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煥成的學術成果及獲獎情況
攝影作品創作復發表數千件,參加國際制及全國展覽,並在美國、日本、德國等展出,其中獲全國一等獎三次,二等獎六次,三等獎十五次,優秀獎二十餘次。多次擔任全國性比賽和展覽評審委員及組委會工作。
1971年以來,參加國際,全國展覽,發表作品1000餘件。其中獲金獎3次,銀獎6次,三等獎和佳作優秀獎30餘次。在日本東京,北京,南京等地舉辦個人展覽。 2000年,獲全國攝影教育「紅燭獎」。 美術方面:創作油畫,水彩畫作品100餘件,參加第九屆全國美展,第三屆水彩畫展,首屆中國油畫靜物展,首屆中國水彩畫藝術展,中國風景油畫展。出版有民居圖集等,在北京,日本東京,青島等地舉辦個人水彩,油畫展。
⑵ 室外自然光線在攝影中的運用研究,國外的研究現狀如何寫論文用,幾百字就好。
你好的!
① 中國知網也好、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② 並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費的介面!
③ 如果真沒有免費的介面,那就網路知道懸賞求助下載吧!
④ 要是要外文的論文准備翻譯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谷歌學術】
⑤ 需要什麼語言的論文直接就用相應的語言搜索!100% 能找到類似的!
⑥ 至於翻譯,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縷縷就可以了!
⑦ 要是計算機類的代碼什麼的到CSDN或者51CTO下載!
【友情提示】==================論文寫作方法===========================
{首先就不要有馬上畢業,最後一次花點錢就得了的想法}
① 其實,原創的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為你代謝的!誰願意花時間給你寫這個呢?難道你在空閑的時間原以為別人提供這種毫無意義的服務么?所以:還不如自己寫。主要是網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②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這個很可能老師已經給你確定了】,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
③ 通讀一些相關資料,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看看別人都從哪些方面寫這個東西!
④ 參照你們學校的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接著要將提綱給你們老師看看,再修改。等老師同意你這個提綱之後,你就可以補充內容!
⑤ 也可以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
⑥ 最後,到萬方等資料庫進行檢測【這里便宜啊,每一萬字才1塊錢】,將掃紅部分進行再次修改!
⑦ 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WARNING】=========================================================
[Ⅰ] 如果確認找人代筆,交押金的要慎重考慮!
[Ⅱ] 淘寶交易的話,一定看好他的打款時間,有的設定為【3天】,到期之後人家自然收到錢!
[Ⅲ] 希望用我的回答能讓童鞋們多個心眼!
⑶ 攝影最初是通過什麼途徑傳入中國的
攝影術傳入中國後,出現了一些介紹攝影的書籍和刊物,它們把系統的攝影理論和技術介紹給人們,促進了攝影在中國的傳播。
一、《格術補》與《攝影之器記》
1844年,廣東學者鄒伯奇先後完成了兩部攝影光學著作—《格術補》和《攝影之器記》。
《格術補》是一本論述光學的專著,它繼承我國古代學者的光學研究成果,對光學定義進一步進行論述。其中,尤其注重於各種透鏡原理的討論,並列出了透鏡計算的公式,為攝影器的製作提供了設計依據。此外,書中還談到瞭望遠鏡、顯微鏡的製法。
《攝影之器記》是記錄鄒伯奇製作繪畫暗箱過程的筆記著作。鄒伯奇在書中說到,他受《夢溪筆談》中光學知識的啟發,根據「前壁開孔,影承後壁」的光學原理,反復思索做了一個木箱,箱前開孔,孔上安透鏡,名曰「攝影之器」。
《格術補》和《攝影之器記》都是非常嚴謹的學術論文。當它們公布於世時,攝影技術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國內開始出現了一些介紹最新攝影方法的書籍。因此,這兩部著作在當時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但是,它們在我國攝影史上,仍然具有很高的價值。
二、《脫影奇觀》
1873年,我國出版了第一本攝影專著《脫影奇觀》。這本書的作者德貞(1837~1901),是一位酷愛攝影,兼通中西文理的英國醫生。
德貞1860年來到中國,曾任英國駐華使館的醫師,並受聘於清政府開辦的培養翻譯人才的學校一同文館,教授生理和醫學。後來又擔任京都施醫院院長,在此期間,他不斷地在院辦的一種中文雜志《中西聞見錄》上,發表一些有關攝影知識的譯文。人們知道他精通攝影術後,紛紛找他拍照或討教照相之法。於是,德貞決定利用行醫之餘,將照相之法寫成一本書。
《脫影奇觀》為木版線裝刻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分裝四冊。該書在講授攝影術時,力求實用、全面,以適應中國讀者的需要。書中介紹了達蓋爾攝影法、卡羅式攝影法、濕版攝影法等早期攝影方法,供讀者自己比較、選擇,並且配備了一些有關的插圖。最突出的是,葯品名稱一律採用中英文對照,便於讀者理解和應用。隨著照相材料和攝影方法不斷更新,德貞還補充刊印了「續編」一冊。
《脫影奇觀》是一部完整的攝影技術工具書,它揭開了攝影術的奧秘,起到了教科書的作用,使人能夠通過自學,掌握攝影技術。因此,受到了讀者的歡迎。
三、《色相留真》
繼《脫影奇觀》之後,中國近代化學家徐壽(1818~1884),和英國人付雅蘭合作翻譯了一本攝影專業書籍《色相留真》。
《色相留真》是第一本由中外學者合作翻譯的攝影書籍。全書分為劃玻璃、洗玻璃、敷蛋白、直光平光、鏡箱、暗房內顯影、顯影葯、護影葯、印相紙、干照、透明相、瓷片照相、印箱、紙相印邊、游戲顯相和山水等章節。書中還談到了當時新出現的明膠干版法,但由於這種方法還處在實驗階段,所以書中介紹說:現在肆中所售好山水之片,俱為濕法所照,又歐洲各國博物院中所存之相,用干法者極少,或因照相家喜用舊法,而疑各新法或干法不及濕法之穩。
《色相留真》譯出後曾以《照相略法》為題,於1880年,在介紹自然科學的雜志《格致匯編》中連載,成為19世紀著名的「西學」著作。1887年再版時,書中又增加了兩段內容,一段介紹照片放大的方法,另一段介紹照相石版印刷技術。
⑷ 馮建國的學術成果
從2000年起,馮建國副教授在國家一級刊物《中國攝影》、《大眾攝影》、《中國攝影家》、《人民畫報》、《西藏人文地理》、《中國科學探險》、《綠色中國》、美國《View Camera》日本的《日本攝影》、《尼康俱樂部》、韓國《Photonet》、台灣《攝影天地》上發表攝影作品、論文、理論技術、文章四十多篇,近三十萬字。出版個人著作5部、翻譯著作1部:個人專著《跟亞當斯學攝影》(2003年)、教材:《黑白攝影》(2005年)、教材:《大畫幅攝影》(2007年)、個人作品集:《西部旅路:1996-2006》(2007年)、個人作品集:《最後的胡同》(2008年)、翻譯著作:《安塞爾·亞當斯傳世佳作400》(2009年)。
論文和作品多次獲得國際性、全國性獎項。在2000年8月,以論文《攝影作品的展示和收藏》獲第六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獎;9月作品《高原的母親和孩子們》獲聯合國環境署1999-2000年國際環境攝影比賽佳作獎;2001年3月作品《珍珠灘瀑布,九寨溝》獲第六屆《可愛的中華》全國黑白藝術攝影大賽二等獎;6月作品《大法會的觀眾,甘南》獲伊爾福全國黑白攝影大賽特等獎。2004年9月,作品《皖南民居—世界文化遺產》獲第21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中國的「世界遺產」最佳攝影藝術獎。2004年9月,作品《天界·西藏》獲第21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藝術類銅獎。2005年12月,被愛普生(中國)公司授予「2005-2006愛普生影像大使」稱號。2006年在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建國以來為中國的攝影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
十多年來,馮建國的攝影創作活動堅持不懈,六次到新疆,九次去西藏,多次到四川、甘肅、青海,足跡走遍中國西部,並以中國西部的黑白影像著稱,致力於用影像體現西部的土地與人的風貌與神韻。在美國、日本、韓國、台北、北京、上海等地的美術館、專業畫廊舉辦了23場個人展覽,10場聯合展覽。
此外,還應韓國中央大學校藝術大學,祥明大學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攝影教研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攝影協會的邀請,在各校作攝影專題講座和舉辦個人影展。對國際交流,高校之間學術交流起了積極促進作用。
⑸ 攝影專業考什麼
兩個人溫和的話語闡述,其實透露的是當前的攝影教育如何因應攝影文化的快速發展問題,和幾個值得分析的實際現象。於聯明首先談到:「隨著藝術院校近年來的不斷升溫,攝影專業正逐步成為『熱門專業』之一。不但藝術院校相繼開設攝影專業,更多的綜合院校也相繼設立攝影專業,報考該專業的考生也與日俱增。」這看來是當前的大好形勢了,於是於聯明對「攝影專業不考攝影」提出質疑。對此,奚水接話指出:「攝影專業考攝影也會有弊端,近兩年藝術院校招考頗為熱鬧,這並不能說明考生們都有藝術天賦,其實不少人是因為藝術院校錄取分數低,而努把勁兒惡補了相關常識後想碰碰運氣。」(奚水所指通過「報班」 惡補的「相關常識」之色彩素描本不屬於常識,而是技能。)我看還不僅是這么回事,只要考察一下現在攝影院校擔任專業課教學的師資的學術背景,我敢肯定其中至少有80%以上的教師出身美術專業。如此,由他們來決定招考科目,由他們來安排專業課目,他們要是不因襲自己當年考的和學的色彩素描才怪了呢。作為持有美術文憑的我看來,幾乎現在所有攝影專業課程中必不可少的固定模式的蘇聯式樣的素描,訓練的只是繪畫技術的手頭准確度而已。而照相機的物理成像機能,對操作者而言根本不存在准確度的問題。去年我在一次攝影講學中,特別談到縮短甚至取消攝影專業課程中的素描科目,代之以當務之急的電腦操作科目時,受到學生們長時間的一片猛烈鼓掌。事後為我聯系講學的人嚴厲痛斥我說:你怎麼那麼不懂事,取消了素描課,你讓那些美術專業出身的教師干什麼去?我這才恍然大悟,這不是個單純的學術問題,而是個復雜的實際問題啊。我近年來在國內的一些較早開設攝影專業的院校有過一些講學和講課的經歷。引我注意的現象,首先是藝術院校的不如綜合院校的攝影專業學生文化素質強,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不如有過工作經驗的(不必一定是攝影業務)理解和思考能力強。這方面很容易通過課堂提問題的情況來了解,對相當普遍性的課堂提不出問題的攝影專業學生,我根本就無從判斷他們的實際素質。這裡面暗藏的問題是,顯然有一些攝影專業的學生「學術性向」本不在於攝影,他們只不過圖的是上大學和拿張畢業文憑而已。我發現這樣的攝影專業學生學的很被動、很勉強、甚至很痛苦,這其實對學生的時間精力、家庭的經濟財產和國家的教育資源都是很大的浪費。另一個令我奇怪的現象是,攝影專業的女生往往多於男生,後來知道是因為現在女考生的文化課普遍比男考生好。而從影像拍攝的體力工作特點來看,男性往往比女性更為適合。如果從擠進大學而言,攝影專業考什麼的問題,只是個形式而已。如果從訓練專業人才的立場而言,攝影專業考什麼的問題,遠不如攝影專業應該怎麼教學更有意義。如果從培養攝影藝術家的角度來說,則需要的就是個人興趣了。簡言之,為上大學拿文憑,隨大流考什麼都按照上面的規定辦即可。為出人才,既要考文化也應考技能的專業素質,這就需要招考人員的辨識能力,不會有一致的方法。如果培育藝術家,個人興趣因素是考試考不出來的。我認為,與其講究攝影專業考什麼,故不如在攝影專業怎麼教上狠下功夫。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都存在著錄取後學生「學業性向」轉變的必然情況。特別是對於剛畢業的中學生,很少有人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究竟在哪裡。所以,在西方國家,大學的本科教育多採取自由選修和允許轉換專業的靈活政策,這是出於對學生前途負責和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其合理性在於,給學生以充分認識自己「學術性向」的從容考慮的時間和嘗試的機會,學生即使最後沒有選擇攝影為專業,也通過攝影課程的學習,達到了提升個人修養和普及攝影常識的社會作用。而一些本沒有選擇攝影為專業的學生,在接觸攝影課程以後,可能會發現自己潛在的興趣和能力,從而全力投入攝影的專業生涯。
⑹ 攝影類雜志有那些
1、《大眾攝影》
《大眾攝影》是1958年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月刊。《大眾攝影》面向廣大專業和業余攝影者,以傳播圖像文化為己任。
在這里,可看到對業界新信息的獨到評述,讀取鮮活的攝影觀點和拍攝經驗,領略一個個攝影家的獨特經歷和切身體會,品味一幅幅精彩的攝影佳作,更可以通過本刊「月賽」「數碼排行榜」「演兵場」和各種攝影比賽展示才藝、大顯身手;
同時,本刊注重知識性、實用性、用大量篇幅評測攝影器材,介紹器材知識、使用經驗及拍攝、製作技藝,並通過問答形式幫助攝影者排疑解難。
2、《中國攝影》
《中國攝影》雜志是由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一本專業性攝影藝術月刊,它刊登國內外攝影藝術精品,提供國內外豐富的攝影信息,介紹最新攝影器材及現代拍攝技法,集提高性、學術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3、《攝影世界》
新華通訊社《攝影世界》創刊於1956年,《攝影世界》廣泛地介紹國外攝影名家名作、實用攝影技術技巧;及時地報道各類攝影器材與數碼影像技術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國內外攝影信息等方面突出風格與特色,保持可讀性和實用性、權威性和時代感。
《攝影世界》著重介紹國內外攝影工作者和愛好者的佳作、拍攝體會以及實用的攝影技術和技巧。同時,全面跟蹤數碼影像技術最新發展動態,及時報道和介紹最新的攝影器材。
《攝影世界》一貫突出表現其「世界 性」的風格特點,重點介紹海外的攝影創作風格、技法等實用信息,保持其專業性、可讀性、實用性、權威性、 服務性和時尚性等特色。
4、《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創刊於1983年。
面向影樓業者和廣大攝影愛好者,以介紹優秀人像作品、攝影實用技術、後期技術技巧、專業器材知識、影樓實戰經驗、化妝造型技藝、攝影行業資訊等為主要內容,涉及藝術寫真、婚紗攝影、兒童攝影、人體攝影、肖像攝影、紀實人像、廣告人像等攝影種類。
5、《中國攝影家》
《中國攝影家》雜志創辦於1988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綜合類大型攝影專業月刊。《中國攝影家》雜志本著服務社會、貼近讀者、關注「影」事作為辦刊宗旨,已成為廣大攝影人的「知心朋友」。
《中國攝影家》雜志一貫堅持權威性、學術性、綜合性,並在此基礎上全力提升其前沿性、普及性和可讀性,為讀者著想,急「影者」所需,傳播影像文化;
普及攝影知識,時時將一個個精美的瞬間,一幅幅動人的圖片呈現給廣大讀者,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貢獻於中國的攝影事業,以其特殊的語言記錄和書寫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史。
⑺ 學術攝影
我插一句,您說 <1.從攝影史上談照片的真實性.> 它只能記錄以過去的什麼什麼事件或東東的版一面權. 照片就象一面鏡子. 它載的畫面永遠都不會是真實的.
攝影就是攝取影子的意思嘛.感光材料要受到從物體反射<或直接接受光源>才可以成像.所以沒有反射光線的物體或光源的話就不是攝影.因為照片較比以前的繪畫描寫事物的能力強,所以在人們的腦子里印下了照片=真實的概念. 可能是我學的不好,所以不記得在攝影史的課程上有任何人研究攝影的真實性的.到有幾個讓觀眾認為他的照片是非常真實的象Gregory Grewdson.(廢話多了點)
建議您參考Henri Cartier Bresson 把握瞬間的什麼什麼記實方面的理論.
您要的素材在網上打 <新聞職業的道德原則與道德規范> 然後搜索試試.剛才看過似乎很多的了.
希望我的小小小小建議能對您有一點點點的幫助,
⑻ 攝影圈的最高獎項是什麼
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也稱為普利策新聞獎。
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遺願設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發展成為美國新聞界的一項最高榮譽獎。
現在,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一個獎項,被稱為「新聞界的諾貝爾獎」。
普利策獎分為兩類,新聞界和創作界。普利策獎也是一個鼓勵美國的獎。
新聞界的獲獎者可以是任何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需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的。
創作界獲得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的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8)攝影學術成果擴展閱讀:
普利策獎管理模式
每年有兩千多件入選作品參加普利策獎的競爭,但通常只頒發21個獎項,其中14項是新聞獎。這些獎項是長達1年過程的終結。它始於每年年初,受委派的102名傑出的評審員,分成20個評審團。
評審團的成員們要緊張工作3天,提名前認真篩選每件作品。自從設立這些獎項後,委員會擴大並多次重新核定了新聞類的項目,使其能夠和美國新聞業的演變同步。
漫畫獎是1922年設立的。攝影獎設立於1942年。1968年又被分為現場報道新聞或突發新聞和特寫。隨著計算機修改照片技術的發展,委員會於1995年規「任何內容經過處理或改動的作品,除了慣常的報紙裁剪和編輯之外,將不予接受」。
網路-普利策獎
⑼ 國內有哪些攝影期刊是學術類的
查攝影這個詞,有一些期刊查詢結果顯示。如圖示
你也可以查一查名稱,有的已經停刊了,可能數據還沒有更新過來,需要自己區分一下。
⑽ 攝影有沒有世界級的最高獎項
普利策新聞攝影獎
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記者約瑟夫·普利策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普利策生前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獎勵新聞界、文學界、音樂界的卓越人士,該獎自1917年以來每年頒發一次。
普利策的遺囑中規定普利策獎包括4項新聞獎、4項文學藝術獎、1項教育獎和4項學術獎。但普利策獎的影響越來越大,目前,普利策獎中包括14項新聞獎和7項文學藝術獎。
86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斗的目標。
普利策獎的評委由有成就的名記者組成。當年的優勝者由評委審查、挑選,但評選結果需經哥倫比亞大學顧問委員會通過,並由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宣布。
首屆普利策攝影獎是1942年頒發的。此後,除1946年外,每年頒發一次。從1968年開始,攝影類增設了專題新聞攝影獎,獲獎作品通常由一組照片組成。
美國普利策獎的獎金為7500美元,但獲得公眾服務貢獻獎的報道不得獎金,獲獎的報社將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荷賽獎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1955年發起於荷蘭,故又稱荷賽,被認為是國際專業新聞攝影比賽中最具權威性的賽事。
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的規模不斷擴大,到現在,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展到9類18項是世界上參與范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它的作品成為人類所處的時代和歷史的見證。
「荷賽獎」分突發新聞、一般新聞、新聞人物、體育動作、體育專題、當代熱點、日常生活、肖像、藝術、自然共10類,每類還分單幅和組照兩項,組照最多不超過12幅。每項各評出一、二、三等獎,大賽從所有參賽作品10類20項中評出年度最佳新聞照片一張。並由兒童評委會從當年部分獲獎圖片中選一張為「兒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