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轉化激勵制度

成果轉化激勵制度

發布時間:2021-01-02 01:38:48

Ⅰ 為了促進培訓成果的轉化,建立健全培訓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一、加強對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隨著員工培訓工作力度的加大,培訓工作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仍未徹底摒棄長期以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消極態度。企業領導及負責部門對員工培訓的支持力度和工作態度是公司能否順利開展各項培訓的關鍵。

二、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有效的企業培訓目標應是企業戰略目標和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的良好融合,『只有當企業培訓目標同時滿足企業和員工個人的發展,才能發揮其推動企業經營發展的最大效用。因此,首先要讓員工了解企業發展目標,並指導員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將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融合,以努力實現「雙贏」目標為原則,提高員工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次應根據每類員工的特點和發展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訓對策。對於老黃牛型的踏實肯干員工,可通過崗位競爭和定期的技術能力考核適當予以壓力和危機感,激發此類人員的求學意識,鼓勵並引導他們改善目前績效;對於進取型員工,應及時關注他們的個人發展需求,主動引導他們將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和更多的機會學習知識、開發潛能、積累經驗,為他們提供廣闊的舞台施展才華,同時通過制定相應的措施增加此類人員對公司的歸屬感,為公司做好人才儲備;對於庸碌型員工,培訓應集中在糾正行為問題、改善工作態度方面,避免此類員工影響公司形象和經營發展。

三、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及時掌握新技術在企業發展中的運用,關注員工在工作領域上取得的成果,加大新技術、新成果在企業內部推廣學習的力度,鼓勵職工自覺學習並運用新知識,提高工作效率。在此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職工相應崗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課程和研討會,鼓勵職工不斷更新和豐富原有的知識架構,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完善培訓評估機制。要提高培訓效益,對培訓效果進行評價是不可忽略的一項工作。要制定相應的評估方法和標准,明確責任落實工作。培訓效果評估的手段是多樣化的,可以是問卷調查、面談調查,也可以是對受訓者進行知識和實操考核、培訓前後相關數據對比等。培訓組織部門在安排培訓內容的同時應根據實際確定評估方法,做好監督指導工作,以確保培訓質量。同時根據培訓後的效果調查分析和信息反饋,改進相應的項目設置,並指導今後培訓工作的開展。

五、完善培訓結構,實現職業培訓和發展培訓並行。由於崗位種類和工作層次不同,所需掌握和使用的技能隨之不同,因而必須有側重地進行培訓。職業培訓主要針對操作人員,而發展培訓則主要針對管理人員。近年來,隨著管理人員年齡結構日趨年輕化,發展培訓課程的設置對發揮員工潛能、實現員工價值、加強員工企業歸屬感、避免人才流失等方面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Ⅱ 政府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的舉措有哪些

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第1條 目的
為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激發科研潛能,根據公司技術中心的工作實際,制定本公司技術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制度。

Ⅲ 保障機制——科技成果轉化的保障

科技成果轉化的產生不是自發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有產生的可能,如果沒有從外界獲得所需的信息、物質等要素,則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的有效建立,能夠為其提供一個適宜的外部環境,但由於涉及的條件和因素很多,該保障機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法律、政策、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政府宏觀調控、激勵和保障機制

要提高技術市場對技術交易雙方的吸引力,必須有政府的推動與資助、信貸與稅收的激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一是通過法律手段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為技術市場提供必要的法律環境和條件。二是通過經濟手段為技術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用經濟手段促進成果轉化是政府宏觀調節機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經濟發達國家採用的經濟手段主要包括政府資助與補助、政府采購、政府合同、稅收優惠與抵免、信貸優惠及保持較高的研究與開發投入等。政府的資助與補助對技術創新及轉移具有起動作用,如法國的科研成果推廣署就是專門代表政府做這個工作的。政府采購作為鼓勵技術創新與開發的政策手段,在美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美國政府每年從預算中拿出數百億至上千億美元采購新產品,許多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的新產品的第一個買主往往是政府。政府合同是指國家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及政府與大學、政府與工業界的合作項目都是採用合同的形式實施的。政府的稅收與信貸扶持是進一步刺激企業技術進步的動力。三是通過完善的技術成果產權激勵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動技術創新與技術轉移,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專利制度在技術市場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完善而有效的調控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為國外技術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二)科技人才流動機制

人才流動擴散機制是指科技成果轉化必須通過有關人員特別是作為知識和技術載體的科技人員的流動來實現。我們知道,信息的傳播形式與渠道對信息的傳播非常重要,因為高科技成果信息涉及大量用簡單文字難以表達清楚的內容,因此說,人才從大學、科研院所到企業的流動使科技成果轉化變得更快、更靈活、更有效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日本的一些大學經常舉辦學術沙龍,以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1996年,日本通過了《教育公務員特例法》的部分修正案,以促進人員間的相互交流。在人才培養與合作上,日本一方面積極鼓勵大學通過各類培訓為企業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倡導企業為大學提供實踐和鍛煉場所,鼓勵大學教師「內地留學」以及學生「工廠體驗」(趙京波,2012)。日本還打破傳統教育體制,從民間企業招聘教師,民間企業也派遣技術人員到大學進修或聘任大學教師進行講學和指導,雙方互通有無,加強彼此間的學習和交流。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的許多高校明確規定,在不影響學校自身教學任務的情況下,教師和科研人員可以到企業兼職。英國政府及高校也總是鼓勵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向企業流動,甚至一些高校規定院系負責人必須到企業去兼職才有條件回學校繼續任教。在德國,人才交流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學校與企業雙方採取雙向流動的形式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為支持這種形式給予了必要的資助。而我國台灣工業研究院則是通過控制離職率來調節人才的流動(萬金榮,2006)。

(三)建立迅捷廣泛的技術市場信息網路

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能把知識創造的源頭與進行產業化的公司或企業聯系起來,使他們互相作用,相互連接。發達國家為了提高技術交易的效率和成功率,讓技術需求方或潛在的技術需求方盡快了解到他們能夠獲得技術的渠道和想要的技術,都會積極建立完善的、有效連通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這也是其技術市場充滿活力、成交規模大的有力保證。如日本技術交易所賴以服務的基礎便是技術交易信息網路和強大的資料庫,其聯網和資料庫相當廣泛。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籌資800億美元建成了一個覆蓋全國50多個州的信息網路,供企業查詢信息。德國也更新了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的資料庫系統,使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信息平台的作用(楊萍,張源,2010)。此外,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建有強大的技術交易信息網路,促進了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和企業的技術交易與交換(安玉琢,2000)。

(四)政策法律保障機制

政策法律支持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前提。關於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受到了諸多國家和地區的高度重視,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從戰略層面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以實現政策法律與成果轉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1.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

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立法可以分為核心的法律制度和相關配套的法律制度。核心的法律制度是與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相關的法律制度,與核心法律制度相配套的其他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與稅收相關的法律制度,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以及保護和利用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等(圖4-2)。

圖4-2 核心法律制度的配套法律法規

1)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是指對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成果轉化的方向和重點、保障創新主體的合法權益、營造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法律制度。集中表現為針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立法,多是原則性規定。如:美國的《拜杜法案》(1980年)進行了以促進政府資助所產生發明的利用,鼓勵小企業最大限度地參與政府資助的研發活動,促進政府部門、商業主體與非營利組織(主要指大學)之間的協作為目的的一系列對科技成果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李恆,2009),該法案使每年數以萬計的發明被披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可達70%(張玲,賈淑英,2008)。《史蒂文森-威德勒技術創新法》(1980年)及隨後的一系列修正法案加強了聯邦政府及研究機構對技術轉讓的責任,去除制約技術轉讓的不合理障礙,加速了聯邦資助技術成果的轉移。《技術創新法》(1980年)要求聯邦實驗室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部門,探索與政府、公司、企業的技術合作方式。日本1996年頒布了《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法》,以加強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加強研究交流活動,促進新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的普及。此外,英國政府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發表的《科技白皮書》、《技術展望計劃》,韓國1997年制定的《科學技術創新特別法》,法國1999年制定的《技術創新與科學研究法》,德國的《科學技術法》等都可以視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的法律制度,它們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2)促進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制度。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發達國家更是將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作為本國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美、日、歐各國紛紛出台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與政府研究機構或大學進行聯合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制度(李恆,2009)。美國制定的《拜杜法案》專門調整政府資助中小企業和非營利性機構在完成或者履行政府合同過程中所產生發明的權利和義務(萬金榮,2006)。德國政府在1978年制定針對資金短缺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方案,使至少1/3以上的中小企業得到政府的科技資助。2000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了《歐洲小企業憲章》,將重視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也推進了小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的跨國結合(李恆,2009)。美國的《小企業技術創新進步法》(1982),《小企業技術轉移法》(1992);日本的《中小企業創業活動促進法》(1995);韓國和中國台灣在20世紀90年代頒布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法律也對中小企業在結合研究中的技術發明權做了特殊保護條款,推動了科技成果轉化向深度與廣度的發展。

3)稅收法律制度。稅收政策作為激勵產學研創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很多國家都有所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減稅法》(1992年)以及《新稅法》(1998年),給予中小企業創新開發以較大的減稅空間和機會,調動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加拿大政府制定的科學研究及試驗開發稅收優惠計劃,根據企業的規模對企業的科研和技術開發投資給以稅收減免,規模越小,獲得的優惠就越大(萬金榮,2006)。然而,從國際實踐來看,大多數針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優惠措施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稅制安排,更多的是體現在能夠激勵技術創新的各種計劃和制度中,方式比較靈活。

4)知識產權制度。知識產權制度紮根於市場經濟,以科技成果的產權明確界定和有效保護為主要特徵,為技術創新和技術轉移提供了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和一個外部的公平競爭法律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的保障。美國《專利法》規定對發明專利的保護期為20年(1994年以前為17年)(銀純泉,2003)。《國家技術轉移與升級法》(1996年)保證了參與共同合作研發公司的知識產權利益,提高了團隊研究人員及發明人的獎勵,對促進技術創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李玉玲,趙德鑄,2010)。日本於1999年頒布《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修改了大學發明專利權的歸屬原則,規定了專利年費和專利申請手續費的減免特例。2003年制定的《知識產權基本法》和《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法》使日本成為全球迄今知識產權戰略最為系統化和制度化的國家,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的科技成果轉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美、日、法、韓、印等十幾個國家提出並實施「知識產權立國」戰略,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政策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5)促進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法律制度。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的法律是指以促進產學研結合創新為根本目標的技術創新法、技術轉移法等立法或與產學研結合創新密切相關的法律制度。國外關於該類型的法律較為豐富,推動了產學研結合創新的發展。如:198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聯邦技術轉移法》,授權聯邦各機構與公司、大學和非營利機構達成對各方都有利的合作開發研究協議,為聯邦實驗室和私營部門間的合夥關系建立了基本框架(李玉清,2012)。韓國頒布實施了《協同開發促進法》,大力支持「產、學、研」合作開發(萬金榮,2006)。1998年,日本通過了《研究交流促進法》的部分修正案,增加了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產業化和產學官合作的專門規定,從政策上進一步促進了日本的「產學研合作」。《研究交流促進法》(1986年)、《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1999年)也出現了專門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條款。此外,眾多發達國家還推出了一系列計劃來強化產學研協作,諸如:芬蘭的「國家技術計劃(N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mes)」、新加坡的「技術升級扶持企業增長計劃(Growing Enterprise with Technology Upgrade)」及「營運與技術路線圖計劃(Operation and Technology Road-mapping,OTR)」、丹麥的「創新共同體協議(Innovation Consortia Initiative)(DK 17)」、美國的小企業技術轉移研究計劃(STTR)等(張嵎喆,蔣雲飛,2010)。

2.發達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

1)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稅收措施。各國的稅收優惠一般以加速折舊、投資抵免、費用扣除、稅轉貸等間接優惠的形式為主,同時輔之以減免稅等直接優惠。美國稅法規定,企業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根據合同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從所得稅中抵免,同時對新產品的中間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發展法》,維持了美國將近20年的低所得稅。在風險投資方面,美國採取對風險投資額的60%免除征稅,其餘的40%減半徵收所得稅的措施(李恆,2009)。柯林頓政府上台以來進一步強化了稅收減免政策,如宣布研究開發的稅收減免政策永久化,企業主持的學術研究再附加25%的稅收減免優惠,對新研究開發財團頭兩年再減稅10%等(李恆,2009)。德國政府在風險投資政策環境改善方面採取了更加直接的方式,即由政府和銀行共同承擔風險,以低息貸款等方式來改善風險投資的政策環境。法國政府推行了科研稅收信貸制度以促進技術創新,即企業第一年用於研究與開發支出的50%可以免稅,以後每年增加投資的50%可享受免稅。英國政府於1981年制定了「貸款投資擔保計劃」,規定私人銀行機構對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貸款總金額的80%由政府擔保(李恆,2009)。俄羅斯聯邦的《企業財產稅法》和《稅務法典》的相關規定中,也對科研機構、企業和組織進行科學研究和試驗設計工作及從事與科研活動有關的商品、勞動、服務給予了不同程度的稅收減免,對技術創新及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2)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政府采購是各國政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采購政策措施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優先購買本國高科技成果的「優購」、「首購」政策。二是對技術落後、低附加值政府采購產品的「限購」政策。三是政府對尚待研究開發產品的「訂購」政策。美國是最早採用政府采購政策的國家之一,與政府采購相關聯的法律、法案多達 4000多個(李恆,2009)。2004年補充後的《聯邦政府采購法》和1933年美國出台的《購買美國產品法》對本國高新技術產品的高份額政府采購政策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以集成電路為例,1960年集成電路產品問世之初,100%由聯邦政府購買。英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近年每年采購總量在1000億英鎊左右。為了加強對高科技產業及戰略性產業的扶持,英國政府要求政府部門、政府實驗室、國有公司在計算機和通信器材等的采購上,必須從本國公司購買,使政府采購成為政府實現科技、經濟與社會目標的一種公共財政支出手段,為培育英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恆,2009)。

3)保護科技成果的知識產權政策。很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將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如韓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和應用在激勵競爭中的重要性,於2004年3月宣布,將原屬商業、工業與能源部的韓國知識產權局轉屬於科技部,並對知識產權局的職能進行了重新部署,建立起了更加有效的促進技術創新的知識產權體系。日本2002年7月通過《知識產權戰略大綱》,明確提出「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2003年2月,由政府內閣首相親自掛帥的知識產權戰略部成立,之後又相繼出台了若干個「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於此,一個由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應用、發展多媒體素材產業、人才培養和提高國民意識等五大部分組成,包括270項具體措施的完善的知識產權整體戰略體系正式形成(李恆,2009)。

為鼓勵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各國政府大都採取了下放政府資助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屬權的措施。美國政府1980年出台的《拜杜法案》是主要發達國家下放知識產權歸屬權這一措施開始實施的標志。日本也有類似於美國的拜杜制度,其1999年頒布的《產業活力再生特別措施法》規定,受國家和特殊法人之委託研究開發所得的成果及知識產權可歸屬與受託人。2002年《日本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規定取消上述條款中關於特殊情況的規定,將該條款適用於所有委託研究開發的預算項目。英國為推進知識產權的有效保護、加速轉移和開發以形成生產力,把過去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得知識產權一般歸國家所有,改為歸項目研究機構所有。歐盟主要通過諸如《公共研究機構專利和許可》等研究報告來修訂受資助研究成果的歸屬與使用的規則,推動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向執行機構轉變。

Ⅳ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填寫研發組織管理水平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國科發火〔2016〕195號)的要求,企業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主要包括四部分:一、企業研發組織管理制度;二、研發機構和產學研情況;三、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及創新創業平台;四、科技人員的培養、優秀人才引進,以及人才績效評價獎勵制度。

一、企業研發組織管理制度

制定了科研立項管理制度,建立了研發投入核算體系、產學研管理辦法、編制了研發費用輔助賬;

科研立項管理制度:目的是為了規范內部科研項目的管理,對研究開發過程中的立項、審批、過程管理、結題驗收等進行明確規定;

研發准備金制度:目的是為了規定預先提取的專門用於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儲備資金,是公司研發機構研發經費保障制度。應對研發准備金的提取與分配、使用范圍、管理、核算、報告與披露等方面進行規定;

研發投入核算體系:目的是為了規定公司科研項目經費的支出范圍以及項目經費預算的編制原則與標准,應對公司相關部門職責、研發投入資金的申請與使用、投入資金的預算與使用范圍、研發階段報告及總結、監督與違紀處理等方面進行規定。

需要提供的證明材料:各項制度正式公開文檔、研發費用輔助賬賬本以及其他證明材料。

四、科技人員的培養、優秀人才引進,以及人才績效評價獎勵制度

應包括具體的人才培訓、進修制度,優秀人才的引進工作辦法和科技人員的績效評價體系。

人才培訓、進修制度:就企業內部人員培訓、參加職業資格培訓、行業技術推廣培訓等制定詳細的管理辦法;

優秀人才引進工作辦法:詳細說明優秀人才引進的使用范圍,引進條件、考核指標等;

科技人員的績效評價體系:從研發中心考核工作的分工、工作要求、考核目標及實施辦法、考核結果的管理及申訴辦法等方面進行規范。

需要提供的證明材料:人才培養、引進的制度文件、人才績效評價獎勵制度的正式文件,其中組織內部培訓可以提供內部培訓通知、照片,參與外部培訓可提供培訓通知、培訓費發票等;人才引進除政策文件可提供實行情況說明;科技人員的績效評價體系除提供政策文件外可提供獎勵制度實施的證明。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Ⅳ 為了促進培訓成果的轉化,建立健全培訓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為了促進培訓成果的轉化,建立健全培訓激勵和約束機制的具體措施有:
1、 建立完善的員工培訓體系。為保證培訓的有效性和激勵性,組織應緊緊圍繞發展戰略,系統制定各部門、崗位的培訓發展計劃,並將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組織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為每個員工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搭建起個性化發展的空間,提供充分的培訓機會,將培訓與員工的發展結合起來。首先,把培訓效果納入對員工績效考評的范疇,所設置的員工績效考評制度,包含對員工知識與技能水平提高的目標要求;其次,把個體知識與技能水平改進狀況作為動態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依據,使員工培訓與晉升、職業發展密切關聯;再次,把培訓作為激勵員工的重要途徑,依據員工績效狀況及對組織的貢獻大小,確定員工受培訓機會的多少及所參與培訓檔次的高低,使員工為獲得培訓的機會而積極進取。
2、 提高員工培訓的針對性。組織進行員工培訓的落腳點是為了實現組織的整體戰略目標和生產經營目標,但同時也要考慮員工的知識技能現狀、興趣愛好、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工作崗位的特點、員工的年齡等等,培訓應有計劃地引導員工成長與組織發展相適應。不能為培訓而培訓,應從實際工作的需要出發,對組織需要、崗位要求、個人願望進行分析研究,把握組織的需求與個人的需求,找到共同需求的結合點。根據組織的不同發展時期和員工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學習要求,科學設置培訓的目標,確定員工培訓的內容,並分清輕重緩急,使每個員工接受培訓後能在組織實際應用培訓成果。
3、 採取靈活的培訓方式。員工培訓既可以採取在崗培訓,也可以採取離崗培訓。要突出在崗學習的價值和實踐,要克服培訓就是離崗集中學習的偏見。為使培訓取得應有的效果,必須採取多種多樣的培訓方式,改變理論講授教學一統天下的局面,靈活採用案例研究、情景模擬、專題研究等方法,還可組織受訓員工去外地參觀著名企業,鼓勵員工利用業余時間採用電腦網路教學法分散式學習。定期選拔優秀員工出國考察等,以拓展員工的視野、豐富學習經驗。對現代組織的員工來說,有三種最具吸引力的培訓形式:到高等院校進行進一步深造,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到國內外大型企業或科研機構聯合開發項目或產品,在實踐中獲得培訓和提高;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與同行業高層次人員進行交流。組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內容採取不同的培訓方式,以達到最佳的培訓效果。
4、 增強員工培訓的危機意識。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組織的不斷進取和創新,要求員工不斷地更新知識、更新技術和更新觀念,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否則,就有可能被組織淘汰。在責權明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組織里,激烈的崗位競爭必然存在,員工承受崗位壓力、產生收入差距不足為奇。員工只有通過參加各種培訓,將壓力轉化成進取的動力,並形成一種自我學習、互相學習的風氣,使自身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才能適應工作環境的不斷變遷,緩解崗位競爭的壓力。危機意識能促使越來越多的員工甚至組織全員參與學習,從而創建「學習型組織」。
5、 創造培訓成果轉化的環境。組織應把培訓結果與崗位、薪酬、晉升緊密結合起來,實行培訓與使用相掛鉤的政策,把員工培訓成效作為組織用人的依據之一。對於經過系統培訓、考核後,知識、技能、行為、態度等明顯提高的員工,組織要適時地承認其新的價值,使其逐步獲得晉升的機會,對通過參加培訓仍未達到崗位基本要求的員工必須離崗、轉崗或下崗,將培訓的層次和結果與員工個體發展空間緊密聯系。通過營造培訓成果轉化的氛圍,使員工都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並努力工作,做出突出的業績,才有可能得到向上發展和提升價值的機會,以激發員工積極參與培訓、努力學習的熱情。

Ⅵ 為什麼要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實施與激勵獎勵制度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和《省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有關規定。為使企業發展更具有生機和活力,用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公司的品牌優勢,並使科技創新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動,以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

Ⅶ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審批表主要事跡怎麼寫

寫出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等方面的主要實際內容。

依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規定》第五條規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集體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給予獎勵:在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加強事業單位黨建工作,履行公共服務的政治責任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

在執行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重要任務、承擔重要專項工作、維護公共利益、防止或者消除重大事故、搶險救災減災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熱愛公共服務事業,在推進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農業等領域改革發展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長期服務基層,在為民服務、愛崗敬業、擔當奉獻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

工作中有發明創造、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顯著的。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等方面,有突出事跡和功績的。在對外交流與合作、重大賽事和活動中為國家爭得榮譽和利益,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有其他突出成績和貢獻需要給予獎勵的。

(7)成果轉化激勵制度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獎勵的相關要求規定:

1、根據工作需要和隊伍建設實際開展定期獎勵,以年度或者聘(任)期為周期,以年度考核、聘(任)期考核結果為主要依據。

2、獎勵具體時間由獎勵決定單位根據行業實際、工作特點等確定,可以結合年度考核、聘(任)期考核等工作進行。

3、定期獎勵的比例(名額)應當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事業單位傾斜,向一線工作人員傾斜。縣(市、區、旗)級以下事業單位的獎勵比例(名額)可以根據實際在本縣(市、區、旗)范圍內統籌使用。

閱讀全文

與成果轉化激勵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