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購房合同中的公攤面積糾紛怎麼處理
公攤面積有誤差,建築面積必有誤差。 一,面積誤差比 面積誤差比是指購買商品房時實測面積與預測面積之差和預測面積的比值。面積誤差比是商品房買賣過程中處理面積差異的一種方法。 二,計算公式 面積誤差比=(實測面積-預測面積)×100%÷預測面積 面積誤差比絕對值=(實測計價面積-合同約定計價面積)的絕對值*100%/合同約定計價面積 三,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出賣人交付使用的套內建築面積或者建築面積與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面積不符,合同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以下原則處理: 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按照合同約定的價格據實計算,買受人請求解除合同的,不予支持。 面積誤差比絕對值超出3%,買受人請求解除合同的、返還已付購房款及利息的,應予支持。買受人同意繼續履行合同,房屋實際面積大於合同約定面積的,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由買受人按照約定的價格補足,面積誤差比超出3%部分的房價款由出賣人承擔,所有權歸買受人;房屋實測面積小於合同約定面,面積誤差比在3%以內(含3%)部分的房價款及利息由出賣人返還買受人,面積誤差比超出3%的部分房價款由出賣人雙倍返還買受人
⑵ 因房屋公攤面積引起的糾紛訴訟時效如何屆定~~有具體案例,請問像這種情況如何處理高手請幫忙解答~~
這是個排除妨害之訴,屬物權范疇,不適用訴訟時效規定。訴訟時效僅適用債權之訴。就本案來說,對方有權訴訟。
你們作為鄰居,可以先由居委會或小區業委會調解,你方可考慮給你對方一定經濟補償,不一定非要拆除。
⑶ 如何避免公攤面積引發的糾紛
第一招:索取公攤數據;
在簽訂購房合同時,讓發展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築的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築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發展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築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第二招:查閱有關資料;
業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終設計圖紙或者終設計方案、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築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並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築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
是有關共有建築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⑷ 房屋公攤面積,為何成了令中國房奴無比心塞的一個事情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住房面積都是按套型面積計算的,也就是說,你的房產證是100平方米,你的房間使用面積將是100平方米。但中國不同。中國有一個很好的共享系統。當你的分攤系數為30%時,你的房子面積只有70平方米。2010年,山東某房地產的分攤系數甚至超過了52%。當你拿到100平方米的房產證時,只有48平方米的使用面積,這嚴重侵害了購房者的權益。中國的共享制度起源於香港,但現在香港在輿論壓力下廢除了這一制度,大陸仍在繼續使用它,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房地產制度。
但是,共享的理念對政府、房地產開發商、物業公司和供熱單位都非常有利。除了主人們打倒了牙齒,吞了血,倒出了血模,可以說是完美的。如果你購買了共享區域的賬單,你就擁有了所有權和使用權。然而,有許多種公共攤位。此外,開發商很少明確宣傳,購房者根本不知道哪些公共區域屬於自己,更不用說使用了。
⑸ 公攤面積參考標準是什麼 遇到問題如何維權
我們買房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問題,這些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比如:公攤面積。那麼,公攤面積的參考標准到底是多少呢?下面,讓購房指南為大家來介紹一下吧。
一、房屋公攤面積的國家標准
1、多樓層的住房
多樓層建築指的是在6層高度左右的的建築,國家明確規定,在7層以下的住宅的公攤率是7%-12%。
而其它的公攤部分的面積也包括外牆的水平投影的二分之一樓梯、樓梯間以及為每位住戶所提供的服務業務的用房(熱水交換站、水泵房、配電室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會占我們住房建築面積的7%-12%。
2、小高層的住房
小高層指的是7層到11層左右的住宅,其公攤率國家規定為是10%-16%。一般情況下,小高層的公攤率取決於各樓盤的自己本身情況來決定的,因為不同的小高層樓房的公攤是有差異的。
如果在地下沒有設備用房,而在底層也沒有任何商鋪和底層架空的情況下,小高層的公攤系數是在10%-15%之間的。而帶有電梯的小高層住戶,公攤的系數在15%-20%之間。
另外,按照國家規定,凡在7層以上的樓層,必須安裝電梯。所以,小高層就屬於配製電梯的范圍之內。雖然配備電梯會增大公攤率,但是可以極大方便我們的生活。
3、高樓層的住房
12層—33層的住宅公攤率為14%-24%,高樓層住房的公攤面積最大的原因是根據建築規模的不同,高樓層的建築一般都會在25層-33層之間。而且,高樓層的住宅也是樓梯高度最高的。
而且,高樓層的建築除了有電梯和電梯前室所佔用的空間之外,安全通道的樓梯也佔用了很多的空間,還有「管道井」、「強電井」以及「弱電井」等等,許多公用的設備也都佔用了很多的空間。所以,高樓層的建築,樓層越高,公攤面積就越大。
4、別墅的住房
別墅類型的住房是指包括地下樓層在內的,最多三層樓房的獨棟住宅的形式。國家規定別墅類型的住房的公攤率是1%-8%,其中帶室內的車庫。一般來說,獨立的別墅是沒有公攤面積的,而聯體的別墅有比較少的公攤面積。
二、維權的三個方法
以上這些就是我們國家關於公攤面積的標准,希望對購房者有所幫助,下面購房指南給大家說一下關於公攤面積糾紛維權的三個方法。
1、直接找開發商協調
這個辦法比較直接有效,但往往需要眾多業主聯合起來,要求開發商給出一個明確的解釋,必要時還可以通過媒體監督解決糾紛,但很多不良開發商會玩「躲貓貓」,採取避而不見和拖而不決的策略,處理起來比較耗時耗力。
2、向測繪部門或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反映,要求測繪單位重新進行測量
這個方法的維權成本較高,專家介紹公攤面積的測量都是以「幢」為單位,一幢樓中所有套內面積之外的地方都在公攤計算范圍內,如果一戶業主提出申請,意味著需要對整幢樓重新測量,按照現在純住宅1元/平米、商住兩用1.7元/平米的測繪費用,業主的負擔至少在數千元甚至上萬元。
3、通過法院訴訟,由法院指定測繪單位重測
相比之下,第三種通過法律途徑訴訟解決的辦法實在是無奈之舉,不僅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各種費用的支出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說是三種維權辦法中成本最高的。
小結:對於普通百姓在購房時,最實際的做法就是要求開發商公布公攤面積的測繪細則(列入公攤的項目及這些項目的具體面積),以利維權!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10-10,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⑹ 房屋公攤面積糾紛
本案合同效力的是沒有問題的,交易的面積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專如果調解不好的話,就只有等屬法院的判決了,實在不服,可以上訴。
個人覺得,如果如你所說「在購買協議上寫明的是60平方並沒寫公攤面積」那麼對於此合同可以以「重大誤解」為由要求撤銷合同,結果是你換他房子,他還你的錢(利息),但是你很可能是不願意這么做的。另外不知道合同中約定的是總價款還是每平方米多少錢,這個是不同的。再者你這個案子已經到了法院在處理過程中,不沒有,代理思路是怎麼的,積極和法官溝通,不服判決再上訴
不合法,對方應當履行合同。
⑺ 房屋公攤面積的各種常識
如何計算房屋的公攤面積?
屋銷售面積一般由套內建築面積和公攤面積組成。但因公攤面積計算起來比較復雜,所以也是房屋買賣中貓膩重重、糾紛不斷的焦點。專家將告訴買房人,公攤面積究竟包括哪些部分?如何計算?公攤面積多大才算合理?
所謂公攤面積,是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的簡稱,它與套內建築面積之和構成了一套商品房的建築面積。對於公攤面積的處理,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法律法規出台,因公攤面積的不明確,使其成為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爭論的焦點。
比如張先生和他的朋友馬女士各買了一套建築面積為73平方米和74平方米的高層住宅,但他到馬女士家做客時發現,她家的房子雖說僅比他家的大1平方米,但是客廳和卧室卻明顯寬敞許多。經檢查發現,張先生家的公攤面積為21.9平方米,而馬女士家的公攤面積為13.32平方米。這樣看來,在名義價格相同的情況下,實際價格卻相差很多。對普通的購房者而言,這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畢竟他們希望用有限的錢住上較大的房子。
長期以來,消費者習慣按建築面積買房,而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攤面積,這就使某些不法開發商利用「公攤面積」這個合法外衣,在房屋銷售過程中「不該攤的亂攤」。但是,由於建築面積計算的復雜性和專業性,購房者很難知道自己買的房子面積夠不夠,有沒有被開發商兌水。所以,很多購房者就這樣吃了「啞巴虧」。
公攤面積如何區分?
目前我國尚無法律對公攤面積加以約束,只有建設部的行政規章和地方政府的部門文件做出的原則性規定。現在政策主要是根據2000年8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房產測量規范》執行。依據《房產測量規范》可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即公攤面積為:
1.大堂、公共門廳、走廊、過道、電(樓)梯前廳、樓梯間、電梯井、電梯機房、垃圾道、管道井、水泵房、消防通道、交(配)電室、值班警衛室等,以及為整幢服務的公共用房和物業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功能上為該建築服務的專用設備用房;
2.每套與公用建築空間之間的分隔牆及外牆(包括山牆),為牆體面積水面投影面積的一半。
不應計入的公用建築空間為:
1.倉庫、機動車庫、非機動車庫、車道等,作為人防工程的地下室、單獨具備使用功能的獨立使用空間;
2.售房單位自營、自用的房屋;
3.為多幢房屋服務的警衛室、管理(其中包括物業管理)用房。
需要分攤的共有建築面積為整幢建築物的建築面積扣除整幢建築物各套套內建築面積之和,並扣除作為獨立使用的地下室、車棚、車庫,為多幢服務的警衛室、管理用房,以及人防工程等之後的建築面積。
公攤面積怎麼攤?
公攤面積過大,勢必降低房屋的性價比;過小,則影響居住的舒適度。那麼公攤面積如何攤才算合理?
目前有一個可以用來考量的概念,即住宅樓公攤系數。住宅樓公攤系數計算方法為:需要公攤的共有建築面積總和除以參加公攤的各單元的建築面積總和,然後用各單元參加公攤的建築面積乘以分攤系數,就可以得出各套房屋的公攤面積。其中,需要公攤的面積要由產權部門測繪隊實地測量。
一般來說,高層樓房的公攤面積要大於多層的公攤面積。高層公攤系數一般在0.18~0.26之間,而多層的公攤系數則在0.11~0.16之間。不過,每個樓盤,甚至一個樓盤各幢房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房屋的公攤面積要實地測量,要根據房屋的使用功能和相關配套情況來定,沒有限定的范圍。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4-06-19,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