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項目任務分解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方法:任務分解法,是一種處理方法,指的是目標→任務→工作→活動。
原則回:答橫向到邊即百分百原則指WBS分解不能出現漏項,也不能包含不在項目范圍之內的任何產品或活動,縱向到底指WBS分解要足夠細,以滿足任務分配、檢測及控制的目的。
無論在項目管理實踐中,還是在PMP考試中,工作分解結構(WBS)都是最重要的內容。WBS總是處於計劃過程的中心。
也是制定進度計劃、資源需求、成本預算、風險管理計劃和采購計劃等的重要基礎。WBS同時也是控制項目變更的重要基礎。項目范圍是由WBS定義的,所以WBS也是一個項目的綜合工具。
(1)成果細目擴展閱讀
有關任務分解結構的軍事標准規定整個軍事武器裝備系統分為飛機、導彈、空間系統、船舶系統、地面車輛、電子裝備、兵器等7大類。
每類按需要再劃分成若干個分系統(或層次),每個分系統又可再進行劃分,直到分解成若干個既可合成又便於管理的元素為止。
每個分系統或元素都制定有各自的標准性能參數,據此制定研製進度計劃和經費預算等。任務分解結構根據不同的系統管理需要分為概覽性任務分解結構、型號管理性任務分解結構和合同廠商使用的任務分解結構。
Ⅱ 急求:科技成果鑒定中"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國內先進"四個鑒定水平的確切含義!!!
1、MG132/320W採煤機
2、高溫預制直埋保溫管
3、MIMN通風機運行監測管理系統
4、雞西市城區基礎設施調查與版對策權
5、干脫細目大豆顆粒粉
6、超選擇子宮動脈栓治療子宮肌瘤
7、數字減影選擇性全腦血栓造影臨床應用
8、復方腐植酸鈉葯膜治療子宮糜爛外陰潰瘍臨床研究
9、空氣發動機
Ⅲ 請問誰知道:項目管理協會工作分解結構實用標准 這本書哪裡賣
5.3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
工作分解結構是一種面向可交付成果的按層次分解的結構,是由項目團隊為實現項目目標並創造必要的可交付成果而執行的。工作分解結構組織並確定了整個項目范圍。工作分解結構把項目工作分成較小和更便於管理的多項工作,每下降一個層次意味著對項目工作更詳盡的說明。包含了最低層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的計劃工作叫做「工作包」,每個工作包可以獨立制定進度,估算費用,監控和控制。
工作分解結構是當前批準的項目范圍說明書規定的工作。構成工作分解結構的各個組成部分有助於利害關系者審查項目的可交付成果(見4.4.3.1)
圖5-5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依據、工具與技術和成果
5.3.1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輸入
.1 組織過程資產
已在4.1.1.4中說明。
.2 項目范圍說明書
已在5.2.3.1中說明
.3 項目范圍管理計劃
已在5.2.1.4中說明。
.4 批準的變更請求
已在4.4.1.4中說明。
5.3.2製作工作分解結構:工具與技術
.1 工作分解結構樣板
雖然每個項目都是獨特的,但以前項目的工作分解結構往往可以當做新項目的樣板,因為某些項目與以前的某一項目總有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例如,給定組織中大部分項目的生命期往往同樣或者相似,因此每個階段的可交付成果往往相同或者相似。許多應用領域或實施組織都有標準的工作分解結構樣板。
項目管理協會工作分解結構實用標準是製作、深化和應用工作分解結構的指南。該指南包含有針對行業的工作分解結構樣板的例子,可以在針對獨特應用領域的具體項目進行裁剪。圖5-6表示的是某工作分解結構實例的一部分,其中若干分支已經向下分解到工作包水平。
圖5-6 工作分解結構的例子:若干分支已經向下分解到工作細目水平
.2 分解
分解就是把項目可交付成果分成較小的、便於管理的組成部分,直到工作和可交付成果定義到工作包水平。工作包水平是工作分解結構中的最低層,是能夠可靠地估算工作費用和持續時間的位置。工作細目的詳細程度因項目大小與復雜程度而異。
要在很遠的將來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或子項目,可能就無法分解。項目管理團隊一般要等到可交付成果或子項目經過闡明並可以制定工作分解結構細節的時候。這種技術有時候叫做「滾動式」規劃。不同的可交付成果會有不同的分解水平。為了達到易於管理的工作努力(即工作包),某些可交付成果的工作只需分解到下一層次,而另外一些則需分解更多層次。當工作分解到下一層次時,就提高了計劃、管理和控制該工作的能力。然而,過度的分解可能導致管理努力的白費,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甚至降低實施該工作的效率。項目管理團隊需要權衡工作分解結構的規劃詳細程度的高低,即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
分解整個項目工作一般包括下列活動:
識別可交付成果與有關工作;
確定工作分解結構的結構與編排;
將工作分解結構的上層項目分解成低一層的詳細組成部分;
為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制定並分配標識編碼;
核實工作的分解的程度是否必要而又足夠;
要識別項目主要可交付成果和為此而必須進行的工作,就必須有分析詳細的項目范圍說明書。這項分析需要有某種程度的專家判斷,才能識別所有的工作,包括項目管理可交付成果,以及合同要求的可交付成果。
把可交付成果和有關的項目工作,組織與編排在一個可以滿足項目管理團隊控制與管理要求的工作分解結構之內,是一種可以利用工作分解結構樣板完成的分析技術。最後得到的工作分解結構可以採取若干形式,例如:
如圖5-6所示,把主要可交付成果和子項目當做分解的第一層。
利用圖5-6所示的子項目,其中子項目可能是由項目團隊之外的組織制定的。例如,在某些應用領域,項目工作分
解結構能被確定和制定成多個部分。例如,項目的總工作分解結構可以有多個發包出去的子項目。那麼,賣主就可制定輔助性合同工作分解結構作為總合同的一部分。
如圖5-7所示,把項目生命期的各個階段當做分解的第一層,將項目可交付成果放在第二層。
如果5-8所示,在工作分解結構每一分支內使用不同的方法,其中試驗和評價是一個階段,飛行器是產品,而培訓是一種支持服務。
分解工作分解結構上層的組成部分要求將每一可交付成果或子項目分解為基本的組成部分,工作分解結構的組成部分代表可核實的產品、服務或成果。每一組成部分的確定都應清楚而又完整,並分配給負責完成這一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的具體實施組織單元。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根據項目工作實際上如何執行與控制確定。例如,項目管理的狀態報告部分可以包括每周一次的狀態報告,而應製造的產品可能包括幾個單獨的物理部件加上最後組裝。
核實分解是否正確要求工作分解結構下層的組成部分不但是為完成上層對應的可交付成果所必需的,而且是充分的。
圖5-7 按階段組織的工作分解結構舉例
圖5-8 國防物資工作分解結構舉例 5.3.3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成果
.1項目范圍說明書(更新)
如果製作工作分解結構過程有批準的變更請求,則項目范圍說明書需要被更新,以納入被批準的變更。
.2 工作分解結構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過程生成的關鍵文件是實際的工作分解結構。在一個工作分解結構中,為工作分解結構每一組成部分包括工作細目與控制帳戶,都分配一個唯一的帳戶編碼標識符。這些標識符形成了一種成本、進度與資源信息匯總的層次結構。
工作分解結構不應與其他用來表示項目信息的「分解」結構混為一談。在某些應用領域或其他知識領域使用的其他結構包括:
組織分解結構(OBS)。按照層次將工作細目與組織單位形象地、有條理地聯系起來的一種項目組織安排圖形。
材料清單(BOM)。將製造產品所需的實體部件、組件和組成部分按照組成關系以表格形式表現出來的正式文件。
風險分解結構(RBS)。按照風險類別形象而又有條理地說明已經識別的項目風險的層次結構的一種圖形。
資源分解結構(RBS)。按照種類和形式而對將用於項目的資源進行劃分的層級結構。
.3 工作分解結構詞典
製作工作分解結構過程生成的並與工作分解結構配合使用的文件,叫做工作分解結構詞典。工作分解結構各組成部分的詳細內容,包括工作包與控制賬戶可以在工作分解結構詞典中說明。對於每個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工作分解結構詞典都相應地列入一個賬戶編碼號碼、一份工作說明書、負責的組織,以及一份進度里程碑清單。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的信息可能有合同信息、質量要求,以及有助於實施工作的技術參考文獻。控制賬戶的其他信息可能是一個收費編號。工作包的其他信息會是一份有關的計劃活動、所需資源與費用估算的清單。必要時,每個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都可以與工作分解結構詞典中其他工作分解結構組成部分相互查閱。
.4 范圍基線
批準的詳細項目范圍說明書(5.2.3.1節)與它相關的工作分解結構和工作分解結構詞典都是項目的范圍基線。
.5 項目范圍管理計劃(更新)
如果在製作工作分解結構過程有批準的變更請求,則項目范圍管理計劃可能需要更新,以便納入被批準的變更。
.6 請求的變更
在製作工作分解結構過程中可能對項目范圍說明書及其組成部分提出變更請求,並通過整體變更控制過程進行審查與批准。
Ⅳ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初探
於瑞洋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我國地質資料包括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三類。本文從我國地質資料管理概況入手,分析了實現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可行性,並對實現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
1 我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概況
1.1 地質資料類別
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以下簡稱《條例》)明確規定:「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原始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形成或採集的,以各種載體類型存在的原始記錄、數據及中間性解譯資料等。主要包括野外各種記錄、編錄、手圖,各種化驗測試分析數據及匯總資料、各類中間性解譯資料等。原始地質資料經系統整理立卷歸檔後就轉化成了原本地質檔案。
成果地質資料是指對在地質工作中直接形成或採集的各類記錄資料、實物以及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來的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整理、綜合研究,並按一定的規范和格式編制形成的以文字、圖表、聲像等形式存在的最終地質工作成果。主要形式有各類地質調查報告、各類勘查(察)地質報告、礦山生產(開發)地質報告、礦山閉坑地質報告、各類地質科研報告、地質圖及說明書、地質工作總結、地質匯編、地質年鑒、地質志(史)、儲量表、資料庫及通報等。
實物地質資料是指在進行地質工作時直接採集的,反映地質現象、岩礦石結構構造和元素組成的自然物質以及經加工形成的實物材料,包括岩礦心、岩屑、各類岩礦標本、古生物化石標本、化驗測試樣品、光薄片等。
1.2 我國地質資料管理機構
目前,我國地質資料實行國務院和省(區、市)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兩級行政管理,設立了政府所屬的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及委託保管機構,負責保管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在基層地勘單位,由地質資料(檔案)館(室)保管原始、實物和成果地質資料。全國的地質資料管理已形成政府管理與基層地勘單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我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大體上包括兩種:一種是政府所屬的館藏機構,此類機構主要由全國地質資料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和各省(市、區)地質資料館組成,另一種是實行委託保管的館藏機構,主要是油氣和放射性等專業館藏機構。
1.3 我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制度
根據《條例》規定,我國地質資料實行統一的匯交制度。但是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注重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對於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要求匯交目錄,而資料本身仍保管在形成單位。
對於成果地質資料,除了油氣、海洋和放射性資料是直接匯交到全國地質資料館外,其他資料均是先匯交到省級地質資料館再按相關規定轉送到全國地質資料館。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的全面匯交起始於2008年《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的發布實施。按照《管理辦法》的規定,地質工作結束之後需向國家報送目錄清單,國家和省兩級實物館藏機構分別對實物進行篩選,地勘單位按篩選結果向不同的機構匯交實物資料。在原始地質資料匯交方面,由於其數量大、復製成本高和利用頻繁等因素,目前,仍是僅匯交目錄清單,資料本身由形成單位保管。
2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雖然各有特徵,針對它們的管理技術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是在各種地質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首先,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人是同一實體。《條例》明確規定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是地質資料的匯交人,從事其他地質工作的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由國家出資的,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無論從事何種地質工作,均會產生原始地質資料和成果地質資料,如果從事的地質工作中有野外工作則將產生實物地質資料。《條例》規定:「除成果地質資料、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外,其他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只需匯交目錄」,即所有的成果地質資料以及部分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都屬於匯交范圍,只是不同類型的資料匯交的方式和渠道有所不同,最終接收保管的機構不同。
其次,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目的相同。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都蘊涵著豐富的地質信息,是進一步開展地質工作和科學研究的基礎,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信息資源。因此,對它們管理的目的都是服務,為地質工作服務,為科學研究服務,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第三,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在內容信息上相互關聯。成果、原始和實物地質資料都是某一項地質工作形成的,其內容相互關聯,相互印證。成果地質資料是對原始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和總結,實物地質資料的形成過程、位置等都在原始地質資料中得以記錄和反映。原始、實物和成果地質資料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
2.2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有利於減輕地質資料匯交人的負擔
在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工作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成果地質資料建有完善的館藏機構體系,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剛剛起步,原始地質資料保管在基層形成單位,三類資料各自形成自己的匯交管理制度,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按照法定程序匯交到相應機構,得以保管和服務。
在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地質資料匯交人需要分別應對成果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工作,增加了匯交人的工作負擔。此外,按照目前的規定,匯交的地質資料存在交叉和重復:成果地質資料是原始地質資料的一部分;為保證實物地質資料的服務和利用,匯交實物地質資料需附加一部分成果和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和實物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不是同時完成的,匯交人需進行多次匯交工作才能完成匯交義務。因而,實現地質資料的一體化管理,不僅能夠提升地質資料匯交的工作效率,降低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量,也能從經濟上減輕匯交人的負擔。
2.3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是實現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需要
地質資料信息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累計投入地勘費近6000億元,形成各類成果地質資料百萬余種、原始地質資料數億件、重要鑽孔岩心數億米,以及數千TB的數字化資源,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價值。為了推進地質資料的社會共享,國土資源部黨組提出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產業化的新思路。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就是通過匯集、整理、挖掘地質資料信息產品,提高服務集中度及服務規模效益的過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業化,就是通過服務機制創新,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信息服務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過程。
推進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服務一體化,是實現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的基礎。實現地質資料信息的集群化,就必須匯集包括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在內的全部地質信息。近年來的地質資料服務情況表明,查閱者在利用成果資料的同時也希望看到原始資料和實物資料,以便獲取更多的信息;在利用實物地質資料時,往往還要參閱鑽孔編錄、工作部署等原始資料。實現地質資料的一體化管理,有助於提升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質量,推動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的集群化和產業化。
2.4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有助於地質資料事業的發展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有助於實現資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是一條既符合精簡、效能、統一的原則,又能達到宏觀管住、微觀放開、延伸范圍的管理思路。通過建立地質資料共享服務平台,對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三者實行綜合管理、開發、利用、發揮整體功能,形成綜合優勢。全面實現地質資料信息資源共享,提高對不同層次利用者需求的適應力和應變力,加大地質信息傳遞的力度,更好地為高層次、深加工、集成化、綜合性決策等工作提供服務,拓寬地質資料工作的管理空間和服務空間,更好地為國民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3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思路
3.1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內涵與目標
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是指,在地質資料管理工作中,打破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界線,將三類資料管理工作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的業務管理體系。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有兩層含義:一是各項業務建設中,對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都要進行統籌規劃和整體建設,避免相互矛盾和重復;二是對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所包含的信息進行聯合開發,使之成為一個相互補充的開放型的統一體,為實現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集群化、產業化奠定基礎。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不僅僅上形式上的,而是應有實質性的內涵。
實現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目標包括:完善組織體系,實現三種地質資料行政管理與館藏管理的一體化;全面加強匯交管理,實現三種地質資料匯交一體化;全面加強信息集成,實現三種地質資料資源整合與產品一體化;共建信息服務平台,實現三種地質資料信息共享。
3.2 完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與標准,建立統一的地質資料匯交新機制
隨著國經濟的發展和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逐步將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納入統一的管理范疇。為推動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成立了國家級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開展了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清理研究,出台了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和標准。所有這些工作,都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為了推動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必須修改、補充和完善地質資料匯交制度和標准,全面貫徹《條例》規定的統一匯交制度:一是修改完善地質資料匯交細目,保證重要的原始地質資料隨同成果地質資料一起匯交;二是總結經驗,認真研究實物地質資料匯交機制,積極探索實物地質資料與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同步匯交的新機制;三是分析匯交內容,降低重復匯交,最大限度地減輕匯交人的經濟負擔;四是研究各類資料保管機構的信息互聯互通,建立三類資料單獨保管、信息資源共享的新機制。
3.3 加快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搭建地質資料管理平台
建設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是《國務院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中提出的明確要求。當前,地質資料管理部門應抓住機遇,加快推進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實體建設,統籌考慮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工作,從管理制度、技術標准等方面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我國各級、各類地質資料管理提供技術支撐,為社會和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地質基礎信息。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不僅要管理成果地質資料和數據,還應管理重要的原始地質資料和數據以及實物地質資料數據和影像,建立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積累存儲、加工處理、研發服務一體化的管理服務平台,成為一個集地質專業人才、資料管理服務人才和信息技術人才於一體,以服務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密集型信息產業服務機構。
3.4 提高認識,建立適應管理需要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實現地質資料的一體化管理,一方面需要提高對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認識,使各有關部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地質資料一體化管理的目標,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標准體系,為地質資料的一體化管理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需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熟悉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技術方法,掌握現代化管理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發展和實現地質資料一體化的管理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Ⅳ 項目任務分解的主要方法是什麼
參考:
http://..com/question/301388175.html
工作分解結構(簡稱WBS)跟因數分解是一個原理,就是把一個項目,按一定的原則分解,項目分解成任務,任務再分解成一項項工作,再把一項項工作分配到每個人的日常活動中,直到分解不下去為止。即:項目→任務→工作→日常活動工作分解結構以可交付成果為導向對項目要素進行的分組,它歸納和定義了項目的整個工作范圍,每下降一層代表對項目工作的更詳細定義。
工作分解基本內容
一、分解原則
1、將主體目標逐步細化分解,最底層的日常活動可直接分派到個人去完成;2、每個任務原則上要求分解到不能再細分為止; 3、日常活動要對應到人、時間和資金投入。
二、任務分解的方法
1、採用樹狀結構進行分解; 2、以團隊為中心,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充分溝通,一對一個別交流與討論,分解單項工作。
三、任務分解的標准
1、分解後的活動結構清晰,從樹根到樹葉,一目瞭然,盡量避免盤根錯節; 2、邏輯上形成一個大的活動,集成了所有的關鍵因素包含臨時的里程碑和監控點,所有活動全部定義清楚,要細化到人、時間和資金投入。 在我們日常管理項目時,要學會分解任務,只有將任務分解得足夠細,足夠明了,才能統籌全局,安排人力和財力資源,把握項目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