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李青傑與張武星買賣合同糾紛一案

李青傑與張武星買賣合同糾紛一案

發布時間:2021-08-01 19:25:01

① 請解釋一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中的一個條文,謝謝

看了以後抄的理解;
在種類物買賣襲實踐中,常有出賣人一次托運一次未經分開的貨物以履行數份合同的情形(特備是大宗散裝貨時),或者一次托運超量的貨物去履行已經簽訂的合同之情形,如果出現貨物毀損、滅失,在貨物未具體特定化在合同項下的情況下,將無法分清究竟是哪個合同的貨物發生了貨損。
所以以防止出賣人謊稱不是你的是你的,所以,買受人不承擔責任,人民法院是支持的。

② 買賣合同糾紛案被告還不出錢怎麼辦,能被判刑嗎

買賣合同糾紛屬於民事案件,民事案件如果有法院判決,可以根據判決申請強制執行內,甚至是列容入失信執行人。判刑要根據刑法第313條的規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針對這里拒不執行是要符合以下條件的:(一)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財產或者無償轉讓財產、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二)擔保人或者被執行人隱藏、轉移、故意毀損或者轉讓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的財產,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三)協助執行義務人接到人民法院協助執行通知書後,拒不協助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四)被執行人、擔保人、協助執行義務人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通謀,利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權妨害執行,致使判決、裁定無法執行的;(五)其他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情形。

③ 買賣合同糾紛 案子移交到法院,一般多長時間可以開庭

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一般情況下,一個月之內開庭。

案件自成立之日起,開庭前要經過幾道程序,相關程序到位後隨即開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開庭前的幾道程序:

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第一百二十八條 合議庭組成人員確定後,應當在三日內告知當事人。

第一百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審理的,應當公告當事人姓名、案由和開庭的時間、地點。

(3)李青傑與張武星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擴展閱讀:

買賣合同糾紛解決方式:

1、協商解決。

(1)分期償還。如果債務人因產品積壓或者因外債收不回來而暫時無力償還的,那麼可以待積壓的產品推銷出去後,或者外單位的欠款收回後償還。

如果因管理不善暫時虧損但尚未公告破產的企業,經過努力還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管理盡快扭轉虧損的,可以在自願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分期分批還款計劃。

(2)實物抵債。如果債務人因產品嚴重積壓沒有資金償還債務時,還可以經過雙方協商採取以產品抵債的辦法來解決。以產品抵債,既可以幫助債務人推銷積壓的產品,又能起到償還債務的作用,將「死物」變「活物」,這對國家、對當事人雙方都是有好處的。

另外,以實物抵債也可以採取由債權人代理推銷產品的辦法,用實際推銷的貨款來抵償欠款。

2、仲裁解決

仲裁是指合同雙方當事人發生爭執,協商不成時,根據有關規定或者當事人之間的協議,由一定的機構以中間人或第三者的身份,對雙方發生的爭議,在事實上作出判斷,在權利和義務上作出裁決。用仲裁的方法解決合同糾紛是常用的一種方式

3、訴訟解決

當發生合同糾紛後,雙方當事人協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通過訴訟的方式來解決糾紛。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法律知識的普及,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企業通過訴訟來解決合同糾紛的也越來越多。

④ 到底是誰在干擾司法公正一起簡單的買賣合同糾紛案背後隱藏著什麼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發回重申的案件也有審理期限;其中第52條和第126條規定,變更訴訟請求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再發回重審的可能性不大,新的司法解釋,只能發回重申一次。你表述的這種情況,很可能是法官想調解,又有一定難度。有特殊情況,官司在1年內審結,也符合法律規定。外地人到淄博打官司難免受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只要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打贏官司是有希望的,畢竟是法治社會嗎,個別官僚主義是有的,不過現在審判工作透明度很高,法官不能不為自己的前途著想。假如不能公正判決,還有一次上訴的機會。請你耐心等待。。。

⑤ 買賣合同中產生質量糾紛,怎麼辦

買賣合同質量糾紛買受人如果在約定檢驗期通知出賣人,如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應當在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可以不接受物品或者解除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 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第一百五十八條 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怠於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 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

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

(5)李青傑與張武星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擴展閱讀:

檢驗期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也可以由法官酌定,買賣法還規定了兩年的最長期間。

這些不同的期間含義如何,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地區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擬從幾個案例出發,對相關問題作一探討。

案例一:正達公司與莘鴻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約定了機器質保期為一年,正達公司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應當是自收貨之日起一年,檢驗期也應當是一年。在該案中,法院直接將質量保證期認定為了檢驗期。

案例二:漢源公司與雙貴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保修期為6個月,並按約定的質量標准進行驗收,貨到工地,安裝調試後止」,但該檢驗期間過短,買受人無法完成全面檢驗,因此原告可以在兩年最長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

而原告在收貨後兩年內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應當視為在合理期間內提出了異議。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檢驗期間過短後,並沒有另行確定合理期間,也未考慮保修期的約定,而是直接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案例三:偉達公司訴瑞達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偉達公司雖然主張交付的貨物存在質量問題,但其未在合同約定的到貨30天內提交書面異議,亦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貨物的質量問題,對其主張不予採信。

雙方約定了三年的質保期,偉達公司如果有證據證明在質保期內電池有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瑞達公司更換,但這屬於雙方自行協商或另行起訴的問題。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提出異議,否則即使未過質保期,也不能再以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提出異議。

案例四:啟測公司訴奧爾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院以買受人未在質量保證期內提出質量異議,對其抗辯不予支持,而二審法院則認為雙方沒有約定檢驗期間時,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間內或質量保證期內提出異議,否則視為質量符合約定。

檢驗期間為我國合同法所確認,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不僅規定了約定期間、合理期間,還明確了兩年最長期間以及質量保證期等,這種將各種期間雜糅在一起的立法,易造成實踐中對上述各期間相互關系理解與適用上的混亂:

在案例一,法院將質量保證期等同為了檢驗期;

在案例二,法院在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約定的情況下,並沒有考慮該約定而是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在案例三,法院認為檢驗期間與質量保證期存在根本區別,兩者不能混同;

在案例四,法院認為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但無檢驗期間約定的情況下,還應受合理期間的約束。可見,司法實踐對各期間的關系存在較大分歧,在適用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判斷標准。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解釋),試圖緩解司法實務中的混亂,如明確了合理期間的判斷標准、區分外觀瑕疵和隱蔽瑕疵等,但對於各期間之間的關系並未涉及,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做法。

⑥ 買賣合同糾紛與產品質量問題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買賣合同糾紛中,雙方關於產品質量問題的爭議十分突出,焦點往往集中在產品是否存在質量問題,由此引起拒付貨款或要求索賠,當原告方請求對方給付貨款起訴的,被告以產品質量問題為由抗辯,調解難度高,審理難度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在買賣合同糾紛案件審理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被告關於質量問題的舉證不夠規范,不足以認定質量問題,原告又不可能予以認可,導致法院無法認定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買方為了證明提出的貨物質量異議,會向法院申請質量鑒定,但是貨物質量鑒定程序往往不會輕易啟動,只有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出鑒定申請,且在雙方約定或者法定的質量異議期限內,初步證明存在某些方面質量問題的事實,同時鑒定是解決當事人雙方訟爭的必要證據,法院才會考慮啟動鑒定程序。因此,為了更好的應對買賣合同糾紛中關於產品質量問題的抗辯,同時發揮法院司法的能動性,化解當事人之間的尖銳矛盾,做到案結事了;進一步推動事人相互信任、坦誠相待、不相欺詐,適當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更好的規范市場秩序,提高企業信用,保障企業健康良好發展。建議經營者在簽訂和履行買賣合同時努力做到:1、書面合同的形式,明確質量標准及違約責任;2、及時檢驗質量,注意保留樣品,並在合法期限向對方提出;3、在協商無果情況下,及時收集產品質量問題的證據,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⑦ 買賣合同糾紛一案,現進入訴前調解階段會影響貸款嗎

正常情況下應當是不影響貸款的,要影響貸款的情況,是被法院列為了失信被執行人。只有到執行階段,才會有失信被執行人這個說法的。

⑧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和《買賣合同糾紛的解釋》第三條沖突嗎

  1. 合同法51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權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2. 最高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並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3. 解析:不矛盾。在買賣合同中,出讓方(無處分權的人)在締約時未取得處分權不影響合同的效力。只要其隨後取得標的物的處分權,合同即為有效,買受人不得以出讓方(無處分權的人)在締約時未取得處分權為由認定合同無效。但是,出讓人因未取得處分權而導致標的物無法專一的,買賣合同的目的既無法實現。按照合同法第94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延遲履行合同義務導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的,另一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合同。所以,合同本身有效,但是出現了合同法規定的單方解除合同的情形,則買受人可以行使該權利要求賠償並解除合同。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李青傑與張武星買賣合同糾紛一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