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劉文華的學術成果
1.參與三台並聯運行300KVA柴油發電機組最優轉速、電壓及負載均分控制系統的設計、製造與現場調試工作,本項研究成果於1992年獲國家發明四等獎。
2.獨立負責完成四台並聯運行1000KVA柴油發電機組最優轉速、電壓及負載均分控制系統的設計、製造與現場調試工作。
3.獨立完成了元寶山發電廠300MW發電機組爐保護與點火系統的計算機控制改造工作。
4.獨立完成了可任意多台並聯運行均分負載電流的48V/30A與48V/50A高功率因數通信開關電源模塊的研製,並負責完成了智能模塊化高頻變換通信電源系統的研製;獨立完成了採用380V 交流電壓輸入的可任意多台並聯運行均分負載電流的250V/10A電力操作開關電源模塊的研製,並負責完成了智能模塊化高頻變換電力操作電源系統的研製。
5.作為總技術負責人,完成了採用1200V/300A GTO元件的300KVA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STATCOM)的研究、設計、製造、現場調試與試運行工作,該工作於1996年11月被電力部科技司主持召開的專家評議會評議為:「該項目按合同進度要求,完成了?300KvarASVG工業性中間試驗裝置。…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設計要求。…該裝置是國內第一台基於GTO的、數百千乏以上規模的先進靜止無功發生器,填補了國內空白。…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水平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該項成果1997年獲華中網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及電力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7.作為總技術負責人,完成了採用4500V/4000A GTO的20MVA STATCOM 的研究、設計、製造、現場安裝、現場並網運行調試、負載試驗、性能測試及現場試運行工作。該裝置於1999年3月30日在河南洛陽朝陽變電站投入並網試運行,2000年6月27日通過了國家電力公司科技司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本人為第3完成人。該項成果作為清華大學唯一一項成果被評為2000年全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9.作為負責人,完成了基於IGBT三電平逆變器的100KVA配電網(D-STATCOM)新型靜止無功發生器的研製。
10.作為負責人,完成了配電變壓器電能質量監測及動態無功補償裝置的研製。
11。作為負責人,完成了基於IGCT中點箝位三電平電壓型逆變器的6kV/1800kVA高壓變頻調速器的研製。
② 物理並聯的電路圖怎麼畫,要步驟啊!
首先你要認識到,初二下半年全是電,所以你不用緊張,你有很多的時間學習電。
放鬆心情,繼續看下去。
首首相連尾尾相連這個我不用說了吧,說了估計你也聽不懂。(我上初三了,還沒明白啥叫首首相連尾尾相連呢。。)
簡單的並聯。你這樣,
第一步,假如是倆電燈泡,你用導線把接線柱先連上,連倆燈泡之間,隨便連。
第二步,把另外兩個接線柱(你一根線也沒動的)連上
第三步:把兩個電燈泡的接線柱想像成正方形的四個角。要是看不好的話,把燈泡挪挪位置
第四步:把一個接線柱跟電源正極相連
第五步(你最容易出錯的):把你連正極的那根線找好,看它與燈泡接觸的那個點,找我剛才讓你想的矩形的對角。能想明白嗎?想不明白就看看你的電腦屏幕。加入你剛才連正極的是你開始按鈕所在的位置,那麼我現在讓你找的就是你把一個窗口關閉的時候按的按鈕所在的位置。明白了吧,就是對角。抽象的事物,好好想想。找到那個點之後,用導線連上你要的開關。然後把開關的另一個接線柱連到負極就可以了。
第六步:檢查線路。這個對於你這樣剛學電的尤為重要。你們老師說的很對,先把一個燈泡捂上,不用看。包括燈泡上的兩根線都捂上。這部分的線路如果是簡單的串聯電路,那就對了。然後把另一個燈泡帶著導線捂上,如果又是一個簡單的串聯,恭喜你了,連對了。(不檢查你短路就完啦)
第七步:按上你的開關,檢驗你的勞動成果吧。
這玩意很簡單,不麻煩。你多練幾回就可以了。你也不用下很大力氣研究這個並聯,你練一個月保證隨手就能連上的。
電學很有意思的,咱都好好學吧。
至於你說的分開點匯合點,你的正極連的燈泡的那根導線,燈泡那個端點就是分開點。電流從這里分開;匯合點就是跟開關相連的那根導線跟燈泡接線柱的交點。
你可以對著電腦屏幕想像,有電流從開始菜單的按鈕那裡進入你的電腦,但是它必須分成兩路。一個燈泡在電腦的上面等著電流;另一個在下面等著電流。你要將電流安全地送到兩個燈泡里,而最後這兩股電流還必須會合到你點關閉窗口的按鈕那裡。所以呢,開始按鈕那裡,你要讓電流分開,他們各走各的;流過用電器之後,你又把他們捏到了一起。於是,開始按鈕就是分開點,關閉按鈕就是匯合點。想像實物圖只不過是彎曲的電腦屏幕罷了。
初二上好像沒有復雜的並聯吧,你放寒假的時候找個物理老師補補課,盡量跟著,好好學。我去年就是放寒假的時候補課的。雖然沒弄明白什麼深奧的原理,但是對電有個基本的感覺了,開學的時候跟著學電就不費力了。
③ 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
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
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④ 黃真的成果簡介
對稱少自由度並聯機器人的型綜合
由於並聯機器人具有廣泛重要的應用背景,國際上十分關注,其中對稱的 的型綜合問題成為近年國際上競爭的焦點。由於引進旋量理論,並給與巧妙的數學處理,把非常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十分簡單。建立了關鍵的全面適用的自由度Grubler—Kutzbach修正公式;首創了有效的「約束螺旋綜合理論」。理論上的成熟,克服了所有的難點,推動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機型全面系統的綜合。
從機型綜合上說,燕山大學首先在國際上領先綜合出第一個對稱的四自由度和第一個五自由度的並聯機構。第二,3轉2移這類最難的5自由度對稱並聯機構是唯一由我們系統綜合出來的。第三,燕山大學提出的約束螺旋理論是目前唯一能全面地綜合出所有各種類型的少自由度並聯機構的方法。 這樣,在國內外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走到了國際的前列。少自由度並聯機器人及虛軸機床的機型構造理論及其綜合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075074
少自由度並聯機構研究已有20年歷史,但是進展卻是甚慢,本課題組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對型綜合有關鍵意義的全面適用的自由度修正的Grübler-Kutzbach公式;首創了簡捷、實用、全面適用的「約束螺旋綜合理論」。這樣,在國際上首次形成系統、完整、適用的機構綜合理論。從機型綜合上說,
這項研究的主要內容已在國際上的著名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發表論文16篇,申請了6項專利其中兩項已獲授權,在國際學術界有了較大的影響。本項研究成果將為機器人學術界和產業界提供適用的新機型和普遍適用的理論,眾多機型又為應用提供廣泛選擇的機會,都具有中國的知識產權。
⑤ 方名山的主要成果及科學貢獻
1996 年末由上海市委任命調任到教育系統以來,努力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新模式。在學校其他黨政領導支持下,積極申辦商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市商委、市經委、市教委領導下,組織全校教職工並聯合市商委系統其他教育單位,齊心協力,按照 「 三改一補 」 的模式,最終申辦成功,建成上海市商委系統唯一一所全日制高等院校。他還和校其他黨政領導一起,堅持遵循小平同志 「 發展是硬道理 」 理論,運用流通現代化連鎖經營管理原理和實踐加以超常規發展,並積極申辦本科院校。在建校初期一無資金、二無校舍的困難條件下,帶領廣大教職工,艱苦奮斗,白手起家,運用企業資產運作原理和方法,克服各種意想不到困難,在兩年內建成一座比較現代化的校區並投入使用。隨後又於 2001 年末在上海奉賢奉浦工業綜合開發區籌資 3 億元人民幣,建成一座具有 12.5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現代化校區,目已有 5600 名學生入住就讀。除學校總部外已發展成 5 個校區。總校和校區教學上實行招生、教材、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考試、畢業、就業等八個統一;開設市場緊缺的 50 多個專業和專業方向,使全校在校生從 1997 年的 120 名發展到 2007 年的 1 萬 1 千餘名,並積極向浙江、江蘇、海南、江西、廣東、福建、安徽、新疆、河南、山東、重慶、四川、湖北、貴州、山西、河北等 18 個省市區招生。他和廣大教師一起積極實施新穎的教學模式,不斷引進國際著名高校辦學經驗。以市場為導向,以企事業第一線崗位群為依據設計學科和設置專業,以高層次職業技能為中心確定課程體系,產學研合作,使學生既懂基礎理論知識,又會操作技藝,更具綜合能力,成為適應現代流通產業、現代服務業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由於學校培養目標定位明確,畢業生就業呈現良好態勢。自 2000 年起連續 8 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 95 %以上,連鎖經營、市場營銷、酒店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稅務會計、商業藝術設計等專業畢業生呈現供不應求勢頭。不少用人單位反映:該校培養的大學生綜合素質高,基礎知識牢,專業技能好,動手能力強,企事業單位用得上,留得住。2004 年 9 月,他帶領全校教職員工經過一年多辛勤工作,經市教委組織的本市及兄弟省市專家組專家嚴格評審,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復(滬府〔 2004 〕 49 號文)同意在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上,建立本科層次的上海商學院,成為全國 742 所、上海 31 所本科院校之一,自 2005 年 9 月起已招收本科生 820 名,本科在校生已超 4000 名。 2004 年 11 月,為爭取擴大本科生的教學資源,他在校領導班子全力支持下,經過上海市奉賢區政府和上海市經濟委員會批准同意立項,在奉賢海灣旅遊區聯合上師大、華東理工、應用技術學院和醫葯高職建設大學園區,征地 800 多畝再建一個本科層次的現代化新校區。
他自 1983 年起,發表各類具有價值的論文和著作 100 多篇(本)。論文主要有:《論探索中國綜合商社之路》(之一至八)、《論上海超市發展戰略與策略》(之一至三)、《上海超市標准化和規范化問題研究》、《國營商業主渠道作用的理論思考》、《論上海零售商業現狀和發展趨勢》、《論市場經濟與商業企業家關系》(之一至二)、《買方市場與商業企業對策》、《電子商務與傳統商業業態》、《創辦高職,走產教結合的辦學道路》、《論高校一把手素質》、《探索中國式高等職業教育之路》、《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本科教育探索》、《店鋪開發規劃》本科課程教學思路探析等。論著主要發表在已出版《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市場交易法律制度相關論》、《教育人才學》、《現代營銷叢書》(之一至八)、《中國商業變革與創新》、《商業新視野》、《商業法律和法規》、《 WTO 與我國商業發展戰略研究》、《連鎖經營原理》等著作中,並分別擔任以上專著的主編和副主編。同時也分別擔任 1994 年上海市政府重點課題《中國綜合商社發展模式、發展戰略探索》、 2000 年上海市政府重點課題分課題《 21 世紀上海商貿人才開發研究》、 2001 年徐匯區重點課題《徐匯衡山路休閑街商業網點規劃》、 2003 年《自動售貨機上海市場發展前景研究報告》、 2004 年《吳江市中心區域商業網點發展規劃》、2006 年《上海商業買手發展研究》等 13 個課題的課題組組長。由方名山作為第一領銜人的 「 《連鎖經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試點探索與創新 」 獲 2004 年度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 2005 年度教育部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育成果二等獎,是市教委《連鎖經營管理》學科建設高地和《商品流通學》重點培育學科的學科帶頭人。
⑥ 張本仁的研究成果
1、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的探索(1981—1986)
20世紀60年代,張本仁就開始了成礦作用地球化學與勘查地球化學相結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的實際意義,並為勘查地球化學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80年代初,他根據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經驗形成了將成礦地質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並查明地球化學參數和異常的地質意義;再將控礦地球化學背景、條件和因素轉化為異常評價的指標和參數的「兩個轉化」的構想,試圖突破當時勘查地球化學的單一找礦目標和就異常特徵評價異常的局限,以及開拓地球化學測量數據用於解決基礎地質和成礦問題的途徑。
「六五」期間,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按此預期目標,以學校與地質隊合作的形式,採取區域基岩地球化學測量同礦田和礦帶地球化學研究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先後通過豫西盧氏靈寶、陝西柞水山陽等6個省市的7個成礦區帶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實現了將成礦環境條件諸因素引入異常評價系統、擴大找礦信息的目標;在他所指導的青海賽什塘日龍溝礦帶專題研究中,預測出後來經鑽探證實了的錫礦盲礦。同時,地球化學研究深化了礦帶地質構造及成礦規律的認識,在應用基岩測量數據揭示區域地球化學背景,進行構造單元分界、沉積環境、控礦因素、岩漿岩演化序列、地層對比及火山機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顯進展。這使中國在區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解決區域地質和成礦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處於國際該領域的前列。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過他對地質、冶金、有色系統組織的技術員與工程師三十多次各類短訓班的地球化學系統講課,使近千人素質有所提高,從而對於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成礦帶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2、區域地球化學理論與實踐的開拓(1987—199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針對國際范圍內尚缺少能適應現代地學和地球化學發展水平的區域地球化學理論方法體系,以致阻礙了已積累起來的大量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和數據的有效綜合,並且不利於區域地球化學研究成果與全球研究的接軌,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又開展了區域地球化學的探索。在板塊構造學說和全球岩石圈新認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區域地球化學研究以區域岩石圈為系統、以各類地質體的地球化學記錄為基礎、以歷史地球化學理論和觀點為指導、以地球物質和元素在層圈間的交換和再循環為主線,在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狀態的約束下開展區域構造及成岩成礦作用探討的理論框架,以及相應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組成、區域構造和區域成礦規律的方法和途徑。
在此有特色的理論構想與配套方法指導下,結合他所承擔和主持的地質礦產部「七五」重點攻關項目——「秦巴地區重大基礎地質問題及主要礦產成礦規律研究」地球化學二級課題,通過5年的集體努力,於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報告及成果性專著,開創了在同一區域將岩石圈地球化學研究與區域構造、岩石、成礦地球化學研究有機結合,以解決固體地球科學某些基礎理論問題和礦產地質問題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嶺及鄰區地殼各結構層與上地幔化學組成和元素豐度,並探討了岩石圈熱結構;系統研究了區域花崗岩類、火山岩、沉積岩的地球化學特徵、成因和形成構造環境,並聯系區域岩石圈組成和熱狀態闡明了秦嶺花崗岩類及其成礦的特殊性;通過岩石圈化學不均一性的約束、構造環境的多岩類和多岩套的綜合判別,以及碎屑岩物源區和沉積水體特徵的地球化學鑒別等綜合論證的途徑,系統探討了秦嶺構造發展歷史,包括俯沖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閉時限等;在區域岩石圈系統特徵的約束下,以類比選冶過程的成礦觀點為指導,結合區域構造與各類岩石形成過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闡明了秦嶺可能的優勢和劣勢礦產、區域成礦分帶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層次上,對秦巴地區進行了地球化學省、區、場的劃分,並編制了區域地球化學分區圖。塗光熾、王鴻禎、李廷棟三院士為首的評審委員會認為:這項研究「在理論體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內容、對象和時空范圍的系統和綜合性上,在運用其成果闡明秦嶺地質構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礦規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國內外沒有先例的,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3、瞄向大陸動力學的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1992—1996)
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成礦背景」重大項目課題研究中,張本仁和他的研究集體及時地將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引導入探索大陸動力學的方向。通過區域殼幔演化和殼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過程研究,約束造山帶岩石圈的結構及構造的分區和演化,探討和揭示造山帶發展的運動過程與動力學因素。為此著重採用了多同位素系統和多微量元素聯合示蹤技術,揭示幔源和殼源岩漿源區及地殼深部和地幔的化學特徵與過程;同時開展了岩石圈三維化學結構研究,進行了秦嶺岩石高溫高壓下(傳播)地震縱波波速的系統實驗測定。經5年實踐,於1996年底完成了秦嶺重大項目地球化學課題的研究報告。經過進一步加工提煉,於2001年出版了該項目多學科研究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及大陸動力學》(撰寫地球化學部分),並且現在地球化學課題成果專著——《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也在出版過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有:開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學斷面研究,通過岩石地震波速的實驗測定值與地震測深剖面觀察值的擬合等途徑,建立了秦嶺及鄰區地殼的結構岩石模型,進而揭示了區域岩石圈的化學和熱結構,並對殼、幔中的高導低速帶做出了新解釋。在4個構造單元內,開展了地殼增生歷史、早期地幔性質和演化、Pb同位素填圖及微量元素對玄武岩地幔源區化學特徵的示蹤等研究。據此綜合論證了:華北和揚子早期應為獨立發展的陸塊,南秦嶺屬於揚子板塊,而北秦嶺早期應是在揚子板塊洋殼洋島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微陸塊。開展了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綜合研究,為秦嶺元古宙曾發生鎂鐵質岩漿底侵、商丹古會聚帶曾發生洋殼俯沖和殼幔再循環、印支期陸陸碰撞晚期揚子被動大陸邊緣(南秦嶺)陸殼基底曾俯沖墊置於北秦嶺地殼下部、爾後秦嶺又發生過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較充實的證據。論證和提出:松樹溝和勉略蛇綠岩具有洋殼殘片性質,所代表的洋盆均屬於揚子板塊岩石圈內部裂開類型,它們的地幔源區屬於特提斯構造域的地幔類型。由地幔柱源區岩漿活動的論證,初步探討了秦嶺復合造山帶發展的動力學特徵,後者表現為揚子的裂解和華北的增生。⑥編制了反映區域地殼化學和熱結構、構造地球化學分區及殼幔演化的秦嶺造山帶(四維)地球化學圖(1∶100萬)。這項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嶺造山帶岩石圈結構、演化及造山過程的認識,揭示了淺部構造與深部過程的聯系,架設了溝通地表地質研究與地球物理測深的橋梁,展現出地球化學在多學科研究中的獨特作用和優勢,提供了改善、充實地學斷面地球化學研究及開展造山帶系統綜合地球化學研究的經驗,使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研究跨入國際的先進行列,部分成果處於領先地位。所編制的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圖,與秦嶺造山帶大地構造圖和秦嶺地球物理斷面圖一起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時,引起國際同行的興趣與好評。
1997年至今,張本仁和他的科研集體正在進行大別造山帶殼幔結構、演化及深部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這個課題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重大項目——「超高壓變質作用與碰撞造山動力學」研究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