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西北軍閥馬步芳與藏族軍隊的戰爭
你這個歷史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時西藏政府正在跟英國人打戰,哪有時間對付白帽子人,你說的藏軍也不過是玉樹藏民自發組織的幾個反抗分子,不是正規軍隊。
❷ 藏區分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等,劃分依據是什麼
來到藏區,常聽到有人說,衛藏、康藏、前藏、後藏……這到底是怎麼劃分的?
一說藏區、藏地,我們首先想到西藏。其實藏區不止西藏,還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雲南西北部。這么大一塊地方,從元代開始,根據方言不同,分成了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
對於康巴人的先祖,有多種說法。普遍認為是西羌的後裔,但在西方認為,康巴人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留下的雅利安人後裔。相傳,希特勒曾派人翻越喜馬拉雅山,來找回原來的「優良人種」。總之,說來說去都是康巴的「人」。除「人」之外,康巴地區處在漢藏過渡地帶,清朝大部分時期為駐藏大臣直接管轄39族,因此康區的人歷來有親內地中央的心理。
❸ 康藏大道指的是西藏的道路嗎
康莊大道,意思是國家,社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❹ 解放西藏時空運隊想了什麼辦法完成康藏高原空投任務
康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高山終年積雪,雲霧彌漫,氣候變化無常。要在這里開辟航線,執行空投任務,必須克服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為此,空運隊從實際困難出發,結合飛機狀況和高原飛行特點,提出逐段試航,逐步延伸航線,分段前進完成空投任務的辦法。
❺ 衛藏、康藏、前藏、後藏等,藏區是如何劃分的
其實藏區分為很多區,而並不僅僅是西藏。主要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雲南西北部。一到藏區就有人說衛藏,康藏,前藏, 後藏。那麼是從何時劃分了呢?從元旦開始,根據方言的不同,分成了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大區外還有幾個特殊支系,分別是嘉絨藏族、工布藏族、華銳藏族、白馬藏族。衛藏藏族」衛藏「指拉薩、日喀則一帶,即傳統地域里前後藏的統稱。
語言的不同也會導致部分文字的不同,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差異,是藏族分為了更多的分支,也會出現現在所說的更多的衛藏,康藏,前藏,後藏。
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區域藏文化。他們特點鮮明,燦若星辰,除了適合攝影之外,還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信仰一個宗教:藏傳佛教。
其實藏區分為很多區,而並不僅僅是西藏。主要包括青海,川西甘南和雲南西北部。一到藏區就有人說衛藏,康藏,前藏, 後藏。那麼是從何時劃分了呢?從元旦開始,根據方言的不同,分成了三塊:衛藏,康巴和安多。三大區外還有幾個特殊支系,分別是嘉絨藏族、工布藏族、華銳藏族、白馬藏族。衛藏藏族」衛藏「指拉薩、日喀則一帶,即傳統地域里前後藏的統稱。
語言是一種魅力。很多時候民族的劃分不僅僅是因為種族的特別,還有一方面是語言的原因。就像藏族的劃分也是靠著語言的不同進行劃分的。
在藏語中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區的人稱為「堆巴」,後藏地區的人稱為「藏巴『。前藏地區的人稱為」衛巴「,居住在西藏東境和四川西部的人稱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稱為」安多哇「」巴「和」哇「,是漢語」人「的意思。語言的不同也會導致部分文字的不同,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差異,是藏族分為了更多的分支,也會出現現在所說的更多的衛藏,康藏,前藏,後藏。
藏族人不多,地方大,尤其在古代,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形成了不同的區域藏文化。他們特點鮮明,燦若星辰,除了適合攝影之外,還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信仰一個宗教:藏傳佛教。
❻ 康藏公路踏勘隊是由哪些人員組成的
余炯工程師於1951年初奉命成立踏勘隊,擔任康藏公路昌都至拉薩段的踏勘工作。
1951年1月1日,余炯在重慶公路總段接到西南交通部的電話通知,調他到駐在雅安的康藏公路工程處工作。
去該處報到時,余炯見到了工程處蔣汪麟副處長。
蔣汪麟對他說:西南交通部奉上級指示,決定新建昌都至拉薩的公路。先成立踏勘隊,派你擔任隊長。其餘人員正在調配,在成都集齊後出發。你先回成都安排家務。工程處沒有任何關於西藏的資料,現駐成都的人民解放軍十八軍後方司令部有資料給你們。
1951年3月,工程師趙厚孝、技術員劉黎光、會計易光庭、實習生曾慶高、工人金相貴5人先後來到成都報到。
隨後,余炯率領這支踏勘隊伍即去新津十八軍後方司令部請示工作。
司令員陳明義親自接見了他們。陳明義講了修建這條公路的重大意義和緊迫需要。他說:到世界屋脊上去踏勘公路,那裡空氣稀薄,呼吸困難,人煙稀少,是一次非常困難而又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要克服一切困准,勝利完成踏勘任務。
昌都至拉薩有北、中、南3條人行驛道,由你隊自己去采訪調查,選擇踏勘路線。這里給你們准備了一份西藏地圖和中路的簡要資料,可供參考。
你隊不帶電台,工作很不方便。好在昌都拉薩間設有兵站。你們的電報或信件一律交給兵站轉發。至於沿路所需生活給養物資、醫葯,運輸牛馬等,都由沿途兵站供應。
西藏尚未完全解放,千萬要提高警惕,防備壞人搗亂,注意保護身體,小心謹慎前進。昌都有支援前線指揮部,到了那裡,可向指揮部匯報。祝你們一路平安,早日勝利歸來。
踏勘隊全體人員聽了陳明義語重心長的講話,深受感動,大家都精神振奮,一致表示,堅決遵照首長的指示,要竭盡全力尋找一條比較理想的線路。
踏勘小分隊來不及在成都領取禦寒裝備,決定先去甘孜,一面等待裝備,一面適應高原氣候。
踏勘小分隊途經雅安時,與新調來的已在雅安等待的工程師葉祖鎔會合。
這一行7人都是第一次上高原,乘的是無座椅的卡車,一路顛簸到達了甘孜。
經過休息,大家才勉強適應高原氣候。
這時上級派楊士舉來隊任指導員,還派來一位名叫李再強的炊事員。
大家學習了十八軍制定的入藏守則,補充了炊事用具,每人領了一雙長統毛皮鞋後,又登上了卡車。
卡車開到已通公路終點的玉隆兵站時,領取了帳篷和主副食品,僱用了運輸牛馬。
為了練習爬山的能力,為今後步行踏勘打下基礎,大家出發時彼此相約,凡遇大小山頭,原則上不騎馬,以步行翻山為主。
踏勘小分隊出發的第二天就碰上了雀兒山,此時,恰遇連日大雪初停,踏勘隊一時無法通過雀兒山。
山上山下全都覆蓋著厚厚的積雪,人們看不見一草一木,連山腳平壩上的積雪也深及膝蓋。
小分隊只好耐著性子又等了1周左右,才又乘馬西行。
到了山下,大家才下馬步行登山。由於海拔高,大家從山腳登高到幾十米處時,已經感到呼吸十分困難。他們雙腿深深陷進雪中,真是舉步艱難,走一步喘一陣,到了12時才上到這座山的五分之一處。
大家一致認為,照這樣走下去,不但體力不能支撐,就是走到天黑也難爬到山埡口。
於是,大家決定改乘馬匹登山。由於空氣稀薄,馬也時走時停。在17時左右,踏勘隊才爬到山埡口。這時,大家手腳都已凍麻木了,而且感到十分疲倦。
在21時前後,全隊人員才下到山西側的西台站。發現那裡仍然是冰天雪地。
此時個別人已經到了疲憊不堪的程度,一停住腳便倒在雪地上。未倒下的人立即把倒下的人扶起,並移往積雪較少的坡地坐下,然後一面搭帳篷,一面燒晚飯。
大家和冰雪大風奮戰了一整天,只吃了早晚兩餐,真是又餓又冷,痛苦得沒法說話。
第二天9時,大家紛紛起床。還好,大家基本上都恢復了體力,於是又繼續前進。
小分隊歷經千辛萬苦,克服了各種意想不到的艱苦和困難,終於翻過了雀兒山。
從西台站到昌都,踏勘隊又翻越了矮拉、打馬拉等5座大山。
由於踏勘隊已經取得了一些翻山的經驗,越過後面這5座大山就要順利得多。
1951年5月,踏勘隊先後翻越這6座大雪山後到達昌都,步行了大約540公里。
隊伍到達昌都的第二天,十八軍副政委、昌都解放委員會主任王其梅接見了全體隊員。
王其梅向大家問寒問暖,勉勵大家繼續發揚大無畏的精神,遵守紀律,執行黨的少數民族政策,勝利完成踏勘任務。
駐昌都的部隊還調給小分隊一位叫洛降澤的藏族同胞擔任藏語翻譯,以解決他們不懂藏語的困難。
小分隊在出發前,首先辦了3件事:第一是作了分工和規定了紀律。要求做到人人有責,相互配合。按規定可以騎馬踏勘,但為了保證踏勘資料的質量和為國家節省開支,大家自行規定,除因病及特殊情況外,一律步行踏勘,不騎馬。
第二是走訪藏族商人、頭人等,了解和收集從昌都到拉薩的當時交通道路和運輸情況。
第三是根據地圖和走訪搜集的資料,制定踏勘路線的初步計劃。
踏勘隊了解到,昌都至拉薩共有北、中、南3條人行道路,西藏的官員和僧俗群眾基本上是走里程最短的中路,即由昌都經恩達、洛隆宗、碩督宗、邊壩宗、嘉黎宗、太昭、德慶宗至拉薩。
踏勘隊還了解到,為了便於放牧,商賈運輸貨物則走里程較長的北路,即由昌都經恩達或類烏齊到覺恩,再經丁青、塞札宗、索宗、比如宗、總若松多大草原、旁多宗、林周宗至拉薩;南路即由昌都經邦達、松宗、波密、德母宗、太昭、德慶宗到拉薩。
踏勘隊聽說,南路里程最長,人們一般不走這條道。
小分隊經過討論分析,一致認為中路人行道比較短,但要橫跨瀾滄江及怒江上游的不少支流,還要翻越十幾座大雪山,山勢險惡,地形起伏很大,石方和橋梁工程比較艱巨。選擇中路修建公路,必須大量展開線路,這樣就會增長里程。
因此,大家最後決定,舍棄中路不踏勘,只踏勘南、北兩路。
小分隊又討論分析,南路一般海拔低,氣候比北路溫和,村莊和耕地也多於北路,有利於發展經濟,築路材料不缺;北路主要橫穿藏北高原地帶,地勢高寒,人煙稀少。所以,小分隊又決定以南路為主,先行踏勘。
但事與願違。踏勘隊最後了解到的情況是,南路還未設兵站,治安、通訊、給養等在短期內還無法解決,不能冒險前往。而北路已設兵站,踏勘的有利條件較多。
踏勘隊只好臨時改變策略,決定先踏勘北路,回程時再踏勘南路。
❼ 求好書(寫書名)
1<論語譯注>楊伯俊著,中華書局
<論語>主要講了如何做人,教學,為政,我認為關於如何做人講的是最好 的.由於這本書是由楊伯俊先生譯的,堪稱權威,同時該書註解詳實,閱讀 此書可以學到不少東西.
2<詩經>周振甫著,中華書局
在先秦諸家作品中,諸子爭引<詩經>里的句子,<左傳>用於外交辭令, 孔子用以修身.<毛詩品物圖考>對<詩經>中出現的花鳥魚蟲一一作圖, 可參考.
3<史記>我喜歡嶽麓書社版的
我愛好歷史,愛讀<左傳>,<史記>,<資治通鑒>,在這里我推薦你讀 <史記>,特別是其中的七十二列傳!通過閱覽那時各色人物的一生命運, 可以給自己的人生有個規劃.
4<紅樓夢>我買的是嶽麓書社版的,質優價廉
可以從』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這么一個角度去閱讀此書.林與賈的愛 情結局是出悲劇,但他們的生活卻是幸福的.他們擁有真正的愛情,這樣的 生活難道不是最幸福的嗎?反觀,薛最終是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卻沒有得 幸福.至於,鳳姐,榮華富貴,過眼煙雲,一場歡喜忽悲辛,何談幸福呢?
5<吶喊>人民文學版
批判中國人國民性弱點的書,值得深思.
6<圍城>錢鍾書,三聯書店版(人民文學版,亦可)
我是從兩個主題來看這本書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圍城,愛情婚姻圍城.這是 人生永恆的話題,錢鍾書先生剖析得非常深刻.
❽ 康藏情況報告主要有哪些內容
1950年2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進軍西藏的第一個指示。
指示說:以西南局和第二野戰軍為主,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戰軍配合下,於4月開始組織向西藏進軍,10月前佔領全藏。
進藏部隊到西藏後,要認真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做好統一戰線工作,要爭取上層,影響和團結群眾,保護愛國守法的喇嘛寺廟,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風俗習慣,親密團結這個民族,爭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愛國力量,集中打擊帝國主義及其忠實走狗--親帝分裂主義分子。
那還是在1月10日,賀龍向毛澤東、中央軍委以及鄧小平、劉伯承寫了一份《康藏情況報告》,為進軍西藏制定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提供依據。這份報告對進藏路線的選擇、康藏軍隊的情況、康藏的氣候特徵以及宗教情況等方面作了詳細報告。
關於進軍路線,賀龍指出有三條線路可供選擇:一是由打箭爐經甘孜、德昌、昌都、嘉黎至拉薩;二是由甘孜至玉樹北行,經類五齊、德慶、薩爾松多、索克中至黑河,再向拉薩;三是由甘孜至玉樹西行,至唐古拉、黑河到拉薩。
賀龍還指出了這三條路線各自的難易。賀龍最後說:路線的選定,還需進一步研究,但無論走哪一條,均需以甘孜為補給線。甘孜至打箭爐有舊公路基,可以修復通車。我們已著手編成3個工兵團,稍加訓練准備後,即可開去修路。
2月的一天,西南局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和決定西南地區面臨的許多重大問題。
在討論進軍西藏問題時,賀龍作了主要發言。他說:從已了解到的情況看,有兩個問題最困難:第一個是運輸問題。這要比用兵困難好多倍。地是冰凍的,雪很厚,卡車很難進去,好卡車每小時只能走5公里。修路又需有特別的工具,因為路比崖還堅硬。路修不起來,運輸就很難解決。因此,對修路及運輸要有一個長遠計劃。據了解,西藏還有帝國主義勢力,故兵還是要多去點,但要精。電影隊、劇團等可以慢點去。多路進軍也是一個辦法,可能比較容易些。
……
鄧小平在聽了賀龍的發言和會上討論的意見後,他說: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斗……必須解決補給之公路。
鄧小平準確地反映了進軍西藏的特點和工作方向,成為整個進軍西藏這一偉大斗爭的指導方針。
鄧小平、劉伯承、賀龍決定:進藏部隊為1個軍,任務交給了由張國華率領的第十八軍,並決定立即成立進軍西藏支援司令部,統一領導進藏部隊的後勤保障工作。這個司令部統轄7個工兵團,10個輜重團和1個空軍運輸大隊。
3月14日,第十八軍成立了前進指揮所和先遣支隊。25日,在樂山召開了動員誓師大會,正式向西藏進軍!
3月29日,十八軍進藏先遣部隊自四川樂山出發,走了一個月才到達甘孜,但攜帶的糧食全部吃完了。部隊堅決執行中央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不向當地攤派征購,僅靠自己挖野菜、捕麻雀、捉地老鼠充飢,堅持了1個多月。
十八軍4月份到達西康的甘孜,便被困在那兒了。由於修路進度緩慢,空軍的試飛又未成功,先遣隊供應困難,發生了糧荒。每人每天只能吃到1斤糧食。
到了5月6日,空軍試飛空投成功,這給進藏部隊帶來了喜訊,盼望空軍能把他們的給養源源不斷地送來。
可是,支前司令部的空運大隊只有兩架飛機,根本無法保證先遣支隊的糧食供應。
賀龍心裡十分著急,他對鄧小平說:政委同志啊,你說怎麼辦啊?
鄧小平笑著說:老總,你向中央軍委去要飛機嘛!
賀龍點頭說:對,向毛主席伸手去。
賀龍立即以鄧小平和他的名義給毛澤東、中央軍委寫了個報告:為了保證9月份在甘孜屯積150萬公斤糧食,准備昌都作戰,必須加強空運力量,請中央考慮。
❾ 康藏沖突的第三次沖突
就在康藏第二次沖突戰事未平之時,英國又派遣駐錫金行政官到拉薩策動噶廈出兵青海玉樹地區。西藏上層統治集團因藏軍東犯西康連連得手,產生了進犯青海南部的野心。1932年3月藏軍以玉樹地區寺廟土地糾紛為借口,乘青海南部防務空虛之際發動進攻,4月3日佔領囊謙,進而包圍玉樹。7月青海軍閥馬步芳組織援軍開始反攻,大敗藏軍,並乘勝追擊進入西康,佔領1919年以來被藏軍占據的石渠、鄧柯等縣。青海軍隊的勝利,使突入甘孜、新龍一帶的藏軍翼側暴露,補給運輸線受到威脅,因而被迫向西撤退。四川劉文輝也派出1個旅,配合青海軍隊向甘孜、新龍方向反攻,收復了金沙江以東之甘孜、新龍、德格等縣。正當川、藏兩軍隔金沙江對峙之際,西藏地方當局被迫派人請求國民政府調停,康、青兩省也派人談判。1932年10月十三世達賴喇嘛派出的代表與西康代表簽訂了《康藏崗托停戰協定》。由此,形成了西康省與西藏地區以金沙江為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