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築單位施工設計存在缺陷,造成他人財產遭受損害,賠償責任應由發包人承擔還是由施工方來承擔
你好
此先由建設單位 和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因是建築單位的設計缺陷造成的,所以,施工單位賠償後可以向建設單位追償。
《侵權責任法》
第八十六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
⑵ 業主改造房屋出問題,建築設計師承擔責任嗎
你好。這個要看問題是因為業主擅自改造造成,還是設計上本來就存在的缺陷。判斷責任很簡單,就是問題調查之後,如果是設計上存在缺陷,那就是建築設計師(大多數問題還是結構安全問題),當然問題很多是施工問題或者使用者擅自改造沒有尊重設計造成的。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祝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⑶ 建築工程非法轉包過程中產生的侵權責任如何承擔
我國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均明確禁止轉包並對轉包的處理作出了明確的規定。
《建築法》第26條規定,承包建築工程的單位應當持有依法取得的資質證書,並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內承攬工程。
禁止建築施工公司超越本公司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或者以任何形式用其他建築施工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
禁止建築施工公司以任何形式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使用本公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轉包的法律處理原則司的資質證書、營業執照,以本公司的名義承攬工程。
《建築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承包單位將承包的工程轉包的,或者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分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國務院頒布施行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25條規定,施工單位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並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工程。禁止施工單位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許可的業務范圍或者以其他施工單位的名義承攬工程。禁止施工單位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名義承攬工程。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第六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承包單位將承包的工程轉包或者違法分包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對勘察、設計單位處合同約定的勘察費、設計費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對施工單位處工程合同價款百分之零點五以上百分之一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工程監理單位轉讓工程監理業務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合同約定的監理酬金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可以看出,我國法律法規的轉包行為不僅嚴令禁止,而且規定了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
建設部《建築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第3條、第16條規定,建築業企業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後,方可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從事建築活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塗改、偽造、出借、轉讓《建築業企業資質證書》;不得非法扣壓、沒收《建築業企業資質證書》。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條規定,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的規定,認定無效:
(一)承包人未取得建築施工企業資質或者超越資質等級的;
(二)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的;
(三)建設工程必須進行招標而未招標或者中標無效的。
該《解釋》第四條同時規定,承包人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建設工程或者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收繳當事人已經取得的非法所得。很顯然,法律、法規,包括規章、司法解釋均對工程掛靠行為做了禁止性規定及否定性評價。
《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規定:實際施工人以轉包人、違法分包人為被告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實際施工人以發包人為被告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轉包人或者違法分包人為本案當事人。發包人只在欠付工程價款范圍內對實際施工人承擔責任。
即實際施工人向發包人主張價款時,發包人是在欠付工程款的范圍內承擔責任,這里的欠付工程款,應指發包人依據總承包合同而欠付施工總承包人的工程價款。也就是說,實際施工人向發包人主張工程價款時,發包人在欠付施工總承包人價款的范圍內,把本應直接支付給施工總承包人的價款直接支付給了實際施工人,前提有兩個,
(1),發包人欠付施工總承包人的價款,
(2),施工總承包人欠付實際施工人的價款。筆者認為,此時,實際施工人直接向發包人主張工程價款的權利類似於行使債權代位權,即實際施工人主張價款的額度只能在發包人欠付施工總承包價款的額度內來向發包人主張。
如前所述我國《合同法》、《建築法》及《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均明確禁止轉包行為,我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無效,《司法解釋》第四條更是進一步明確規定承包人非法轉包建設工程的行為無效。 其次,轉包人因非法轉包建設工程所獲取的非法所得要予以沒收。《司法解釋》第四條規定:承包人非法轉包、違法分包建設工程或者沒有資質的實際施工人借用有資質的建築施工企業名義與他人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的行為無效。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收繳當事人已經取得的非法所得。
在建設工程實務中,轉包人的非法所得通常表現為管理費,因此,在轉包的情況下,轉包人實際並沒有對轉承包人的建設工程建設活動進行管理,轉包人所收取的管理費就應作為非法所得予以沒收。
建設工程質量合格的,轉承包人可以直接向發包人主張工程價款。按照《司法解釋》第二條規定,雖然在轉包的情況下,轉包合同無效,但如果轉承包人(實際施工人)承建的建設工程質量合格的,轉承包人仍然可以主張工程價款,並且按照《司法解釋》第二十六的規定,作為實際施工人的轉承包人可以直接向發包人主張工程價款,發包人在欠付承包人(轉包人)價款的范圍內承擔責任。
轉包工程的,轉包人還可能受到行政處罰。我國《建築法》第六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承包單位將承包的工程轉包的,或者違反本法規定進行分包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國務院頒布施行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第六十二條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承包單位將承包的工程轉包或者違法分包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對勘察、設計單位處合同約定的勘察費、設計費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對施工單位處工程合同價款百分之零點五以上百分之一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工程監理單位轉讓工程監理業務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合同約定的監理酬金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可以看出,我國法律法規的轉包行為包不僅嚴令禁止,而且規定了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
⑷ 建築工程設計的責任問題
建築設計圖紙分為建築、結構、給排水、暖通空調、電氣、總圖等專業,由設計總負責人(簡稱「設總」,也有稱「項目主持人」的)對設計總體負責,各個專業之間的協調由「設總」控制。以往,「設總」必須具有高級職稱(高級建築師、高級工程師),實行注冊制度後,規模在10000平米以上的民用建築設計要由一級注冊建築師負責,所以通常由一級注冊建築師擔任「設總」,對設計負全責,設計出現問題,由設總和設計單位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專業負責人,通常要求具有中級職稱。各專業負責人、設計人、繪圖人等的工作都由「設總」管理、控制,所有修改都必須通過「設總」,可以理解為——參與工程設計的技術人員聽設總的,對設總負責,設總對所在的設計單位負責,同時,設計單位的法人代表和設總共同對業主負責。
防火專篇是由建築、給排水、暖通空調、電氣專業合作完成的,由「設總」總負責,如果報批出先問題,各專業設計人員在設總的統一控制下修改自己的圖紙,直到通過審批。
消防、人防、交通、綠化等屬於政府職能部門,對建築設計是否符合相關規范和城市規劃進行專項管理監督。施工圖審查負責審查設計圖紙是否符合建築設計規范的要求。
如果建築在使用、運行過程中出現嚴重問題,首先查設計圖紙是否有問題,圖紙沒問題則查施工單位是否照圖施工,施工沒問題查使用單位管理問題。如果圖紙有問題,由設計單位和設計總負責人承擔主要責任。
設計無小事,作為設計單位的一員,關注自己的責任就好。
⑸ 誰主張誰舉證是否適用於建築物侵權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第十一章 物件損害責任
第八十五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第八十六條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七條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第八十八條堆放物倒塌造成他人損害,堆放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八十九條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傾倒、遺撒妨礙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九十條因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林木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九十一條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窨井等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管理人不能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有上述具體規定可知,物件損害侵權一般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即推定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等具有過錯,因此該類舉證責任需要由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時,才能免除責任。因此,但原告(受損害一方)仍然需要就下列幾項承擔舉證責任:1.須有物件致害行為;2.須有受害人的損害事實;3.損害事實須與物件致害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只是在物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有過錯上采推定方式,原告一方不承擔舉證責任。故,原告不能證明侵權事實存在的情況下,還是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⑹ 建築設計責任追究
設計人負主要責任,領導負旁帶責任。
這就好象一個司機開車壓死了人,你是司機負刑事責任,領導負用人不當的責任。
又好像一個警察用槍殺人了,該警察是殺人犯,領導負的責任是當天該警察是否帶槍出門合理,合理了領導沒有責任,不合理領導負有不該讓你持槍的責任。
出了事故,設計、校正和審核負不同的責任,你們要該判刑的判刑,該寫檢查的寫檢查。領導是寫檢查,單位該賠償的賠償(現在是上保險後由保險公司賠償)
我曾經拒絕過在圖紙簽字。
⑺ 工傷賠償,用人方要賠償,但是建築房屋的擁有者要賠償嗎
1,工傷應由工傷支付相關賠償,所在單位未繳納工傷保險的,由單位承擔相關費用
2,建築物所有者,如果不存在過錯,盡到建築管理義務,不承擔賠償責任
3,《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
第八十五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第八十六條 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賠償後,有其他責任人的,有權向其他責任人追償。
因其他責任人的原因,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其他責任人承擔侵權責任。
⑻ 有多名區分所有的建築物使用人可能實施了侵權行為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根據使用功能,將一棟建築物於結構上區分為由各個所有人獨自使用的專用部分和由多個所有人共同使用的共用部分,每一所有人享有對其專有部分的專有權與對共用部分的共有權的結合。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是指在同一棟建築物上存在多個所有權的情形。這種狀況,主要是現代社會大量高層或多層樓房的出現帶來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住房制度的改革,大量商品房的出現,在城市已形成了很多的住宅小區,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已經成為私人不動產物權中的重要內容。物權法適應現實的要求,確立了我國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法律規定
根據《物權法》規定,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基本內容:一是對專有部分的所有權。即業主對建築物內屬於自己所有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門可以直接佔有、使用,實現居住或者經營的目的;也可以依法出租、出借,獲取收益和增進與他人感情;還可以用來抵押貸款或出售給他人。二是對建築區劃內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權。即每個業主在法律對所有權未作特殊規定的情形下,對專有部分以外的走廊、樓梯、過道、電梯、外牆面、水箱、水電氣管線等共有部分,對小區內道路、綠地、公用設施、物業管理用房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等共有部分享有佔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對建築區劃內,規劃用於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三是對共有部分享有共同管理的權利,即有權對共用部位與公共設備設施的使用、收益、維護等事項通過參加和組織業主大會進行管理。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三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在這三個方面的權利中,專有部分的所有權佔主導地位,是業主對共有部分享有共有權以及對共有部分享有共同管理權的基礎。如果業主轉讓建築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則也一並轉讓。
業主享有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的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如行使專有部分所有權時,不得危及建築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像裝修房子時不能破壞建築物的整體結構;在住宅裡面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對公共部分行使共有權時,要遵守法律的規定和業主委員會的約定;認繳建築物共有部分的維護資金等。
⑼ 建築物致人損害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規定:下列情形,適用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賠償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1)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築物因維護、管理瑕疵致人損害的;(2)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致人損害的;(3)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致人損害的。前款第(1)項情形,因設計、施工缺陷造成損害的,由所有人、管理人與設計、施工者承擔連帶責任。 該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1.須有建築物或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或構築物、堆放物等致人損害的行為。所謂建築物包括與土地相連的各類人造設施,如房屋、橋梁、碼頭、隧道、廣告牌、電線桿等。擱置物、懸掛物是與建築物相連的位於高處的附屬物,如陽台上的花盆、懸掛於窗外的空調等。因這些物件的倒塌、脫落或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適用建築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 2.存在損害事實。建築物及其附屬物給他人造成了人身或財產損失。 3.建築物致害行為與損害事實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後果是由建築物的倒塌、脫落或墜落造成的。 4.建築物的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建築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行為同樣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即一旦發生建築物致人損害的後果,便推定其所有人或管理人有過錯,除非所有人或管理人自己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否則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建築物等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應該是對該建築物進行直接控制、管理,並負責有妥善維護義務的人。一般而言,建築物的所有人是最直接的對建築物進行管理支配的人,是該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但是當建築物的所有人與實際佔有、管理人不一致時,就要具體分析責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