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學生自己受傷怎麼賠償的法律依據
主要依據抄《侵權責任法》規定。具體是: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本條款專門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通過設定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原則,將舉證責任附加給幼兒園等教育機構。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該法針對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依然保持「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民事侵權領域最基本的歸責原則,其實質是按照過錯承擔侵權責任。
2.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由誰賠償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專明盡到教育、管理職屬責的,不承擔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受到幼兒園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3.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教育機構傷害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在《侵權責任法》第38-40條有規定。從管理責任角度不包括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4. 學校組織校外活動 侵權責任法
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出現意外受傷等情況,學校有一定責任。
【法律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二、《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九條 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二、三略去)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七條 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三人侵權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5. 小孩在幼兒園摔骨折 學校應該負哪些責任
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 1.《侵權責任法》的明確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至第40條明確規定,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了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推定原則;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對於第三人的行為造成學生受到損害的,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2.是否可以適用公平原則 學生傷害事故責任是否可以適用公平原則,實務中存在爭議。而在《上海市中小學校學生傷害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了適用公平原則認定學生傷害事故賠償責任的條文。該條例第13條規定:「對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當事人均無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照公平責任的原則,由當事人適當分擔經濟損失。」換句話說,一般情況下,學生在上海學校受了傷,即使學校沒有責任,只要訴至法院,法院也可能會根據公平原則酌情讓學校承擔適當的經濟補助。當然前提是學生及監護人也沒有過錯才可適用公平原則。 如何認定學校是否存在責任 以上歸責原則可以看出,認定學生傷害事故責任時,學校是否具有過錯至關重要。確定學校過錯的標准,就是對履行《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職責是否盡到了必要的注意義務。對這種注意義務的違反就是存在過錯。認定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過錯,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對學生是否具有注意義務 無義務無過失。這種注意義務既包括基於法律法規、行政規章等規定而產生的法定注意義務,也包括基於有關部門頒布的教育教學管理規章、操作規程等規定而產生的一般性的注意義務,以及學校與學生家長簽訂合同約定的注意義務。 2.學校對學生人身健康安全是否盡到了合理的、謹慎的注意義務 需要指出的是注意要求的標准和范圍因環境和對象的不同而不同。如小學教師對小學生的人身健康安全的注意要求比高中教師對高中生的人身健康安全的注意要求要高,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防範風險的能力較低,發生人身傷害的幾率就高。 3.學校能否對學生人身健康安全是否盡到合理的、謹慎的注意義務 如果學校不具有預見能力而無法預見,學校就無法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並採取合理行為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因而主觀上也就沒有過失。 第三人侵權時的責任認定 1.法律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第三人(學校以外的人員)導致的學生人身損害的,第三人承擔責任。學校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侵權補充責任。「補充責任」一般認為只有在第三人無法找到或者當事人無履行能力時,學校才承擔責任,而且只是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而不是全部責任;簡單地說,就是學校存在多大過錯,就承擔多少責任。 2.學校以外人員的認定 學校以外人員是指學校的老師、學生和其他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而對於學校的學生而言,即使其為侵權人也是學校安全保障義務的對象,也是屬於學校學習、生活中的一員,不應當將之劃入到學校以外的人員。比如,社會人員進入學校傷害學生,或者校外的車輛撞傷學生等這些侵權行為的主體才屬於學校以外的人員。
6. 孩子在幼兒園自己意外摔傷,老師要負全責嗎
如果幼兒園能夠證明老師盡到了對幼兒的監護義務和安全保障義務,孩子摔傷確系孩子自身原因導致的話,老師以及幼兒園不必負責任。 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法條解析:由此條可知,幼兒園發生的侵權案件,由幼兒園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如果幼兒園無法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職責,或者雖然幼兒園主張已盡到教育管理職責,但是幼兒家長能夠證明幼兒園未盡教育、管理職責的,幼兒園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注意:對於幼兒家長而言,侵權責任的承擔者是幼兒園,應當直接找幼兒園,而不是老師。
7. 】《侵權責任法》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
如果在校學生屬於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那麼誰去上課呢!如果學生屬於外人,那麼他們的損失就不用校方承擔任何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