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侵犯商標權和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的比較
侵犯商標權的法律責任
是指: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三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假冒注冊商標罪的構成要件為:
1)該罪的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即任何企業事業單位或者個人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情節達到犯罪標準的即構成本罪。
2)該罪侵犯的客體為他人合法的注冊商標專用權,以及國家商標管理秩序;
3)該罪主觀方面為故意,且以營利為目的。過失不構成本罪。
4)該罪的客觀方面為行為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假冒商標行為,且情節嚴重。
與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的區別:
前罪侵犯的是國家商標管理制度,實施假冒商標情節嚴重的行為;
後罪侵犯國家對商品質量的管理制度,實施在產品中摻雜使假、以假亂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
對於採用假冒注冊商標的手段生產、銷售偽劣商品,且銷售數額特別巨大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既觸犯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也觸犯了假冒商標罪。對於此種情況,應按照重罪吸收輕罪的原則,以刑罰較重的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定罪量刑。
根據:
1.刑法 第二百一十三條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2.司法解釋: 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情節嚴重」,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三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的「情節特別嚴重」,應當以假冒注冊商標罪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
(二)假冒兩種以上注冊商標,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三)其他情節特別嚴重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條將假冒注冊商標罪的客觀行為限制在「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這一范圍內。因此,在認定假冒注冊商標罪時,判斷行為人使用的商標是否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就顯得非常重要,它涉及到能否認定行為人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的基本定性問題。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專利法的規定,侵犯專利權的民事法律主要有停止侵權、賠償損失、清除影響等。
一、停止侵權
所謂停止侵權,是指侵權人應當停止擅自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二、賠償損失
專利權是一種無形財產,當這種財產受到侵犯,並給權利人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時,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有權依法要求侵權人賠償經濟損失。
賠償損失的計算方法:
1.以專利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實際經濟損失,作為損失賠償額。
2.以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全部利潤額作為損失賠償額。
3.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數額的倍數合理確定損失賠償額。(1-3倍專利使用費,由法官根據具體案情確定)
4.定額賠償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侵權的性質和情節等因素,一般在人民幣5000元以上30萬元以下確定賠償數額,最多不得超過人民幣50萬元。
三、消除影響
消除影響主要是責令侵權人通過新聞媒介,如在報紙報紙、雜志上發表聲明,或者在廣播、電視中發表講話、聲明,承認其侵權行為,並作出不再侵權的保證。
以上幾種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一)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
(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
(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
(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
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貳』 經銷商如何防範專利,商標侵權責任
一、經銷商銷售侵犯他人專利權、商標權的商品,是否構成侵權?
經銷商銷售侵犯他人專利權、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侵權。
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4條規定:「下列行為屬於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的假冒專利的行為:(一)在未被授予專利權的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標注專利標識,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後或者終止後繼續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標注專利標識,或者未經許可在產品或者產品包裝上標注他人的專利號;(二)銷售第(一)項所述產品;(三)在產品說明書等材料中將未被授予專利權的技術或者設計稱為專利技術或者專利設計,將專利申請稱為專利,或者未經許可使用他人的專利號,使公眾將所涉及的技術或者設計誤認為是專利技術或者專利設計;(四)偽造或者變造專利證書、專利文件或者專利申請文件;(五)其他使公眾混淆,將未被授予專利權的技術或者設計誤認為是專利技術或者專利設計的行為;……」。由此可見,經銷商銷售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商品的行為,構成專利侵權。
我國《商標法》第57條規定:「第五十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四)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五)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六)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七)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由此可見,經銷商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行為,構成專利侵權。
二、「惡意侵權」與「善意侵權」的侵權責任,有何不同?
經銷商侵犯他人專利權、注冊商標的侵權行為,從其主觀意願上分,可分為「惡意侵權」與「善意侵權」。
所謂「惡意侵權」,指經銷商「明知或應當知道」所經銷的商品,侵犯他人專利權或注冊商標,而予以銷售的侵權行為。例如:明知是「山寨」商品,明知是「盜版」商品,而予以銷售。
所謂「善意侵權」,指經銷商不知道所經銷的商品,侵犯他人專利權或注冊商標,而予以銷售的侵權行為。
我國《專利法》與《商標法》,在區分經銷商的主觀意願的基礎上,對「惡意侵權」與「善意侵權」分別規定了不同的侵權責任。
1、經銷商「惡意侵權」,除須停止銷售外,還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我國《專利法》第63條規定:「假冒專利的,除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外,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並予公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四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我國《商標法》第67條規定:「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構成犯罪的,除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經銷商「善意侵權」,只須承擔停止銷售的侵權責任,無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刑事責任。
我國《專利法》第70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專利法實施細則》第84條規定:「銷售不知道是假冒專利的產品,並且能夠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由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責令停止銷售,但免除罰款的處罰」。
我國《商標法》第64條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經銷商在被控專利、商標侵權案中,如何證明自已確系「善意侵權」?
如前所述,若經銷商被控專利侵權、商標侵權,為免除經銷商的民事賠償責任,經銷商有義務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確系「善意侵權」,且產品「來源合法」。
在經銷的商品確為侵權商品的情況下,經銷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舉證,以證明自己確系「善意侵權」:
1、主觀上:「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
經銷商在銷售侵權商品時,其主觀認識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經銷商「明知」是侵權商品而惡意銷售;二是經銷商「應當知道」其銷售的商品是侵權商品,但由於自身過失而未能意識到而予以銷售;三是經銷商確實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其銷售的商品是侵權商品而進行銷售。
經銷商在進貨時,應當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如果其違背了合理的注意義務時,就可以認定其「應當知道而不知道」。如果其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就應當認定其「不知道或不應當知道」。
司法實務中,被控侵權經銷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證明自已已經盡到了合理注意義務:
(1)向法庭提供生產廠家或其他供貨商的生產經營許可執照、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使用權證、檢驗報告、合格證書、商標注冊證明、專利證書、授權經銷證明等;
(2)經銷商從供貨商處取貨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距在合理范圍;
(3)經銷商對專利、注冊商標的認知能力;
(4)權利人注冊商標的知名度與顯著性;
(5)權利人專利產品的知名度與顯著性;
(6)經銷商商品的來源;
(7)產品供應商是否辦理工商登記;
(8)經銷商訴前是否收到權利人發送的律師函或警告信、收到權利人發送的律師函或警告信後的反映;
(9)供貨商此前是否因侵權產品受到過行政機關處罰並通過媒體公知於眾……
2、客觀上:商品來源合法,進貨憑據充分。
司法實務中,被控侵權經銷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證明自已「商品來源合法」:(1)經銷商必須能說明商品的提供者、供貨廠家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2)經銷商要能提供進貨渠道、購貨合同、送貨單據、付款憑證、稅務發票或增值稅發票、證人證言等。(3)向法庭提供生產廠家或其他供貨商的生產經營許可執照、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的使用權證、檢驗報告、合格證書、商標注冊證明、專利證書、授權經銷證明等;(4)經銷商從供貨商處取貨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距在合理范圍;(5)非走私商品的相關證據……
四、對經銷商的忠告——規范進貨手續、保存證據原件
在經銷商被控專利或商標侵權案中,不少經銷商往往無法提供充分的購貨憑據以證明其「商品來源合法」,最終被判決承擔賠償責任,究其原因,多是因為「進貨程序不規范,證據原件保存不善,無法證明貨物來源合法」。
在此建議經銷商們,應當規范進貨程序,妥善收集和保存相關證據原件,以期被控侵權時,可以自證清白、免除賠償責任。為此,經銷商們應當盡可能做到:(1)進貨應當與供貨商簽訂購銷合同;(2)購銷合同中應註明所購產品的型號、品名、商標、規格;(3)最好由雙方對產品的照片或圖樣進行簽名確認;(4)在付款後,要求供貨商出具正式發票;(5)要求供貨商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復印件等。(6)保留供貨商送貨單、入庫單等原始憑證。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14有沒有對網路商標侵權進行規定
《商標法》本身沒有對網路侵權進行特別規定,但並不排斥商標侵權在網路領域的適用,侵權商標的使用、宣傳,侵權商品或服務的銷售、許諾銷售、宣傳等均可在網路上實施。
《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五條專門提到了網路侵權,不過僅針對為侵權提供便利條件的特殊情形:第七十五條 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提供倉儲、運輸、郵寄、印製、隱匿、經營場所、網路商品交易平台等,屬於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規定的提供便利條件。
『肆』 自己沒有東西,把田七蠶絲皂的圖片發到了微信裡面,說賣,實際沒賣,算商標侵權么,算侵犯知識產權么
1、你只來是說要賣(許諾銷售),源貼了張產品的圖,這不是商標使用行為,不侵犯田七集團的商標權。只要你賣的是正品,有合法來源,貼產品圖不侵犯商標權。
2、產品生產出來就是為了賣的,即使產品包裝或產品本身有著作權,你的許諾銷售的行為也不侵犯田七集團的著作權。
3、即使產品本身或產品包裝有外觀設計專利權,你的許諾銷售的行為並沒有使用田七集團的外觀設計專利,所以也不侵權。
總的來說,你標題中說的行為不侵犯田七集團的知識產權。
這幾天美國對中興通訊(31.310, 0.00, 0.00%)的「一芯封喉」讓國人知道了專利、技術的厲害!然而,一家日本企業早在中美貿易戰前就在用專利訴訟阻擊我國一家擬上市高科技企業。我國這家擬上市企業就是廣州方邦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如果IPO審核通過,將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我們先看一下方邦電子是做什麼東東的。 方邦電子主營業務為電子薄膜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專注於提供電子薄膜材料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 公司的核心產品為電磁屏蔽膜,其他產品為導電膠膜。 方邦電子的前身方邦有限,成立於 2010 年 12 月 15 日,於 2015 年 12 月 23 日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7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2014年、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6月,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億、1.3億元、1.9億元及0.98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107萬元、4330萬元、7698萬元及3747萬元。 招股說明書披露行業競爭情況,日本拓自達在2000年首先開發出電磁屏蔽膜,12年後,方邦電子也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磁屏蔽膜產品。而電磁屏蔽膜正是方邦電子最核心的產品,占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源。 拓自達創建於 1945 年,總部位於日本大阪。拓自達以電線、電纜業務為基礎,逐步發展到通信、電子及光電等新興領域,特別是在電子材料相關的功能性材料領域有較大技術優勢,其所開發的電磁屏蔽膜產品被智能手機等電子設備廣泛使用。 然而,在方邦電子2016年6月16日報送IPO材料6個月後,第一競爭對手拓自達(即原告大自達電線股份有限公司)即於2017年1月6日發起專利訴訟阻擊,起訴於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起訴發行人侵害其專利權號為 200880101719.7 號的發明專利「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以及印刷布線板」, 並提出如下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方邦電子)立即停止侵害原告第 200880101719.7 號發明專利權,包括但不限於停止製造、銷售、許諾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的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並銷毀專用於生產侵權產品的設備和模具,以及銷毀所有庫存侵權產品; (2)判令被告(方邦電子)就其侵權行為向原告支付侵權賠償,該侵權賠償包括原告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公證費、調查費、律師費等合理費用,共計人民幣 2050 萬元;(3)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2017年4月27 日,拓自達向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提交《變更訴訟請求申請書》,請求將原起訴狀中第二項訴訟請求變更為:判令被告就其侵權行為向原告支付侵權賠償以及原告為制止侵權所支付的合理費用,共計人民幣 9272 萬元。 兩項訴訟請求還是很厲害的,第一項「停止製造、銷售、許諾銷售侵害原告專利權的印刷布線板用屏蔽膜,並銷毀專用於生產侵權產品的設備和模具,以及銷毀所有庫存侵權產品」,如果拓自達勝訴,對方邦電子無疑是滅頂之災,直接關閉清算的命運。 2017 年 7 月 21 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作出判決,駁回原告拓自達的全部訴訟請求,並由原告拓自達負擔本案案件受理費 505400 元。 截至本招股說明書簽署日,拓自達已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雖然一審方邦電子勝利了,但二審結果還沒有出來,給方邦電子的IPO審核增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萬一二審判決支持拓自達的訴訟請求呢?在二審判決出來之前,發審委員能讓這家企業過會嗎? 即使二審駁回拓自達的訴訟請求,方邦電子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了呢?也不是,從法律上來說,只要使用了方邦電子產品的終端產品如智能手機在美國或日本銷售,拓自達仍然可以在美國或日本提起專利侵權訴訟。 這個專利侵權訴訟中,對方邦電子很不利的一點是,訴訟發起人日本拓自達是這個產品技術的原創發明人,而方邦電子是拓自達發明後12年才擁有這個技術,難免讓人猜測方邦電子侵犯了原創人拓自達的專利技術。 技術密集型公司都把專利作為保護自己、打擊對手的重要武器。國際知名企業英特爾、微軟、高通、蘋果、波音等都擁有強大的律師團隊時不時針對競爭者、挑戰者發起專利訴訟。我國的一些技術企業這幾年也學會了專利戰這一招。據傳,去年12月上旬通過發審委審核的一家深圳公司至今未拿到IPO核准批文,原因就是被一家公司起訴專利侵權。
『陸』 生產商受委託生產,能免除商標侵權的責任嗎
《專利法》第十一條第一款: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內,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容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這上面寫的很清楚了,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你們生產製造了,不管你們是否知道該產品為侵權產品,或者與委託方有什麼協議,都不能免除你們的侵權責任。
當然了,你們被訴侵權後,可以要求追加委託方為侵權責任人,或者對委託方提起訴訟,要求對方進行賠償。
『柒』 淘寶商標侵權被投訴怎麼辦
1、淘寶商品盜用別人文字、圖片
這種侵權形式在淘寶店鋪經營中最為常見,所謂盜用文字及圖片是指在未經原作者或所有權擁有者允許的情況下擅自在店鋪首頁、欄目頁、櫥窗、寶貝詳情及其他宣傳推廣頁中使用(包括二次編輯)他人的原創性文字作品、圖片(包括商品圖片)、視頻等。嚴格說來很多小賣家使用二次加工的它店鋪圖片皆屬此列。
2、淘寶店鋪使用別人的注冊商標,或別人的名稱
淘寶賣家在商標及名稱擁有者未授權的情況下,以營利為目的,在其用戶名、店鋪名稱或是推廣中使用他人商標或企業名稱,即構成侵權;如果進行與該名稱同類的商品經營,還構成不正當競爭。
3、盜版商品
這種侵權行為主要涉及著作權,淘寶賣家非法銷售未經許可的紙質、電子出版物,包括圖片、文字、書籍、視頻、音頻、電子書等。這種行為也比較普遍。
4、銷售假貨
這種行為性質極端惡劣,未經授權仿冒知名品牌出售,並且常常質量低,售後無法保障,不僅嚴重損害被仿冒品牌利益,還侵害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5.專利侵權
侵犯專利權的產品通常是受到市場認可的熱銷產品,或者科技含量較高。東西是好東西,因為用到了專利技術或者設計(專利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分別保護不同類型的技術),但說他侵權是因為沒有經過專利權人同意就擅自銷售營利了。
很多店主遇到投訴就慌了手腳,不知道應該處理,擔心店鋪被扣分之餘,自己也會負上法律責任,其實,對於被投訴知識產權侵權的情況,賣家們只要及時處理,並且處理得當的話,一般也不會有大礙。
應對策略
首先要看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侵權行為,而若真的發生侵權應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不然後果更加嚴重,不僅面臨淘寶市場懲罰,還會不得不應對對方可能發起的侵權訴訟。
僅就專利侵權投訴這條,來教大家如何判定自己是否真的侵權:首先看對方給自己的專利號,去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查詢系統裡面輸入專利號查看法律狀態,確認專利是否還在有效期;如果在,進一步查看專利內容與自己的商品是否相同或近似(這里只能籠統的說,因為除了外觀專利,其他都需要詳細分析,建議找專業的專利代理人),如果近似,基本上可以確定是侵權了。
1、與投訴方溝通
搞清楚對方來歷,投訴原由,對方訴求,若是個人行為,一般對方會指出你的侵權行為,並告訴你對方是誰,對你的要求是什麼,比如你店鋪存在侵權的圖片,文字,對方會要求你刪除,只要你後續不再繼續產生此類行為,大多事情也就結了。而若對方是專門的打假公司,你的電話未必會接聽,因為他們受雇於某品牌,
其日常工作就是監控網路侵權行為,並以此謀利,若是侵權較為嚴重的,甚至會以此要挾訛錢,當然後一種行為就比較惡劣了,甚至會在不太嚴重的情況下被對方惡意訛錢的情況存在。若是對方僅僅執行網路監控不對你才去額外措施,你需自檢停止侵權,防止對方的進一步行動,若是惡意投訴,除了停止侵權,還需拿起淘寶官方給出的維權武器及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2、向淘寶進行申訴
操作步驟是打開旺旺賣家中心——舉報管理——收到的知識產權侵權投訴,然後會看到被投訴產品下面有申訴提示,點擊申訴,提供你產品正規進貨渠道證明,
或者其它證明你的證據,也要寫一些文字說明你是被冤枉的。當然事實要真是被冤枉的,若本來存在侵權事實,對方能提供有說服力的侵權證據,你的申訴可能會被駁回。若對方監視較松,你的投訴一般會成功,即便是存在侵權事實,但需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而若對方咬的比較緊,則只能按照規則停止侵權後,拿起淘寶官方給出的武器及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正當利益,防止對方過度聲索。但自己侵權行為嚴重,比如販賣假貨,未經許可售賣不具知識產權的作品,申訴也沒用,停止侵權,並履行侵權責任才是第一要務。
『捌』 商標侵權訴訟證據
1、書證:通常是公證書,專利權人通過市場調查,發現了侵權行為後,通常會向公證機關提出申請,對購買侵權產品的過程及購得的侵權產品進行公證或對侵權現場(如許諾銷售)或對侵權產品的安裝地進行勘查公證,取得公證書,從而證明被告存在侵權行為。在公證取證的過程中,專利權人最好主動向銷售者索取產品宣傳冊、銷售侵權產品人員的名片、購貨發票或收據,以進一步的明確,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同時專利權人可要求公證機關對前述資料的來源和真實性作出說明,一並記載在公證書中。
另外順便提及一下,在選擇公證機關時,也應有所考慮,如在省會城市,可以選擇省公證處,而不要選擇區公證處,一則可能區公證區缺乏經驗,二則可能區公證處出於地方保護或者擔心受到打擊報復,而以各種理由推託。筆者曾在天津市和鄭州市兩個城市申請公證時就碰到這樣的問題,區公證處推託不予受理,不過天津市公證處和河南省公證處卻及時的受理了公證申請,並高效的作出了證據保全公證。
2、物證:專利權人從市場上購得的侵權產品。購得的侵權產品應由公證人員封存,並拍照。在提交給法院之前,原告應確保封條完好無損,否則被告將可能在質證時提出異議,對侵權產品不予認可。
『玖』 商標侵權訴訟中銷售者如何行使合法來源抗辯權商標侵權
判斷銷售者是否知情應結合案情進行分析,如出現如下情況應可認定銷售者明知侵權:
第一、商標權人已有效證明發過警告信函,但銷售者仍然堅持銷售被控侵權產品;
第二、商標權人未發過警告信函,但銷售者曾因銷售被控侵權產品而被司法、行政機關處理過;
第三、商標權人持有的商標顯著的知名度;
第四、被控侵權產品和合法產品相比,價格明顯偏低。
綜上,商標侵權訴訟中,銷售者的合法來源抗辯不僅需要滿足證據關聯性統一的要求,還應當根據具體案情分析商標權人能否成功指控銷售者對侵權知情。實際上,這些條件對於專利訴訟中銷售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七十條行使類似的合法來源抗辯,是同樣適用的。
[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五十六條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七十條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