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古代科技與文藝成果

中國古代科技與文藝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31 23:35:34

⑴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太多了
時間
發明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內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容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世界上首次用它發現了(
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
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

300)
多年
測定(黃道
)和(赤道
)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⑵ 中國古代在哪個朝代有重要的科技和發明獲得了什麼成果有什麼歷史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四大發明享譽全球。其中,漢代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專世界上最早屬監測地震的儀器。宋代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是在唐代雕版印刷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改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開創了人類文明史上的新紀元。它的發明,提高了印刷的速度和質量,加快了人類文明的傳播和交流,使得書籍逐漸在民間普及開來,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

⑶ 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

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

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

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3)中國古代科技與文藝成果擴展閱讀:

(1)先秦時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門供居民出入,城內有整齊寬廣的街道。

(2)隋唐時期: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成熟時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①隋朝著名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長安城政體設計合理,建築規模宏大,體現了當時城市建築的高超技術。

②宇文愷採用圖紙和模型結合的設計方法,是我國建築技術上的一大突破。

③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3)宋元時期:

①北宋末年李誡編寫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建築史上的傑出著作。

②遼代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木結構建築。

③金代的盧溝橋聞名中外。

④元大都建築宏偉,城內有完整的排水系統。

(4)明清時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礎上營建北京城,約八十萬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譽為「蒯魯班」。北京城有三重,宮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

宮城又稱紫禁城。北京城的主體建築都布置在中軸線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鍾樓、鼓樓位於城北。宮城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相配,充分體現出封建皇帝的威嚴。

⑷ 列表說明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藝術成就

1. 科技文化藝術

科學方面:

1.天文歷法成就

時間
名稱
地位


《夏小正》記載各個月份物候,天象,氣象,農事
最早的歷法


沿用夏歷,認識許多星座,日食月食,干支紀日法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

春秋
觀測日食,前613年觀測到彗星
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

戰國
《甘石星經》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西漢
「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太陽黑子的記錄
中國第一部完整歷法/世界公認最早記錄

東漢
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最早科學解釋月食
測定地震方位,比歐洲早1700年

唐朝
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制訂《大衍歷》
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表明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北宋
沈括十二氣歷
有利於安排農事,英國落後800年

元朝
郭守敬,簡儀,高表,《授時歷》
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2.技術發明以及醫葯

戰國 《墨經》反映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重大成就

東漢數學著作《九章算術》;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比外國早1000年,著有《綴書》等對數學發展有傑出貢獻;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制圖原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地理著作;隋唐時期我國古代建築成熟,隋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總結古代和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是地理學著作,對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兩個世紀。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的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秦漢時期,造紙術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原料易得,造價低廉,造紙術於4世紀起傳到朝鮮,越南、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過阿拉伯12世紀傳到歐洲和非洲,16世紀傳到南美洲;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進步,紙張白度增加,表面光滑,質地細薄,紙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隋唐雕版印刷術和火葯的發明,唐中期的書籍已經有了製成火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在宋代劃時代發展。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埃及和歐洲,歐洲人用活字印刷晚了四個世紀。指南針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經普遍使用,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用於航海,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同時也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北宋政府在東京設專門機構,製造火葯和火器,南宋時發明了管行火器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歷史的新階段,火葯和火葯武器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戰國 扁鵲 脈學之宗 四診法,望聞問切;西漢編訂《黃帝內經》我國現存最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古代醫學理論的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神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重要經典;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醫學成果,並有很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明朝後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是「東方醫葯巨典」

文化上:24史,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

⑸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出現的先後順序

①賈思勰寫成《齊民要術》是在北朝時;②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東漢;③李時珍寫成《本草綱目》是在明朝;④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是在北宋.
故選A.

⑹ 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表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

第一,中國古代科技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服務於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第二,中國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第三,古代科學理論的技術化傾向嚴重,而這些技術又不具有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達的原因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是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各朝代十分重視交通的發展,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和傳播。

C.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的包容性,能夠不斷吸收來自外部的先進成果充實和發展自身,在歷史上不斷創新,與時俱進,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富有創造力;

E.相對封閉獨立的地理環境,強大的中央集權政權保證了中華文明免受外來勢力的沖擊;

F.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與社會生產、生活直接相關,易於在社會上傳播。

中國古代有著如此輝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來,多出現一些總結性的著作,如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想一想為什麼明清時期在科技發展方面會出現這種現象?(也是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原因)

1.中國古代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科技一旦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就失去了發展的條件和動力。

2.為鞏固大一統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古代統治者重視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學教育的成分。


摘自新浪網友,謝謝。

⑺ 中國古代主要科技成就

1.天文歷法成就

時間
名稱
地位


《夏小正》記載各個月份物候,天象,氣象,農事
最早的歷法


沿用夏歷,認識許多星座,日食月食,干支紀日法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記錄

春秋
觀測日食,前613年觀測到彗星
世界最早關於哈雷彗星的記錄

戰國
《甘石星經》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西漢
「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太陽黑子的記錄
中國第一部完整歷法/世界公認最早記錄

東漢
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最早科學解釋月食
測定地震方位,比歐洲早1700年

唐朝
僧一行,實測子午線,制訂《大衍歷》
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表明我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

北宋
沈括十二氣歷
有利於安排農事,英國落後800年

元朝
郭守敬,簡儀,高表,《授時歷》
比現行公歷早300年

2.技術發明以及醫葯

戰國 《墨經》反映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物理學重大成就

東漢數學著作《九章算術》;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南朝祖沖之精確計算圓周率,比外國早1000年,著有《綴書》等對數學發展有傑出貢獻;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制圖原則;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地理著作;隋唐時期我國古代建築成熟,隋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大興城,唐朝在此基礎上擴建為長安城。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在世界橋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總結古代和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在我國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徐霞客《徐霞客游記》是地理學著作,對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兩個世紀。宋應星《天工開物》,總結了明代的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秦漢時期,造紙術發明、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張原料易得,造價低廉,造紙術於4世紀起傳到朝鮮,越南、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過阿拉伯12世紀傳到歐洲和非洲,16世紀傳到南美洲;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進步,紙張白度增加,表面光滑,質地細薄,紙產量大增,逐漸取代簡牘,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隋唐雕版印刷術和火葯的發明,唐中期的書籍已經有了製成火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在宋代劃時代發展。11世紀中期,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向東傳到朝鮮、日本,向西傳到埃及和歐洲,歐洲人用活字印刷晚了四個世紀。指南針在宋代航海交通上已經普遍使用,13世紀,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各國,用於航海,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同時也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北宋政府在東京設專門機構,製造火葯和火器,南宋時發明了管行火器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歷史的新階段,火葯和火葯武器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戰國 扁鵲 脈學之宗 四診法,望聞問切;西漢編訂《黃帝內經》我國現存最早的重要醫

學文獻,奠定了古代醫學理論的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東漢末年「神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年;「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重要經典;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醫學成果,並有很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明朝後期李時珍《本草綱目》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是「東方醫葯巨典」

⑻ 中國古代科技、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

1.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外傳,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建築、醫學、數學成就及著名的科技著作等。 商文化、秦漢文化、隋唐文化和宋元文化是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的幾個典型。商有獨特風格的青銅製造藝術及先進的歷法。秦漢時期的突出表現是中國文明開始源源不斷走向西方、走向世界,包括絲綢、冶煉鑄造、水利技術等都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隋唐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輝煌,幾乎在所有領域都有突出成就。由於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空前繁盛,被世界學者公認的「中華文化圈」既影響了亞洲文明的發展,也促進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的,印刷術、指南針及火葯技術的對外傳播,這對其後整個世界面貌的改變起了巨大的作用。明清時期中國科技文化落後於西方。

認識:中國古代的科技在16世紀以前(明代以前)一直領先於世界,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古代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確立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這為科技的進步創造了條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與發展為科技發展連續性與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我國古代科技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通過各民族集體的智慧得到了不斷地進步;政府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對科技的重視與支持也使中國古代科技能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發展也使中國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國家地區人民的智慧,得以進一步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在與自然界長期斗爭中積累的豐富的知識經驗,成為了古代科技發展的源泉;而中國古代一些著名科學家們的個人努力與不懈的探索精神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主觀因素。這些既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也同時為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科技內容上應用性強,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不夠;研究方法上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於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缺乏將科技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並成為科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的意識。

中國古代科技從16世紀以後不可逆轉地走向衰落的原因: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治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科技的發展缺乏足夠的動力;封建統治者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與後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以儒學為主的教育內容與越來越殘酷的文化專制統治使中國古代科技缺乏足夠的重視和足夠的人才。歸根結底是由於中國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導致了中國古代科技在16世紀以後走向衰落。

2.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成就:古代文學成就包括詩詞、散文、賦、小說、戲曲等形式多樣,作品繁富;古代藝術主要包括書法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舞蹈藝術和雕塑藝術等的發展。

認識: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凝結了中國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學家與藝術家在前人成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經濟與政治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它不僅豐富了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為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尤其是對東亞地區文明發展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⑼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戰國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

《石氏星表》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東漢

張衡

水運渾象儀

×

地動儀(測定地震方向)

×

地球是圓的

比歐洲早1 000多年

唐朝

僧一行

黃道游儀

首次用它發現了(恆星)位置的變動

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

製成以水流為動力的水運渾象儀

×



郭守敬

簡儀

比歐洲同類發明早300多年

測定黃道和赤道的交角值

受到世界天文學界的推崇

《授時歷》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一部歷法

數學:(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春秋
戰國

×

九九乘法口訣、度量衡、籌算計演算法

×

東漢

×

《九章算術》

記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運算方法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七位

比世界領先1 000多年

農學:(強調應用)

時間

作者

成就

世界地位

南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農書

元朝

王禎

《農書》

詳細包含了農業各方面的知識

明朝

徐光啟

《農政全書》

達到了傳統農業科學的頂峰(博採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

醫學:(以為君除疾、為民除厄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從而保證農業有充足的勞動力)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漢

×

《黃帝內經》

中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奠定了中醫學理論的基礎

東漢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四診療法成為中醫臨床醫學的經典

華佗

麻沸散、五禽戲

是最早的麻醉葯劑;是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

明代

李時珍

《本草綱目》

全面系統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分類法,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四大發明:

時間

發明者

成就

世界地位

西漢

蔡倫(東漢)

造紙術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

唐朝

雕版印刷術

《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北宋

畢升

活字印刷

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

唐宋

火葯

在14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在西方社會產生巨大的震動

北宋

指南針

北宋時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歐洲,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科技與文藝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