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對那些朝代有深的影響
朝代:南宋、元、明、清。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人慾佛教講的三毒。後世人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等,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該句意在強調」反對貪欲,嚴格要求自己以求更高的道德修養「。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 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里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 二程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這里所謂「滅私慾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 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 朱熹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為學」(《朱子語類》卷四)「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
B. 存天理,理指的是什麼呢
存天理,來滅人慾,這句話是南源宋理學家朱熹說的
本來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保留自然的規律,消滅個人的思想,但是要知道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而且是儒家的代表,他所要說的意思就是人要消除自己的慾望,來服從封建禮教和道德,也就是選項中的第二個。
其實你要理解這句話,你就要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然後再從人物入手,那樣問題就好解決了。封建時代的儒學家就是一心只忠於皇帝,不能發揮自己思想的禮教。
C. 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愛之心。「人慾」 是私,是小惡,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尋天理,循道而行。「滅人慾」就是去惡,克己省身,修身養性。
簡單的說,「存天理」就是向善,「滅人慾」 就是去惡。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就是要防範個人慾望的過度膨脹,追尋維護社會、道德、政風和民風的和諧與美好。
綜上,「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是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不容全盤否定。
至於如何實現「存理滅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朱熹說:「天理人慾,其間甚微。於其發處,仔細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知其為天理,便知其為人慾。既知其為人慾,則人慾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靜若動,凡居處飲食言語,無不是事,無不各有個天理人慾,須是逐一驗過。雖在靜處坐,亦須驗個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慾。」在朱熹看來,要「存理滅欲」,首先要「認取那個是天理,那個是人慾」,「天理人慾,須是逐一驗過」。只有通過明理,才能滅去私慾,所以,朱熹更多地講「明天理、滅人慾」。 朱熹《大學章句》認為,人的本心「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但為氣稟所拘,人慾所蔽,則有時而昏」,「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這就是復歸於人的本心,即所謂「明明德」。朱熹還說:「『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極盡其知者,人慾害之也。故學者必須先克人慾以致其知,則無不明矣。」可見,在朱熹那裡,「存理滅欲」是屬於自我修養、復歸於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疇,即使是統治者也必須遵從。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慾之異,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塗判矣。蓋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則其心公而且正;人慾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則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就是要通過明辨天理人慾之異,復歸於人的本心。三「存理滅欲」是一個循序漸進、自然而然的過程。在朱熹看來,盡去人慾,「這事不易言,須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還說:「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圍拔守,人慾自消鑠去。」因此,他要求在體認出天理人慾之後,「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漸漸見得,道理自然純熟」。朱熹還說:「既知學問,則天理自然發見,而人慾漸漸消去者,固是好矣。」顯然,在朱熹看來,「存理滅欲」並不是單純地通過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過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循序漸進,「自然純熟」。
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在理論上的缺陷,是把天理與人慾對立起來,所謂「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這就有可能把屬於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於人之外的存在,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來確立「天理」的內容時,而被任意賦予各種規定,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當然,這並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所希望看到的。
最後一段質疑:
質疑最後一段:
此何言?而朱熹之所謂「存天理、滅人慾」果真如是說哉!所謂的「理論上的缺陷」到底是屬於人家朱熹還是我們自己?誰告訴你人家把天理、人慾二者對立起來了?而且這一無端的說法本身如何不與你前文對人家的引述自相矛盾?而所謂「天理存則人慾亡,天理勝則人慾滅」到底是什麼意思?怎麼「就有可能把屬於社會倫理的『天理』看作獨立於人之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又是哪個師傅教的你「天理」就是或「屬於社會倫理」抑或既已「屬於社會倫理」,那麼難道還可以被稱之為「天理」嗎?你難道可以認為或以為「社會」就是「天」而「天」就是「社會」不成?至於說「在社會還沒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來確立『天理』的內容」更不啻於在說所謂「天理」乃是由社會「制定」的而且還是依照所謂的「合法的程序」制定的「內容」而這豈不是在說天理就行同或等同於法律了嗎?蘇格拉底早就明確指出法律是人制定的,既如此,那麼它就不是或不再是真理並因此而至少說法律不是而且也不能甚或不可能就是一切!因而這種認識也膚淺、太幼稚或者說太小兒科了,怎麼可以拿到《光明日報》上公開發表;也許正惟如此,它才可以在這張報紙上發表吧?再說到所謂「天理」的內容「被任意賦予各種規定」如何干朱熹本人的事?如何怪得了朱熹本人而不是從任意賦予者身上找原因?就像是說後來的「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又如何可以去怪罪孔子和墨子?還有所謂「從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說的『以理殺人』」恐怕更無從說起:戴震之所謂「以理殺人」大概要算是「社會」而非「天理」本身的問題。最後「當然這並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所希望看到的」一句,看似持之公允,就像先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了人家一巴掌然後再給他一個甜棗,亦如我們今天甚至一直以來之所謂的「七分優點要說足,三分缺點要點到」蹩腳的「辯證法」一樣,以便掩飾自己的內疚,或者顯示自己比當事人朱熹本人要更高明;但在我看來,這跟人家朱熹本人顯然沒有半點關系:無端的,莫須有的。唉,簡直是一篇濫文:有之則禍,無之亦可。且看《禮記-樂記》中有關於此的完整敘述到底是怎樣的: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是故強者脅弱,眾者暴寡,知者詐愚,勇者苦怯,疾病不養,老幼孤獨不得其所。此大亂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人為之節。衰麻哭泣所以節喪紀也,鍾鼓干戚所以和安樂也,昏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射鄉食饗所以正交接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
其中為作者文中所援引的一句「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很顯然不過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是故切不可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不錯「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但問題是什麼叫滅天理或天理滅,還應見諸前文。那麼如何來節?就像是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那麼又如何使之發而皆中節?一言以蔽之曰:禮也。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而且小大由之;倘若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就像那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張立文教授那樣,在有子看來,則有所不行或者亦不可行矣!而且是禮以節人,樂以發和。但這個禮顯然不能等同於法。且不必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算太史公司馬遷則亦嘗引賈誼的話雲:夫禮禁於未然之前而法則施於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禁者難知。思之!
如果說這位廈門大學哲學系的樂愛國先生是一位中年或老年人,倒是可以被原諒的,因為他們那一代恐怕也就那樣了但如果他尚且是一個年輕人,那麼又如何不是未來中國學術發展的莫大悲哀!僅以此引起療救的注意。
【提示】
程顥:「吾學雖有所受,『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的。」程朱的天理,與《禮記》的天理,有繼承,也有區別的。否則,程頤不會炫耀是自家體貼出來的。
此外,儒學始於孔子,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等級。以社會管理而言,社會分工必然導致等級;以人的本質而言,天賦人權是平等的。儒學 爭論總容易成兩個極端,根源就在於等級觀和為王者立說。
D. 朱熹的思想:「存天理,滅人慾」是什麼意思啊
這個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顥、程頤提出的道德修養目標。
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內人的慾望。容天理和人慾的對立,首先見於儒經《禮記》,但是把天理賦予特別重要的意義,並且把這樣的對立作為道德修養中的基本對立,則是由宋代二程,即程顥、程頤首先提出來的。
E.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四大理論成果的貢獻是什麼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
這是從理論成果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
這四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徵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於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
從理論體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1]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命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開始。
F. 四大理論成果的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這四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根據時代特徵探索不同重大問題做出的獨特理論貢獻,其中每一個理論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時代主題。而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對於中國長期革命實踐中的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適合中國實際的科學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思想之所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座里程碑,一是因為毛澤東思想在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以及黨的建設等許多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二是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貫穿於上述各個方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中,實事求是,就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就是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必然結論。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所指出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
從理論體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兩大理論體系,一個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系,一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獲得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論,它的主線是革命和奪取政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它的主線是發展。[1]十七大報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命題,這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第一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中國化的第二座里程碑,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飛躍的開始。
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做了准確的界定。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 這就把改革開放背景下形成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整合為一體,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內。這種整合,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個重大創新。首先,這種整合不僅僅是表述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這種整合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獨特的時代背景和實踐主題。這個時代背景就是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展開,這個實踐主題就是改革開放所要完成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其次,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開放性的角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理論體系,還要隨著實踐和探索的發展不斷實現與時俱進。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簡單相加。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進一步拓展,還會有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來指導新的實踐,這些新的理論和新的觀點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仍然可以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大范疇之中。
G. 存天理滅人慾的含義及其政治影響
存天理 滅人慾——理學的形成
兩宋時期,學術思想界出現了一種以「理學」著稱的學派。理學是佛教、道教思想滲透到儒家哲學以後出現的一個新儒家學派。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孔孟之道獨霸學壇,由漢至唐經學都頗發達。但漢儒治經偏於考據,流於破碎;唐儒則重於註疏,過於支離。隨著儒、佛、道之互相滲透,宋儒不屑拘泥於舊經,便以闡釋義理為主,使之發展為新儒學,故稱理學,亦名道學或宋學。
「存天理,滅人慾」
理學的初創者為北宋的周敦頤,而發揚光大者是程顥、程頤兩兄弟以及南宋的朱熹。程顥字伯淳,程頤字正叔,洛陽人。二人同師於周敦頤。周敦頤提出「無極」是宇宙之根源,而二程則更進一步提出「理」是天下萬物之本。但程顥注重內心修養,後為南宋陸九淵所承。程頤主張格物致知,並提出「去人慾,存天理」,宣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其主張由南宋的朱熹所祖循,並稱為「程朱之學」。
周敦頤素來被看作是理學的開山祖師。所謂宋明理學的主題即「心性義理」的提出主要還是周敦頤的貢獻。
所謂"心性義理"主要是指性命道德問題,它既是宋明儒學的主題,也是整個儒學史上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最早提出這一問題的是孟子和乃師子思,但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他們並沒有就這些問題展開充分的論證。此後的一些儒者如苟子、董仲舒、揚雄、韓愈等,雖不同程度地提出各種說法,但由於主要停留在儒學淑世淑人的教化目的上,因而只能觸及人性的善惡層面,而不可能具有本體的意義。只是到了佛教傳入中土後,一些佛教徒為了解決佛性問題,才開始借用儒學的心性術語,從而使心性義理問題具有本體的意義。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是周敦頤重提心性義理之學且得到宋儒的贊賞與支持,其思想資源主要是來源於佛教的啟示,是數百年來儒佛沖突的真正化解。
說起宋明理學,最著名的道學家當推朱熹,而最具代表性的道學觀念是他的「革盡人慾,復盡天理」。?
朱熹,字元晦,別稱紫陽,是繼孔子和董仲舒之後,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古代思想家。他祖籍徽州,但因長居於福建建陽,故其學又稱「閩學」。朱熹認為世間萬事萬物有萬理,這個「理」就是「太極」、「天理」。它在政治、倫理上的表現,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義、禮、智、信」等「三綱五常」。其思想、理論最為後世統治者所提倡。不過,南宋的陸九淵另創「心學」,提出「心即是理」,「宇宙即是吾心」的主張,不同意朱熹的觀點。他的思想體系,後來經明代王守仁的發揮,成為「陸王學派」。
一貫道貌岸然的朱熹,有次指斥他的政敵、太守唐仲友與妓女嚴蕊有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為搞臭唐仲友,便逮捕嚴蕊,施以酷刑,迫她承認。然而嚴蕊雖為風塵女子,卻不肯妄扳他人,寧死不認,爾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這件公案在歷史上鬧得沸沸揚揚,大凡讀過幾本史書的人都曉得,但後面發生的事,卻不為人所清楚了。原來,朱熹的這套桃色攻擊法,又被他人借去「以彼之道,還施其身」了。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上疏,指責朱熹言行不一,引誘兩個尼姑為小妾。皇帝要降旨貶他的官,嚇得他上表謝罪,認罪,還罵自己「草茅賤士,章句腐儒,唯知偽學之傳,豈適明時之用。」?
真真令人意外,看來,道學家中「道行」最深的朱熹,原來也是那種專滅別人的「人慾」,而不滅自己的「人慾」的假道學呵,更遑論一般道學先生們了。?
由此想到宋明道學家們「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特色,其一,便是上文所述的「律人不律己。」而其二,便是下文要講的「律下不律上」。?
按說,封建社會中,最縱欲的當數皇帝了,哪一個不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宋代以前,晉代武帝,擁有後宮佳麗一萬多人,弄得他都不知如何應付了,只好坐上羊拉的小車,隨便兒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安歇。宋代以後,那明代正德皇帝游龍戲鳳,清代乾隆皇帝幾下江南處處獵艷,滿天摘星,這些且不說,就說宋朝,宋徽宗與妓女李師師有染(《水滸》上亦有記載),宋理宗與妓女唐安安有染,以至於清代詩人史夢蘭都作打油詩諷刺道「宋史高標道學名,風流天子卻多情,安安唐與師師李,盡得承恩入禁城」。好了,如此巨大的「人慾」,怎不見道學家們置一詞,批一字呢??
看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學家們既不會律己,也不敢律上,那幺,就只有律一律小民百姓了。?
清代著名哲學家戴震,對宋明理學剖析的極透徹。參考他的見解,筆者分析:理學把人的飲食男女、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等本性慾望,都歸入要「革盡」的「人慾」之中,以「曠世之高節」——也即超越現實、抹煞人性的禁慾主義來苛求於人民,於是乎,規律性地出現了如下後果:?
一是,由於事實上無法達到「滅人慾」標准而在理論上又已成立(宋明理學已成為當時社會思想意識主流),便造成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格局,許多人以說一套做一套來適應此種社會環境,社會便彌漫開了普遍性虛偽(這才是最大的道德淪喪)。?
二是,由於許多人主觀認定應該並可以「滅人慾」,於是習慣了以此標准去苛求他人,評價他人。而事實上他人又做不到「滅人慾」,於是便傾向於不滿意他人,這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人際環境的殘酷。?
三是由於上述二點導出的最根本的歸宿:由於封建社會是等級壓迫社會,權勢階層便在以上兩點(「虛偽遮己」,「嚴苛待人」)上占盡上風,蓋因權勢愈大,便愈有條件在隱蔽地滿足自己「人慾」的同時,去指責和剝奪他人的「人慾」,去迫使他人(主要是治下的小民)去做那作不到的「滅人慾」的事,於是乎,「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便成為強者剝奪弱者,上層剝奪下層的武器,從而極大加劇了社會不公。
H. 存天理滅人慾是誰的觀點,其核心思想是什麼
「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但這句名言並非由朱熹發明。長期以來,「存天理、滅人慾」一直被當作朱熹的發明而流傳。事實上,這一概念在《禮記·樂記》中已經出現,其中說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這里所謂「滅天理而窮人慾者」就是指泯滅天理而為所欲為者。二程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這里所謂「滅私慾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慾」。後來,朱熹說:「孔子所謂『克己復禮』,《中庸》所謂『致中和』,『尊德性』,『道問學』,《大學》所謂『明明德』,《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慾。」朱熹說:「聖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慾」,「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方始為學」(《朱子語類》卷四)「問:『飲食之間,孰為天理,孰為人慾?』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朱子語類》卷十三)(當然,他說的只是他自己的意見,其當世、後世之人應有自己的觀點,不能由其禁錮!)。朱熹這個學說核心是:明理見性,人為自己的私慾所蒙蔽,所以看不到自己的真實面貌,所以不能體悟到天地之理,要想體驗到、找到萬事萬物的共同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慾。
I. 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釋是怎樣的
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人的慾望。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原句出自於先秦戴聖的《禮記》中的《樂記》和《大學》。
知行合一意思: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於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於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盡心上》。
原文:
(1)《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白話譯文:
外界事物影響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認識它,進而形成喜歡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人的好惡無法完全節制,那麼這樣一來,不停的累加,最終會被無窮的外界物慾所淹沒,以致於人的天性完全喪失了。
外界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再加上人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各種想法不加節制,那就是接觸到外物後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滅絕人慾橫流。於是就會生犯上作惡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惡放縱胡作非為的事情。
(2)《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白話譯文: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主要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4)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話譯文: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9)存天理思想成果功效擴展閱讀: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做人哲學的經典總結,也是符合諸子百家學說放之四海不變的真理。就是希望學者能格物窮理,正心修身,可成為一個內外兼修,才德具備傑出的人。就是修身養性,是勸導人做傑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J. 什麼是理論成果
指人們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取得了一系列建設成果。
理論是指人們關於事物知識的理解版和論述。成果指學權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在某一活動領域中通過概念作家的聯系進行邏輯思維,管理,聯系客觀實際,推演出正確的概念,形成原理,經過對眾多事物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實踐觀察和大腦思維的總結,對某一事物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簡化的描述事物演變過程的模型,稱理論成果。
(10)存天理思想成果功效擴展閱讀:
理論成果示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實踐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的,也是建立在黨長期奮斗基礎上的,是由黨的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接力探索取得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使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來,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黨和國家的長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的旗幟、奮進的旗幟、勝利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