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20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

20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04 19:14:05

1. 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展

一、中國「鯊魚」機器人能獵殺越南水下特工
今年,由中國天津大學自主開發的水下無人滑翔機「海燕」在南海北部水深超過1500米的海域通過了測試,創造了中國國產水下滑翔機無故障航程最遠、時間最長、工作深度最大等諸多紀錄。 「海燕」有可能被中國海軍改造為新一代水下戰斗/巡邏機器人,「它能像鯊魚一樣在海中巡弋,護衛中國艦艇或設在南海的鑽井平台」。
「海燕」屬於水下無人滑翔機型AUV。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在年中的南海測試中,「海燕」連續運行時間超過21天, 最大工作深度達到1094米,最大水下推進時速約6千米。「海燕」採用了最新的混合推進技術,融合了浮力驅動與螺旋漿推進技術。按照設計,「海燕」可持續不間斷工作30天左右。它形似魚雷,長1.8米,直徑0.3米,重約70千克。
「海燕」可能是理想的作戰平台,首先,未來中國軍工企業可能大批量製造增大版「海燕」,這種水下機器人能搭載大型感測器,能探測到距離更遠的蛙人、水雷和潛艇,中國在南海的反潛能力有望實現躍升。此外,它們甚至可能攜帶武器,執行水下護衛或攻擊任務。
今年,中方指責越南向中越對峙海域派出「蛙人」,他們大量布放漁網、漂浮物等障礙物,干擾中國船隻。未來武裝版「海燕」的出現將使得越南「蛙人」的干擾戰術徹底失效——中國水下戰斗機器人將如同鯊魚般在鑽井平台四周巡邏,一旦察覺越南「蛙人」靠近,它們將自動展開攻擊。
二、中國力壓日本 製造世界最大水陸兩用飛機
今年,中國研製並自行設計製造的新型水陸兩用飛機——蛟龍600的大型機頭全尺寸模型首次曝光,這是中國新一代特種航空產品的新代表作,據悉,該機家預計將於年底完成首飛,這也意味著,我國水轟-5水上飛機在研製40年之後終於後繼有人,中國也將通過該機一舉超越日本的US-2水上飛機,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製造國。
據悉,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簡稱「蛟龍600」飛機)是為了滿足我國森林滅火、水上應急救援任務的需要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飛機採用了單船身、懸臂上單翼布局型式;選裝四台WJ6發動機,採用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
三、「北斗」全球系統建設全面啟動
在5月21日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獲悉,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研製生產工作穩步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三步」建設全面啟動。
「第三步」建設,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系統建設。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紹說,在「第二步」走的時候,全球系統的建設就已著手進行,目前已在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導航信號體制、研發高性能星載原子鍾等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2015年發射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後,將適時加入衛星網路,抓緊開展技術在軌驗證,加快推進系統全球組網建設。
未來的「北斗」系統可靠性更高,性能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1到2倍。冉承其介紹說,「北斗」系統自2012年12月27日正式提供區域服務以來,系統連續穩定運行,服務性能指標穩中有升。下一步將穩步推進「北斗」的國際化進程,加強與美、俄、歐等衛星導航系統的對話交流,深化在兼容與互操作、監測評估、天基增強系統及應用領域的合作。據悉,2000多名來自國內外衛星導航系統主管部門和衛星導航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加了本屆年會。
四、我國首個「太空擺渡車」今年將首飛
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梁小虹3月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首個「太空擺渡車」今年將首飛,在未來的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測任務,在軌道轉移、空間碎片清理等軌道服務,在新材料、新技術驗證等空間試驗領域等將發揮重要作用。
梁小虹介紹,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遠征一號上面級,今年首飛在即。上面級是一種由基礎級運載器發射進入准地球軌道或地球軌道,能夠進一步將有效載荷從准地球軌道或地球軌道送入預定工作軌道或預定空間位置的具有自主獨立性的飛行器。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我國先後研製出多型固體推進劑上面級,共進行了10次飛行,全部取得圓滿成功。但此前的上面級均為滿足某種單一任務而研製,遠征一號上面級則同時具備了多種特性,被火箭設計師稱為真正意義的「太空擺渡車」。
梁小虹介紹說,「太空擺渡車」主要有四大特點: ——兼具運載器與航天器的技術特性,是在運載火箭或重復使用運載工具上面,增加的相對獨立的一級或多級,可依靠自身動力攜帶航天器繼續飛行。 ——可多次啟動。運載火箭將其送入太空後,「太空擺渡車」能多次點火啟動,滿足不同發射任務的需求。 ——工作時間長。長於運載火箭的工作時間,可以達到數小時、數天乃至數十天。 ——可以先後把不同「乘客」送到不同目的地。
在太空,「太空擺渡車」接力火箭繼續執行飛行任務,可通過飛行軌道的變化,將攜帶的一個或多個航天器直接送到工作地點。此外,此次研製的遠征一號上面級首次採用了液體推進劑,在軌工作時間為6.5小時。「太空擺渡車」的問世,將大大增強我國運載火箭的任務適應性。據了解,上面級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截至目前,世界航天大國先後研發的上面級達數十種之多。
五、解放軍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建成
歷時7年建成的我軍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告訴你「能打仗、打勝仗」的秘密——
把現代戰爭真實地搬進計算機,構設一個符合中國軍隊特點和未來戰爭實際的虛擬戰場,通過無限接近實戰的兵棋推演,使我軍獲得未來戰爭的更大勝算——這就是兵棋推演的魅力所在。
信息化戰爭究竟怎麼打,制勝機理在哪裡?國防大學兵棋團隊歷時7年研發成功的兵棋系統,已經廣泛運用於部隊演訓和院校教學,成為針對未來戰爭進行實戰化練兵的重要抓手和實踐平台,不斷砥礪著各級指揮員向「能打仗、打勝仗」堅實邁進。
盛夏時節,華北某地。一場戰略戰役兵棋對抗演習拉開戰幕,幾十名兵棋系統人員各就各位,全神貫注進行系統控制和演習導調。
大屏幕上,陸海空聯合作戰,沉著迎擊來犯之敵;計算機上,各要素實時顯現,兵力調動緊張有序……輕觸屏幕,戰場一覽無余;指尖游弋,指揮千軍萬馬。數百名指揮員編組紅藍綠三方,依託網上共享態勢圖,搏殺在虛擬戰場。
「支撐演習的,就是國防大學兵棋團隊研發的戰略戰役兵棋系統!」現場演習總導演、國防大學副校長王朝田向記者介紹,歷時7年,我軍建成首個大型計算機兵棋系統,迄今該系統已先後參加了數十次演習,受到部隊和院校的廣泛歡迎。兵棋系統運用於演習實踐,給全軍戰略戰役訓練方式帶來了革命性變化,推動了軍事指揮訓練向實戰化轉變。
六、「蛟龍」號完成試驗性應用航次試驗任務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2014至2015年試驗性應用科考隊在6月29日圓滿完成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測試試驗,標志著「蛟龍」號2014至2015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首階段試驗任務順利結束。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是「蛟龍」號母船實現對潛水器實時定位的關鍵設備,系統通過接收潛水器每8秒發出一次的聲學信號,從而判斷出潛水器的位置、深度和與母船的距離。
據航次現場指揮部介紹,「向陽紅09」船於6月28日凌晨到達位於南海的作業海區,並於6月29日下午完成全部試驗內容。本階段試驗分別測試了安裝在「向陽紅09」船底部的進口和國產兩套超短基線定位系統,其中由哈爾濱工程大學研製的系統是首次應用在「蛟龍」號上的國產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測試結果顯示,兩套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能夠滿足「蛟龍」號深潛作業需要,信號跟蹤穩定、可靠。
國產超短基線定位系統性能穩定,可以作為「蛟龍」號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的備份,提高母船對潛水器的監控能力。 (來源:騰訊科技)

2. 舉例說明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科技成就:神舟飛船系列、嫦娥一號等航空航天科技;袁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3. 現代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進步啊

1.5G領跑世界

從4G快人一步,到5G領跑世界。當流量社會到來,網速就是效率。數秒鍾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載,直播更是「分分秒秒無卡頓」。預測是到2020年中國5G將實現商業化推廣,到2025年中國5G用戶數量有望達到億級規模。

4. 2012年我國科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神九」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

2012年6月29日10時03分,在經過近13天太空飛行後,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神舟九號飛船先後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成功進行了兩次交會對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重大突破,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

2、「蛟龍」號第五次下潛創7062米新紀錄

2012年6月24日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作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方案設計和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以及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都是由我國獨立完成。「蛟龍」號重大突破,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

3、發布嫦娥二號7米解析度月球影像圖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2012年2月6日在北京發布「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

製作完成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分幅影像圖產品共746幅,總數據量約800GB。這是中國探月工程取得的又一項重大科研成果

4、國產CPU搭建的千萬億次計算機成功應用

2012年9月11日,「神威藍光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系統」通過科技部專家組驗收,這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夠採用自主CPU構建千萬億次計算機的國家。

5、全球首個"戊肝"疫苗研製成功

2012年1月11日廈門大學、養生堂萬泰公司聯合研製的重組戊型肝炎疫苗(大腸埃希菌)已獲得國家一類新葯證書和生產文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這是全世界戊肝預防與控制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

6、大亞灣實驗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

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來自全世界6個國家和地區38個科研單位組成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在2012年3月8日宣布,發現中微子新的振盪模式,並測得其振盪振幅,精度世界最高。

該結果加深了人類對中微子基本特性的認識,得到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高度評價,並被《科學》雜志評選為201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7、全球首次實現量子通信100公里隱形傳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等人,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等組成聯合團隊,我國科學家潘建偉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百公里量級的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和糾纏分發,為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訊衛星」奠定技術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2012年8月9日重點介紹了該成果。

8、亞洲最大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正式落成

2012年10月28日亞洲最大的全方位可轉動射電望遠鏡在上海天文台正式落成。這台射電望遠鏡的綜合性能排在亞洲第一、世界排第四,能夠觀測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天體。據了解,這個射電望遠鏡將參與我國探月工程及各項深空探測任務 。

9、首次揭示「乙肝病毒感染」關鍵過程

2012年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文輝博士率領的科研團隊在當天出版的《eLife》雜志上發表題為「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體」的研究成果。這是世界上首次發現乙肝病毒受體,該成果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的關鍵過程,為乙肝及其相關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療靶點和新葯開發途徑。

10、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2012年7月4日上海交通大學宣布該校研發出一種常規的化學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該成果解決了困擾世界科學界和產業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難題,使青蒿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變成現實,生產成本有望大幅降低,這意味著每年可將近百萬人從死亡線上救出。

11、「遼寧艦」入列 殲-15飛機完成航母起降

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發展航空母艦,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第一艘航空母艦順利交接入列,對於提高我國軍事現代化水平,促進國防科技工業技術進步和能力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意義重大。

12、中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

2012年10月25日23時3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並送入預定轉移軌道。隨著它在太空棋盤上的最後落定,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終建成。此次發射是北斗區域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任務,是區域系統建設的收官之戰。

(4)20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國務院決定,對為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准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務院批准,授予「水稻復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等41項成果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授予「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等3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授予「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等74項成果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授予「嫦娥二號工程」等3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授予「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等22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授予「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利用」等187項成果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美國化學家理查德·傑爾等5名外國專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鄭哲敏院士、王小謨院士及全體獲獎者學習,自覺弘揚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5. 請列舉近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

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學科建設較為全面、自成體系的國家之一;

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應用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各類企業機構在內的、多層次的科技力量布局;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一些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000 余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究開發人員近200 萬人(居世界第二)。

總體上,造就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和豐厚的人才儲備。

三、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國在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哥德巴赫猜想、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信、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在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第三代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13 年我國的SCI 論文數量已達23.14 萬篇,位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三位。

四、突破了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難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取得了「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進入21 世紀,我們又在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建設中,攻克了一系列科技難關,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五、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地迅速發展。2008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10.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部商品出口總額的29.1%。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56 個國家級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其平均萬元GDP 能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一大批充滿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

六、科技惠民成效顯著。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重要成果,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 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種植、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 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此以不足世界10% 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 的人口。在重大疾病、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控的科技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SARS、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七、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科技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日益廣泛,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廣大群眾的科技素質不斷提高。

八、國際科技合作呈現新的局面。

我國已與世界上152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其中 97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0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民間科技交流十分活躍。我國科技工作者參加了近千個國際學術組織,並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積極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計劃」等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開展中醫葯、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等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國際創新園、聯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範基地。積極開展對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走出去」。

6. 2012年以來我國在發展高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蛟龍入海,神舟飛天,北斗星座,高鐵聯網,4G實驗運行,核電快堆,大口徑望遠鏡。。。 連西各波色粒子也有我們一份,我們不宣布一個什麼好大的實驗有發現,哪裡出來這個理論成果。

7.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銀河計算機、空間定位、高功率激光器、基因技術等等。如有幫助請採納,手機則點擊右上角的採納,謝謝!!

8. 2013~2014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經濟方面:中國經濟不斷保持平穩運行,穩中有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專級。糧食產量不斷屬增加。

文化方面: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不斷壯大文化產業的規模和實力,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

教育方面:高考招生制度試點改革,教育考試招生制度不斷完善。

科技方面:殲15戰機展開訓練,中國航母編隊初步成型。「蛟龍」下海創造新紀錄。「神九」飛天首次實現對接。

(8)20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擴展閱讀

從經濟實力看,2014年我國GDP總量為10.4萬億美元,佔全球比例為13.4%,牢牢占據世界第二位。從產業競爭力看,2014年我國製造業產值佔全球製造業產值份額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之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220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毫不放鬆地抓好糧食生產,2014年糧食產量達到1.2萬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個「11連增」。

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提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2%,主要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土地流轉率提高到30%,家庭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9. 近十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哪些主要成就,存在什麼不足。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奧運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時,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北京奧運會更上一層樓,以51金的驕人戰績名列金牌榜之首!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10.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我就說一下今年2017年的吧,今年有四大喜事:
海洋: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001A型航母於4月26日上午下水。
天空:5月5日,國產大型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機場成功完成首飛任務,它將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壟斷,成為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又一經濟高速增長點。中國的大飛機時代,終於降臨了!
地面:5月18日,中國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在我國南海正式宣布: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我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一項全新的資源誕生了!這是一項綠色、無污染的新能源,比煤炭、石油高效十倍!!!可燃冰開采技術,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日本、加拿大、美國、歐洲等國做不到的,中國人做到了,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能源,以前是阻礙中國發展最大的瓶頸,從此將成為我們發展最大的助力!
探微:世界上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在中國誕生。(不是單純的光子或量子計算機,而是光量子)
5月3日,科技界迎來了一則重磅消息:中國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量子,是這個世界上極微細之物;量子計算機,則擁有著這個世界上最快的運算能力。快到什麼份上?這么說吧,用現在最牛的超級計算機要花100年解出來的方程組,用量子計算機來算,只需要0.01秒。有人形容,如果現在傳統計算機的速度是自行車,量子計算機的速度就好比飛機!國際上最高品質和最高效率的單光子源。

閱讀全文

與2014年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