的歷史事實。
山西地區的歷史演進,聯系貫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留下的3.5萬處文物古跡,國保單位119處,居全國第一。因此,
山西最有資格成為世人了解和欣賞華夏文明的「主題公園」。
山西歷史文化具有不斷變革和進步的鮮明特色,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山西歷史文化的發展證明,社會的變革和進步,既以
先進思想為依據,又是新思想的搖籃。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
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
的三晉文化。
在距今兩三萬年前的朔州峙峪文化遺存中,發現了數百件表面刻有人工痕跡的骨片,說明峙峪人可能開始了原始的雕刻藝術
。從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的吉縣柿子灘遺址上,有兩處岩畫被視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珍品。距今四五千年的陶寺遺址中,出土
了屬於早期夏文化的鼓和磬,太原義井出土的一音孔和二音孔陶塤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樂器。晉國大音樂家師曠以琴技和音律聞名
,趙國人荀子則創立了藝術理論。離石的漢畫像石,蒲津渡的唐朝黃河鐵牛,元代晉南雜劇,都表明山西在人類文明演進中一直
位居世界東方藝術苑林的前列。在眾多的藝術門類中,山西古建築及其依託古建而留存的壁畫、雕塑和石窟藝術,古城和民居建
築藝術,成就更為突出,特色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