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復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制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擴展】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㈡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有什麼
實踐活動展示成果的方式:活動報告、調查報告、調查表、實物標本、畫圖、攝影、活動日記、活動記錄、手抄報和展板等等多種方式。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課程的核心課程,這門課程既不是課外活動,也不是活動課程,而是通過教育交往為中心的活動,其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徵,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2)啥叫實踐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
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里,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
與傳統實踐活動強烈的目標性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這種復合不是來自教師的人為復雜化,而是來自於學生個體對實踐活動主題的更深入認識和挖掘過程。
在國外,教育的綜合實踐活動被童子軍組織、民間公益組織、社區管理組織所分解,學校只是起到了輔助和輸送的作用。在中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課程改革被推動,附加在課程體繫上的課標教材、封閉實踐基地、素質報告承擔了更多的實際責任。
特點
(1)綜合性:對任何主題的探究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整合,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整合。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往往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或親身體驗來進行學習,但不是為「活動」而「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顧名思義,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行動」來學習。但這里所講的「活動」或「實踐」,不能僅僅從字面上、從直觀上去理解,把它理解為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學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為「知與行」、「動手與動腦」的結合與統一。
那些不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沒有觸動的「活動」,不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所講的活動。真正具有「育人」價值的綜合實踐活動,應當讓學生在活動結束時「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來講,「活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與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
(3)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向學生整個的生活世界,其內容與學生個人的生活或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系,往往表現為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要解決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學生不可能到書本上去找現成的答案,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
(4)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展開很少從預定的課程目標入手,它常常圍繞某個開放性的主題或問題來展開。隨著活動的不斷展開,新的目標、新的問題、新的主題不斷生成,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迸發,這便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體現。
(5)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十分注重從學生現有的興趣與經驗出發,強調學生的自主選擇與探究。學生不僅可以選擇學習的內容、進度與方式,還可以自己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或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
㈢ 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成果是什麼意思
暈
這個其實簡單
所謂社會實踐實際上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活動
也就是騙人的
我簡內單的說下
搞完這個容活動
你需要幾樣東西
一:活動登記卡
一開始分的那張就是
這張卡自己填好後
拿去蓋章
具體到什麼地方活動實踐
或者單位
就找他們蓋
一般找村委會或居委會
二:過程性材料
一般是照片
要整視頻之類的
也可以吧
主要就是記錄你活動過程的材料
三:成果
成果就是你們最後得出的東西
別看論文名頭大
其實最簡單
就是心得體會
扯個幾百字就可以了
成果還可以是模型
調查報告
之類
具體看你做的活動
登記卡中有一欄成果
要填一樣
也就是
你成果是什麼
那一欄就填什麼
然後...
我就記得這些了
要有遺漏的
其他同學再補充吧
㈣ 什麼是實踐成果
就是通過實踐獲得的成果、收獲,既有實體方面的,也有精神思想方面的
㈤ 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成果是什麼意思
暈 這個其實簡單 所謂社會實踐實際上就是一種形式主義活動 也就是騙人的 我簡單的回說下 搞完答這個活動 你需要幾樣東西 一:活動登記卡 一開始分的那張就是 這張卡自己填好後 拿去蓋章 具體到什麼地方活動實踐 或者單位 就找他們蓋 一般找村委會或居委會 二:過程性材料 一般是照片 要整視頻之類的 也可以吧 主要就是記錄你活動過程的材料 三:成果 成果就是你們最後得出的東西 別看論文名頭大 其實最簡單 就是心得體會 扯個幾百字就可以了 成果還可以是模型 調查報告 之類 具體看你做的活動 登記卡中有一欄成果 要填一樣 也就是 你成果是什麼 那一欄就填什麼
然後... 我就記得這些了 要有遺漏的 其他同學再補充吧
㈥ 什麼叫「成果形式」,寫實踐報告,急問!!!
成果的形式是指通過對某一領域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而獲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的、也可以是產品、形式類別不拘一格。課題成果是來自於團隊實踐思考的結果,具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實踐價值,能對某一領域的發展起到指導性和推動性的作用。
成果形式可以分為書面式和產品式兩大類。書面形式例如著作、論文、研究報告;產品形式例如可供參觀的產品、已具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
(6)啥叫實踐成果擴展閱讀:
課題成果就是課題研究團隊通過對某一領域課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探討而獲得的成果,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產品形式,類別不拘一格。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㈦ 實踐課題是什麼
綜合實踐活動課課題總結報告
技高速發展,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加速到來的今天,基礎教育的內容必須來自於生動的當代生活,單純的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難於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走進社會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社會資源中,選取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促進學生的
發展。「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就是順應了這一時代教育的要求而適時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質社會資源;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利用社會資源的有效途徑及方法;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利用社會資源後,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方法以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影響。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為了使課題得到有效地實施,我校從課程的設置、任課教師的安排、課題組主要成員、課題實施方案、階段研究內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細致、深入的研討與安排。從實驗與研究階段成果看,我們的課題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是可推廣實施的。下面將我校對本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相關工作及階段研究內容和成果做扼要匯報,敬請教研室領導及相關活動課程專家、領導審閱。
一、簡介活動課程開設及立項課題實驗與研究的組織保障
葛洲壩西陵中學附小,現有25個班級,1148名學生,教師總人數62人,活動課專職教師3人,活動課兼職教師16人。2002年9月1日,葛洲壩城區進入新課程改革試驗,小學三年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西陵附小積極加入到課改的浪潮中,堅決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法規,全面落實《課程計劃》。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獨立的課程形態來加以設計和實施,學校給予高度重視,不僅嚴格按葛洲壩教委相關規定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安排專、兼職教師任教,而且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組,通過多種途徑學習、探索,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能根據相應的課程資源,進行校本開發和實施,力圖體現學校特色,滿足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親歷,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學習的時空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向社會生活領域和自然環境延伸。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創造精神。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我校還努力去做好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評價,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採用「自我參照」標准,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定。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學校要求教師要鼓勵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以便學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並能與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體會以及進步的喜悅。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從課程實施、課程管理,到課程評價已形成系列,並取得了一定成績,受到葛洲壩教委及兄弟學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項課題《利用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教研室的高度重視。我校劉立丹校長(省心理學會會員),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學學會物理教學研究會理事)共同擔任此課題實驗與研究的負責人。葛洲壩教育實業集團領導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蒞臨指導,參與課題的實施與督導。課題組主要成員囊括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各個層面,它由教務處主任,教科室主任,綜合實踐活動課教研組長,綜合實踐活動課、信息技術課和勞動課教師等7人組成。3—6年級學生是本課題實驗與研究對象,3—6年級班主任也是本課題的參與者與組織者。學校70%的學生及教師加入到此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中。此項實驗與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為此學校擬定了實驗方案,確定了實驗步驟,保證實驗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同時,每月召開一次課題實驗與研究工作會,實驗學生與教師匯報實驗進展,提出遇到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本課題除了在人員組織上得到保障以外,學校還投入了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購置了一些在實驗過程中所需的設備(如:電腦、數碼攝象機等)、工具(剪刀、紙張等)、書籍等。對積極參加本課題研究及作出突出貢獻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物資獎勵。所有這些,調動了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發揮了教師的聰明才智,使本課題的實驗與研究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使每一階段實驗與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二、階段實驗與研究的內容及成果
本課題實驗與研究的主要步驟:(一)准備實施階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成立課題組,擬定課題方案,進行課題方案論證。(二)啟動階段:2003年3月 —2003年6月,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教育理論及相關文件,經驗材料,學習新課程標准,進行學科綜合現狀調查,擬定具體實施方案。(三)實施階段:2003年9月—2004年12月,實施研究計劃,展示研究成果。本階段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
前兩個階段已順利完成,目前,實驗正處於第三個階段。在第三階段——實施階段中,依據學生、學校、社區及地理環境,分別進行了三個內容的研究,並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內容一「利用廢舊材料美化校園環境」。
我校地處葛洲壩西壩小島上,學生家庭環境、經濟狀況不一,在學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學習、生活廢舊物,丟之可惜,留之又無用。如何使這些廢舊材料再利用,讓它們來美化我們的生活呢?為此,「利用廢舊材料美化校園環境「這一子課題便應運而生。政教、少先隊先後在全校開展了「巧手扮我家」、「環保小製作」、「爭當環保小衛士」等活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動手、動腦,運用勞動技術、繪畫等手段製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裝飾品。在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課成果展反應能力、審美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內容二「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
這一課題來源於葛洲壩學生特殊的家庭環境。我校位於宜昌市葛洲壩,緊鄰三峽工程,我校千餘名學生都是「三峽世紀工程」建設者的後代。工程的設施、施工技術人員、當地的風土人情等都為本課題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廣泛的社會資源。2003年10月15日,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科研課題組向全校學生發出倡議:尋找前輩的足跡,了解葛洲壩人為祖國水利事業發展所做的貢獻。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壩人曾修建的大壩、大壩的所在地、大壩修建的時間,壩長、壩高、大壩水利發電裝機容量、年發電量、大壩所在地的風土人情、建大壩時的趣聞或感人事跡,與大壩有關的實物、圖片等。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動用了身邊可利用的調查手段:⑴訪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親人、朋友,或讓他們幫助查找資料;⑵訪問知情的相關人士;⑶查閱書籍、報刊雜志;⑷網上查詢;⑸讓老師幫助查找等。在課題的實驗與研究中,學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製成表格,有的在日記中記載,有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寫了調查報告。通過此課題的實驗與研究,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創新能力等,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2004年2月,在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課成果展示中,六年級學生撰寫的調查報告「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獲報告類一等獎,學校被評為綜合實踐活動課實驗與研究先進單位。
另外,在進行第二個內容「尋找葛洲壩人的足跡」的實驗與研究時,第一個內容仍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進行。2004年2月,葛洲壩綜合實踐活動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製作有8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8位教師獲優秀輔導獎。
3、內容三「走進三峽,感受三峽文化」。
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三峽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三峽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它不僅包含有數千年歷史長河裡沉澱下來的古老文化遺存,還包含有現今三峽建設者所創造的新文化。作為地處宜昌,三峽建設者的後代,他們對三峽有著濃厚的感情,他們更願意親近三峽、走進三峽、感受三峽地區的呼吸和脈動。隨著第二個內容的深入,學生對三峽文化有了濃厚的興趣和願意探究的願望。為此,第三個內容「走進三峽,感受三峽文化 」便應運而生。圍繞此內容,政教、少先隊組織學生參觀「三峽大壩」,游覽「三峽風情園」,感受農家生活。學校語文教研組在充分利用現有課程資源基礎上,努力挖掘三峽區域的詩詞文化資源,提出了「三峽詩詞文化探究」的課程開發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並在實踐中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通過此內容地開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區域文化,將區域文化資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機結合起來,發展了學生動手、動腦、收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實踐體驗和搜索、記憶中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實驗與研究工作打算
1.進行階段實驗與研究工作總結,撰寫階段實驗報告或實驗論文。
2.挖掘新的社會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研究。例如:開展長江水污染調查;長江魚類資源掃描;宜昌土特產概況調查等。
3.反思本課題實驗與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4.參加2005年湖北省活動課程實驗與研究優秀成果評比。
㈧ 什麼是實踐成果
就是通過實踐獲得的成果、收獲,既有實體方面的,也有精神思想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