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課程主要內容有哪些
導論
一、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人類對社會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社會科學的特點和作用
(三)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性質和特點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歷史研究中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內容和功能定位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
三、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指導地位
(二)正確對待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開放的科學體系
第一章 以實踐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實踐需要研究理論
(一)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二)實踐的需要是理論研究的出發點
(三)社會科學研究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二、對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
(一)科學理論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二)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點而是研究的結果
(三)調查研究是進行社會科學研究的基礎一環
三、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和發展理論
(一)在實踐中檢驗理論
(二)在實踐中發展理論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
一、社會是個復雜的大系統
(一)生產力系統
(二)生產關系系統
(三)上層建築系統
(四)人口系統
(五)自然環境系統
二、社會有機體與社會形態
(一)社會有機體
(二)經濟社會形態
(三)技術社會形態
一、研究社會系統的重要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二)結構性原則
(三)層次性原則
(四)開放性原則
第三章 社會矛盾研究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會矛盾的普遍性
(二)社會的基本矛盾
(三)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充滿矛盾
二、社會矛盾的特殊性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領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質和矛盾斗爭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與利益分析方法
(二)階級矛盾與階級分析方法
(三)階層矛盾與階層分析方法
第四章 社會過程研究方法
一、人類社會是一個過程
(一)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與主體選擇性
(一)社會歷史過程的客觀規律性
(二)社會歷史過程的主體選擇性
(三)社會歷史過程是合目的與合規律的統一
三、研究社會歷史過程的若乾重要方法
(一)歷史主義的方法
(二)科學預見的方法
(三)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第五章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
一、人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
(一)「現實的人」是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
(二)人的物質生產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三)人的生存狀態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尺度
二、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
(一)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展條件
(二)社會共同體具有不同的性質
(三)「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共同體
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
(二)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方法
……
第六章 社會認知與評價方法
第七章 社會科學研究的世界視野
後記
2.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 ()的經驗和人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的
人類實踐
3.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高等學校碩士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選修課程,主要任務是進行版馬克思主義社會權科學方法論教育。通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觀察和分析社會歷史的立場、觀點、方法,培養碩士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學習和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大綱突出方法論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兩個特點,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內容和重大指導意義,特別是著力闡述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問題意識,貼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力求增強教學的思想性、針對性、實效性
4. 論述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徵
(1)、馬克思的「哲學」(實踐世界觀),同時對實證主義和解釋學都具有挑戰性。 反對實證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其「物質」「敵視人」,世界被機械化、數量化而反對世界的總體性的質變。古典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人學與歷史批判。 顛覆形而上學(顛倒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其「只是解釋世界」,使需要改變的世界合法化。
(2)對科學的認識的改變
科學研究的終極價值:「人的解放」。
科學知識標准:人的解放與批判、改變世界。
科學研究的思維:辯證法。
只有一門「科學」: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合一;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客觀性原則。堅持認識論的實踐標准、歷史觀的生產力標准和價值觀的人民利益標准。
主體性原則。堅持群眾史觀,反對英雄史觀。
整體性原則。,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
具體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堅持具體地看問題,反對抽象地看問題。
發展性原則。堅持發展地看問題,反對靜止地看問題。(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5.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
這是一個哲學范圍的理論,也是一種方法論方面的理論,這樣說吧: 一、概述 十九世紀中期,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誠然,歷史唯物主義是迄今以來人類認識和研究社會最為科學、最為完備的方法論,但它只是一種一般的哲學方法論,而不是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具體的方法論,不同於歷史唯物主義這一一般的哲學方法論,它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於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在此基礎上,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創造性的開放體系,人類在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馬克思主義都應該積極地予以借鑒和吸收。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既是其世界觀,又是其方法論。在此基礎上,它具體化為從實踐出發的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方法、社會主體研究方法、社會過程研究方法、社會認識與評價方法、世界歷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邏輯和歷史一致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分析與綜合的方法、抽象與具體的方法、主客相統一的辯證方法、歷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統一的方法等。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構建 (一)積極揚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成果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就是一種綜合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而在社會科學方法論研究史上,韋伯、溫奇、吉登斯等社會科學家試圖將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綜合起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則是建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直接的理論前提。 韋伯、溫奇以及吉登斯試圖綜合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以及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來開展社會學或社會科學研究。韋伯強調綜合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來開展社會學研究,但他認為因果性說明只是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因為他所主張的社會科學方法論本質上還是一種人文科學方法論。溫奇從後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出發深刻闡釋了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的關系,但在他看來,解釋性理解和因果性說明之間還是有邊界的。溫奇的不足之處在於他沒有找到綜合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法論的現實基礎。吉登斯從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立場出發來綜合或統一兩種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並最終將它們的綜合或統一建立在循環往復的社會實踐基礎上,但他仍然在方法論的漩渦里打轉。總體而言,他們的努力都加深了人們對於人文科學的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論之間關系的理解以及綜合它們的基礎的理解。這無疑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建構提供了直接的理論前提。 (二)基於唯物史觀融合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 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以社會哲學為基礎的。傳統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主要包括兩對相互對立的科學方法論,即人文科學方法論(理解方法論)和自然科學方法論(實證方法論)與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整體主義,它們分別以兩對對立的社會哲學為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不同於片面的「社會獨特論」、「社會類似論」、「社會唯名論」以及「社會唯實論」等社會哲學,它認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既對立又統一,構成了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而社會同自然界對立統一的基礎及其相互作用的根本途徑就是社會的物質生產勞動;人類社會是人與自然之間和人與人之間雙重關系的統一,實踐是這種雙重關系統一的基礎,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歷史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是一種辯證關系,人的活動既改造著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又要受到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制約,人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因而現實的社會既類似於自然又不完全相同於自然,既超越個人的特性又基於個人及其活動,它是自然和精神、客觀與主觀、客體和主體、整體與個人相統一的完整而全面的過程,這一過程基於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以這種全面而完備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為基礎建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不僅能消除以片面的社會哲學為基礎而形成的傳統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內在對立,而且能使得這些相互對立的社會科學方法論融合起來。 總之,我們所要建構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是社會科學方法論發展史上一種真正獨立、科學而完備的具體的社會科學方法論,以它來指導具體的社會科學研究,必將推動社會科學研究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大發展。 我不知道這樣的描述,你能不能看懂。哲學本身就是一種很抽象的理論。
6. 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類對社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原始社會的神話傳說到農業社會的史鑒、從早期歐洲的神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每一個階段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都是建立在前一個階段的認識基礎之上,是對前者進行思辨的結果。 近代以來對自然的認識逐步走上了實證化的道路,自然科學從人類知識體系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專門和獨立的學科。自然科學的實證性認識方法擴展到人文社會問題研究,社會認識走上了追求客觀性的道路,實證性理論與方法主導了社會認識和社會科學研究,科學主義成為當代社會認識的一種重要思潮。 自然科學以自然現象為研究對象,以探尋自然規律和客觀真理為目標。社會科學是在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它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力求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對社會生活做出科學的說明與合理的評價。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各種社會要素、社會結構、社會文化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內容。 社會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比較復雜、異質性較大;社會科學研究更多地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社會現象的不確定因素更多,它的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加上社會科學主要研究社會中的人和人們的社會行為,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就更加靈活。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涉及三大領域: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身、與之相關的統計方法以及計算機統計軟體的使用。具體包括以下幾種: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觀察法、文獻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