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房地產糾紛產生的原因

房地產糾紛產生的原因

發布時間:2020-12-22 21:59:55

A. 與開發商發生房產糾紛問題怎麼解決

一、房產糾紛解決途徑都有哪些
1、協商
協商是指當事人行使自己的合法處分權,在法律規定許可的前提下,互諒互讓,協商解決糾紛。購房者和開發商對雙方所發生的糾紛進行協商,提出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並就此達成一個糾紛解決協議。由雙方協商解決糾紛,對購房者和開發商來講都是最好的解決糾紛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既省時、省力又省錢。
2、調解
它是指在第三者的主持下,糾紛雙方當事人經過自願協商,排除爭端,達成和解的一種方法和活動。我國在基層群眾性組織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都設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專門進行民間糾紛的調解處理,包括房地產糾紛的調解。
3、仲裁
仲裁是一種准司法活動。房地產糾紛發生後,公民可以根據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構居中判明事實,分清責任,依法作出仲裁裁決,解決房地產糾紛。仲裁裁決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必須執行。我國根據《仲裁法》規定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地級市設立了仲裁委員會負責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仲裁,房地產糾紛的當事人當然可以依法向房地產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提請仲裁。
4、訴訟
可以將房地產糾紛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然前提是糾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范圍。
二、怎樣處理房產中介糾紛?
不同類型的房屋租賃、買賣糾紛,有不同的解決渠道和投訴部門。例如:
(一)涉及房產中介無照經營、發布虛假房源信息的,可向工商部門反映;
(二)涉及中介違法違規亂收費的,則向物價部門反映;
(三)無房地產經紀服務備案證、偽造證明材料等方式,騙取購房資格、騙取或騙貸住房公積金、規避限貸的、簽訂「陰陽合同」規避稅費的,可向房管部門反映;
(四)因一方違約所簽合同無法推進時,三方可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可以提交武漢仲裁委員會仲裁或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B. 在我國,房地產糾紛的產生原因是什麼

房地產糾紛的產生原因是指在房地產開發、經營和管理過程中,當事人之間因房地產權益而產生的爭議。實際上也就是房產(房屋權益)糾紛和地產(土地權益)糾紛的總稱。

C. 房產糾紛的產生原因,房地產糾紛有哪些解決辦法

(1)協商解決。
(2)調解解決。調解,是指購房糾紛的買賣雙方,在不能通過相互協商解決糾紛時,根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在房地產管理部門、消費者協會或其他組織部門的主持下,通過說服教育,促使雙方當事人根據有關商品房銷售的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相互諒解,達成和解協議,使購房糾紛及時得到解決的一種方式。
(3)仲裁解決。仲裁又稱公斷,是指買賣雙方在爭議發生之前或爭議發生後達成協議,自願將爭議交給仲裁機關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地方性行政規章、規定做出對各方均具有約束力的裁決。仲裁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預,仲裁委員會與行政機關之間沒有隸屬關系。仲裁裁決一經做出,即具有法律效力,並且仲裁裁決是終局的,不存在當事人上訴的問題。如要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購房者和開發商必須訂有仲裁協議,自願將糾紛遞交仲裁解決。如果雙方中有一方不願將糾紛遞交仲裁,那麼就不能採用這種方式解決糾紛。
(4)行政解決。購房糾紛的行政解決,是指經商品房所在地的房地產管理機關等部門調解無效或達成協議後,當事人又反悔的糾紛,或者是購房糾紛當事人直接到行政部門投訴,由該行政管理部門對其糾紛進行處理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就方式而言,行政解決一般經過一級行政決定和行政復議兩個階段。其中,一級行政決定是行政復議的前提和必經程序。包括購房糾紛在內的房地產案件的行政復議依《行政復議法》的規定進行。
(5)訴訟解決。購房糾紛的訴訟解決,是人民法院在糾紛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共同參加下,解決購房糾紛的一種方式。購房糾紛訴訟有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兩種。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是發生購房糾紛的平等民事主體,即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組織,購房糾紛的民事訴訟,由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有些地方人民法院設有專門的房地產審判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審理。

D. 如何避免出現房地產糾紛

買房之路如此「悠長」,到底是什麼拖慢了你的「腳步」呢?都是套路(陷阱)惹得禍啊!套路太深,麻煩不斷。所以想要的買房人士,把該了解的了解了,該弄清的弄清了!買房也就容易多了!shqianyy

贈送的面積權益無法保障

贈送面積,送飄窗、送陽台、送花園……這是買房人最易受到誘惑的一個方面了。誰都知曉房價如此之貴。白送的面積太劃算。但是一般這種類型的房源單價往往要高過同性質的其他房子,看起來是賺了,但是總價上或許還是吃虧的。

還有購房者又是否清楚,其實所有贈送的面積是無法寫進合同,寫進合同就要付錢。既然寫不進合同的面積,其面積的大小等等權益都是無法得到保障的。

學位房數量有限,口頭承諾並不可靠

學位和學區兩個概念有所區別,有時購房者並沒有分清二者的區別時就被開發商鑽了空子。

很多項目的優勢就是來自它擁有稀缺的學位,買房前開發商承諾有「學位」但是事實上開發商的樓盤的確是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是劃分到該學區下的項目。同時開發商出資「教育基金」,與優質教育資源的學校買「學位」,但是關於入學指標、年限等等卻沒有告訴購房者,因此等購房者買了房子後卻發現自己根本沒辦法入學。

售樓部里賣房的不是開發商

現在的開發商為了把房子盡快賣掉,會把銷售任務委託給專業的agency。由agency根據項目情況,制定相應的銷售策略和手段。agency通過賣房獲取傭金提成,賣的多,賺的多。

而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實際的銷售過程中,出現了唯利是圖的情況,比如誇大項目優勢,隨意向購房者許下無法兌現的承諾等等;還有在賣房時,說開發商給予了買房的種種優惠,而當你簽合同付款時又以開發商說優惠過期為理由拒絕當初的約定等等。

認購定金難退還

消協認為認購定金是一些開發商「圈錢」的一個圈套。買房者在選購商品房時,常被開發商要求簽訂「認購協議」之類的格式合同,並要求消費者必須交納數量不少的定金,限定在短時間內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而在簽訂協議前,開發商往往不提供《商品房買賣合同》等資料,使消費者在不了解自己權利和義務的情況下,就交納了具有懲罰性的定金,一旦有變很難要回定金。

重復收費、多收費

開發商在與消費者簽訂的《商品房銷售(預售)合同》中,大多有一項代扣代繳費用,而這些費用究竟是否該由消費者承擔、承擔多少都不確定,開發商在收費中存在「貓膩」。

延期交房不擔責

商品房銷售合同中一般都有「銷售方遇不可抗力導致逾期交房,不承擔責任」的表述,而對「不可抗力」沒有明確的解釋,購房人一般都容易忽略這一點。一旦發生問題,開發商卻常把什麼因素都歸結於「不可抗力」來逃避責任。

配套設施不到位

開發商在與消費者簽訂的購房合同中一般都規定了房屋的配套設施,而在配套設施的表述上一般都比較模糊,消費者在簽訂合同時往往沒有留意,致使走入誤區。

E. 發生房產糾紛應該如何解決

其一,凡以房屋為標的物的房屋確權、使用、買賣、租賃、典當、抵押等民事行為發生的糾紛,以及與房屋相關聯的房屋裝修、裝潢、設計、附屬設施的歸屬糾紛,當事人有權直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其二,拆遷人與被拆人因拆遷補償、安置等發生糾紛,雙方協商達不成協議的,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或房屋拆遷主管部門同級的人民政府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起訴。
其三,單位內部建房、分配公房使用權,是單位內部的行政管理行為,職工對單位分房有意見,或者單位分房不合理引起的糾紛,不屬於法院受理范圍,而應由本單位或者有關行政部門解決。
其四,單位分配給職工住房使用權並訂立有分房合同的,職工由於本人原因而離職、辭職、或被單位除名、開除時,單位根據合同規定要求收回公房使用權的,可以由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其五,因為有關部門審批建築執照不當,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者由於污染引起的糾紛,一般應由原告向有關部門申請解決,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其六,因違章建築引起的房產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的認定、拆除引起的糾紛,行政機關不依法處理或處理不當,當事人不服的,可以作為行政案件提起訴訟。但是,當事人以違章建築物為標的發生的買賣、租賃、抵押等民事糾紛以及因違章建築妨礙他人通風、採光等引起的相鄰糾紛,可以作為民事案件向法院起訴。
房地產糾紛除通過訴訟或由相應的行政機關處理外,對在房地產的所有權、使用權、買賣、租賃和拆遷等方面發生的糾紛,還可以由雙方在簽訂合同時或發生糾紛時訂立仲裁條款或協議,提交給仲裁機構裁決。

F. 房產糾紛的經典案例有哪些

房產糾紛的產生原因
分析目前產生的大量房產糾紛,主要分以下幾類:
一是房屋產權糾紛。主要表現為專因產權證書的登記、撤銷、變更等產生的糾紛。
二是房屋買賣糾紛。這是日前房地產糾紛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三是房屋優先購買權糾紛。這類糾紛主屬要是因爭議房屋存在共同共有、共同使用及承租關系,權利人在出賣房屋時,未正確向共同共有人、共同使用人及承租人行使告知權而引發的糾紛。
四是房屋租賃糾紛。房屋租賃糾紛一般發生在公房或私房的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
它通常涉及房屋租賃合同、租金、租賃房屋的養護維修、公房承租權等方面的法律問題。 五是房屋抵押、典當糾紛。 六是房地產相鄰關系糾紛。這是一種經常發生的房地產糾紛,它是指由相鄰房地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因通行、採光、空間延伸、管線設置等問題而引起的糾紛。 七是房屋拆遷糾紛。

G. 因房產調控政策造成的房產糾紛如何處理

一、造成糾紛的原因分析。
1、因先簽訂了居間協議對於相關問題進行了約定,也支付了定金但是尚未網簽,就出台了調控政策,造成居間協議無法履行。
2、因不了解調控政策,導致雙方當事人在誤解的情況下網簽合同,但是因為調控政策導致合同履行出現糾紛。
3、雖然了解調控政策,但輕信再相關人員的規避承諾下而網簽,最終因規避不成而導致糾紛發生。
二、限購糾紛處理
因房產調控導致購房人一方因限購而不具備購房資格的,如果雙方當事人已經簽訂居間協議尚未網簽的,那麼依據情勢變更原則,應當允許當時之間協商解除居間協議,而不能追究購房人的違約責任。
如果雙方當事人是因不了解限購政策或者輕信能夠規避造成的限購糾紛,那麼也就是說在網簽時相關限購政策已經頒布,在此情況下也要區分二手房還是一手房,如果是二手房那麼一般來說購房人要為自己的不了解限購政策或者輕信能夠避免而買單;如果是一手房,那麼如果購房人能夠證明已經如實向開發商陳述了個人情況的,那麼購房人可以免除違約責任。
三、限貸糾紛的處理
因調控政策導致的限貸問題處理起來與限購略有不同,因為限購直接導致購房人無資格購買,而限貸僅僅是影響了付款的方式,並不因此直接導致無法購房,因此人民法院在審理調控政策導致限貸問題時謹慎適用情勢變更。因為情勢變更原則在我們國家法律規定中並未明確規定,且情勢變更有時與商業風險很難做出明確的區分,所以適用起來非常謹慎。
按照我們代理的案件和了解的相關案例。一般來說購房人不能因為限貸問題而享有直接解除合同的權利,如果購房人執意解除合同嗎,那麼人民法院要根據限貸的嚴重情況以及購房人的履行和支付能力問題調整其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
四、稅費增減糾紛。
調控政策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調整稅費的支付情況,從而達到抑制房屋交易,溫控房價的目的,例如近期出台的新國五條,調整了個人所得稅的徵收方式,這對於買賣雙方而言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一般來說調控造成稅費增減的按照下列原則處理。有約定的原有約定依然有效,沒有約定的,依照調控的稅費法定的征繳義務人承擔。
因此為了避免此類糾紛發生,買賣雙方應該在房屋買賣合同或者補充協議中詳細約定清楚稅費的分擔原則,最好將買賣雙方需要承擔的稅費金額進行約定,同時約定清楚因政策變動造成稅費增加或者減少的處理方法。

閱讀全文

與房地產糾紛產生的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