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幾種檔案編研參考資料的編寫
:大事記亦稱大事年表。是以時間為線索記載一個地區、一個機關、一個專題、一個歷史階段發生的重大事件(事實)的書面材料。
大事記編寫程序與方法:一是明確大事記的時間界限和內容範圍,二是廣泛收集與之有關的檔案文件和其他相關資料,三是摘錄應該列入大事年表的事實,四是對摘錄的事實進行審核,五是按計劃排列大事,組成完整的系統。
大事記編寫的體例與形式:多數採用條目式,並以編年體為主要體例。
(2)、組織沿革:系統記載一個地區、機關或專業系統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體制變革等情況的參考資料。
組織沿革的類型:一是地區組織沿革,二是機關組織沿革,三是專業系統組織沿革。
組織沿革的體例:編年法、系列法、階段法。
(3)基礎數字匯集:以數字的形式集中反映某一地區或某一方面情況的參考資料,又稱「統計數字匯集」。
基礎數字匯集的編寫要求:首先應該保證數字、數據的准確性,其次應該注意體例,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編寫方法。同時還應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嚴謹仔細的作風。
(4)專題概要與會議簡介專題概要:又稱專題資料,是以文章敘述的形式,簡要的記述和反映某一
方面情況,以檔案文件為基礎編寫的參考資料。
專題概要的編寫一般需經過選題、選材、編輯加工、公開或內部出版幾個環節。
會議紀要:利用會議文件或會議資料編寫的、簡要介紹某會議過程及其基本情況的一種參考資料。
會議簡介的類型有國際性的、全國性的、地區性的、專題性的、機關的會議簡介。
會議簡介的編寫一般採用文字敘述方式,要求重點突出、語言朴實、簡明扼要、敘述完整。機關企事業單位可以編制單位黨委會議簡介和行政辦公會議基本情況簡介。可以一年一編,也可隨時編寫,注意積累。
Ⅱ 檔案編研工作具有什麼特點
1、編研工作是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部門系統、廣泛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有了編研工作,才能通過主動提供檔案的編研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各項事業,有助於推動和促進地方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的研究。
2、編研工作是保護檔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檔案大部分為孤本,在開展利用服務時,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損,影響檔案的壽命。以編寫檔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檔案原件的重復使用,減少磨損,從而延長檔案的壽命。也能使這些資料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利用。
3、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可以擴大檔案工作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通過編研工作,向社會提供編研成果,使廣大利用者看到檔案的價值,加深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4、檔案的編研成果具有存史、資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為明顯。如我館編研成果中的「紅軍活動」,「抗戰時期的講稿、詩文」,「鼠疫及預防措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資料,都是對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5、檔案編研工作有利於做好統戰工作。檔案中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不乏個人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的主人在當時往往是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現在他們的子孫遍布祖國各地。通過編研工作,把這些檔案信息提供給他們的後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輩的情況,從而與之交友,建立友誼,互通信息,獻計獻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Ⅲ 寫(立)家譜有規定的格式嗎誰能告訴我一個樣式哦!求教了!
我國具有悠久的家譜檔案研究傳統,春秋時左丘明著《春秋左氏傳》,大量採用當時公卿貴族如魯國三孫、晉國六卿等家族的家譜檔案資料,成為家譜檔案利用研究的篙矢。漢代司馬遷編撰《史記》,更是大量採用家譜檔案,使家譜檔案利用研究正式起步。晉代賈弼撰《姓氏簿狀》,這是第一本家譜檔案研究專著,家譜檔案研究利用趨於成熟。南北朝王僧儒繼承發揮賈弼研究成果,編撰《十八州譜》,家譜檔案研究利用達到鼎盛。唐太宗、武則天撰《姓氏錄》、《氏族志》,林寶撰《元和姓纂》,家譜檔案研究雖在發展,但水平沒有太大突破。宋代鄭樵撰《通志•氏族略》,收錄百餘部家譜,延續了家譜檔案研究的傳統。明清時代,雖然私家編撰家譜風氣很盛,但家譜檔案研究已經接近尾聲。「五四」運動以來,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利用開發家譜檔案,成為時代的要求和呼聲,著名學者潘光旦、楊殿詢適應時代要求,對家譜檔案經過科學推理分析,發表大量有關家譜檔案研究著作、論文,初步完成家譜檔案研究從古典到現代、從手工到科學的轉變。可惜此後家譜檔案研究陷於停頓,具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稀少,面對這種嚴峻形勢,作為現代檔案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把這項工作進行下去。
根據家譜自身狀況和相互關系,進行全面完整系統整理,可以發現家譜檔案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生死。家譜檔案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詳細記錄本家族男性成員的出生、死亡的時間、地點、狀況,全面、完整、准確地反映本家族人口發展繁衍變化狀況。二、血緣。家譜檔案詳細勾畫了本家族男性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構成一幅完整復雜的男性中心、直系血親關系網路。三、婚姻。家譜檔案還描繪了本家族男性成員的婚姻關系網路,每個男性家庭成員妻、妾的姓氏、年齡、家庭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記載內容。四、籍貫。家譜檔案對本家族的祖籍、原籍、現籍都有詳細記錄,這些記錄綜合反映出該家族長時期遷徙移居的漫長過程。五、事跡。撰制家譜檔案的目的之一,就是為本家族成員樹碑立傳,在家譜檔案中記載本家族成員的主要經歷,取得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理所當然。六、規則。家譜檔案大多附載了本家族的清規、戒律、訓示,這些清規、戒律、訓示的思想內涵,不外是告誡後代要忠君報國、光宗耀祖、棄惡揚善等,其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七、文獻。家譜檔案中附錄了大量的家族文獻,如家族成員創作的著作、文章、圖畫、書法等,家族成員獲得的旨意、封贈、官誥等,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不可多得。
家譜檔案作為一個特殊的專門檔案種類,與其它檔案種類相比,它所蘊含的信息資源自有其固有的特性。一、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隱秘性。家譜檔案的形成、保管、利用都是由本家族、甚至本家族中特定的人物負責的,往往秘不示人,外人不能接近,這就決定了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強烈的私有性、隱秘性,更需要開發利用,使其變成公共資源,為社會服務。二、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長久性。家譜檔案本身和它的信息資源都是在長達數百年或數千年間形成的,信息涵蓋時間跨度較長,可供長期開發利用。三、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原始性。家譜檔案的內容是記載者或保管者的親自經歷,是未經加工的第一手資料,沒有經過後天雕琢加工,樸素無化,其信息資源經過加工,便可成為精美玉雕。四、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穩定性。家譜檔案的內容、形式長期以來都已形成固定格式,變化極少,其信息資源比較穩定,有規律可循,開發利用較簡易。當然,勿庸諱言,家譜檔案信息資源也存在某種缺陷、不足,有的宣傳反動血統論,有的鼓吹個人英雄觀,還有的散布封建迷信說,這些都是家譜檔案信息資源中的糟粕,應當予以廢棄。
二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的提供利用,有許多途徑,直接提出原件供查閱,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家譜檔案提供利用形式之一,利用者根據自己利用目的,直接從家譜檔案上採用信息資源,使之轉化為社會或經濟效益。但是,這種提供利用形式,會損害家譜檔案本身,還屬於初級、簡單、低效的提供利用手段。為了避免損害家譜檔案,有的檔案機構嘗試利用照相縮微技術,將家譜檔案製成縮微膠片拷貝,供利用者檢閱,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提供利用方式。隨著微機網路時代的到來,將家譜檔案輸入微機網路,供利用者調閱查詢,已經成為可能,並已付諸行動。如上海、新加坡聯合設立尋根網站,將家譜檔案輸入微機網路系統,供利用者使用,使家譜檔案提供利用上升到高級、復雜、高效的層次。
對家譜檔案進行科學研究,開發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具有多種形式、方法和手段,編輯加工是家譜檔案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家譜檔案的編研成果主要有:一、資料匯編。資料匯編的種類有全錄式、節錄式、全錄節錄結合式。全錄式家譜檔案匯編就是將全部家譜檔案整理加工出版,它能全面、完整地向利用者提供家譜檔案資料,為他們的利用提供選擇機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節錄式家譜檔案匯編主要有名人望族家譜匯編、地區家譜匯編、時期家譜匯編、專題家譜匯編等,但它對全面利用家譜檔案則稍顯不足。全錄節錄結合式家譜檔案匯編的好處在於既吸收了上述兩種匯編的長處,又摒棄了它們的不足,可謂魚與熊掌二者兼得。二、年表。利用家譜檔案編輯名人年表,也是編研成果之一。利用家譜檔案資料,按年代、月份、日期、時間順序,詳細記載某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人生過程,就是某人的年表。年表對利用者了解某人生活經歷和時代背景,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圖集。由於受古代落後科學技術局限,我們已很難識古人廬山之真面目,而家譜檔案中保存了大量古人相貌、住宅形狀、墓地地勢等圖畫,這些圖畫繪制精美,真實可靠,把它們從家譜檔案中提煉出來,編成圖集,是非常難得的珍貴資料。四、論著。開展家譜檔案科學研究,撰寫論文、著作,既是利用家譜檔案信息資源的產物,同時又是開發家譜檔案信息資源的工具,它們是最普通、最常見的編研成果。五、傳記。家譜檔案還是編撰人物歷史傳記文學、電影、電視的主要資料來源。人物歷史傳記的最顯著特點是真實可靠,新穎獨特,可讀性強。要保持這些特點,都離不開家譜檔案,家譜檔案是傳記的原型和基礎。六、電子軟體。把家譜檔案編製成電子軟體,輸入微機網路,也是科研成果之一,它與將家譜檔案直接輸入微機網路的區別在於,它對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已經進行了加工,體現了編制者的意圖,並非簡單地把家譜檔案從文字向電子載體轉換。
三
通過開發利用家譜檔案信息資源,能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編史修志的助手。編史修志是家譜檔案最基本、最傳統的作用之一。由於年代久遠,有許多重要歷史事實已不能得窺全貌,給編史修志帶來極大困難。家譜檔案中的有關記載,往往成為解開歷史之謎的關鍵。1992年,全國第六屆諸葛亮學術研討會舉行,家住浙江的諸葛亮第49世孫諸葛方成向大會提供《諸葛氏家譜》,解決了長期困擾史學界的問題,即諸葛亮後代2000年間的生存的情況。河北省邯鄲市檔案局在編寫辛亥革命烈士張廷輔著作時,由於史料缺乏,工作陷於停頓,後來通過查閱《張氏家譜》,搞清了許多疑問,終於將該書編輯完成。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家譜檔案有很多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這些傳統文化絕大部分都有其積極意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繼承,加以發揚光大。陝西旬邑縣發現《肖氏家譜》,詳細記載了該地名人肖之葆先後四次參加科舉考試的過程,我們從中可以窺視古代科舉制度之一斑。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統一祖國的橋梁。近年來,海外僑胞、台灣同胞和港澳同胞紛紛回原籍查閱家譜,尋根訪祖。特別是台灣同胞根據家譜記載,到祖國大陸原籍地認祖歸宗,真正認識到自己是真正的中國人,而不是台獨分子所說的「台灣人」,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對反對台獨,促進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新聞報道中可以看出,即使台獨死硬分子呂秀蓮,當初也曾回福建訪問故居,查閱家譜。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發展經濟的工具。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家庭經濟在我國主要經濟成分中佔有一定的比重,特別是三胞家族財團,更是比比皆是。近年來,祖國實行吸引外資政策,三胞紛紛來大陸投資設廠,他們投資設廠的首選地點,往往就是家譜檔案記載的祖籍、原籍地。有一位祖籍河南新鄉市的林姓華僑,通過有關部門收集本宗家譜,建立全國林姓宗親會,發動會員在桑梓投資辦廠,極大的促進了新鄉市經濟發展。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民族團結的紐帶。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0餘個少數民族,由於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這些少數民族史料極其缺乏,而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卻彌補了這個空白。雲南騰沖縣劉氏家譜《彭城春秋》中,記載了許多劉姓少數民家族發展變化史實,難能可貴。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人口資料的來源。我國人口發展史料缺乏,給計劃生育工作帶來諸多不便,而家譜檔案信息資源則恰恰彌補其不足,成為計劃生育工作的重要參考資料。從家譜檔案信息資源中,我們可以搜集出古代人口發展流動資料,總結出人口發展流動分析報告。如明萬曆年間編撰的河北武安《白氏家譜》,詳細記錄了該家族永樂年間(1403-1425年)從山西移居邯鄲的歷史。從河北磁縣《謝氏家譜》中可以發現自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初乾隆五十四年(1736年)368年間,該家族從一對夫妻已發展到180餘人。
家譜檔案信息資源是水文地質的資料。由於家譜檔案中大多記載著本家族住宅、墳墓周圍的風水脈穴等情況,我們可以對它加以利用,從中尋找古代地形、地貌演變歷程,了解地質水文概況,為經濟建設服務。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他判斷《百家姓》「似是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所謂「有國」據史書記載,吳越在宋太祖開國後,還存在一段時間,至宋太宗興國二年才率土歸降。可見這本書是北宋初年問世的。
《百家姓》採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該書頗具實用性,熟悉它,於古於今都是有裨益的。
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
Ⅳ 如何從創新方面進行檔案編研的選題
選題上既堅持有所創意,又注重實用
檔案編研工作是將館內靜態的檔案資源轉化為動態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資源的加工製作過程。檔案編研的選題只有貼近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貼近人民群眾,才能有效地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讓檔案編研成果滿足社會各界及人民群眾的需要,是檔案編研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縮。因此,在編研選題上要盡量避免過大、過深的做法,應堅持以編為主,研究為輔的方針,不囿於習慣性的模式,在選題的創新上作一些探索。如我館堅持「注重實際,貼近現實,立足實用,講求實效」的選題原則,確立了《龍泉民國檔案概要》、《龍泉民國檔案專題介紹》、《龍泉民國檔案文獻選編》、《歷史記憶——龍泉民國檔案圖片集》等主題,在內容安排方面,專題性強,有深度,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體現了為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文化建設服務的基本理念。
選材上創新方法
檔案信息是歷代人類通過生產和實踐保存和積累下來的,以檔案的某種形式供後人利用的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任何信息資源都有它的不完整性、不系統性和不準確性。因為檔案在收集、整理、鑒定、歸檔時,無不受到當時當地的歷史局限性,總有當時認識不到的、刪除不準確的和未收集上來的現象,加上對未來變化和需要預測不足等原因,館藏現有資源可能難以滿足編研課題的需要。對此,我們不能僅靠館藏檔案資源進行編研工作,尚需館外資料作補充。因此,我們在選材上提出了「檔案不足資料補,館內不足館外補」的編研工作方針。編研過程中,我們採取「內部發掘與社會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根據專題的需要走訪了一些了解當時情況和保存有歷史資料的老同志,並進行了座談。政協文史委、文化、圖書、史志辦等單位提供的歷史文化資料作了補充運用,從而彌補了一些專題編研資料不足的缺陷,實踐證明,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Ⅳ 二次加工編研成果更具有參考作用對嗎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指將單位職能活動中形成的原始文件(一般是原始文件的重份文件),或者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集裝訂起來,形成的一種匯編材料。如《發文匯集》、《專題匯編》、《技術標准匯編》等。
一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利用原始文件或原始文件的復製件匯編形成的,基本保持檔案原貌,編輯相對簡單,主要起到依據的作用。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通過摘錄、縮編、剪輯檔案內容,並按照一定的要求重新組織整理,形成的概要性、介紹性材料。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類型比較多,有檔案文摘、專題簡介、提要和索引等。常見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有《大事記》、《組織沿革》、《基礎數據匯編》、《產品簡介》等。
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種類多,針對性強,信息集中系統,提供利用簡便迅速。二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同樣具有依據的作用。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是依據檔案,並參照有關的資料,在系統、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編寫形成的一種新的參考材料。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屬深層次的檔案編研,常見的大多為工具書式的,如《手冊》、《年鑒》、《志》等。
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編寫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知識創新過程,難度比較大。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的特點是以檔案為素材,應用檔案中記載和反映的觀點、方法、規程、原理、結果和結論,參照有關參考資料,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歸納等加工處理,不同程度地產生其他材料所沒有的知識和內容,形成新的知識產品。特別是有關技術開發等工作和活動方面的三次加工的編研材料,帶有明顯的技術調研報告特點,更具有參考價值。
常見的幾種編研材料的編寫
參看
Ⅵ 檔案編研的運作方式
開放和諧,是疏暢檔案編研通途的基本保障。檔案編研的路子要想越走越寬版、越走越權通暢,在運作理念上務求開放和諧,走開放式社會化的編研之路。開放搞編研,編研項目成為多家的合作成果,這不是誰動了我的乳酪,而是充分利用各方優勢,共同把檔案編研開發這個蛋糕做大,這是檔案編研理念的又一拓展。
開放搞編研,有兩個基本特徵:一是在形式上,不是編研部門獨家,而是與館內、館外多家合作,優勢互補,實現科學合理的課題組合;二是在內容上,不僅僅限於館藏,在依託和立足館藏檔案的同時,適度吸納社會文化資料作為補充,以求編出更完整系統的文化產品。
開放式編研務須注意這樣兩個問題:其一,務必抱有開放的心態,講求協調運作,妥善處理各方關系。其二,務必充分尊重合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編研開發檔案的目的是服務,那麼,我們在合作中就要努力服務到家到位。只有這樣,檔案編研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Ⅶ 什麼是三次檔案編研成果
三次檔案編研成果是在一、二次檔案編研成果的基礎上,經過綜合分析而編寫出來的文獻,人們常把這類文獻稱為「情報研究」的成果,如綜述、專題述評、學科年度總結、進展報告、數據手冊等。
Ⅷ 查詢一本檔案編研成果圖書,並說明類型,大事記,專題概要
最為缺乏的就是人文教育,彷彿這個時代只有經濟利益的驅動,使得人在快節奏中無版暇顧及權讀書給人帶來人文精神的提升,讓人看到的只是金錢和物質的消費,很難領略到人文科學的發展魅力。一個人和一個地方的發展到最後都是歸根於人文的提高和品位的差別上。
Ⅸ 檔案編研的內在意義
1、編研工作是檔案利用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部門系統、廣泛地向社會提供利用服務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有了編研工作,才能通過主動提供檔案的編研成果,直接服務於社會各項事業,有助於推動和促進地方人文歷史、社會科學的研究。
2、編研工作是保護檔案史料、方便利用的有效措施。檔案大部分為孤本,在開展利用服務時,老是把原件提供利用,容易破損,影響檔案的壽命。以編寫檔案史料的方式提供利用,可以避免檔案原件的重復使用,減少磨損,從而延長檔案的壽命。也能使這些資料長久保存,便於後人利用。
3、開展檔案編研工作,可以擴大檔案工作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通過編研工作,向社會提供編研成果,使廣大利用者看到檔案的價值,加深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了解,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4、檔案的編研成果具有存史、資政、文化功能外,其教化功能更為明顯。如我館編研成果中的「紅軍活動」,「抗戰時期的講稿、詩文」,「鼠疫及預防措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專題資料,都是對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5、檔案編研工作有利於做好統戰工作。檔案中有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不乏個人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的主人在當時往往是有一定影響的人物,現在他們的子孫遍布祖國各地。通過編研工作,把這些檔案信息提供給他們的後代,使其更加了解祖輩的情況,從而與之交友,建立友誼,互通信息,獻計獻策,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