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準測量路線成果校核的方法有幾種
閉合路線、附合路線和抄往返路線三種
閉合路線一般用於場地的環形測量,從一個水準點出發然後又環形回到起點,如果起始點的高程有錯誤,則發現不了,只能是用於測量與起點的相對高程。
附合路線一般用於公路、鐵路等帶狀線路測量,從一個已知點附合到另一個已知點,進行對比。如是某一個點有錯誤則可以通過測量復核發現錯誤。一般的高等級測量都用這種方式。
返往測量用於沒有附合點的帶狀路線測量,從起點出發,從原路返回。
(1)成果校擴展閱讀:
閉合水準路線是從已知水準點BM.A出發,沿待測點B、C、D、E進行水準測量,最後測回到BM.A。相鄰兩點稱為一個測段。各測段高差的代數和應等於零,即理論值應為零。
但在測量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誤差,使得實測高差之和(測量值)往往不為零,從而產生高差閉合差。所謂閉合差,就是測量值和理論值(或已知值)之差,用Fh來表示。因此,閉合水準路線的高差閉差為: Fh=∑h測-∑h理=∑h測。
⑵ 三原外國語學校的學校成果
辦學8年來,學校教育教學成就輝煌。
03、04年中考重高升學率均達61%,居成都市527所學校第6位。
05年中回考升學成績和重高率在成答都外國語類學校中名列第2位,居527所學校的第7位。
06、07年中考重高率超過60%,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在全市領跑。
03、04年連續兩屆高考本科升學率位居成都市145所學校的第6位,文科英語高考成績居全市第2名。
05年高考文理科綜合評估得分居成都市省級示範校以上學校第1位,文、理科高考總平均分居成都省級示範校以上學校第9位和第10位。
06年高考多項指標名列成都市前茅:文科本科上線率與全市148所普通高中學校比較位居第2位;理科本科上線率與全市148所普通高中學校比較位居第8位;文理本科上線率居全市148所普通高中學校第5名。
07年高考文、理科綜合排名位居全市第8名;文科本科上線率位居全市第9名;理科本科上線率位居全市第8名;文、理科各科平均分位居全市第8名;理科有效分上線人數位居全市第8名;文科有效分上線人數位居全市第9名;理科高考升學率位居全市第8名;文科高考升學率位居全市第9名。
08年高三學子數學150分滿分....
⑶ 南頭中學的學校成果
南頭中學連續三年被評為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培養了廣東省高考狀元沈實等多名省市級狀元,本科升學率一直在80%以上。2012年,我校高三(1)班胡志文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低進高出、高進優出一直是南頭中學的辦學優勢和引以為豪的成果。
在各級各類學生競賽方面,學校多次奪金獲銀。先後獲得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全國生物聯賽一等獎,全國「希望杯」數學競賽一等獎等10餘人次,獲得全國學科競賽獎項總計達50多人次。學校連續四次蟬聯深圳市中學生辯論大賽冠軍,多次獲得市名著新編短劇大賽一等獎。
學校是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在南山區具有絕對優勢。連續17年獲南山區田徑運動會高中組團體第一名,兩次獲深圳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團體冠軍、男子籃球錦標賽冠軍,曾獲得亞洲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季軍。
學校是南山區美術教研基地,美術特長生成績突出。近三年,美術生術科考試全部過本科線,在全省名列前茅。近三年,累計向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輸送學生一百多名,其中有8名同學考入清華。金夢媛同學美術術科成績位列廣東省第一名,蘇安琦同學超出清華線近100分,其專業成績排名全國第一。2011年美術班重點率更是高達76%,本科率100%。2012年南中榮獲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學校文學特長教育也令人矚目。小詩人鍾梓偉、桑一丹、陳深鋒、王丹青、翁曉琳已出版了個人詩集和文集。鳳岡詩社社長桑一丹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副社長王丹青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趙荔同學獲得第六屆深圳青年文學獎,其著作《遭遇創意隊》在上海舉行了首發儀式。
⑷ 博羅實驗學校的辦學規模
一、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有充分保障,設施設備較先進
我校在創辦之初就制訂出了《學校建設及校園信息技術建設規劃方案》,確立了在5年內成為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目標。為了確保學校的設施設備的投入有充分保障,在決定創辦博羅實驗學校時,我們就明確提出,投資方在學校開辦時,除了必須提供完善的場地和設施設備外,還要同意每年學校按物價部門批準的辦學成本費的20%比例,作為專項的教學設備添置和維修資金。據統計,辦學以來,投資方和我校現已經投入3889.5萬元的資金用於學校設施設備的添置,其中僅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就達2231.3萬元。學校因而在短短的三年多時間里就建成了目前在市、縣堪稱一流的、高標准、高規格的現代教育技術環境。
1、每間教室均配備了多媒體電教平台。目前,電教平台70個,其中每間教室配備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多媒體電教平台。這些設施設備能夠較充分地滿足所有班級、所有學科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需要。
2、學校24間辦公室里每位教師都配有一台電腦。
3、學校建設了網路管理中心和教育軟體、教學資源製作中心。目前學校有專職信息技術教師5人,他們都具有本科或大專學歷。學校的教育軟體、教學資源製作中心配備有5台高配置的電腦,同時配有數碼相機、專業級攝像機、視頻編輯機等先進設備。
4、學校安裝了兩套校園(有線或無線)廣播系統和一套有線電視網路系統。學校的每一間教室、綜合電教室、飯堂等均可收看高清電視節目。
5、學校有百兆主幹的校園網。各辦公室、製作室、檔案室、綜合電教室、多媒體電腦教室、語音室、常規電腦室及各功能室的電腦均互相連通,並與省、市、縣教育網和網際網路接通。
6、學校建有網站。學校網站為師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台,網站的「校園社區」自開通使用至今,已有帖子105663篇,主題近26731篇,其中發帖最多者達2060篇。
7、學校建有電腦室2間。電腦室配有電腦225台,生機比達到17:1。建設了2間數字化語言實驗室。
8、建設多媒體綜合電教室2間,有座位520個,配有投影機、音響系統、錄像機、攝像機、DVD機、視頻實物展台、高配置電腦和多媒體控制平台。
我們認為學校的信息化基礎設施較先進,能夠充分地適應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和學校的發展。
二、應用系統的建設不斷完善,並得到高效使用
我們充分認識到,發展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是關鍵。為此,學校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各應用系統的建設,而且在應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從而逐步實現了教學管理、校務管理的信息化。
1、校務管理系統我們通過校園網、購置或製作有關軟體、利用市和縣教育信息網的OA辦公平台等建立了校務管理系統。
A、行政管理:①對學校的基本情況進行管理,包括學校基本信息、學校部門信息及學校發展信息進行發布和管理;②學校與上級主管部門實現電子化文件交換;③開設了校園網共享系統,學校教師辦公電腦分年級和部門進行設置管理,方便學校領導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資料的查閱和傳送。
B、圖書管理:利用計算機進行圖書信息管理,實現圖書借閱電子化。
C、實驗室管理:利用計算機管理實驗設備信息,並進行一定的實驗設計。
D、檔案管理:逐步將學校各類檔案整理歸檔,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和登記,開始實現學校各類檔案資料的信息化管理。
E、賬務管理:賬務室專門配備專用計算機,實現賬務數據統計的信息化,具備了工資結算、分部門匯總、列印工資發放表冊等功能。
F、後勤管理:將學校的固定資產如學校的各類建築、儀器設備、辦公設備和校產管理、保安管理及等方面信息輸入計算機,以提高後勤管理的水平。
2、教學管理系統①學籍管理方面,對學校的年級、班級、新生注冊、新生分班、學生變動情況等進行動態管理;②課務管理方面,通過計算機進行排課和存儲歷年課務安排;③教學資料庫方面,收集教學研究和備課用的學科資料、優秀教案(主要是獲獎課教案等)、課堂教學實錄(分學科冊次排列)等;④學生成長信息化管理方面,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測試、競賽考試、學期考試成績等,利用計算機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各種報表和數據材料。⑤作息時間管理,我們通過電腦設置生成學校音樂鈴聲,用經典優美音樂代替傳統鈴聲。
3、校園一卡通和家校聯系平台我校使用了中國移動「校訊通」系統,利用架構於中國移動先進的網路平台,結合了電話網路、網際網路(教育信息網)和綜合信息平台等網路優勢,整合語音、簡訊、上網和刷卡等多種手段,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如每天定期發布作業信息,發布學生考試信息和活動信息、學校通知等,並通過校訊通網路建設了教師上下班、學生接送、學生後勤生活自動刷卡系統。同時,我們還將逐步開發校園一卡通系統,爭取在2年內將家校聯系卡作為電話卡、借書卡、考勤登記卡、飯卡等使用。
4、校園錄像監控系統本學期我們投入了20萬元資金,在全校建成了有線錄像監控系統,共安裝攝像頭24個,有效地加強了學校安全保衛工作。
5、校內通訊系統學校安裝了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校內通訊通過短號即可互相通話。
三、資源庫建設達到標准,能夠較好地適應各學科教學的需要
我校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網路教學資源配置、開發和使用工作。
1、購買各種音像資料、軟體每學年均購足省推薦的錄音、錄像、投影教材,基本上保障教師每人一套,並根據教學的需要購買各學科的多媒體教學軟體,設立教師備課網上資源庫;各學科均配置多媒體教學軟體三套以上。全校共有錄音、錄像資料、投影教材、教學軟體1356套。
2、使用省、市教育網和各種教育專業網站的資源學校鼓勵教師使用省、市教育資源外,同時還大力推廣「三學苑」教學網站、「小精靈」學習網站、「學英語」網站等。同時學校今年還參加了國家未成年人網脈工程建設。近兩年先後向全校教師發放了價值20萬元的教學網站使用卡。
3、自主開發教學資源我們還大力加強學生電子教材、實用性軟體的自主開發工作,目前已自主製作課件4382個、資料光碟2578個、錄制優秀課例569個、投影片1511張,製作並發行配套綜合英語實驗教材錄音帶5萬盒、VCD光碟3萬張。以上資源來源的途徑主要有:課件製作比賽積累了大容量、高質量的自製教學軟體;進行全校性的多媒體優質錄像課比賽,有力地帶動了全校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開展,並積累下了一筆寶貴的經驗和資源財富;利用網路教程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積累了大量的多媒體學習教程;以信息技術小組教師為核心組成學校信息資源建設小組,各學科骨幹教師參與,結合學科教學需要,多方收集教育教學的有關素材及其相關鏈接,共同製作課件資源;教師外出觀摩學習收集校外優秀課例作為自身參考學
習資源。
4、積極為省、市、縣資源中心提供資源每年我們都積極組織教師參加省市縣各級舉行的錄像課例、課件、教學設計比賽,目前為止,共有56個獲獎,並無償供省、市、縣各級教研、電教部門採用。
四、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培訓,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建設一支適應教育信息化的師資隊伍,是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實現學校跨越式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為此,我們積極組織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從而有效地增強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一是進行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這一方面的工作我們主要是開展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培訓,由學校信息科組開展教師的計算機操作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對操作系統、文件系統、應用軟體以及網路的基本應用。通過培訓,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果,一些原來計算機操作不熟練的老師,現在也能得心應手的使用計算機,熟練地進行收發郵件、網上搜索信息、排除電腦基本故障等操作。
二是進行計算機的教學應用方面的培訓主要內容包括對老師進行多媒體網路教室的培訓,我們在每學期開學初都要進行多次培訓,目的就是使老師們掌握多媒體教室的使用,能夠在多媒體教室里流暢自然的開展教學。
三是進行資源應用方面的培訓包括郵件系統、數字資源庫、以及網路教學平台的使用,我們組織這一部分培訓的目的是,幫助老師有效地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水平。從實踐來看,隨著教師對技術的熟練程度越來越高,教師關注的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新技術來組織、促進教學,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師的繼續教育或培訓時,我們的側重點更多的是如何使教師利用新技術來幫助教學,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在開展培訓時配備多名輔導老師、少講多練、以專業教師作為主要培訓對象。
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對於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培養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同時我們也非常注重引導教師在「應用」中進一步提高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水平。
為此,我們把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作為教學常規工作檢查的重要方面,並與期末考評獎勵掛鉤,如果教師採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達不到學校規定總課時的60%,其教學常規工作考評分就會被扣減。我們還舉行各學科教研活動、教學競賽,把教師是否恰當地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作為重要的評分標准。
通過上述措施,目前我校教師已經具備了較強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現95.3%的教師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上課。其中,掌握使用計算機基本技能的教師比例為93.3%;小學部有58.3%的教師會自行製作課件,中學部有72.1%的教師會自行製作課件;小學部62.6%的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整合,中學部88.8%的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科教學整合。
五、深入開展教育科研,取得豐碩成果
學校組織教師開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主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育科研。開展的課題有「國際合作綜合英語教學實驗」,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十五」重點課題「生本教育的觀念和實踐模式研究」,省級的《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研究》實驗和《基於網路學習社區的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研究》以及5個市立項的課題和1個縣立項的課題。其中「十五」期間承擔的信息技術類課題有:省級課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研究》,市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構築以人為本的語文教學實驗》;「十一五」期間承擔的信息技術類課題有:國家級課題《基於網路學習社區的學生學科能力發展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和績效研究》(正在申報省級立項),《網路環境下小學生語感培養策略研究》(正在申報市級立項)。
一些學科的課題實驗在構建與現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方面也取得了較大的突破,如「生本」實驗班的老師構建了基於網際網路條件下的協作學習環境、個別化學習環境;「自主學習,點撥引導」語文教學實驗課題組探索了「自主發現——自主探索——自主欣賞——討論交流——老師點拔——自主應用——總結寄語」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研究實驗」把「教育、學習、作用」「三段式」的品德課堂教學更新為「目標、明理、辨析、行動」的「四段式」品德課堂教學結構,探討了一條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品德教學過程,寓教於情,寓教於樂,對學生進行明理、導行指導的品德課堂教學新途徑;「數學嘗試探究教學實驗」摸索了一條「三段」(問題提出——探索討論——實踐運用)「八環節」(復習鋪墊、引出問題、嘗試自學、探索討論、歸納講解、嘗試運用、課堂作業、總結評價)的課堂教學程序;「音美協調教學實驗」在三年的實驗中,結合新課標的理念,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把美術與音樂教學融為一體,相互滲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特別是信息技術非常有效地促進了「國際合作綜合英語教學實驗」的深入研究,在小學英語教學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強調在兒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發展語言,在思維發展的關鍵期發展思維,並強調各學科知識的整合,把英語作為學習其他知識的工具,實行全英語教學、全教學手段、全過程滲透、全學科融合、全學習環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英語技能的形成和各方面知識、技能的全面發展。各學科教師利用綜合電教室、語言實驗室、校園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系統或本班多媒體教室的教育技術設備構建了充分利用視聽的學習環境等。
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學校共有8個課題成果獲得省、市級獎勵。如 「初中物理『科學探究』教學實驗」和「養成教育理論在糾正中學生叛逆心理的實際運用」獲得了全國優質教育成果一等獎;「小學綜合英語實驗」 獲得廣東省教育「十五」科研課題成果一等獎; 「『自主學習,點撥引導』語文教學實驗」和「音美協調教學實驗」分別獲得廣東省教育「十五」科研課題成果三等獎; 「小學綜合英語課程與教材建設」獲「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2006年我校曾演婷、鄒遠娣老師分別獲全國英語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小學組課件類三等獎和優秀獎,葉娟娟老師獲全國英語教師教學設計大賽小學組教案類優秀獎,葉美歡老師獲廣東省新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優秀主題資源教學設計及錄像課例二等獎。2008年我校有43名老師的優秀課例獲得全國、省、市、縣一等獎,如初中部的李彩群老師和方李宏老師分別奪得全省政治、物理教學比賽第一名,並分別作為廣東省初中政治學科、物理學科的唯一代表參加全國比賽獲得全國二等獎;本學期,我校的游新娣老師又以全省第一名奪得全國小學英語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一等獎。
發展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力地促進了我校各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3年來,在綜合素質、英語、電腦、數學、作文等競賽中,學校學生共22次奪得全市、全縣第一名,132名學生獲得全國一等獎。特別是2007年,學生獲得香港國際青少年藝術節電子琴大賽金獎;CCTV中央電視台全國英語競賽,學生獲得全市、全省最好成績,包攬惠州賽區前4名,全省3名一等獎我校佔2名;第三屆ACT全國青少年外語口語電視大賽總決賽,全國小學組比賽僅設10個金獎,其中4個金獎被我校學生攬入囊中。2006年至2008年,由縣教研室統一出題、統一組織監考、統一改卷的小學畢業生學科質量檢測,學校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計成績均以絕對優勢位居全縣城最好名次;2007年初中首屆畢業生參加中考,奪得縣中考優秀獎;2008年初中畢業生參加中考,學生總分進入全縣前10名率和縣級以上重點中學錄取率名列縣前茅(180名學生參考,3人進入全縣前10名,118人被縣級以上重點中學錄取),再次獲得縣中考優秀獎。
但同時我們也非常清楚,在信息化建設的道路上,我們還有許多需要探索和完善的地方,如在完善現代教育技術硬體環境、完善管理、深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實驗等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為此,我們懇請省評估組能夠批准我校創辦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如能夠順利獲批,我們決心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運用信息技術全面改造和提高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努力把學校創辦成現代化、信息化、數學化的國內外有名的特色品牌學校。
學校設備
一、星語工作室。
博羅實驗學校設有心理咨詢室,名為「星語工作室」。工作室里有塗鴉板,可任意在上面用文字宣洩煩惱。還有獨立的宣洩室,宣洩室中四壁均設有軟墊,可任意踢打,還有一塑料假人,用於發泄。
除此之外,還有團體資訊室,個體咨詢室。有專業老師幫學生解決問題,聆聽學生的煩惱。老師會尊重學生的意願,不透露出去。
若學生不想透露真實身份,還有「悄悄話信箱」,可用書信形式傾吐自己的苦惱。
⑸ 校級以上教研成果是什麼
校級以上的教研成果應該是不包括校級的
我覺得應該包括區,比如說你們所屬教育局的
或者是市級的,或者是國家級的
教研成果包括你的論文,包括項目課題或者其他重大發明
⑹ 如何讓科研成果在學校見成效
學校是培養人的場所,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學校領導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管理規律,實施科學地管人、理財、用物、處事,提高學校管理的綜合效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人的因素」。如何發揮人的管理效能,確實是全面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直接因素。學校管理工作千頭萬緒,關鍵是搞好對教師的管理。教師中蘊藏著極大的工作熱情,只要學校領導善於調動它,就能成為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巨大力量。下面就如何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問題談兩點看法。
一、運用激勵機制是途徑。
人文的管理理論告訴我們:管理不僅要以組織為基礎,更重要的是要以組織中的人為基礎,要研究人,重視人的需要、動機、行為等。學校管理的核心就是人的管理,工作的績效主要取決於人的因素,其中人的積極性又是關鍵之中的關鍵。通過激勵,可以創設一種良性的競爭機制,使每一位教師充分發揮其才能,激發其潛力;通過激勵,可能使校園充滿活動,使教師的革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學校要充分運用各種激勵機制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1、獎賞激勵機制。這是一種通過獎勵為實現學校目標而努力工作並做出成績的先進分子,以引導教師努力奮進的導向性激勵機制。它包含物質獎賞和精神獎勵兩種。具體要求:①建立教師獎勵制度,獎勵在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績的老師。可設有先進班主任獎、教學進步獎、優秀課獎、先進教研組獎、最佳服務獎等,並在每年教師節進行頒獎;②健全教師評優評先制度。要堅持標准,依照程序,由下而上逐步推薦並公示,廣泛聽取意見;③在學校經費緊缺情況下,獎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④要做到公平合理,不能意氣用事,對人不能有新疏之分,對事不能有抑揚之嫌。
2、情感激勵機制。具體要求學校管理者:①要以情感人,關心每一位教師的冷暖,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困難;②要經常了解教師的思想,開展經常性的談心活動;③要創設條件,盡量滿足教師的合理要求;④對一些弱勢者、受挫者要及時給予更多的關懷,讓他感到集體有情,產生歸屬感、依附感,從而調整心態,激發熱情。
3、目標激勵機制。目標是一種期望,是人的各項活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它將使教師在工作中表現出高度自覺的積極性,而每一個目標的實現,又能給人以某種需要的滿足,激勵人們向更高的目標前進,運用目標激勵機制,具體要:①學校要制定明確、合理、有吸引力的集體目標;②要通過教育、宣傳、引導教師把個人利益和目標與學校集體目標和諧統一起來;③實行嚴格的教育教學目標管理,推行教育教學的科學評價工作,充分發揮其導向功能、激勵功能。
另外,必須強調的是在運用激勵機制時,這種「激」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此,要調控教師過「激」的競爭意識、進取意識,還要構建控制系統,充分發揮制度他控和道德自控功能。 ①對可能出現的違規現象要有具體的懲處條例。如在競爭中有弄虛作假行為等;②要倡導和培育「寬松、和諧、務實、進取」的學校精神;③要推選教師行為准則。
二、凝聚人心所向是關鍵。
效能管理理論要求我們:人心向背是效能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要不斷強化人心所向的凝聚力,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
1、領導表率是凝聚人心的關鍵。
①校長應當永遠當好公僕。一位好校長,對等教師應以誠相見,對待自己要嚴格要求,以身作則。在工作上能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這樣的「師者之師」的校長,在教師面前才有威信,教師才會心悅誠服,學校就能產生積極的心理環境,形成團結、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相反,如果校長把自己視為教師控制者,缺乏愛心關心,沒有人情味;在工作上沒有長遠打算,任人唯新,在這樣的校長帶領的學校必定派別林立,勾心鬥角,正氣不足,學校就缺乏凝聚力,更談不上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②校長在注重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同時,要致力於建設支團結務實高效的領導班子。一方面,校長要注意分析和授權給班子成員,充分發揮班子成員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才能;另一方面,班子每一位成員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廣大教師職工,把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激發起來,並善於接受他們的監督。這樣,才能把廣大教師凝聚在以校長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周圍。
③校長要不斷強化民主意識,要認識到教師是學校的主人,要不斷完善教師代表大會制度,切實推行校務公開制度,讓教師真正參與學校管理,民主決策,要認真聽取教師的意見和建設,要定期召開教代會,每學期向教代會作工作報告,並由教代會制定通過各項規章制度。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師的主人翁意識,而且能使校園人際關系更加融洽,才有利於積極性的提高。
2、思想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動力。要不斷加強師德教育,實施「樹我形象,鑄我師魂」工程。要通過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育觀、學生觀和質量觀。要注意聯系實際,對教師關心的熱和難點問題,組織進行討論,並加以正確的引導。
3、幫困解難辦實事,這也是凝聚人心所向的重要工作。要開源節支,積極籌措資金,逐步改善教師的辦公條件和居住條件,恰當滿足教師的合理需要,還應利用節假日組織活動,春節走家慰問,日常看望慰問病號,及時幫困解難,為教師辦實事,這樣才能大大增強教師隊伍的凝聚力。
總之,辦好一所學校的根本和關鍵都在於都教師。學校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計地把教師積極性調協起來,把教師身上蘊藏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實現學校的管理目標。
⑺ 重慶市巴蜀中學校的辦學成果
高考成績
2007年高考,何同學以703分的總成績獲重慶市理科第一名;有60名同學上清華、北大的錄取線(含保送生)。有46名同學選擇報考了清華、北大、香港中文大學(基礎班獎學金類),並全部被錄取;7位文科同學考上北大。
2009年高考,該校有65人被清華、北大、港大及美國前50所大學錄取,該校文科李同學加分後666分,該校理科李同學加分後709分;該校文科被北大錄取14人(全市共錄取24人);該校高考上線率達98.2%;該校保送北大、清華11人。
2010年高考,該校53名學生上北大清華;6名學生進入重慶市理科前10名,重慶市第2名郭同學、第3名趙同學、第4名車同學、第6名歐同學、第7名舒同學、第8名陽同學;全市保送清華、北大36名,巴蜀中學18名;6名學生考上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1056名學生上文理科重點線,29名國際班同學考上全美排名前50的著名大學。
2011年高考,該校41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8名同學被香港中文大學等香港地區大學錄取;1217人上重點線,升學率達99.02%;11名理科同學被保送進清華、北大。
2012年高考,學校共有45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高考文科生被清華、北大錄取17人,2012級共有104名學生被世界著名大學錄取,高考文科600分以上108人,達高考文科重本線336人,達高考理科重本線950人,1286人達2012年重慶高考重本線,2012級提前保送北大、清華共14人。
2013年高考,高考文科成績中,前16名(662分)中,學校占據6人,理科600分以上的人數達294人;上重點線人數理科達1103人、文科達301人,共計1404人,升學率達到了99.5%;有14名學生保送進入清華、北大,通過清華、北大自主招生的人數(不含清華北大推薦生5人)14人。 2014年高考,學校共37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其中魯能校區考上清華、北大共4名,七中文科共10人考入清華、北大,14名學生保送進入清華、北大,文理科600分以上共431人,文理科上線重本共1404人;共10人考入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香港地區高校,99.5%的學生考入大學。
其他成績
2007年,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五大學科奧林匹克全國競賽中,共有9人進入到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冬令營,有43人次獲一等獎,07級學生丁同學獲得了重慶史迪威杯陽光留學生大賽冠軍,並得到美國西北大學50萬元人民幣的獎學金。
2009年,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五大學科奧林匹克全國競賽中,共有11人進入到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冬令營,五科競賽一等獎57人,63人次(全市172人);創新大賽取得機器人國際奧賽搬運賽全國冠軍,國際銀牌、明天小小科學家」全國三等獎、科技創新市長獎。
2012年,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五大學科奧林匹克全國競賽中,共有11人進入到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冬令營;全國「明天小小科學家」二等獎、三等獎獲得學生簡同學、張同學、姚同學;第26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獲得者:陳同學、何同學、錢同學。
2013年,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等五大學科奧林匹克全國競賽中,共有13人進入到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夏令營、冬令營,共46名學生獲五大聯賽一等獎。 2014年10月26至10月29日,由西安陝西師范大學舉辦的中國教育學會生物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第15屆學術年會上,重慶市巴蜀中學教師龔南貴主講的《「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教學案例》獲得全國中學生物課堂實驗教學展評活動一等獎。
2014年11月,由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的「2014年重慶市初中化學優質課評比與觀摩」比賽中,該校程鈺、李冰芝均獲得重慶重慶市講課組一等獎,熊金玉以《酸和鹼的中和反應》獲得重慶市說課組一等獎。
2014年11月24日,由中國教育學會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舉辦的首屆綠色課堂杯有效教學優質課大賽中,重慶市巴蜀中學教師文妮娜以課題《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獲得初中政治組全國特等獎,楊靜以課題《Future passive voice》獲得英語高中組全國一等獎,吳華以課題《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獲得英語初中組全國一等獎。
2014年,在重慶市第五屆初中數學卓越課堂青年教師優質課決賽中,該校教師薛運朋獲得全市一等獎。
2014年12月5日至8日,在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 「第九屆全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中。該校教師雷廷獲得一等獎(全國第五名)。
2014年,在「第八屆全國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該校英語教研室申相會獲得「光碟賽課暨現場說課一等獎」以及現場說課「最佳教學設計獎(全國第一名)」,張義、金燕獲得「光碟賽課一等獎」,孫一民、彭詩原獲得「光碟賽課二等獎」。
2012年,由該校王國華主持申報的《巴蜀中學加強教育信息化,建立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在渝教基〔2012〕28號(2012年4月20日)《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關於確定重慶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項目的通知》確立為市級課題。
2012年,經重慶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准,由重慶市巴蜀中學校承擔,由該校王國華主持申報的《城市重點中學學校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獲得立項,列為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
2012年3月27日,由該校王國華領銜申報的「城市重點中學現代學校人文制度研究」獲重慶市教委審批立項。 歷任領導在任時間段姓名職務1933~1950年周勖成校長1950~1951年段雲校長1951~1957年劉西林校長1957~1966年王霞量校長1966~1984年周維校長1984~1994年夏進林校長1994~2010年傅唯泉校長2010~至今王國華校長、黨委副書記(資料來源:重慶市巴蜀中學官網)
⑻ 萬江中心小學的學校成果
1995年被評為「東莞市一級學校」,1998年被東莞市綠化委員會評為「園林式單位」,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2001年被定為市「英語特色實驗學校」,2002年被評為「東莞市綠色學校」,2003年被定為「東莞市『現代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2005年被評為「東莞市文化先進學校」。 萬江中心小學於2001年被市教育局定為市首批「創建英語教育特色實驗學校」。多年來,該校領導對創建工作十分重視,有行政專人負責,在經費上也大力支持。校領導還經常親自組織和參加英語科組的教研活動,並積極安排英語教師到各地參觀學習,學校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多次承辦區公開課、試驗課、演講比賽、英語專場演出等,在全區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2001至2004年,師生獲區級以上獎勵30人次。因各項成績突出,2001年,校英語科組被市教育局評為市優秀教研組。
學校於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被市教育局定為市英語特色實驗學校,英語科組英語科組被東莞市教育局評為市優秀學科教研組;2002年被東莞市教育局評為「綠色學校」,被市婦聯評為市「實施兒童發展規劃暨家庭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少先隊被評為東莞市少先隊紅旗大隊,教師團支部被團市委評為「五·四紅旗團(總)支部」;2003年被市教育局評為東莞市「小公民」道德建設實踐基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學校」; 2005年,獲市首屆中小學生聲樂藝術演唱比賽城區片復賽合唱一等獎、聲樂藝術二等獎,「東莞市首屆中小學生聲樂藝術演唱比賽」決賽合唱類小學組三等獎,東莞市文化建設「先進學校」;2006年獲「東莞市少先隊三星級隊室」稱號,2006年東莞市中小學航空模型競賽小學組團體總分三等獎,2006年東莞市中小學航空模型競賽手擲模型飛機留空時間項目單項團體二等獎,2006年東莞市中小學航空模型競賽橡筋動力模型飛機留空時間項目單項團體二等獎,區文教系統2006年男子籃球比賽獲優秀組織獎,區2006年「六一」文藝匯演(小學組)課本劇比賽一等獎,區2006年「六一」文藝匯演(小學組)粵曲比賽一等獎;2007年,獲東莞市中小學航空航天模型競賽優秀組織獎、區「雙謠(童謠、民謠)育文明」徵文比賽活動優秀組織獎、區首屆「小品、相聲模仿大賽」二等獎、區優秀青年志願服務集體、區群眾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區系列文藝大賽優秀組織獎、區小學生迎新年賀「元旦」中英文電腦打字、電子賀卡現場製作比賽團體總分一等獎、區教學質量評比一等獎等,有6個科組獲區優秀科組。2001年以來,師生共獲國家級獎項58項、省級獎項92項、市級獎項208項、區級獎項496項。
學校擁有5項市級以上立項課題,其中4個課題已成功結題並獲獎:《實施「無為」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獲廣東省「十一五」科研成果評比三等獎和東莞市科研成果評比三等獎;《凸顯村辦小學辦學特色,提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水平》獲廣東省「十一五」科研成果評比二等獎和廣東省創新成果三等獎;《村辦小學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與探索》獲東莞市科研成果二等獎;《激發教師的上進心,建設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獲東莞市科研成果三等獎。課題《小學生快樂閱讀的研究與實踐》正有序地有條不紊地研究當中。
近年來,學校在上級領導的關懷指導下,在陳干華校長的帶領下堅持「上善若水,順勢而為」的辦學理念,堅持「教科研並舉,內涵發展」的發展思路,讓老師們成長了,讓學校發展了。近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市文明標兵單位」、「市交通安全文明學校」、「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學校」、「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市紅領巾示範學校」、「市示範家長學校」、「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推廣示範學校」、「廣東省朝陽讀書活動先進集體」、「全國綜合實踐先進實驗學校」、「全國語文教改示範校」、教育部「十一五」專項任務課題實驗學校。此外,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萬江區小學綜合教育質量一等獎。學校三風建設也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正努力朝著「爭創市一流名校」的方向邁進。
⑼ 我校舉辦了小發明成果
錯了,改成:我校舉辦了小發明成果的發布會。
⑽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抄,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10)成果校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