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事判決下達了判決書(探視權),對方拒不執行,法院有什麼強制措施保證么
可以強制執行,建議當面咨詢律師或委託律師維護你的權益。
『貳』 離婚探視權糾紛,法院一般會怎麼判決
一般法院會判決另一方在每個月的單周或雙周的某一天行使探視權,也可能會有一至兩天的探視時間。如果另一方行使探視權明顯影響孩子的成長健康,或十周歲以下的兒童明確不願被另一方探視,可另行向法院起訴,由法院暫時中止另一方的探視權。除此之外,任何人不能剝奪另一方對孩子的探視權。婚後又再婚並不影響子女父母的身份,因此還享有探望權,具體來說:第一,這一規定明確了沒有直接撫養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一方有探望孩子的權利。夫妻離婚後,關於孩子撫養方式一般採取固定一方直接撫養,另一方支付撫養費的方式,沒有撫養孩子的一方有探視孩子的權利。當然,如果離婚時雙方當事人關於孩子撫養約定為輪流直接撫養,那麼這種規定也會隨著輪流撫養孩子發生變化。第二,這一規定將對於孩子的探視是作為權利規定的,不是作為義務規定的。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直接撫養的一方的探望,能夠在孩子心理上給與一定的心理、精神撫慰,但是,人的心理成長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過程,並不能一概而論探視是必須的。相比較而言,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物質生活需要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法律規定了離婚後沒有直接撫養孩子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這是一種義務,而沒有將探望權規定為義務。作為權利規定的後果,權利人可以對權利作出處分,也就是可以選擇探望,也可以選擇不探望;可以選擇探望的方式、時間、頻率等。第三,法律將探視權規定為直接撫養孩子一方的協助義務。這一規定一層是直接撫養孩子一方是探望權的義務主體,有權利主體必有義務主體。二是這個義務內容是「協助」,並不是探望權的全部,協助義務是一個相對較軟的義務,不會給直接撫養孩子一方增加負擔。
『叄』 離婚後孩子探視權怎麼規定的
一、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法律如何規定《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 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本文詳細講述如何行使探望權和探望權的強制執行。
二、關於離婚後孩子探視權的規定
探視權,又稱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探望、聯系、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1、探視權是一種身份權。親權是父母基於其身份所有的權利義務。探望權屬於親權范疇,探望權產生的基礎是父母對子女享有的親權,其權利的主體是離婚後不直接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權利,因此是一種身份權。
2、探視權是法定權。現實生活中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關愛、照顧,產生於血緣關系和人之倫理道德。「出禮入刑」,父母關愛看望自己親生子女的心理需求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升為法律。由國家權力予以調整便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對探望權的規定。
該法律條文對探望權的行使、中止和權利的恢復情況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同時還明確了直接撫養方的協助義務。婚姻關系終止,只要直接撫養權一確定,探望權也同時成立,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對未成年子女就依法享有探望權。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中止或剝奪。
3、探視權是受限制的權利。探望權的基礎和設立的初衷,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為前提。探望權源於親權,但必定不同於親權。因此探望權的行使,不能和親權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行使。
要在不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探望權人通過與直接撫養子女一方協商或法院裁決確定的方式。
確定合適的時間和對子女適宜的地點來行使。同時法律還規定了,行使探望權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時,人民法院有權中止探望權的行使。
4、探視權是探望權人的一項單純的權利。探望權為單向性,只有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而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則是探望權的義務主體,應該協助探望權人實現探望的權力。
對於未成年子女只是探望權行使的對象,不是探望權權利義務的相對人,不能通過訴訟方式要求探望權人對其進行探望。當然未成年子女要求不直接撫養他的一方父母來看望他,或者直接撫養子女的以方要求另一方行使探望權,法律絕對允許,但沒有強制性保障其權力的規定。
我國現有立法還停留在只規定不直撫養子女負有支付撫養費的義務的層面,這對於未成年子女來,只能保障其生活的物質需求,不能保障其情感心理成長的精神需求。
三、探視權實踐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直接扶養孩子一方對孩子實行單方壟斷。一些當事人離婚以後,直接扶養孩子的一方往往不自覺地形成誰扶養孩子誰就有決定孩子一切的錯誤想法,不準對方探視或者橫加干涉,同時對另一方提出的正確建議不聞不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關於探視權的判決,對法官來說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如果在判決書中很簡單地確定一方有探視權,在實際履行中當事人關於行使探視權的時間、地點、方式意見不一致,如是三兩天一次還是一周一次?
是帶回去住還是到對方家,還是在子女所在學校探視?很容易發生糾紛,不利於請求方探視權的實現。若規定的過於詳細,執行起來也很困難,因為實際生活中隨時出現的諸多因素很可能導致無法絲毫不差按判決執行。
3、「探視權」的執行也是目前司法實踐中面臨的較大問題。探視權人在行使探視權時,常常遭阻撓或對探視權進行濫用。我們在實踐中曾遇到過這樣兩個案例。
一例是,雙方離婚孩子被判決由女方直接撫養,男方在行使探視權時,女方不準其進入屋內,只是將家中的防盜門上的鐵窗打開,讓男方站在窗口看幾眼孩子,男方無法忍受這種探視方式又提起訴訟。
另一例是,雙方離婚時達成協議,女方撫養其子一年後轉由男方撫養,但兩人常因探視發生糾紛,女方有時來探視在樓下就喊「兒子,媽媽來看你了。」
鬧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新《婚姻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探視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但該規定過於抽象,實踐中如何「強制執行」,無法可依。
4、法律規定,行使探視權的主體是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
而實踐中具體行使探視權的不僅僅是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還有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還有孩子姑、姨、叔、伯、舅等其他親屬,這時若不準他們探望,一方面不利於孩子成長,另一方面有悖於正常情理。
5、不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在行使探視權時出現孩子明確表示不接受父或母一方探視的情形,這是法院調解或裁判時往往忽略或者無法預見的。探視受阻的父或母無奈又跑到法院要求強制執行。
《婚姻法》第48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但是須注意的是,這里強制執行的對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協助責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而不是子女。因為探望權糾紛案件涉及人身問題,如果執行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因此,《適用<婚姻法>的解釋(一)》第32條規定;「婚姻法第48條關於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3)探望權糾紛判決書擴展閱讀:
域外權力
國外大多數國家均對離婚後父或母對不直接撫養的子女有探望權作了明確規定,例如,德國關於探望權有這樣的規定:
(1)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一方有權與子女進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母一方和人身照顧權權利人應當不作任何有損於子女對另一方的關系或使教育產生困難的行為。
(2)家庭法院可以對交往權的范圍作出裁判並對其行使作出也對第三人有效的詳細規定;在法院未作出規定的情況下,非為人身照顧權權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間行使本法第1632條第2款規定的權利。
(3)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母一方鑒於正當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顧權權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況。」
美國法律中關於探望權的規定,「無監護權的父母一方有合理探視權,法院經過調查,認為探視將會給子女的身體、精神、道德、思想感情的健康帶來危害的情況除外。」
現代社會許多國家及一些地區的立法都明確具體規定了離婚後與子女分居的父母一方有權探望子女。
有的還規定了祖父母等近親屬有探望權,甚至有的還進一步規定該方有參與子女教育義務、為子女的權利管理子女財產的權利以及請求告知子女個人狀況的權利等。有的國家明確規定了行使探視權的限制條件。
如必須符合子女的利益、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不得阻撓另一方行使對子女的交往權,另一方不得濫用對子女探視權損害子女利益,否則就被法院依法剝奪該權利。
『肆』 探視權官司開庭被告不去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的。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下面提供一份與此類似的案例,判決書。供你參考:
原告劉柳菁訴被告鄭建清探視權糾紛一案
當事人: 法官: 文號:莆田市秀嶼區人民法院
原告劉柳菁,女,1979年3月23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所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埭頭村西湖65號。身份證號碼:350321197903233368。
被告鄭建清,男,1974年10月15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所地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田厝61號。身份證號碼:350321197410152411。
原告劉柳菁訴被告鄭建清探視權糾紛一案,本院於2009年12月21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王錦揚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柳菁到庭參加訴訟、被告鄭建清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劉柳菁訴稱:原、被告經媒人介紹認識,於2001年2月13日辦理結婚登記手續。2003年4月8日生育男孩鄭怡。由於雙方性格不合未能建立感情。原告為了盡快結束不幸的婚姻與被告離婚,迫於無奈原告求全於被告的條件,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被告有意剝奪原告的探望權和與兒子鄭怡的母愛,要求法院確認原、被告雙方於2009年2月10日簽訂的「離婚協議書」第五條條款無效並要求每月探視男孩鄭怡兩次。
被告鄭建清辯稱:雙方已協議離婚,原告無承擔男孩的撫養費和教育費的責任,原告自己表示自願放棄孩子的探視權。所以被告以二萬元的人民幣和一兩黃金作為補償原告,且當時由司法部門見證。現原告無理要求一個月探視二次,對子女的成長也不利。要求法院公正判決。
經審理查明:……原告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2009年12月21日原告訴訟本院,要求確認原、被告雙方於2009年2月10日簽訂的「離婚協議書」中第五條「女方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待十八周歲時,母子相認,在這期間,男方必須善待鄭怡」的條款無效。要求每月探視孩子鄭怡兩次。因被告未到庭參加訴訟致無法調解。
本院認為:《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根據該條規定在子女成人前,未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是有權要求探視子女的權利。但原、被告在協議子女探視權時,被告有意剝奪了原告對子女在成人前的探視權利。協議時原告雖然是同意,但該協議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現原告要求實現其探視權符合《婚姻法》的規定。原告思念其子女,作為親生的母親是人之常情,其要求合情合理又合法,應予支持。但原告要求每個月探視二次,顯的過於頻繁,不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可每個季度探視一次,探視的時間不應影響子女的學習,應選擇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應視為其放棄相關訴訟權利。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第(七)項、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劉柳菁與被告鄭建清雙方對子女探視的協議無效;
二、原告劉柳菁可每個季度探視子女一次至18周歲。
本案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元,由被告鄭建清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王錦揚
二○一○年二月八日
書記員 唐佳聲
附一判決適用法律條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第七(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第二款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條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十四第一款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伍』 法院判決了探視權但對方不執行,現在申請強制執行後也遲遲沒有落實。這種情況可不可以找派出所報案
可以報案,但是派出所不一定會管。你可以和執行法官聯系讓他陪同你去探視
『陸』 離婚後如何保障對孩子的探視權
探望權,又稱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探望、聯系、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婚姻法》第48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但是須注意的是,這里強制執行的對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協助責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而不是子女。因為探望權糾紛案件涉及人身問題,如果執行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柒』 探視權糾紛怎麼判決,法院會支持我么
按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探望子女等判決和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相關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二條婚姻法第四十八條關於對拒不執行有關探望子女等判決和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
『捌』 法院起訴,對孩子的探視一般都是怎樣判決的
1、我國婚姻法對於如何行使探望權規定的過多籠統,操作性不強。
2、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多由法官調解處理。如每周幾天、星期幾、單獨不單獨等。
法律依據:
《婚姻法》第48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但是須注意的是,這里強制執行的對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協助責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而不是子女。因為探望權糾紛案件涉及人身問題,如果執行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玖』 離婚後父母如何行使探望權,探望權有哪些法律
你好,
一、離婚後,不與孩子生活的一方是否可以探望孩子?
有權利探望。我國《婚姻法》第38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二、父母如何行使對子女的探望權
婚姻法第38條第2款規定:「行使探視權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為此探視權的行使有了可靠的法律程序保證。解決了未修改前探視權行使無法定程序作保證的空白,對司法工作者解決此類糾紛和當事人行使探視權均提供了法律依據。當事人經民政部門協議的探視權行使或經法院調解或判決的探視權行使,父或母任何一方不得設置執行障礙,不得拒絕一方行使權利,任何一方侵犯對方權利,都必須承擔法律責任。一旦其權利受到侵犯,對方都有獨立的民事請求權和申請執行權。當事人如何行使好探視權,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是要行使好探視權的請求權。這種請求權實際上是一種自然主張權,即只要當事人在離婚或變更撫養關系時不放棄,探視權就與直接撫養權同時成立。這種權利不需要確定,是自然享有的,所需要主張只是探望方式、時間等。夫妻雙方在離婚時就必須象主張解除夫妻關系、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一樣,主張行使探視權,要求與解除夫妻關系、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等一並解決,並一同寫入法律文書中,作為日後行使探視權和履行協助義務的依據。登記離婚或法院判決離婚時,夫妻雙方未就探視權提出請求,而在離婚後發生探視權糾紛的,可以「探視權糾紛」為由,單獨提起訴訟。
2、是對探望的方式和時間要明確。當事人協商或法院判決,都得對探望的方式和時間作出明確的規定。方式一般可選擇「上門探望式」、「帶走逗留式」等。上門探望式是指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父母,在一定的時間到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家中行使探視權。但這種方式要因人而異,對離婚時矛盾不大的,就可以採取,對矛盾大的不宜採取。這樣,有利於子女的成長和社會的穩定。帶走逗留式是指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帶走子女,與其生活一定時間,以行使探視權。這種方式無論從子女健康成長,還是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大到社會的文明發展和穩定來說,都有優越的一面。不管選擇什麼時間和哪種方式行使探視權,都應按照協議或法院判決執行,在協商一致,相互協助的情況下進行,確保探望權利的實現。
3、是要有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探視權是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當事人的權利,但它的行使必須有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有利於子女的學習成長。不能為了行使探視權,使子女在身心健康、生活、成長、學習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在採取探望的時間和方式方面,要根據子女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如對哺乳期內的子女,就不應採取「帶走逗留式」;對上學的子女就應在其假期或休息日進行探望等。在保障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同時,也要保障權利人行使探視權,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不能以權利人的探望不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為借口,侵犯權利人的探視權。只有採取互利原則,才能本著有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長、撫養方的撫養權利行使和探望方的感情交流的心理需要。
三、探望權可否隔代行使?
我國《婚姻法》沒有直接規定探望權的隔代行使問題。但《民法通則》第7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保護隔代探望權的正確行使,不僅能促進與子女的情感交流,減輕兒童的生活孤獨感和家庭破碎感,還能延續老人的血緣親緣,平撫失去家人的心理創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公序良俗。
四、哪些情況下,離婚後的另一方不得探望孩子?
我國《婚姻法》第38條第3款規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司法實踐中,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主要有:
(1)探望權人是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
(2)探望權人患有嚴重傳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嚴重疾病,可能危及子女健康的;
(3)探望權人在行使探望權時對子女有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損害子女利益的;
(4)探望權人與子女感情嚴重惡化,子女堅決拒絕探望的;
(5)其他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拾』 探視權糾紛案件如果被執行人拒不履行判決如何處理
民法典規定,探望權產生糾紛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而《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作出判決生效後,被執行人要執行,如果不執行的,申請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父母的探望權】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執行開始方式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第二百三十九條申請執行期限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