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和模仿

侵權和模仿

發布時間:2021-08-01 10:24:04

1. 關於專利 模仿侵權

答1:屬於侵權與否完全要看你專利的權利要求書的撰寫了,如果你的權利要求書保護范圍非專常全屬面,並且對方的產品應用了你保護范圍之內的功能,那就屬於侵權了,所以主要還是要看你的權利要求書嚴謹與否。
答2:專利最關鍵的部分當然是權利要求書,因為這涉及到你的保護范圍,也就是界定別人是否侵權的證據,所以如果自己不是很在行找人幫你吧。
答補充問題:建議申請實用新型,發明專利授權周期太長,要1-3年,等他授權了,沒准你的專利不新鮮了呢。

2. 「模仿秀」侵權嗎求解答

近些年來,我國娛樂業流行著一種較新穎的娛樂表演方式——「模仿秀」活動。許多身材、打扮甚至面貌都與著名演藝明星酷似的表演人出現在舞台和熒屏上。無論從外表上的裝束還是舉手投足,他們對演藝明星們的模仿惟妙惟肖,有時竟然能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他們的表演令人們眼花繚亂,感到十分新奇,因此吸引了許多觀眾,具有很高的收視率和上座率。在四川曾經就舉辦過一台「巨星薈萃」超級「模仿秀」大型演唱會,獲得了很大的票房成功。有的觀眾表示,真正的大牌明星他們倒不稀罕,買票就是出於好奇,想看看這些模仿者是怎麼裝扮成大牌明星樣子的。由於「模仿秀」活動抓住了人們追星和獵奇的心理,吸引了大眾的注意力,因此一下子就火爆起來,傳遍大江南北。與此同時,社會上有些人卻對這種形式的表演提出強烈的反對,認為表演是一種創作,而這種創作要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強調原表演者在設計、策劃表演形式的時候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娛樂事業經營者或表演者本人也往往對表演者外形和風格的包裝及宣傳投入了大量資金,這些都應當受到著作權的保護。模仿表演的行為如果沒有經過授權,就是侵犯了原表演者的著作權,應當受到阻止。那麼,這種「模仿秀」活動到底是不是侵權行為呢?對它該不該有一定的限制呢?
我們知道,法律授予著作權意義上的保護,最重要的前提是作者創作了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具有獨創性的特點。所以,要討論「表演」的法律性質,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表演活動究竟是不是一種創作,表演者的表演是不是表演者創作出的作品。
作者的創作是一種獨創性的勞動,通過這種勞動創作出的作品表達了自身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或者說表達了一種思想。從表面上看,表演者的表演行為同作者的創作行為有類似的地方。雖然表演者的表演是一種傳播型的勞動,但表演者在表演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也融入了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和對生活的感悟。表演行為既是表演者通過技能和技巧對原作品的解釋和傳播,又體現了表演者的個性和藝術風格,似乎可以被認為是對原作品的一種演繹。而事實上,表演活動與作者的創作活動並不等同。我們承認表演者從事的是一項藝術活動,但是藝術活動並不只是指創作活動,除了包括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還包括了對作品的傳播——表演。實際上藝術家的表演是一種表現,即把作者完成的作品豐富地表現出來。表演者是作者與公眾之間的一個媒介,負責向公眾傳達作者的作品,更確切地講是傳達作者在作品中已經完全而又具體的表示出來的一種思想,但並不給作品的內容增添任何新東西。盡管有的作品只有通過表演的形式才能表達自身的含義,只有通過表演的形式才能使公眾欣賞到,甚至有的對作品的表演可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已經高於被表演的作品的藝術價值(這種情況並不是不可能,比如當一位技巧高超的鋼琴演奏家彈奏一首平凡的樂曲,即使樂曲本身並不出眾,但是不妨礙演奏家在彈奏作品的時候達到驚人的演奏水準)。但是作品自身就是一個整體,而表演卻不是,表演並非註定是作品與公眾接觸的唯一途徑。雖然法律要保護表演者的表演,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表演擁有獨創性,也不意味著表演者的表演活動是一種創作。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如果承認表演者的表演是對原作的演繹,承認了表演的獨創性,也就等於承認了表演者新的創作,但是這種新的創作表現出來的形式還是原來的同一部作品。這與著作權的基本原則是矛盾的,怎麼可能在同一作品之上存在兩項以上的都是基於創作活動而要求法律給予保護的專有權利呢?也就是說,將表演行為認為是創作行為,將表演者的權利等同於著作權的性質,在法律結構上有著明顯的漏洞。
再將作品與表演作對比。對作品可以進行一次次表演,但是對表演本身不可能再做任何錶演。就同一部作品來說,不同的表演者對其進行的表演固然不同,單就表演同一部作品的同一位表演者來說,一次表演又不同於另一次表演。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演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對一部永遠客觀的作品來說,可以有千百種表演方式。作品本身是不變的,而不同的表演則是對作品的各式各樣的重復。從邏輯上講,如果我們承認了基於對原作品的表演而產生了一部新的作品,同時我們也不得不基於著作權法理論而承認對原作品的演繹——例如翻譯——是一部新的作品,那麼,對演繹作品(翻譯作品)的表演就無疑應該是不同於對原作品的表演而創作的另外的一部作品。這顯然是矛盾。原因就是,表演本身並沒有產生新的作品。可以明確地說,無論表演具有多麼傑出的藝術水平和珍貴的價值,都不代表它具備了創造性,無論演出是多麼地精彩,都沒有創作出一部新的作品,也就不是著作權意義上的創作。因此我們得出結論——表演不是一種創作。我們知道,保護著作權的主要依據是作品的獨創性,是作品基於作者的創作而產生的事實。相反,保護表演者的權利並不需要表演有獨創性。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表演者的權利並非在著作權的范疇之內,而是在著作權鄰接權的范疇內給予保護,在法定權利中也沒有對表演的模仿行為提出禁止。換句話說,表演者的人格特點是從本人的特殊風格中顯示出來的,但是「風格」或者「思想」在著作權體系中是不被保護的。人們完全可以自由地按照某某方式寫作,按照某某風格畫畫,按照某某模式進行建築設計,只要不是完全整體地抄襲一部既有作品,而把自己標示為作者,就無需要得到特別的准許。同理,人們也可以模仿某種表演手法和風格,前提是不損及被模仿的原表演者的權利——即使這種模仿是通過細節來表現的(例如模仿者酷似於原表演者的裝束等)。各國法律都沒有規定任何禁止模仿行為的措施,也未限制其權利。比如說西方國家對卓別林、瑪麗蓮·夢露、貓王等著名演藝人表演的「模仿秀」活動,是常年存在的。所以,單純的模仿秀活動並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更談不上侵犯了表演者的權利。
當然,自由是相對的,任何行為都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模仿秀」活動也不例外,在法律上要受一定的限制。
第一,模仿活動不得侵犯原表演者所表演作品的著作權。無論原表演的作品是什麼形式,模仿者在任何時候都負有合法使用作品,合法獲得該作品表演權的義務。尤其在某些情況之下,原表演者同作品的著作權人可能合二為一。比如說自編自演、即興表演等,如果原表演者(在此法律關系下稱為作者更為恰當)拒絕授權第三方對該作品進行表演,那麼這時的模仿行為就失去了法律上的依據,侵犯了原表演者(作者)的權利。
第二,模仿活動不得對被模仿者的形象有所貶損、歪曲,比如說模仿者對原表演者進行惡意的模仿,突出或者誇張被模仿者的缺陷等,嘩眾取寵,否則可以認定為侵犯了表演者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權利。由於惡意的模仿行為很有可能使得被模仿者的藝術聲譽受到了不良的影響,原表演者可以對此主張自身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七條就規定了表演者有權保護自己的「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第三,模仿他人表演的活動不得在表演中過分突出和宣揚被模仿者的姓名,隱瞞或縮小自己的姓名,導致公眾產生極大的誤解,從而招徠觀眾。這種非善意的行為實際上已經脫離了「模仿」范疇,而是一種「假冒」,嚴重侵犯了原表演者的權利,同時也是對原表演者名聲和威望的一種侵犯。因為表演者的真實身份對表演活動的意義巨大,我國著作權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表演者有「表明自己身份的權利」,這項權利當然就包括了表演者禁止他人冒用自己姓名的權利。我國就曾發生這樣一個案例,女歌手劉暢依據自己的相貌和嗓音與著名歌手田震相似的特點,在山西省某地舉辦的演唱會上,冒充田震出場演唱,取得了不菲的經濟效益。這無疑是一種嚴重的侵權行為。
第四,由於「模仿秀」演出常常出現在商業性活動中,演出的組織者或經營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勢必會對該活動進行大量的媒體宣傳和輿論炒作。在宣傳炒作的過程中,除了要避免侵犯上述第二條及第三條中提到的原表演者的權利之外,也要注意語言表達和宣傳方式的適度。因為在保護表演者權的鄰接權法律體系中,原表演者根據法律規定對其表演享有經濟權利。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了表演者享有錄制權、復制權、傳播權、發行權、報酬請求權等項經濟權利。可以想像,如果模仿秀的活動聲勢過於浩大,原表演者實現其經濟權利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受到其某種程度的沖擊。盡管原表演者經濟權利受到損害事實的發生只是一種可能,但並不是一定不會發生。

3. 模仿算不算侵權

就你的描述來看,算不上侵權。

4. 模仿等於侵權嗎

這個要看對方是否注冊專利了。

5. 別人模仿我的商標和產品算侵權嗎

這個就要看情況了,商標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專在相同或類似屬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或者其他干涉、妨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權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如果你的商標是經過商標局核准注冊的,那麼對方是構成侵權的。如果你的商標沒有經過核准注冊,那你的商標是不受法律保護的,也就不構成侵權。

6. 他人網站模仿我們公司網站算不算侵權

模仿別人網站,可能構成以下幾方面侵權。
1,侵犯了別人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版由於網站是由計算權機源程序構成的,模仿網站有可能會導致侵犯他人源程序。當然不是一定的,因為不同的源程序可以實現同樣的網站形式。
2,侵犯了他人的網站設計、圖片等著作權。網站設計也會作為一種著作權予以保護,圖片可能侵犯了第三方的著作權。
3,可能會被認為涉嫌不正當競爭。如果網站是經營性網站,模仿同行網站可能 會導致不正當競爭指控。

7. 模仿和抄襲有什麼不同模仿別人作品有沒有侵權

模仿不能完全模仿,完全模仿就等於抄襲了

8. 競爭對手模仿我們的製作方法算侵權嗎

專利侵權中有一個等同原則,就是:等同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專利權的保內護范圍不僅包括權利要容求記載的必要技術特徵,而且包括與該必要技術特徵實質上等同的技術特徵。
也就是說,即使被控產品或者方法從權利要求的字面意義上看不構成侵權,但如果該產品或者方法與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在實質上相同,也構成侵權。等同侵權就是根據等同原則而認定的侵權。
如果你能確定別人採用其他的東西,和你這個東西是實質上一樣的。那麼也是侵權的。

9. 模仿別人的網站算侵權或抄襲嗎

算的。模仿別人網抄站,可能構成以下幾方面侵權。
1,侵犯了別人的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由於網站是由計算機源程序構成的,模仿網站有可能會導致侵犯他人源程序。當然不是一定的,因為不同的源程序可以實現同樣的網站形式。
2,侵犯了他人的網站設計、圖片等著作權。網站設計也會作為一種著作權予以保護,圖片可能侵犯了第三方的著作權。
3,可能會被認為涉嫌不正當競爭。如果網站是經營性網站,模仿同行網站可能 會導致不正當競爭指控。

10. 如何區分模仿和抄襲的犯法行為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

模仿的藝術是高度重復的藝術,這種重復是低劣的重復,模仿的人的藝術水平即是高過原藝術創作人他的模仿作品也超過不了原作,因為原作是自由的,是擇其善長的,是有感而發的,是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聯的,是和對己有益的選擇相關的,而仿作是被動的,是只學原樣不計其它的,是與自己的學識少佔邊的,是沒有真情實感的,是與自己原先的藝術經驗不怎麼投合的。
原作品的情思是自然流露的,仿作如加上自己的情思做作效果是不自然的,對原作是扭曲的。模仿的藝術不能正常地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更不能表現作者的情感。文化中有經典有共性,可是那時的時空已不同這時的時空,那時代的文化氛圍已不同這時代的文化氛圍,此人所應作的不同彼人應作的。
那個地區那個單位那個人家那個人沒有自己的特色?共性人人有,個性人人有,模仿他人的東西應仿其共性表現自己的個性,這樣的模仿的文化才是與時俱進的文化,這樣的模仿才不算拙劣。

閱讀全文

與侵權和模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代理服務協議格式 瀏覽:117
商河縣工商局 瀏覽:810
沈陽冠君知識產權事務所 瀏覽:342
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總結 瀏覽:950
榆次區工商局電話 瀏覽:981
馬鞍山新康達 瀏覽:448
學校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342
創造性的提出了思想建黨的原則 瀏覽:890
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381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