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2分);文件:《權利法版案》。(1分)美國:三權分立權的共和政體(2分);文件:1787年憲法。(1分)
(2)中華民國確立了美國式的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政體。(2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北洋軍閥專制獨裁,民主共和徒有虛名。(2分)
(3)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制定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任答3點得6分)
3.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
(1)君主立憲制。《權利法案》的頒布。 (2)17世紀末,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內,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工場容手工業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迫切要求生產技術的改進。 (3)綏靖政策。德國進攻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4)主張遏制蘇聯,對抗共產主義運動。美國推行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4.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5. 兩次世界大戰的時間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間:1914年7月2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1939年9月1日。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
當時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縱容法西斯的行徑來換取暫時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

(5)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6. 化學家波義耳是一個怎樣的人
羅伯特·波義耳(Robert Boyle,1627—1691),英國化學家,化學史家都把1661年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年代,因為這一年有一本對化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著作出版問世,這本書就是《懷疑派化學家》,它的作者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波義耳。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譽稱「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
中文名: 羅伯特·波義耳
外文名: Robert Boyle
國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627
逝世日期: 1691
職業: 化學家
代表作品: 《懷疑派化學家》
目錄
巨人輩出時代的平凡經歷家庭背景
他和他的兄弟們
從醫的始末
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巨人輩出時代的平凡經歷 家庭背景
他和他的兄弟們
從醫的始末
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
展開 編輯本段巨人輩出時代的平凡經歷
家庭背景
波義耳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也是近代科學開始出現的時代,這是一個巨人輩出的時代。波義耳在1627年1月25日生於愛爾蘭的利茲莫城。就在他誕生的前一年,提出「知識就是力量」著名論斷的近代科學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剛去世。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比波義耳小16歲。近代科學偉人,義大利的伽利略、德國的開普勒、法國的笛卡爾都生活在這一時期。 波義耳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家境優裕為他的學習和日後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較好的物質條件。童年時,他並不顯得特別聰明,他很安靜,說話還有點口吃。沒有哪樣游戲能使他入迷,但是比起他的兄長們,他卻是最好學的,酷愛讀書,常常書不離手。8歲時,父親將他送到倫敦郊區的伊頓公學,在這所專為貴族子弟辦的寄宿學校里,他學習了3年。隨後他和哥哥法蘭克一起在家庭教師陪同下來到當時歐洲的教育中心之一的日內瓦過了2年。在這里他學習了法語、實用數學和藝術等課程,更重要的 羅伯特·波義耳
是,瑞士是宗教改革運動中出現的新教的根據地,反映資產階級思想的新教教義熏陶了他。此後波義耳在實際行動中雖然未參與任何一派,但是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傾向於革命的。
他和他的兄弟們
1641年,波義耳兄弟又在家庭教師陪同下,游歷歐洲,年底到達義大利。旅途中即使騎在馬背上,波義耳仍然是手不釋卷。就在義大利,他閱讀了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後他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的格式寫的。他對伽利略本人更是推崇備至。 波義耳的哥哥們和他們的父親一樣,在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中都是保皇派。1644年,他父親在一次戰役中死去。家庭情況的突變,經濟來源的中斷,使波義耳回到戰亂的英國。回國後他隨著同情革命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一起遷居到倫敦。在倫敦他結識了科學教育家哈特·利泊,哈特·利泊鼓勵他學習醫學和農業。
從醫的始末
波義耳在家裡是14個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個:在他三歲時,母親不幸去世。也許是缺乏母親照料的緣故,他從小體弱多病。有一次患病時,由於醫生開錯了葯而差點喪生,幸虧他的胃不吸收將葯吐了出來,才未致命。經過這次遭遇,他怕醫生甚於怕病,有了病也不願找醫生。並且開始自修醫學,到處尋找葯方、偏方為自己治病。哈特利伯的鼓勵使他下決心研究醫學。當時的醫生都是自己配製葯物,所以研究醫學也必須研製葯物和做實驗,這就便波義耳對化學實驗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他翻閱了醫葯化學家的許多著作,他很崇拜比他大50歲的比利時醫葯化學家海爾蒙特。海爾蒙特不論白天黑夜,完全投入化學實驗,自稱為「火術的哲學家」。這就成為波義耳學習的榜樣。波義耳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實驗室,整日渾身沾滿了煤灰和煙,完全沉浸於實驗之中。波義耳就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獻身於科學的生活,直到1691年底逝世。
編輯本段英國皇家學會的元老
一批對科學感興趣的人,其中包括教授、醫生、神學家等,從1644年起定期地在某一處聚會,討論一些自然科學問題。他們自稱它為無形學院。1648年因為倫敦戰局不穩,更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軍隊攻佔了牛津,革命派首領克倫威爾任命無形學院的成員維爾金斯擔任牛津大學瓦當學院的院長,無形學院的部分成員也紛紛遷往牛津,活動的中心從倫敦轉移到牛津。1660年,因政局趨於穩定,活動中心又轉回到倫敦。隨著無形學院的隊伍擴大,在1660年的一次集會上,宣布正式成立一個促進物理—數學實驗知識的學院。不久經國王查理二世批准,這學院變成以促進自然科學知識為宗旨的英國皇家學會。皇家學會根據培根的思想,十分強調科學在工藝和技術上的應用,建立起新的自然哲學,成為著名的學術團體。 波義耳1646年在倫敦就參加了無形學院的活動。後來由於厭倦首都上層社會生活中的空虛,更重要的是想集中精力做一些科學實驗,於是遷往他父親一所偏遠的庄園,在那裡讀書、進行科學實驗,一住就是8年。庄園的生活雖然安靜,但是對於波義耳的科學活動畢竟有很多不便之處,特別是他很想念那些無形學院的朋友們。1654年,他遷往牛津,寄宿在牛津大學附近一個葯劑師家裡。以後他又建立了自己設備齊全的實驗室,並為自己聘用了一些助手,有些助手還是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例如羅伯特·虎克後來也戌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他發現了形變同應力成正比的固體彈性定律,製成了顯微鏡,觀察到植物細胞。這些助手在波義耳領導下進行觀察和實驗,並幫助波義耳收集整理科學資料和來往信件。這樣就在波義耳的周圍形成了一個科學實驗小組,波義耳的實驗室也一度成為無形學院的集會活動場所。波義耳的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也是在這里完成的。據統計,在1660一1666年的6年裡,他寫了10本書,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了20篇論文。在牛津,波義耳一直是無形學院的核心人物,正式成立一個促進實驗科學的學術團體也是波義耳的主張。不過當皇家學會在倫敦成立時,波義耳身在牛津,所以沒有成為該學會的第一批正式會員,但是大家都公認波義耳是皇家學會的發起人之一,固而被任命為首屬幹事之一。 1668年,波義耳得知他姐夫去世的消息後,決定從牛津遷往倫敦,和他親愛的姐姐萊涅拉夫人住在一起。到倫敦後,他又在他姐姐家的後院建造了一所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對於社交活動,他看得很淡漠,甚至有點厭惡。但是他卻把自己的科學活動與皇家學會密切地聯系起來,因而在皇家學會贏得很高的聲譽,是科學界公認的領袖。1671年他園勞累而中風,經過很長時間的治療才痊癒。因此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皇家學會會長時,他因為體弱多病又討厭宣誓儀式而拒絕就任。
編輯本段傑出的成就,不朽的貢獻
波義耳在科學研究上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他曾研究過氣體物理學、氣象學、熱學、光學、電磁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工藝、物質結構理論以及哲學、神學。其中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化學。 和當時的許多科學家一樣,波義耳首先研究的對象是空氣。通過對空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別是真空實驗,他認識到真空所 產生的吸力乃是空氣的壓力。他做了一系列實驗來考察空氣的壓力和體積的關系,並推導出空氣的壓力和它所佔體積之間的數學關系。在他的著作《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中,他明確地提出:「空氣的彈性和它的體積成反比」。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在此後15年也根據實驗獨立地提出這一發現。所以後人把關於氣體體積隨壓強而改變的這一規律稱作波義耳一馬略特定律。這一定律用當今較精確的科學語言應表達為;一定質量的氣體在溫度不變時,它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 在化學實驗中,波義耳讀了不少前人的有關著作,也了解到當時的一些科研成果。這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思想,同時也為他整個實驗的安排提供了指導。當時德國有位工業化學家格勞伯,大半生從事化學實驗,對金屬冶煉、酸鹼鹽的製取有較多的研究,對於振興德國的工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格勞伯的事跡以及他的關於化學實驗的著作《新的哲學熔爐》給了波義耳一個重要的啟示,使他認識到化學在工業生產中所具有的廣泛意義,化學不應只限於製造醫葯,而是對於整個工業和科學都有著重要作用的科學。為此,他認為有必要重新來認識化學,首先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化學。 波義耳根據自己的實踐和對眾多資料的研究,主張化學研究的目的在於認識物體的本性,因而需要進行專門的實驗)收集觀察到的事實。這樣就必須使化學擺脫從屬於煉金術或醫葯學的地位 羅伯特·波義耳
,發展成為一門專為探索自然界本質的獨立科學。這就是波義耳在《懷疑派化學家》中所闡述的第一個觀點。為了引起人們的重視,他在書中進一步強調指出:「化學到目前為止,還是認為只在製造醫葯和工業品方面具有價值。但是,我們所學的化學,絕不是醫學或葯學的婢女,也不應甘當工藝和冶金的奴僕,化學本身作為自然科學中的一個獨立部分,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個方面。化學,必須是為真理而追求真理的化學」 為了確定科學的化學,波義耳考慮到首先要解決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最早提出元素這一概念的是古希臘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他用元素來表示當時認為是萬物之源的四種基本要素:火、水、氣、土,。這一學說曾在兩千年裡被許多人視為真理。後來醫葯化學家們提出的硫、汞、鹽的三要素理論也風靡一時。波義耳通過一系列實驗,對這些傳統的元素觀產生了懷疑。他指出:這些傳統的元素,實際未必就是真正的元素。固為許多物質,比如黃金就不含這些「元素」,也不能從黃金中分解出硫、汞、鹽等任何一種元素。恰恰相反,這些元素中的鹽卻可被分解。那麼,什麼是元素? 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例如黃金,雖然可以同其它金屬一起製成合金,或溶解於王水之中而隱蔽起來,但是仍可設法恢復其原形,重新得到黃金。水銀也是如此。 至於自然界元素的數目,波義耳認為:作為萬物之源的元素,將不會是亞里士多德的「四種」也不會是醫葯化學家所說的三種,而一定會有許多種。現在看來,波義耳的元素概念實質上與單質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義應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現在這種科學認識是波義耳之後,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才清楚的。波義耳當時能批判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而提出科學的元素概念已很不簡單,是認識上一個了不起的突破,使化學第一次明確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在《懷疑派化學家》一書中,在明確地闡述上述兩個觀點的同時,波義耳還強調了實驗方法和對自然界的觀察是科學思維的基礎,提出了化學發展的科學途徑。波義耳深刻地領會了培根重視科學實驗的思想,他反復強調:「化學,為了完成其光榮而又庄嚴的使命,必須拋棄古代傳統的思辨方法,而象物理學那樣,立足於嚴密的實驗基礎之上。」波義耳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波義耳把這些新觀點新思想帶進化學,解決了當時化學在理論上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為化學的健康發展掃平了道路。如果 把伽利略的《對話》作為經典物理學的開始,那麼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可以作為近代化學的開始。
編輯本段實驗和觀察是一切的基礎
在波義耳眾多的科研成果中,還有幾項不能磨滅的化學成就。波義耳常說,「要想做好實驗,就要敏於觀察。」這幾項成就都是實驗中敏銳觀察的結果。 波義耳女友去世後,他一直把女友最愛的紫羅蘭花帶在身邊。在一次緊張的實驗中,放在實驗室內的紫羅蘭,被濺上了濃鹽酸,愛花的波義耳急忙把冒煙的紫羅蘭用水沖洗了一下,然後插在花瓶中。過了一會波義耳發現深紫色的紫羅蘭變成了紅色的。這一奇怪的現象促使他進行了許多花木與酸鹼相互作用的實驗。由此他發現了大部分花草受酸或鹼作用都能改變顏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顯,它遇酸變成紅色,遇鹼變變成藍色。利用這一特點,波義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然後烤乾,這就製成了實驗中常用的酸鹼試紙——石蕊試紙。 也是在這一類實驗中,波義耳發現五倍子水浸液和鐵鹽在一起,會生成一種不生沉澱的黑色溶液。這種黑色溶液久不變色,於是他發明了一種製取黑墨水的方法,這種墨水幾乎用了一個世紀。 在實驗中,波義耳發現,從硝酸銀中沉澱出來的白色物質,「如果暴露在空氣中,就會變成黑色。這一發現,為後來人們把硝酸銀、氯化銀、溴化銀用於照相術上,做了先導性工作。 晚年的波義耳在製取磷元素和研究磷、磷化物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他根據「磷的重要成分,乃是人身上的某種東西」的觀點,頑強努力地鑽研,終於從動物尿中提取了磷。經進一步研究後,他指出:磷只在空氣存在時才發光;磷在空氣中燃燒形成白煙,這種自煙很快和水發生作用,形成的溶液呈酸性,這就是磷酸,把磷與強鹼一起加熱,會得到某種氣體(磷化氫),這種氣體與空氣接觸就燃燒起來,並形成縷縷自煙。這是當時關於磷元素性質的最早介紹。 波義耳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正如他所說:「人之所以能效力於世界,莫過於勤在實驗上下功夫。」 波義耳定律(Boyle's law,有時又稱 Mariotte's Law):在定量定溫下,理想氣體的體積與氣體的壓力成反比。是由英國化學家波義耳(Boyle),在1662年根據實驗結果提出:「在密閉容器中的定量氣體,在恆溫下,氣體的壓強和體積成反比關系。」稱之為波義耳定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被發現的「定律」。 公式:V=k/P V 是指氣體的體積 P 指壓強 k 為一常數 這個公式又可以繼續推導,理想氣體的體積與圧強的乘積成為一定的常數,即: PV=k 如果在溫度相同的狀態下,A、B兩種狀態下的氣體關系式可表示成: PAVA=PBVB 習慣上,這個公式會寫成: p2=p1V1/V2 波義耳定律的偉大意義波義耳創建的理論——波義耳定律,是第一個 羅伯特·波義耳著
描述氣體運動的數量公式,為氣體的量化研究和化學分析奠定了基礎。該定律是學習化學的基礎,學生在學習化學之初都要學習它。 波義耳具有實驗天賦,還證實了氣體像固體一樣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在氣體中,原子距離較遠,互不連接,所以它們能夠被擠壓得更密集些。早在公元前440年,德謨克里特就提出原子的存在,在隨後的兩千年裡人們一直爭論這個問題。通過實驗,波義耳是科學界相信原子確實是存在的。 波義耳定律的發現歷程波義耳生於伯爵之家,是英國科學協會的會員。在1662年科學協會的會議上,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宣讀了一篇論文,論文描述法國關於「空氣彈性」的實驗。17世紀,科學家對空氣特徵產生了濃厚興趣。 法國科學家製造了一個黃銅氣缸,中間裝有活塞,安裝得很緊。幾個人用力按下活塞,壓縮缸里的空氣。然後,他們松開活塞,活塞彈回來,但是沒有全部彈回來。不論他們隔多長時間做一次實驗,活塞總是不能全部彈回來。 通過這項實驗,法國科學家聲稱空氣根本不存在彈性,經過壓縮,空氣會保持輕微的壓縮狀態。 波義耳宣稱法國科學家的實驗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他指出,活塞之所以不能全部彈回來,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活塞太緊。有人反駁道,如果活塞稍松,四周就會漏氣,影響實驗。 羅伯特·波義耳許諾要製造一個松緊適中的絕好活塞,證明上述實驗是錯誤的。 兩周後,羅伯特·波義耳手持「U」形大玻璃管站在眾會員面前。這個「U」形玻璃管是不勻稱的,一支又細又長,高出3英尺多,另一支又短又粗,短的這支頂端密封,長的那隻頂端開口。 波義耳把水銀倒進玻璃管中,水銀蓋住了「U」形玻璃管的底部,兩邊稍有上升。在封閉的短管中,水銀堵住一小股空氣。波義耳解釋,活塞就是任何壓縮空氣的裝置,水銀也可以看作「活塞」。向法國實驗所期望的那樣,波義耳的做法不會因為摩擦而影響實驗結果。 波義耳記錄下水銀重量,在水銀和空氣交界處刻了一條線。他向長玻璃管中滴水銀,一直把它滴滿。這時,水銀在短玻璃管中上升到一半的高度。在水銀的擠壓下,堵住空氣的體積變成不到原來的一半。 在短玻璃管上,波義耳刻下了第二條線,標示出裡面水銀的新高度和堵住空氣的壓縮體積。 然後,通過「U」形玻璃管底部的閥門,他把水銀排出,直到玻璃活塞和水銀的重量與實驗開始時的重量完全相等。水銀柱又回到它實驗開始的高度,堵住的空氣又回到它當初的位置。空氣果真有彈性,法國科學家的實驗是錯誤的,波義耳是正確的。 羅伯特·波義耳用玻璃活塞繼續實驗,發現了很多值得注意的事情。當他向堵住的空氣施加雙倍的壓力時,空氣的體積就會減半;施加3倍的壓力時,體積就會變成原來的1/3。當受到擠壓時,空氣體積的變化與壓強的變化總是成比例。他創建了一個簡單的數學等式來表示這一比例關系,現在我們稱之為「波義耳定律」。就認識大氣、利用大氣為人類服務而言,這一定律是極為重要的。 《懷疑派化學家》1661年出版, 《化學家的故事》,《礦泉的博物學考察》,《關於空氣彈性及其物理力學的新實驗》 《關於火焰與空氣關系的新實驗》, 《形式與性質的起源》(1666年,一書總結了原子論哲學的要點)
7. 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標志是什麼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同時也導致了社會結構和文明性質的深刻變化,使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大大改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帶動「新經濟」的騰飛。
第三次產業革命及其影響是世界范圍的,西歐則是其重心之一,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革命就已經成為技術革命的先導。
而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突破對生產技術的變革發揮了更為重要的指導作用。20世紀初的物理學革命為第三次產業革命做了最初的理論准備。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等人創立的量子力學改變了牛頓力學的物質觀、時空觀和運動觀。30年代發展起來的原子物理學揭示了原子核裂變的奧秘,為人類利用原子能開辟了道路。
二戰後建立的高能物理學進一步研究了構成原子核的眾多基本粒子的結構和轉化規律,推動了核技術的發展。

(7)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擴展閱讀:
革命背景:
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第三次技術革命的出現,既是由於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
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
第三次技術革命同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有三個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重越來越重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的不斷進步,科研探索的領域也在不斷開闊。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聯系加強,在現代科技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
研究越來越深入化,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聯系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
8.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創制試驗方面的最大
(1)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美國:三權分立的總統制共和制政體。(2分) (2)特點:帶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和專制主義色彩。(1分)德國政府不是議會選舉的,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法國政府是議會選舉產生的,對議會負責。(2分) (3)斗爭: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同改良派進行論戰;發動武裝起義等。(舉兩例即可,2分)成果:推翻君主專制(或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頒布《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4分) (4)頒布了1954年憲法,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選舉制度。(3分,答出三條即可。) (5)啟示:吸取古今精髓,兼收中西之長;與時俱進;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政治制度的選擇必須符合中國的國情。(答出兩點即可得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9.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4分)材料一: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現代民主政治制度試驗方面的最大成
(1)全新政體: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2分)創新:美國確立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民主共和制).(2分) ⑵「籠子」指的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2分,其它大意相同酌情給分) 1787年,制定了《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總統是美國政府的首腦,經公民投票選舉產生(實行任期制);總統必須執行國會通過的各項法案,並接受國會和司法部門的監督。(3分) (3)德意志帝國的權力中心是皇帝和首相;皇帝有權解散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帝國國會對帝國政府沒有任何監督權;議會無足輕重,它只是給德國披上了民主的外衣。(3分) (4)政治民主化(2分)
與英國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閨蜜證書高清
發布:2025-10-13 21:16:10
瀏覽:11
股轉轉讓協議
發布:2025-10-11 17:37:59
瀏覽:6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