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路虛擬財產是否受到法律保護
網路虛擬財產一般是指網路游戲玩家通過網路游戲積累或直接向網路游戲運營商購買的網路游戲幣、游戲裝備等虛擬的財產。首先要定義什麼是虛擬財產? 深圳的法院好像有一個經典案例,就是告兩個人非法竊取了QQ號變賣,結果好像是按侵犯財產罪定罪的。 只能從犯罪的主體、客體、主觀方面、客觀方面等歸納了。虛擬財產國家認不認可?現在有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包括虛擬財產的價值有認可么?還有國外對虛擬財產的保護是怎樣的一個情況?一:目前我國不認可虛擬財產,說國家對虛擬財產也有稅的,請拿出依據來,天方夜談啊... 二:目前我國沒有立法保護虛擬財產,沒有專門的法律來保護虛擬財產. 三:由於沒有法律規定,虛擬財產的價值法律是不認可的. 四:韓國:法律明確規定網路游戲中的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獨立於服務商而具有財產價值。服務商只是為玩家的這些私有財產提供一個存放的場所,而無權對其作肆意的修改或刪除,這種網財的性質與銀行賬號中的錢財並無本質的區別。 台灣地區:1997 年台灣「立法院」通過刑法修正案,將第323條「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為「電能、熱能及其他能量或電磁記錄,關於本章之罪,以動產論」。修正案把「電磁記錄」列為「動產」,使網路游戲賬號被盜終於有法可循,盜取他人賬號內的虛擬寶物的人不再可以逍遙法外。關於虛擬財物之物權效力,「法務部」於2001年12月正式解釋,電磁紀錄在詐欺及竊盜罪章中均以動產論,有關線上游戲賬號及道具資料,均是以電磁紀錄方式儲存在游戲伺服器中,該游戲角色及道具雖為虛擬,然現實世界中均有一定財產價值,玩家可透過拍賣或交換,與現實世界財物並無不同。由此可知,線上游戲之虛擬財物在法律上視為動產,玩家對其所有權受法律保護,所有人得依民法第七百六十七條規定,對於無權佔有或侵奪其所有物者,得請求返還之。盜用他人賬號者,亦得依刑法第三百二十條「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而竊取他人之動產者,為竊盜罪」之規定加以處理。 我國目前雖然沒有虛擬財產的立法,但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有不少盜竊虛擬財產的案件按盜竊罪處理了,但由於沒有具體的立法的規定,法院的判決也存在一些爭議.虛擬財產立法估計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施的.
2. 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
網路虛擬財產在中國大陸地區還屬於新生事物,對其進行保護的相關法律較為落後,民事法律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尚無確切立法。但是在理論上來說虛擬財產是可以進行交易的,法律並未禁止虛擬財產的買賣,虛擬財產已經具備商品的一般屬性,尋求法律的保護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發生虛擬財產糾紛的話,雖說在司法上的解釋是屬於難定性的,但是可以從《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他合法財產。」這個共鳴「其他合法財產」上的意義或者從《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利用互聯網進行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及第6條的規定:「……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裡面已經包含了關於針對互聯網犯罪(沒有否定網路財產方面)的刑事責任。
上述的條款雖說不是主要針對網路虛擬財產案件正式的法律,但是可以為判決做一些側面的、可供參考的依據。但是,此類案件在當事人舉證, 財產價值估算及證據確認方面很難。所以說,只有期待未來中國對此進行法律上的健全。
3. 網路虛擬財產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嗎
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確對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加以界定,但我國的司法實踐和理論界,對虛擬財產之財產屬性基本予以肯定。虛擬財產作為一種新型財產形式,因其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可交易性的特性,與傳統財產的基本屬性相吻合,能夠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財產。此外,虛擬財產還具有不同於傳統財產的特點。
1.它充分體現了虛擬性與現實性的結合。虛擬性表現為它以數字化的形態存在於虛擬空間中。但虛擬物如果僅僅發生在虛擬空間里也不能成為法律意義上的財產,只有與現實社會發生某種聯系才能被界定為。而我們對虛擬財產進行法律性質的研究,原因也在於如何用法律手段更好解決現實中各種基於虛擬財產產生的糾紛,更好的保護相關權益人的利益,可以說這種解決糾紛的目的是一種現實的需要,也是我們研究虛擬財產性質的動力所在。
2.虛擬財產的技術限制性。虛擬財產在物理概念上是存在於網路游戲伺服器上通過游戲編程程序呈現的電子數據,它必然具有技術限制性。
3.期限性與非期限性。對虛擬財產所附著的載體而言,虛擬財產是具體網路游戲的組成部分,並依託其而存在,網路服務的期限性就決定了虛擬財產的期限性。但這種現實期限性的存在並不能否認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因為我們將虛擬財產界定在一個虛擬環境之中,在虛擬世界中網路游戲者所享有的虛擬財產又是無期限限制的,一個游戲自身的衰落及退出並非游戲中虛擬財產的完結,而僅是一項服務的結束。
4. 虛擬財產受侵害如何起訴
法律所稱的財產,通俗點說就是貨幣或者可以以貨幣進行兌換的物品、權回利憑證等(財產答本身是否合法暫且不討論)。虛擬財產只要可以現實的流通貨幣兌換,就是財產。只是司法實踐中認定虛擬財產的價值會有一個困難,即有些網路游戲里的裝備等虛擬財產,既可以通過練級、殺怪、達到一定游戲時間等非現實購買方式獲得,也可以通過貨幣充值購買。這意味著,貨幣兌換並不是虛擬財產獲得的唯一途徑,這也代表著虛擬財產換算成實際價值會有很大的爭議。
可以在「一定情況下轉化為現金」,這在法律上稱為「或然」狀態,法律無法去認定或然狀態的事實。
只有等確實產生了損失,才能進行起訴。
5. 網路虛擬財產屬於法律意義上的財產么
網路虛擬財產在中國大陸地區還屬於新生事物,對其進行保護的相關法律較為落後,民事法律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尚無確切立法。但是在理論上來說虛擬財產是可以進行交易的,法律並未禁止虛擬財產的買賣,虛擬財產已經具備商品的一般屬性,尋求法律的保護是合情合理的。
如果發生虛擬財產糾紛的話,雖說在司法上的解釋是屬於難定性的,但是可以從《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他合法財產。」這個共鳴「其他合法財產」上的意義
或者從《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利用互聯網進行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及第6條的規定:「……利用互聯網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民事侵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裡面已經包含了關於針對互聯網犯罪(沒有否定網路財產方面)的刑事責任。
上述的條款雖說不是主要針對網路虛擬財產案件正式的法律,但是可以為判決做一些側面的、可供參考的依據。但是,此類案件在當事人舉證, 財產價值估算及證據確認方面很難。所以說,只有期待未來中國對此進行法律上的健全。
6. 網路虛擬財產如何維權
是什麼財產,現在很多法院都受理虛擬財產糾紛,比照正常財產處理
7. 網路虛擬財產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么
與一般財產糾紛相比,網路虛擬財產糾紛有自身的特性。通說認為,虛擬財產糾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玩家之間的糾紛,一是玩家與運營商之間的糾紛。
前者可適用一般財產糾紛的處理規定,而後者表現著虛擬財產糾紛的特殊性,是本文所要分析和探討的。虛擬財產糾紛的特殊性向傳統侵權糾紛的舉證分配理論提出了挑戰。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是指,由當事人對其主張的案件事實提出證據證明,如果無法提出證據證明事實的真偽,當事人將可能因此承擔對其不利的訴訟後果,即「誰主張,誰舉證」。
虛擬財產滅失有三種可能:
一是玩家自己的過失,如將賬號密碼泄露給他人,致使他人對其財產的侵犯;
二是運營商的過錯,可能是其操作上的失誤或其惡意在後台對虛擬財產的轉移或刪除行為導致玩家財產的丟失;
三是第三人通過網路黑客或網路病毒技術對玩家虛擬財產的侵犯。
玩家在接受游戲服務時會與運營商簽訂一份格式化的服務合同,因此,當玩家的虛擬財產遭受損失時,首先會將訴求本能地投向運營商。這就是網路虛擬財產糾紛的產生原因。
說此類糾紛存在特殊性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上文所述的虛擬財產存在不同於一般財產的特殊性。
二是糾紛雙方當事人間地位的懸殊。
這種特殊性對決定如何分配舉證責任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虛擬財產的特性方面看,其區別於一般財產實體形態的虛擬性使得權利人難以在現實狀態中掌控它,虛擬財產的安全需要法律採取特殊手段予以保護,即站在合法權益人的角度,採用更有利於保護權利人的舉證責任分配方式。同時,虛擬財產所具有的可恢復性體現了運營商相對於玩家在財產控制上的地位,這為加重運營商的舉證責任提供了可行性。而虛擬財產的共管性說明玩家和運營商對虛擬財產共同的保護義務。
因此,在考慮運營商的技術優勢而加重其舉證責任的同時也應考慮到游戲玩家妥善管理自有虛擬財產的義務,由此應對運營商規定一定的免責事由;從虛擬財產糾紛雙方當事人地位方面看,玩家只是網路游戲的服務的接受者,相對於運營商作為伺服器提供者所具有的對游戲伺服器進行操控的技術上的專業性,其對網路伺服器的操作技術知識方面的缺乏使之處於弱勢地位。
玩家在其虛擬財產滅失之時,往往難以判斷導致其財產滅失是因為運營商的過錯還是因為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這就給被侵權人在運用訴訟手段維護合法權益的過程中造成了舉證方面的困難。這種情況下,需要法律通過對舉證責任的合理分配來平衡當事人雙方的訴訟能力,使雙方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以實現訴訟程序乃至訴訟結果的公平。
《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七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虛擬財產的制度建設還比較不完善,所以往往採用真實財產的制度進行相關處理,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不僅不能處理問題,有時還會激化矛盾。因此,建立完善的虛擬財產制度才能更好地解決糾紛。
以上知識就是對「網路虛擬財產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么」這一問題進行的相關解答,如果您還有相關法律問題,可以關注無訟,私信咨詢。
8. 財產侵權的虛擬財產侵權
虛擬財產侵權責任: 隨著網路游戲在我國的發展,虛擬財產案件逐漸增多,由於虛擬財產的特殊性,如何確定歸責原則以及責任構成、怎樣承擔責任都對傳統的法律提出了挑戰,這些問題成為處理該類案件的一個關鍵,筆者將從虛擬財產的網路特性出發,探究虛擬財產侵權責任有關問題.
有的學者從產品質量法的角度對虛擬財產侵權的規則原則、責任構成進行了分析。網路游戲的世界不同於現實社會,關於財產侵權的法律適用,不能直接把現實社會的歸責原則、責任構成等實用在虛擬世界,需要經過分析變通使之適應網路游戲環境的特點。作者將對虛擬財產侵權責任進行如下幾個方面的探討: 虛擬財產侵權歸責原則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該承擔民事責任。」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該承擔民事責任。」我國歸責原則理論一般包括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推定責任、公平責任。
也有觀點認為,對於虛擬財產侵權歸責應該適用過錯責任。該觀點認為:除非運營商明確確保虛擬財產的義務,在一般情況下,不能承擔無過錯責任,只能承擔過錯責任。另外,過錯責任就是運營商應該承擔的注意和保護的合理范圍。過錯原則適用於一般的侵權行為,只要法律沒有特別規定,就應該使用過錯責任。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無過錯責任的幾種情形,並不包含電子商務侵權行為,因此,從體繫上說,電子商務侵權行為只能承擔過錯責任。
所以,網路游戲運營商對玩家虛擬財產的滅失,只承擔過錯責任。
「過錯歸責」表面上是嚴格遵守了我國法律的規定,但是卻忽略了網路游戲的特點,網路游戲完全在運營商地掌握之下,過錯責任忽略了運營商和玩家之間的技術上的不對等性,過錯原則使這種不對等性在訴訟過程中,將玩家置於劣勢,無法保護玩家的利益。所以筆者以為,在虛擬財產侵權中應該適用推定過錯責任,推定過錯責任實際上是過錯責任的延伸,但將舉證責任倒置。適用過錯推定,即法官在審理案件中,不要求原告去尋求運營商在主觀上存在主觀過錯的證明,不必舉證,而是從損害事實的客觀要件以及他與違法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中,推定運營商主觀上有過錯;如果運營商認為自己在主觀上沒有過錯,則須自己舉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證明成立者,推翻過錯推定,否定運營商的侵權責任;證明不足或者不能證明者,則推定過錯成立,運營商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在處理這類案件中,應當特別注意,不能強加原告的過錯證明責任,而應當嚴格按照過錯推定原則的要求進行。服務商跟玩家相比,更具有證明的優勢,服務上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必玩家證明服務商有過錯要容易得多,這樣,就能很好的平衡兩者的利益,不至於使一方在訴訟中處於絕對的優勢。