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區狗叫擾民業主可以以不交物業費對抗嗎
可以找小區物業或居委會由他們協調,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直接報警起訴。從2006年3月起開始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75條規定:飼養動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或者放任動物恐嚇他人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驅使動物傷害他人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社區寵物豢養管理:
一、本規定中所指寵物為住戶合法飼養的狗、貓、鳥類等,不得飼養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羊豬、兔、牛、馬等。
二、凡本小區飼養犬類的養犬人必須持有動物防疫站出具的(動物健康免疫證);必須到公安機關辦理登記注冊,領取養犬登記證,並保證每年檢查一次。
三、養犬人須持有(動物健康免疫證)、養犬登記證,到物業公司進行登記備案,否則視為無證豢養。對無證犬、無登記犬,物業公司有權收繳並將其逐出本小區或向公安機關舉報。
四、園區內每戶只准豢養一條觀賞犬(體長標准:成年犬一般不超過50CM),禁止飼養具有攻擊性的烈性犬合大型犬,且養犬人需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五、為放置意外事件的發生,小區內嚴禁遛犬。
六、合理飼養和管理所養寵物,避免飼養犬只狂吠影響他人的工作、生活及休息,家中無人時,應妥善安置。對於不採取措施的,物業公司由權採取強制手段或向公安機關舉報。
七、養犬人攜犬出戶時應加以束縛(如束犬鏈、犬口罩等),並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牽領、看管。不得在樓道內或大堂區域內遛犬。
八、養犬人應文明攜犬出戶,並攜帶垃圾袋,及時清除犬只所排泄的糞便,不得任其在公共區域內隨地便溺。如經發現由飼養戶自行清理,或由物業公司代為清理並收取相關保潔費用(每次20元)。
九、養犬人不得攜犬進入兒童游樂場所和居民休閑活動區等公共場所,應避讓老年人、殘疾人、孕婦及兒童。
十、如飼養人所養寵物侵擾他人時,物業公司將以書面形式責令整改,有權採取強制措施或通過公安機關予以制止。
十一、如所養寵物傷害他人時,飼養人應及時將傷者送往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救治,並承擔相關醫療費用、賠償責任以及法律責任。
十二、業主應為所養寵物定期注射疫苗,預防傳染病,並保存相關證明以備檢查。
十三、寵物死亡時,飼養人需及時與畜牧獸醫部門聯系,並在其指導下對寵物屍體進行處理。嚴禁隨意丟棄或在小區內火化、深埋。
十四、如遇禽流感、狂犬病等流行病發生時期,須按省、市政府有關規定嚴格管理執行。
十五、凡違反本規定的住戶,一次警告、二次則由物業公司會同業主委員會討論,在小區內進行公告,接受廣大業主監督,及督促其加速整改,對屢教不改者將呈報相關部門嚴肅處理。
㈡ 狗叫嚴重擾民怎麼辦
1、找找附近有沒有狗狗住的地方的居委會,讓居委會幫忙協調狗狗的主人,讓他或者她管好自己家的狗狗。
2、測量一下狗狗的叫聲是否有超過規定的分貝的量。按照國家標准規定,住宅區的噪音,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應低於45分貝,若超過這個標准,便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有超過可以報警。
3、聯合一下其他的被嚴重騷擾到的其他的業主,或者是你的鄰居等等,一起商議具體的操作流程。
4、走訪一下被狗狗影響的其他的住戶,看看是否有造成各種的損失,然後一起聯名去請狗主人賠償,賠償的多了,自然就會收斂了。
5、把狗狗當做是野狗報告給相關的機構,讓機構派人來把狗帶走。
(2)小區狗叫擾民投訴擴展閱讀:
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不同的功能區制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定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聲環境質量標準的適用區域,並進行管理。
第十一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環境雜訊排放標准。
第十二條城市規劃部門在確定建設布局時,應當依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和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范,合理劃定建築物與交通干線的防雜訊距離,並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要求。
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環境雜訊污染的,建設單位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規定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措施,並按照國家規定的程序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㈢ 對於狗擾民到底有哪個部門會管
可以報警抄處理。如果是襲住小區可以和物業投訴。
㈣ 狗叫擾民怎麼辦
1、找找附近有沒有抄狗狗住的地方的居委會,讓居委會幫忙協調狗狗的主人,讓他或者她管好自己家的狗狗。
2、測量一下狗狗的叫聲是否有超過規定的分貝的量。按照國家標准規定,住宅區的噪音,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應低於45分貝,若超過這個標准,便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有超過可以報警。
3、聯合一下其他的被嚴重騷擾到的其他的業主,或者是你的鄰居等等,一起商議具體的操作流程。
4、走訪一下被狗狗影響的其他的住戶,看看是否有造成各種的損失,然後一起聯名去請狗主人賠償,賠償的多了,自然就會收斂了。
5、把狗狗當做是野狗報告給相關的機構,讓機構派人來把狗帶走。
(4)小區狗叫擾民投訴擴展閱讀:
對於動物嚴重擾民時飼養人、管理人的法律責任問題,《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七十五條第一款作出了明確的處罰規定:「飼養動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動物恐嚇他人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據此,居民遇到狗叫聲擾民的情況,可以與狗的主人溝通解決,溝通無效的,可以向110求助,公安機關會給予養狗人、管理人批評、教育或警告,警告後仍不改正的,則將處以罰款。
㈤ 小區狗叫擾民怎麼辦
到居委會投訴。
如果沒有效果可以直接報警起訴。從2006年3月起開始實施的《治安管理處罰法專》第屬75條規定:飼養動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或者放任動物恐嚇他人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驅使動物傷害他人的,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罰款。
㈥ 鄰居家的狗天天在叫擾民可以報警嗎
可以報警。以干擾他人生活為由進行控告,要求公安機關依法處理。對於養回狗擾民的情況,建議業答主到就近派出所報警,公安局先受理,聯合環保部門做雜訊鑒定,如果事件成立,再依法對養犬人進行勸誡、警告和處罰。養狗若擾鄰,居民可起訴。
(6)小區狗叫擾民投訴擴展閱讀
預防狗擾民的注意事項:
家裡有狗狗的人們,最好每天帶狗狗出門玩耍,消耗狗狗的大量精力。以此減少在家裡的活動量。
要給狗狗准備充足的口糧和飲用水,防止狗狗,因為飢餓或者是口渴而擾民。給狗狗准備有興趣的玩具,也會分散狗狗的注意力。減少擾民。
很多狗狗在情緒緊張不安的時候都會吠叫,這時候最好的做法是通過安撫讓狗狗安靜下來,主人及時靠近並撫摸狗狗的背部開始,給狗狗安全感、緩解狗狗不安緊張的情緒,能讓狗狗安靜下來。
訓斥狗狗也是一種讓狗狗學會安靜不吠叫的方法,尤其是面對狗狗處於神經興奮的狀態,只有聲色俱厲才會讓狗狗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開始閉嘴學會安靜。
㈦ 半夜狗叫擾民應向哪個部門投訴
半夜狗叫擾民,可以報警求助。警方如無答復屬於不作為,可以向更上一級投訴。也可以向當地政務網站市長信箱或主管單位投訴欄投訴。如擾民情節明量輕微,主管部門有時候不做處理,但是答復是應該有的。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法》第七十五條 第一款飼養動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動物恐嚇他人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四條飼養動物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妨害他人生活。
(7)小區狗叫擾民投訴擴展閱讀
案例:半夜狗叫擾民,開封市整治措施
接到市民投訴以後,立即聯系蘋果園事處和蘋北社區,對居民提出的問題進行調查。經調查情況基本屬實,我辦聯合城管大隊、衛生防疫部門、公安民警、畜牧執法和辦事處主要領導對整個蘋北社區進行聯合整治。
整治結果如下:1、根據第40號市長令,對市民提出的公共場地養犬和犬只叫聲擾民進行走訪和調查,對佔用公共場地養犬和犬只擾民的居民,經行處罰和教育。
2、對家中養犬比較多的居民進行文明規范養犬知識普及。
3、對不按規定多養犬只的居民責令限時遷出。
4、對拒絕整改者將以第40號市長令進行處罰。
5、對該社區張貼文明養犬知識和文明養犬規定,該辦事處會對小區定時定點進行檢查並加強巡邏和教育。
6、責令該社區工作人員對犬只糞便進行及時清理,給該社區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7、我辦會對以上工作進行實時監督,加強對該社區的監察力度,配合相關部門開展工作。
8、加大對該社區公共場地的管理,做到文明養犬和文明遛犬。
㈧ 小區很多養狗的 擾民怎麼辦
可以報警處理,根據正式實施的新治安管理處罰法第75條規定:飼養動物干擾他人正回常生活的,答處警告;警告後不改正的,或者放任動物恐嚇他人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驅使動物傷害他人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這就意味著寵物擾民,狗主人將要承擔法律後果。
應禁止養大型狗和烈性犬,維護人們的生活環境良好和諧,否則一出門就看見烈性狗會令人膽戰心驚,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行有效管理。
1.大狗出門必須束犬鏈,對怕狗的路人也是一種尊重,請避免在上下班高峰遛狗,驚嚇到怕狗的鄰居。如果自己的小狗對人不友善地吠叫,務必請你及時制止。
2. 在小區內遛狗,請您及時清理糞便。隨身攜帶諸如報紙、衛生紙、拾便器等方便清潔的物品。如果連狗主人都因為嫌臟而不清理,又怎麼能指望其他鄰居們能接受呢?
3.我不信你不知道如何做到「文明養狗」,如果你不願意做,我們也沒有處罰的權力,只能請你家的狗吃塊「老鼠葯拌肥腸」。
㈨ 狗叫擾民可以投訴嗎
可以投復訴的。
首先向所制在的社區的物業反應,要求他們出面協調解決;同時也可以向街道居民委員會反映情況,由他們出面解決;還可以向業主委員會反映情況,要求他們出面處理。如果以上三種途徑都解決不了的話,那就只有通過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